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楼方  肖强 《四川医学》2013,34(5):629-63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儿科2004年8月~2012年8月诊治的73例KD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73例KD中典型62例,不典型11例,男38例,女35例,男女比例约为1.09∶1。年龄6个月~11岁,<1岁16例,1~3岁35例,3~5岁13例,>5岁9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10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19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17例。结论<1岁、WBC升高、ESR升高、ALB降低、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KD发病10d内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120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儿科2000年8月至2008年10月诊治的120例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20例KD中典型99例,不典型21例,男83例,女37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7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32例,其中冠脉扩张23例,冠脉瘤9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29例.结论 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KD发病10d内用丙种球蛋白效果好,2g/kg单次注射明显优于0.4g·kg-1·d-1连用5d的疗法,WBC升高,ALB降低,男性及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儿科2000年1月~2010年1月诊治的160例KD患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60例KD中典型126例,不典型34例,男112例,女48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1岁。<1岁41例,1~3岁68例,3~5岁21例,>5岁30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6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44例,其中冠脉扩张26例,冠脉瘤13例,巨大冠脉瘤5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40例,5例巨大冠脉瘤患者,1例完全恢复,其余4例未恢复。结论: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发病10 d内用丙球效果好,2g/kg单次注射,明显优于每日0.4 g/kg连用5 d的疗法,WBC升高,ALB降低,男性及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Tomisaku kawasaki首次报道.KD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的儿童,可发生于全世界各个种族的儿童,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最高,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KD的病因仍不明确,诊断缺乏特异性.目前,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并发症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张自宜 《中外医疗》2012,31(12):7-8
目的 探讨KD的临床特征、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109例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09例KD中典型78例,不典型31例.平均发病年龄3.3岁.所有患者治愈出院,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12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6岁以下是KD好发年龄段并以男孩居多,不典型KD高,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于不典型病例;典型与不典型KD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无差别.  相似文献   

6.
闫建华  那利  杜琳  郭莲 《吉林医学》2014,(13):2877-2878
目的:总结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6例不完全型川崎病病例资料,分析所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心脏彩超、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均出现发热(讲100%),双眼球结膜充血为23例(63.9%),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28例(77.8%),多形性红斑22例(61.1%),颈部淋巴结肿大19例(52.8%),手(足)指末端肿胀、脱皮20例(55.6%)。辅助检查结果:白细胞增多并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贫血,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沉增快等表现。心脏彩色多普勒提示13例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改变。结论:不完全型川崎病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控制冠状动脉损害的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1年6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56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50%);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 21例(37.5%);符合4项表现者6例(10.7%);有1例 (1.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27例(64.3%).治愈:本组患者治愈48例 ,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 ,无死亡病例.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 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 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 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56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50%);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1例(37.5%);符合4项表现者6例(10.7%);有1例(1.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27例(64.3%)。治愈:本组患者治愈48例,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无死亡病例。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2月诊治的281例KD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81例KD中不完全性KD 53例(18.9%),对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KD 12例(4.27%),男性191例,女性90例,男女比例约为2.1∶1。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3岁。1岁87例,1~3岁121例,3~5岁42例,5岁31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3个月。急性期合并损害冠脉者74例(26.3%),其中冠脉扩张41例(14.6%),小冠脉瘤26例(9.3%),中等冠脉瘤7例(2.5%)。住院2周后新发生的冠脉扩张22例(10.6%)。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67例,其中1例对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住院2周后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随访2年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冠脉损伤与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沉(ESR)有关。KD发病10 d内用IVIG效果好,2 g/kg单次注射优于1 g/(kg.d)连用2 d的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KD)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64例川崎病患儿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并观察其疗效。结果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单剂1g/kg优于400mg/(kg·d)和单剂2g/kg。结论单次应用1g/kg IVIG治疗KD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减轻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对 5 6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效果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以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依据临床表现 ,血脂检测对早期及不典型患者诊断有指导意义 ,血小板数增高可作为参考依据。婴幼儿发热天数较长以及C -反应蛋白增高 ,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性增大。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有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3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6例KD患儿的相关资料。结果 106例KD中典型85例,不完全KD 2l例,男69例,女37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7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32例,其中冠脉扩张23例,冠脉瘤9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29例。结论不完全KD冠脉损害率高,要增强了解不完全KD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导致婴幼儿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的因素,针对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后症状仍未减轻的患儿,要及时进行早期检查心脏B超,防止漏诊或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比较不完全川崎病(IKD)和典型川崎病(CK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2014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住院的121例川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CKD 90例和IKD 31例,比较2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KD组比较,IKD组患者发热时间显著延长(t=3.824,P<0.01),双球结膜充血、多形性皮疹及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降低(x~2=14.385、10.841、17.026,P<0.01);2组患者口腔黏膜改变、四肢末梢变化的发生率、WBC、NE%、PLT、CRP、ESR、Hb、Alb、ALT及CK-M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冠状动脉损害(CAL)及丙种球蛋白(1VIG)无反应的发生率均较CKD组升高(P<0.01),2组患者冠状动脉瘤及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KD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与CKD患者无明显差异,CAL及IVIG无反应的发生率较CKD高,临床医生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影像学检查,及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丙种球蛋白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5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4例,对其中14例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静滴,辅以阿司匹林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及早期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儿科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诊治的7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例KD中典型43例,不典型28例.男41例,女30例,男女比例为1.37:1.年龄9个月至13岁,<1岁3例,~3岁38例,~5岁17例,>5岁13例.平均发病年龄3岁9个月.早期误诊22例.合并冠脉损害者30例,均为冠脉扩张.结论 典型KD早期易诊断,预后好,不易发生冠脉损害.不典型KD早期易误诊,易发生冠脉损害.KD发病10 d内用丙种球蛋白(1 g/kg)单次给药效果好,大部分患儿24 h内热退.  相似文献   

