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癌门静脉癌栓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门静脉癌栓多层螺旋CT(MSCT)3D成傈的诊断意义。方法:搜集57例门静脉3D成像资料,包括6例正常,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42例肝癌门静脉癌栓,4例肝门部淋巴结肿大,所有病例来源于肝脏常规双期扫描。对比剂按1.5~2.0ml/kg,注射流率2.5~3.0ml/s,门脉期延迟时间60~70s。对肝癌形成的42例门静脉癌检进行轴位和3D成像观察,并行两组对照。结果:根据癌栓不同部位分为门脉左支(13例)、右支(20例)、主干(9例)3种类型。3D成像与轴位对显示门静脉癌栓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3D对显示主干栓塞形成的侧支循环优于轴位。结论:门静脉癌栓MSCT3D成像可较好地多方位显示癌栓部位及类型,CT3D成像和物位结合可更好地对门静脉癌栓做出判断,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对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发病,占肝脏恶性肿瘤的91%,自20世纪90年代起已上升为我国第二位癌症杀手,病死率为20.4/100,000。肝癌检出的影像学方法,如超声、CT及MRI各有优势。超声作为肝癌检出的筛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准确性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螺旋CT明显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近年来MRI快速成像序列的开发应用已能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癌的检出率有很大提高。导管法肝动脉CT血管成像提高了小肝癌的检出率,但属于有创性检查,有报道有可能漏诊由迷走肝动脉供血的癌灶。多层螺旋CT具有很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利用MSCT肝脏血管系统血管成像已成为可能,以往报道肝脏血管系统解剖、肝移植术前评价、肝脏肿瘤的研究较多,很少有关肝癌肝脏血管系统改变报道。我院2003年开始应用八层螺旋CT,笔者回顾性分析肝癌血管系统的MSCTA表现及其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合并巨大右心房癌栓的介入治疗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 男 ,4 8岁。因消瘦半年、心悸伴乏力、食欲不振 2月余入院。查体 :慢性肝病面容 ,巩膜轻度黄染 ,肝掌 (+) ,颈、胸前可见数个蜘蛛痣 ;心率 1 0 5次 /min ,律齐 ,心脏各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壁可见明显静脉曲张 ,腹部移动性浊音(+) ,双下肢中度压陷性水肿。心电图 :窦性心率过速 ,心率1 0 5次 /min ,P R间期 0 .1 2s,QRS综合波时限 0 .0 8s ,Q T间期0 .36s。CT扫描表现 :肝右前叶、方叶区巨大肿块影 ,边界不清 ,内部密度不均匀 ,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较明显强化 ;下腔静脉入口、右心房几乎被癌栓完全阻塞 ,并见癌栓供血动脉。二维及…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三期薄层扫描发现微小肝癌病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Triple-phase helical CT,THCT)在发现微小肝癌病灶的作用,提高检出率,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除而导致的术后复发。方法:选择原诊断为单发性肝癌并可手术者200例,前瞻性薄层THCT,即平扫、动脉期(24-25s)、门静脉期(45-50s)和延迟期(2-3min),对比剂为非离子型(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发现54例患者(27%,54/200)在主病灶周围或肝内有多发的微小病灶(<10mm)。CT图像在PACS的网络工作站上,采用Rad-works^TM5.1版本软件,由3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各自的工作站上观察分析。在CT检查后数天,行TACE(transcath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结果:在54例病例中,共发现微小病灶270枚,平均5枚。CT特点是平扫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等密度或高密度;门静脉期表现为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敏感性分别为:动脉期91.85%,门静脉期85.56%和延迟期88.89%,综合三期扫描敏感性为93.33%。DSA上发现微小病灶的敏感性为80.74%。结论:薄层THCT扫描对发现肝内微小病灶是必须的,显示微小病灶以动脉期和延迟期为佳,综合三期扫描的影像可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漏诊和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胰腺三期增强扫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胰腺三期增强扫描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 4 0例无胰腺疾病患者 ,进行平扫及三期 (动脉期、胰腺期及肝脏期 )增强扫描。分别测量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时胰腺实质密度 ,根据三期增强扫描胰腺实质密度较增强前提高程度 ,比较三期增强扫描胰腺实质强化的情况 ;同时分别评价动脉期与胰腺期胰周血管的显示率及显示程度 ,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期增强扫描中 ,胰腺期胰腺实质密度较平扫提高程度最为明显 ,胰腺期与动脉期及胰腺期与肝脏期 ,差异均非常显著 (P <0 .0 0 1)。对于胰周大动脉显示率 ,动脉期与胰腺期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而对其显示程度 ,则差异非常显著 ,动脉期明显优于胰腺期 (P <0 .0 0 1) ;对于胰周大静脉、胰周主要动、静脉的显示率及显示程度 ,动脉期与胰腺期则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MSCT胰腺检查 ,一般宜行三期增强扫描 :动脉期、胰腺期及肝脏期 ;若已于MSCT检查前明确为不可切除性胰腺癌 ,亦可行双期增强扫描 :胰腺期及肝脏期。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发病率很高,占肝脏恶性肿瘤的91%,自2 0世纪90年代起肝癌已上升为我国第二位癌症杀手,病死率为2 0 .4/10 0 0 0 0 [1 ] 。肝癌检出的影像学方法,如超声、CT及MRI各有优势。超声作为肝癌检出的筛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准确性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有很  相似文献   

7.
