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性胃炎患者症状及胃动力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疣状胃炎患者病理改变,临床症状及胃动力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36例HP阳性及32例HP阴性患者的胃黏膜炎症程度、临床症状进行评分,依靠病情0-3分,症状频率0-3,将临床症状分为5种,并进行胃动力检查。结果:两组患者胃黏膜炎症程度及胃动力改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而总的临床症状评分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HP阳性组的腹痛症状评分比HP阴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HP感染对疣状炎患者临床表现(疼痛)、胃黏膜炎症程度及胃动力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系1990年悉尼国际胃肠病大会确认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之一,又称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根据我院2年来的胃镜检查资料,分析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及的其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4.
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文章2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螺杆菌与疣关胃炎的关系以及国产胶体铋剂与进口胶体铋剂对疣状胃炎的治疗效果。经内镜检查诊断的疣状胃炎病人40例,全部做HP检查。闰人随机分为3个治疗组:De-Nol组:丽珠得乐组;雷尼替丁组。De-Nol和丽珠得乐的用法分别为120mg每日4次和110mg每日4次,雷尼替丁为150mg,每日2次,均为口服用药,疗程8周。  相似文献   

5.
6.
幽门螺杆菌与胃底胃炎发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上消化道症状的101例患者分别作胃镜检查及钳取胃粘膜进行快速尿素酶检查,按内镜下表现将他们分为四组,I组(n=18):胃底部有炎症改变,而胃窦都无炎症改变;Ⅱ组(n=36):胃底部无炎症改变,而胃霎部有炎症改变;Ⅲ组(n=26):胃底、胃霎部均有炎症改变;Ⅳ组(n=21):胃底、胃窦部均无炎症改变。结果:Ⅰ、Ⅱ、Ⅲ、Ⅳ组胃底部幽门螺杆菌(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67%、33.33%、65.39%、28.57%,Ⅰ组HP感染情况较Ⅱ、Ⅳ组明显增高(P<0.05),Ⅲ组HP感染情况亦明显高于Ⅱ、Ⅳ组(P<0.05),Ⅱ、Ⅳ组胃底HP感染情况相近(P>0,05),Ⅰ、Ⅲ组胃底HP感染情况也相近(P>0.05),这些说明胃底胃炎与胃底HP感染相关:Ⅰ、Ⅱ、Ⅲ、Ⅳ组胃窦部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67%、63.89%、69.73%、33.33%。Ⅰ、Ⅱ、Ⅲ组胃窦HP感染情况均明显高于Ⅳ组(P<0.05),说明胃部炎症病人胃窦HP感染情况明显高于正常粘膜组。所有患者胃底、胃窦部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5.53%、59.41%,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HP为胃底胃炎的致病因素,胃底炎可能是胃窦炎症进展的结果,对胃底胃炎的治疗,应选用抗生素根除HP。  相似文献   

7.
史凡 《临床荟萃》2007,22(14):1012-1013
疣状胃炎是一种内镜下具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在慢性胃炎悉尼分类中被称为隆起糜烂性胃炎[1],而充血渗出性胃炎在内镜下呈斑点状充血。选择本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对疣状胃炎与充血渗出性胃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病理关系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我院2004年5月至2006年9月胃镜下诊断疣状胃炎232例,男163例,女69例,男女之比2.36∶1,年龄21~75岁,平均(52.16±13.12)岁。疣状胃炎、充血渗出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疣状胃炎是一种特征性胃炎,可单独发生或并发于其他胃病,其形态学特点为胃黏膜上有脐状隆起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荆花胃康胶丸辅助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5月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疣状胃炎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采用荆花胃康胶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转阴率...  相似文献   

9.
疣状及胆汁反流性胃炎与HP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惠群  庹必光 《临床荟萃》1998,13(9):411-412
本文通过对疣状胃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调查,了解HP感染与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谭至柔  黄雪 《临床荟萃》2002,17(21):1259-1260
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也称痘疹状胃炎、隆起糜烂性胃炎 ,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经胃镜确诊为疣状胃炎的患者 4 6例 (病变在胃窦部 ,有两个以上丘疹样隆起 ,直径 3~ 5mm) ,其中男性2 7例 ,女性 19例 ,年龄 19~ 5 6岁 ,HP检测均为阳性。1.2 病例分组 随机将 4 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雷尼替丁 15 0mg ,每日两次 ,早晚口服 ,疗程 4周 ;并加用丽珠得乐 (枸橼酸铋钾 ) 110mg ,每…  相似文献   

