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药用昆虫喙尾琵琶甲油脂化合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喙尾琵琶甲油脂的化学成分,为开发利用该资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琵琶甲油脂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中鉴定出43个组分,占峰面积的92.61%,主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结论 预示喙尾琵琶甲油脂具有一定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定彝药喙尾琵琶甲药材质量标准,为药用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生药学和薄层色谱法对其进行研究,并测定其水分、灰分和浸出物的含量.结累:对喙尾琵琶甲的性状、显微特征进行了描述;对三个不同产地的喙尾琵琶甲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测定了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和浸出物的含量.结论:较全面的考察了喙尾琵琶甲的各项质量指标,为制定喙尾琵琶甲的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彝药喙尾琵琶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喙尾琵琶甲是云南彝族地区长期使用的一种药用昆虫,药材资源丰富,民间应用广泛,对一些疑难杂症有显著的疗效.文章对喙尾琵琶甲的药材性状、自然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民间应用进行综述,指出有必要对喙尾琵琶甲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使这一民族药物中的瑰宝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4.
彝族药喙尾琵琶甲中重金属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及对比不同地区喙尾琵琶甲中重金属含量.方法 采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云南省6个地区的喙尾琵琶甲中重金属元素砷、铅、汞和铬的含量.结果 发现重金属As的含量除临沧地区外都超出标准限定;重金属Cd的含量除曲靖市区外都超出标准限定;重金属Hg的含量只有临沧地区超出标准限定;重金Pb的含量都在限定范围内.结论 云南省不同地区的喙尾琵琶甲中的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喙尾琵琶甲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将喙尾琵琶甲的醇提物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通过DPPH法和ABTS法测定各组分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并计算各组分的IC50。结果喙尾琵琶甲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水萃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672.98,23.35,85.81,620.28,616.29 mg/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143.68,2.98,8.24,29.77,72.37 mg/L。其中氯仿部位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强于Vit E。结论氯仿和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前者活性高于后者,这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喙尾琵琶甲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喙尾琵琶甲提取物体外抗菌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喙尾琵琶甲甲醇和水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喙尾琵琶甲甲醇和水提取物对11种临床常见的病原菌的MIC及MBC,初步判定其抑菌效果.结果 甲醇和水提取物在体外对10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强,对痢疾杆菌无明显作用;甲醇提取物抗菌作用强于水提取物.结论 喙尾琵琶甲甲醇和水提取物均对所测试菌种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药用昆虫琵琶甲中酚类成分潜在的药理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搜集琵琶甲主要酚类成分,运用PharmMapper平台预测酚类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通过MAS 3.0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进行通路注释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  相似文献   

8.
云南琵琶甲脂溶性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罗氚芸  刘勇  李蕾 《中草药》1999,30(8):566-567
首次从云南琵琶甲的脂溶性提取物中分得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乙基-1,3-苯二醇,13-丙基二十五烷,胆甾醇,油酸和亚油酸,经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I具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喙尾琵琶甲是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一种携带臭味的昆虫。其活性成分含量颇丰,药用价值较高,具有显著的抗菌、抗肿瘤和抑制炎症等疗效,云南彝族百姓常用它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但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具体有效成分仍然不清楚,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归纳近期国内外参考文献,就喙尾琵琶甲不同溶剂萃取所含活性成分、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分析总结,旨在为将来对该药用昆虫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云南琵琶甲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蕾  罗氘芸  刘勇 《中草药》2001,32(3):197-199
目的:研究云南琵琶甲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通过溶剂提取、硅胶柱层析分离,应用光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所分得的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甲基-1,4苯二醇(2-methyl-1,4-benzenediol,Ⅰ),对苯二酚(hydroquinone,Ⅱ),三十二烷酸(dotriaconta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Ⅳ),和三十烷醇(triacontanol,Ⅴ),经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Ⅰ和Ⅱ具有抗菌活性。结论:以上5个化合物为首次从云南琵琶甲中分得。  相似文献   