8.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多层螺旋CT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增强特征及形成机制,评价MSCT在APS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APS的CT影像特征及其基础疾病,所有病例均采用MSCT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3ml/s,剂量90ml;动脉期延迟25~28s,门脉期50~55s,实质期3~5min。其中75例完成了动脉期三维重建。结果 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提前显影127例,其中75例容积成像(vR)清晰显示APS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三维关系。动脉期肝实质呈楔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片状强化139例,其中单发94例,2~3处40例,弥漫性5例;门脉期部分病灶密度仍较高,实质期病灶与肝实质密度一致。90例原发肝癌及16例转移瘤中,动脉期瘤灶部分实质明显强化67例,门脉期多数病灶仍呈高密度,实质期呈低密度,其余39例瘤灶未见明显强化。上述APS按发生部位可分4型:即中央型(60例),周围型(32例),混合型(56例)和弥漫型(5例)。结论 多种疾病均可形成APS,原发性肝癌是最主要原因。CT上APS可有多种特征性表现形式,MSCT多期扫描及VR重建能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9.
小肠多层螺旋CT灌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CT灌肠(CT enteroclysis,CT-E)为小肠疾病的一种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肠内结构,使肠管分段成像,通过重组可显示肠外病变。由于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并具有扫描后重组的能力,CT灌肠已成为传统灌肠的延伸及小肠的CT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灌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利用单层动态CT对原位肝移植术后肝灌注与未行肝移植且无肝脏病变者进行比较。方法 :对 3 0例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临床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例进行动态单层CT扫描 ,对照组为 2 0例无肝脏病变者。单层动态CT扫描选取肝门 (包括肝、门静脉、主动脉和脾 )的层面。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 40ml,注射流率3ml/s ,注入对比剂后 ,每间隔 1s扫描一层 ,共扫描 3 5层。通过每一层面选定的ROI测量CT值 ,绘制出时间 密度曲线 ,计算出肝动脉和门静脉的灌注值。同时对 12例围手术期后 ( 2~ 3个月 )、临床无术后并发症的患者也进行了动态单层CT扫描。结果 :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患者及对照组肝动脉灌注分别为 0 .2 7和 0 .16ml/min(P <0 .0 5 ) ;门静脉灌注分别为1.3 1和 1.13ml/min(P >0 .0 5 ) ;全肝灌注分别为 1.68和 1.2 8ml/min(P <0 .0 5 ) ;平均肝动脉灌注指数为 0 .19和 0 .13(P <0 .0 5 ) ;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后 ( 2~ 3个月 )肝动脉及门静脉灌注分别为 0 .16(P <0 .0 5 )和 1.2 1ml/min(P <0 .0 5 ) ;全肝及肝动脉灌注指数分别为 1.2 0ml/min(P >0 .0 5 )及 0 .13 (P >0 .0 5 )。结论 :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内肝动脉灌注和全肝灌注、肝动脉灌注指数明显增加 ,但门静脉灌注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3期扫描在诊断小肝癌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检验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3期扫描(triple-phase helical CT,THCT)在小肝癌(SHC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分析100例SHCC患者的CT图像。采用高质量扫描模式,扫描参数为:层厚5mm,螺距3;增强3期扫描(以下简称3期扫描(分别为平扫、注射对比剂后20-25s动脉期扫描、45-50s门静脉期扫描、3min延迟期扫描,120kV,270-300mA。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流率为3ml/s(剂量为1.2-1.5ml/kg)。通过放射科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的医学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分析SHCC的CT图像,确定肿瘤强化特点。分析SHCC强化特点与其组织学分类和分级间的关系。统计学分析CMH 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SHCC在3期扫描上81例为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低密度或等密度;19例为非典型表现。SHCC3期扫描检出率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2值为211.953,P=0.001),以延迟期检出率最高。SHCC中以梁型较多,与其他分类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604)。SHCC在病理组织分级上差异无显著意义(X^2值为2.133,P=0.144)。结论:大多数的SHCC在3期扫描上呈典型表现。SHCC定性诊断主要靠增强的动态变化特点,延迟期检出率最高,薄层THCT扫描能提高SHCC检出率,综合3期扫描的表现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2.