17.
陶玉  徐酉华 《华夏医学》2001,14(4):522-523
我院 1998年 8月至 1999年 8月共收治川崎病 (KD)患儿12 0例 ,现就其临床表现、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根据实用儿科学的川崎病诊断标准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自 1998年 8月至 1999年 8月共收治川崎病患儿 12 0例 ,其中男 80例 ,女 40例。发病年龄 3月至 11岁 ,其中 3个月至 1岁 17例 ,~ 2岁 2 7例 ,~ 3岁 2 8例 ,~ 4岁 2 0例 ,4岁以上 2 8例。1.2 临床表现  12 0例均有发热 ,入院时发热病程 2~ 11d,平均发热 6 .8d,体温高达 39.5~ 41.2℃ ,为不规则发热或弛张热 ;10 4例有皮疹 ,皮疹为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  相似文献   

18.
我院儿科于 1987年 2月诊治首例川崎病以来 ,至2 0 0 1年 5月共诊治该病 4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根据日本川崎病研究会 1984年制定的标准 ,我院自 1987年 2月~ 2 0 0 1年 5月诊治川崎病 4 1例中 ,男2 8例 ,女 13例。农村 30例 ,城市 11例。发病年龄 5个月~ 7岁 ,其中~ 3岁 2 9例 ,~ 4岁 6例 (≤ 4岁 35例 ,占85 .37% ) ,>4岁 6例。1.2临床表现 发热 4 1例 (10 0 % )。入院时发热病程 2~11d,平均 6 .4 1d。总热程 6~ 2 0d,平均 11.18d,为弛张热、稽留热或不规则热。皮疹 37例 (90 .0 2 % ) ,多形性 ,以麻疹样…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1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认识川崎病患儿全身血管炎造成的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了解并发冠脉动脉损害(CAL)的高危因素,以及IVIC和ASA联合治疗的意义。方法 131例患儿分为并发CAL组和未并发CAL组,以及1VIG和ASA联合治疗组和单用ASA治疗组,分别从WBC、PLT、SR、Hb、热程、是否复发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发现热程超过2周、双峰热、血小板减少症和KD复发是KD并发CAL的高危因素,而联合治疗可以使川崎病并发CAL的发生率降至9.35%。结论 对热程超过2周、双峰热、血小板减少症和KD复发的患儿,需高度警惕并发CAL,IVIG和ASA联合治疗为目前有效缩短热程、降低CAL发生率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张云玲 《中原医刊》2011,(11):85-8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川崎病惠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KD中19例为典型KD,7例为非典型KD,2例对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3例彩超显示心脏冠状动脉病变。结论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能快速改善KD临床症状,减少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