11.
12.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活动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幽门螺杆菌 (HelicobaterPyloti,HP)感染可引起多种胃疾病 ,其中与慢性胃炎 (CG)特别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关系密切。慢性活动性胃炎占本组慢性胃炎中的52.15% ,不仅临床上有症状 ,而且是演变胃癌、胃原发性淋巴瘤的潜在因素。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取自我院胃镜活检组织1874例 ,经石蜡切片分别作HE染色和美蓝染色[1]。慢性胃炎按全国慢性胃炎学术会议 (1983)的分类。慢性非活动性胃炎按慢性炎症细胞的数量分轻、中、重 ;慢性活动性胃炎在慢性炎症的背景下按中性粒细胞数量分…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216例因上消化道症状做胃镜患者的HP检测及胃粘膜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HP总检出率为45.8%,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的HP检出率显著高于HP总检出率(P<0.05),上述3种胃癌前病变之间HP检出率无显著差异,HP阳性患者3种癌前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P<0.01),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发生年龄亦显著提早;HP阳性患者在3种癌前病变的程度上与HP阴性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检出率逐渐下降;HP阳性患者的肠化类型与HP阴性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密切相关,HP感染主要作用于癌前病变的起始阶段。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ter Pylori,H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已被证实,但多数研究主要在成人中进行,在小儿国内外研究的较少,主要由于小儿消化道活组织检查较困难。本文采用抗Hp测定对Hp感染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微波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疣状胃炎患者12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微波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内镜下微波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方式对疣状胃炎患者实施治疗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研究残胃炎、残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对62例术后胃标本和158例残胃粘膜进行检测,Warthin-Starry染色阳性定为HP感染.结果手术后胃标本HP阳性率为33.9%(21/62),胃术后4~6个月残胃粘膜HP阳性率为53.2%(33/62),胃术后6~33年残胃粘膜HP阳性率为70.8%(68/96),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残胃癌HP阳性率为80.0%(16/20).结论胃术后残胃炎和残胃癌与HP感染有关,但不是惟一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射频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05例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共计1029枚,内镜下射频灼除所有疣状病灶,使病变粘膜平坦。术后给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d,疗程4周;铝碳酸镁片1.0g,4次/d,连服1周。1个月后随访和胃镜复查。结果103例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缓解,101例胃镜复查发现原病灶处覆有新生的粘膜上皮,无明显瘢痕形成。4例仍见少许疣状灶和糜烂残留,再行射频治疗后消失。未发生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射频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是一种易于操作、疗效确切和安全性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由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全部病例做胃镜检查时钳取胃粘膜组织,送病理组织检查有无肠化生、胃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同时在胃窦部距幽门5cm内取活检1块,作快速尿素酶试验,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IIP感染。结果:其中由门螺杆菌(HP)感染组有310例发生癌前病变,发生率为21.8%;而无由门螺杆菌(HP)感染组发生癌前病变206例,发牛率为18.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39,P<0.05).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一氧化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年研究者发现一氧化氮(NO)是一种内源性的神经递质,具有广泛地生理作用,同时发现NO也是重要的炎性介质,直接影响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内源性NO是L-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介导下与分子氧化作用产生。NOS具有两种类型,原生型(cNOS)和诱生型(iNOS)。前者存在于神经系统和血管内皮等处,后者则在内毒素和(或)细胞因子介导下,由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产生。目前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消化道致病菌,在消化溃疡和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复发中起主要作用,且与胃癌的发生有关。HP是一种致炎因子,可以引起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诱导产生iNOS,使NO产生大量增加,NO在HP的致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现将HP与NO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疣状胃炎1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麓 《临床医学》2003,23(3):40-41
疣状胃炎属慢性胃炎中浅表性胃炎[1],又称痘疮性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本文收集了北京三早研究所2001年12月份在我镇胃镜普查发现的121例疣状胃炎,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胃镜检查736人,男315人,女421人,发现疣状胃炎121人,占16.4%;其中男58人,占18.4%;女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