小肝细胞癌边缘强化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小肝细胞癌边缘强化的螺旋CT双期表现及其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为边缘强化的小肝细胞癌病人17例、共18个病灶的CT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动脉期17个病灶边缘部的强化环不完整、环壁厚薄不一,环壁附近出现小结节状强化,只有1个病灶边缘部的强化环完整、环壁厚薄一致。门静脉期边缘部的强化环和壁上小结节的密度降至低于或等于正常肝的密度。病理分型:16个病灶是梁索型,2个病灶是硬化型。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是:I级者2个病灶,Ⅱ级者14个病灶,Ⅲ级和Ⅳ级者各有1个病灶。病灶边缘部血管多于中央部者12个病灶,病灶边缘部和中央部血管均较少者有6个病灶。3个病灶边缘部有假包膜,10个病灶有小灶性坏死。结论 小肝细胞癌边缘强化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与肝脏其他表现为边缘强化的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对肝细胞癌检出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DCT)行肝脏增强后多期扫描 ,评价对肝细胞癌 (HCC)的检出。方法 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HCC的患者 40例 ,共 61个HCC病灶 ;其中男 3 4例 ,女 6例 ;年龄3 3~ 76岁 ,平均 49岁。采用MarconiMX80 0 0CT扫描机行增强后多期扫描 ,动脉早期的延迟时间为 2 0s ,动脉晚期延迟时间为 3 4s左右 ,门脉期为 80s ,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 ,并对瘤径≥ 1cm的病灶行肿瘤及其邻近肝实质的密度值测量 ,计算其差值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 61个病灶中 ,瘤径≥ 1cm的病灶 47个 ,在增强后的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门脉期 ,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各期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秩和检验 :χ2 =12 .0 7,P <0 .0 5)。在病灶检出率方面 ,61个病灶动脉早期检出率为 3 2 % ,动脉晚期检出率为 87% ,双动脉期检出率为 94% ,门脉期检出率为 82 %。经统计学分析 ,动脉早、晚期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动脉晚期加门脉期与动脉早期加门脉期之间对病灶检出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双动脉期加门脉期与动脉晚期加门脉期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采用MDCT行肝脏扫描 ,优化了动脉期的扫描方案 ,使全肝扫描落在真正的动脉期内 ,提高了HCC病灶检出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肺转移瘤的特殊CT表现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分析肺转移瘤的特殊CT表现形式,提高CT诊断能力。方法:对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有原发肿瘤,肺部出现转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转移瘤的特殊CT表现为空洞样及空泡样转移。其中空洞样转移4例,空泡样转移2例。结论:结合临床和CT征象,可对表现特殊的肺转移瘤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对微波凝固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微波凝固治疗肝细胞癌后的螺旋CT表现,评价CT征象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经超声引导下行微波凝固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22例、共26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结果 21个病灶肝动、门脉双期病灶内和边缘部均未见强化。7个病灶肝动脉期病灶周围的肝组织见斑片状轻度至明显的强化。5个病灶肝动脉期病灶内或病灶边缘部见结节样强化。结论 螺旋CT的双期增强扫描可以准确地判断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治疗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当双期扫描病灶内无强化时,说明病灶无肿瘤残留;当动脉期病灶周围肝组织出现斑片状轻度至明显强化时,属于微波凝固治疗后的正常反应;当动脉期病灶内或病灶边缘部出现结节样强化时,说明病灶内肿瘤有残留复发。  相似文献   

16.