11.
白僵蚕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居敏  邓华勇  蔡英  李旸  张普照  杨明 《中草药》2015,46(16):2377-2380
目的研究白僵蚕Bombyx Batryticatu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柱色谱及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13C-NMR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僵蚕醋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D-脯-D-缬)二肽(1)、环(S-脯-R-亮)二肽(2)、环(D-脯-D-异亮)二肽(3)、环(D-脯-D-苯丙)二肽(4)、金色酰胺醇酯(5)、(+)-松脂醇(6)、异黑麦草内酯(7)、butyl-2-pyrrolidone-5-carboxylate(8)、(-)-杜仲树脂酚(9)、(-)-落叶松树脂醇(10)、4-羟基苯乙酸甲酯(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僵蚕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同居群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的瓜蒌子、瓜蒌皮、根(天花粉)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栝楼各药材质量评价新模式。方法采用AA3连续流动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硫酸-苯酚法对栝楼各药用部位蛋白、黄酮、多糖进行测定,HPLC法对瓜蒌子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3,29-DR)及天花粉中葫芦素B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栝楼各药用部位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结果瓜蒌子质量以河南安阳黎园栝楼最优,其3,29-DR和粗蛋白的量最高;山西绛县栝楼作药材瓜蒌皮质量较佳,其粗蛋白和多糖量较高;安徽岳西黑大片栝楼宜作为药材天花粉种植,其粗蛋白量较高、淀粉量较低、葫芦素B量适中。结论所采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是栝楼各药用部位质量评价的有效方法,所建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在栝楼各药材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肤的各药用部位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荣杰  邵世宏 《中草药》2015,46(23):3605-3610
地肤的各部位均具有药用价值。通过对地肤子、地肤苗、地肤根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进行检索,系统地梳理了地肤各部位的药用价值。地肤子、地肤苗中三萜皂苷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抗搔痒等作用,这与其传统临床上的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等功效相一致;地肤子、地肤苗、地肤根都具有降血糖作用,其降血糖作用与地肤所含皂苷相关。为更加有效地利用地肤这一植物资源,研制低毒、高效、不良反应小的抗炎、抗真菌、抗过敏及降血糖天然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药用昆虫凹纹胡蜂Vespa velutina aurari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和解析。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作为炎症模型,探讨提取物及单体对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从凹纹胡蜂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邻苯二酚(1 )、对羟基苯甲醛(2 )、对羟基苯丙酸甲酯(3 )、4-羟基苯醋酸乙酯(4 )、3,4-二羟基苯乙醇(5 )、3,4-二羟基苯酰乙醇(6 )、3,4-二羟基苯甲酸(7 )、N-乙酰基-2-乙氧基-2-(3,4-二羟基苯基)乙胺(8 )、2-(2-羟基丙酰氧基)丙酸甲酯(9 )、对甲氧基苯甲醇(10 )、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11 )、α-乙基葡萄糖苷(12 )、2-羟基-3-苯基丙酸甲酯(13 )、N-乙酰基-2-(3,4-二羟基苯基)乙胺(14 )、对甲基苯乙醇(15 )和胸腺嘧啶(16 )。凹纹胡蜂醇提物及提取物醋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在300 μg/mL时均能有效减少由LPS联合IFN-γ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基因相对表达量;化合物2356911 对LPS联合IFN-γ诱导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RNA表达有抑制作用(P<0.01)。结论 凹纹胡蜂醇提物及不同极性部位能降低炎症细胞中iNOS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化合物116 均为首次从凹纹胡蜂分离鉴定,其中2356911 可能为潜在的活性单体。  相似文献   

15.
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与水线草H.corymbosa同为茜草科(Rubiaceae)耳草属Hedyotis Linn.植物,均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且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故水线草常作为白花蛇舌草的替代品使用,目前关于二者替代使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尚无定论。鉴于此,从本草考证、药用沿革、混用情况、商品状况、性状及显微特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对二者进行系统比较,发现二者性状、显微特征较为相似,但成分、活性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可以通过分子鉴定方法对二者进行快速鉴别,故建议二者在使用上应予以区别。  相似文献   

16.
绞股蓝与乌蔹莓药用部分的显微鉴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与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茎、叶在解剖结构上的区别。方法 用石蜡切片法分别观察绞股蓝与乌蔹莓茎、叶的解剖结构。结果 绞股蓝幼茎有10个双韧维管束,而乌蔹莓幼茎有12—15个外韧维管束;在老茎中,绞股蓝的皮层厚壁组织位于维管束的外侧,皮层厚壁组织和维管束之间有薄壁组织相隔。乌蔹莓的皮层厚壁组织位于维管束的外侧,但皮层厚壁组织和维管束之间没有薄壁组织相隔,皮层厚壁组织紧邻维管束;在绞股蓝的维管束中,后生木质部的导管沿切向线排列,在乌蔹莓的维管束中后生木质部的导管沿径向线排列;两者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中脉的结构不同,绞股蓝只有1个维管束,乌蔹莓叶中脉有4—5个维管束。结论 研究结果可供采集、收购绞股蓝及识别伪品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的化学成分及体外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法、Diaion HP-20柱色谱、Sephadex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对毛华菊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已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MTT法测定各化合物体外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毛华菊的氯仿部位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5R,6R,7R,8S,10S)-8-乙酰氧基-愈创木-3,11(13)-二烯-2-酮-12,6-内酯(1)、(1S,5R,6R,7R,8S,10S,11S)-8-乙酰氧基-愈创木-3-烯-2-酮-12,6-内酯(2)和2α-(2′,4′-hexadiynoyl)-1,6-dioxaspiro[4,5]-deca-3-ene(3)。结论 化合物2为1个新的愈创木内酯,命名为毛华菊内酯A,其对HepG2细胞增殖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的氢谱全谱、碳谱以及绝对构型为首次报道,它对Hep G2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  相似文献   

18.
叶江海  邓锐  邹娟  赵臣亮  张敬杰 《中草药》2019,50(13):3024-3028
目的研究柄叶香茶菜Rabdosiaphyllopod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柄叶香茶菜中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1,1′-biindenyliden(1)、β,β-carotene(2)、大根香叶烯B(3)、2α,3α,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4)、阿魏酸二十六烷酯(5)、过氧化麦角甾醇(6)、熊果酸(7)、α-香树脂酸乙酸酯(8)、obtusalin(9)、桦木酸(10)、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11)、2α,3α-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12)、2α-羟基乌苏酸(13)、叶黄素(14)。结论 14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6、9、14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刘蒙蒙  宋超  邢咏梅  郭顺星 《中草药》2015,46(22):3396-3400
目的克隆药用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凋亡抑制因子基因BI-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方法利用5’-RACE PCR方法获取基因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和跨膜结构等分子特性;采用Bioeditor以及MEGA 6.0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模式。结果猪苓细胞凋亡抑制因子BI-1(Genebank登录号JQ693683)的cDNA全长为1 091 bp,其中编码区占1 005 bp,编码334个氨基酸,推测相对分子质量为36 170,理论等电点为10.51,定名为Pu BI-1。整个多肽链具5个疏水区,表现为疏水性,是疏水性蛋白。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Pu BI-1所在分支隶属于担子菌群,与裂褶菌形成一单系。Pu BI-1基因转录本在初始期和生长期表达量在菌核组织中显著高于未形成菌核的菌丝组织,分别为原基期菌核(SI)为3.8倍、发育期菌核(SD)为7.497倍,成熟期菌核和菌丝中的Pu BI-1基因的表达量几乎无差异。结论猪苓凋亡抑制因子基因BI-1的分子特征及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猪苓菌丝形成菌核过程中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周军辉  鬲晓敏  李莎莎  陈尘  贾芸  张明英  柏国清 《中草药》2023,54(24):8191-8199
目的 以细辛药材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组装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明确其结构特征、系统发育位置。方法 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对细辛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结构特征分析;同时,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马兜铃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 华细辛和辽细辛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60 521~160 555 bp,表现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且两者叶绿体基因组GC含量均为38.5%。细辛叶绿体基因组包含128个基因,其中8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4个t RNA基因,8个r RNA基因。此外,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和蛋白编码数据集构建的拓扑树一致,细辛属物种和马蹄香属物种形成一个支持率的单系分支。结论 细辛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组装、结构特征分析,发现其大小介于Asarum bracteolata和A. sieboldii var. seoulense之间,IR区存在rpl16、rps19、ycf1、rpl23等基因扩张,研究结果丰富了细辛属植物遗传资源,为该属物种分子鉴定、系统发育以及野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