蒋廷宠  毛小明  林坚   《放射学实践》2011,26(6):613-615
目的:探讨胰腺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6例)或超声导引下穿刺(5例)病理证实的共11例胰腺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原发肿瘤肺癌3例,胃肠癌5例,腹膜后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腹盆腔平滑肌肉瘤1例,肾透明细胞癌1例,胰腺转移性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结果:胰腺转移性肿瘤以单发结节多见(9例),多发结节少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DCT)与MRI动态增强扫描对患有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患者中对小肝细胞癌(SHCC)检出的敏感性,评价不同影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37例纳入研究组,其中24例明确诊断SHCC,共43个病灶;MDCT快流率注射对比剂碘海醇后行多期扫描;MRI采用SE序列加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MPSPGR),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动态扫描。对结果行受试者特性(ROC)曲线分析并统计检出敏感性。结果分析ROC曲线,MDCT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多期扫描对SHCC的诊断效率高于MR动态扫描,但曲线下面积Az值,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瘤径≤1cm的微小肝癌(MHCC)检出敏感性,MDCT和MRI分别为90·0%、95·0%和70·0%、85·0%;对SHCC的阳性预测值MDCT增强后多期扫描略高于MR动态增强扫描,分别为97·5%、97·6%和90·7%、94·7%。结论对于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病人的随访,建议采用MDCT增强后多期扫描,为及早发现SHCC或MHCC及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少血供小肝癌的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低密度小肝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为低密度的小肝癌25例共27个病灶的CT征象和病理学改变。结果 (1)平扫病灶边界模糊不清者有16个病灶,边界清楚者有11个病灶;增强后病灶边界模糊者只有7个病灶,边界清楚者有20个病灶,同时病灶边缘轮廓轻度不规整。(2)平扫瘤内呈均匀性低密度者有18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者有9个病灶;增强后瘤内密度均匀者只有6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有多个小斑点状密度更低区者有21个病灶。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低密度小肝癌的CT表现特点是:平扫病灶边界模糊,增强后病灶边界变清楚并呈轻度不规整,同时病灶内密度不均匀,有多个小斑点状密度更低区。根据该特点可以与肝脏的其他表现为低密度的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认识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ML)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BML患者的CT表现,其中肺BML2例,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LPD)1例,另1例为既有肺BML又有LPD。均为曾有子宫肌瘤切除史的女性,平均年龄45岁。结果3例肺BML表现为肺内多发性随机分布的直径0.2—2.0cm圆形结节,边界光滑清楚,密度均匀无钙化,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水。增强后扫描病变无强化。2例LPD表现为下腔静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邻近处的直径4—5cm多发性肿块,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无钙化,无淋巴结肿大及腹水。1例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肿块未见核素示踪剂明显浓聚。另1例CT增强后肿块有较强的强化。结论在有子宫肌瘤切除史的女性中,见到CT表现为肺内和(或)腹内出现多发性、边缘光滑清楚、密度均匀的结节和(或)肿块时要考虑到BML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对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病灶复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7例均行常规肝脏平扫及动态三期增强扫描,其中动脉期图像由双能量扫描方式获得.采用2种方法观察,A法观察常规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B法观察虚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评价2种方法对栓塞病灶内部及其周围肝组织内强化信息的判断.以DSA结果为参照标准,计算A、B2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采用x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能力.结果 27例TACE术后复查患者中共检出63个病变,DSA明确其中39个病变有强化,24个病变无强化.B法的敏感性为94.9%( 37/39),高于A法的74.4%( 29/39;x2=6.303,P<0.05);B法的特异性为95.8%( 23/24),与A法的83.3% (2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009,P>0.05).结论 以动脉期双能量扫描代替常规CT平扫与动脉期增强扫描,与常规CT动态增强相比,对TACE术后肝癌病灶的评估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