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移植后细菌和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间79例受者纳入研究,术后受者均采用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依据病原学诊断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42例)、CMV感染组(17例)以及无感染的功能稳定组(20例).CMV感染的诊断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前后受者外周血CD64指数和T淋巴细胞绝对值,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数量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结果 功能稳定组、细菌感染组和CMV感染组术前外周血白细胞、CD3+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稳定组术后3个月、细菌感染组和CMV感染组感染时受者外周血的白细胞、CD3+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变化趋势一致,即CMV感染组绝对值均低于功能稳定组和细菌感染组,而细菌感染组高于功能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术前以及术后1、3、7和14d时3组受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为4.087±1.485,与功能稳定组术后3个月时的1.031±0.41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与CMV感染组感染时的1.694±0.801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CMV感染组感染时与功能稳定组术后3个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64指数预测细菌感染的最适cut off值为1.51,其敏感性为95.3%,特异性为86.5%,曲线下面积(AUC)为0.91.CD64指数预测CMV感染的最适cut off值为1.48,其敏感性为52.9%,特异性为90.0%,AUC为0.76.结论 CD64指数可以作为诊断肾移植受者细菌感染的参考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FUL)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FUL治疗后出现SIRS的56例患者作为SIRS组,另选择同期接受FUL未见SIRS的323例患者作为非SIRS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2、6和12小时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CD64水平。绘制各时间点各项指标诊断SIR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SIRS组患者在术后2小时、术后6小时和术后12小时的PCT、CRP、CD64均明显高于非SI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CRP、CD64在术后2小时、术后6小时和术后12小时的AUC分别为(0.844、0.989、1.000)、(0.609、0.679、0.685)、(0.978、0.999、0.914),PCT、CD64的诊断价值较高,CRP的诊断价值较低。结论 FUL术后发生SIRS时,患者的外周血PCT、CRP和CD64水平均显著升高,PCT和CD64能够较好地预测SI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重症腹腔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腹腔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粘附表达。方法:对11例重症腹腔感染和12例非感染性腹部手术患者手术前后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进行监测。结果:术前感染组较对照组CD11b、CD11c的表达比例和表达量明显增高,术后5天增幅降低;L-selectin术前感染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术后5天无明显差异;CD18两组于手术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循环中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1c的上调及L-se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对白血病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30例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者(A组)、30例白血病非细菌感染者(B组)和3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每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和CD64的表达,采用电阻抗法检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 结果A组患者的CRP、PCT、NEU%分别为3.27(0.14~4.41)ng/ml、2.4(1.7~3.1)ng/ml和89(80~90)%。B组患者的CRP、PCT、NEU%分别为0.10(0.10~0.10)ng/ml、0.4(0.2~0.6)ng/ml和70(68~75)%。健康对照组的CRP、PCT、NEU%分别为0.06(0.04~0.08)ng/ml、0.2(0.1~0.5)ng/ml和62(50~70)%。健康对照组和白血病非细菌感染组患者的CRP、PCT和NEU%均低于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组患者,其中A组和B组CRP、PCT和NEU%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24、0.021、0.029,LSD-t = 8.390、8.511、8.153);A组和C组CRP、PCT和NEU%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37、0.033、0.039,LSD-t = 7.315、7.672、7.123)。A组患者的CD64指数表达和CD4/CD8指数分别为(95.52±0.31)和(0.64±0.03);B组患者的CD64指数表达和CD4/CD8分别为(38.33±0.22)和(0.97±0.12);C组患者的CD64指数表达和CD4/CD8分别为(5.11±0. 43)和(1.64±0.23),健康对照组和白血病非细菌感染组患者的CD64表达均低于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组患者,健康对照组和白血病非细菌感染组患者的CD4/CD8均高于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组患者,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χ2= 2.274、P = 0.035)。PC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0%和89.0%,CR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和76.0%,CD64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0%和90.0%,NEU%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0%和86.0%。 结论CD64诊断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有良好的特异度,对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表面CD11b表达与内毒素性肺损伤的关系。方法:大肠杆菌E-Coli O111B4 4mg/kg尾静脉注射制备大鼠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11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及内毒素注射后1h组、2h组、4h组、8h组、12h组、24h组,每组16只动物。在相应时间点放血处死动物,分别取股静脉血、肺组织及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测定肺组织湿/干重(W/D)比值、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总蛋白定量等肺损伤指标。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PMN表面CD11b表达。另取16只大鼠,内毒素注射后2h时测定外周血PMN表面CD11b表达,24h时放血处死,测定上述指标。结果:①大鼠内毒素血症可以造成明显的急性肺损伤,表现为肺组织W/D比值、MPO活性和BALF总蛋白明显增高,分别在2h、8h和2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峰值分别出现在内毒素注射后12h、24h和12h;②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时,外周血PMN表面CD11b表达水平在早期(1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O.05),在2h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③外周血CD11b表达峰值明显早于肺组织W/D比、MPO和BALF总蛋白等肺损伤指标的峰值出现时间;④同一动物2h时外周血PMN表面CD11b的表达水平与其24h时肺组织W/D比、MPO和BALF总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8、0.77和0.73,P〈0.05)。结论:内毒素性肺损伤中,外周血CD11b表达升高可能有助于内毒素性肺损伤的早期诊断,并可能预示以后的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烧伤后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 CD11b/CD18分子的动态变化,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伤后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于伤前及伤后12小时内的不同时间取血作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大鼠于伤后30分钟起 PMN CD11b/CD18表达就明显增加;立即复苏组于伤后4小时达到峰值;延迟复苏组在伤后1小时和8小时各有一个峰值,并比立即复苏组增高。认为烧伤后粘附分子 CD11b/CD18的变化可能与炎性介质、细胞因子、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PMN 切应力的变化及缺血再灌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烧伤后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分子的动态变化,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伤后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于伤前及伤后12小时内的不同时间取血作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大鼠于伤后30分钟起PMNCD11b/CD18表达就明显增加;立即复苏组于伤后4小时达到峰值;延迟复苏组在伤后1小时和8小时各有一个峰值,并比立即复苏组增高。认为烧伤后粘附分子CD11b/CD18的变化可能与炎性介质、细胞因子、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PMN切应力的变化及缺血再灌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烧伤后中性粒细胞体外凋亡时bcl-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研究报道,烧伤患血浆能抑制中性粒细胞(PMNs)凋亡。bcl—2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基因之一。本观察了烧伤血清和焦痂下组织液体外抑制PMNs凋亡时,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烧伤后PMNs凋亡受抑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烧伤急性期中性粒细胞的激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烧伤机体内的一系列介质可最先激活中性粒细胞,使之表达膜表面分子,并与内皮细胞粘附而游出血管,激发氧自由基等物质的产生和释放。但大量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同时激活,水但会导致机体早期抗感染能力下降,还会带来组织继发损伤,因此应设法使其活化保持有利于机体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及血中IL-6、LPS的动态变化及甘氨酸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建立大鼠ANP肝损害模型,90只大鼠,随机分成三组。3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甘氨酸腹腔注射治疗30只,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30只,于不同时间取血作流式细胞仪分析,测定血IL-6、LPS含量变化。结果建立ANP模型后6、12、24h,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及血中IL-6、LPS明显升高。甘氨酸治疗后,PMN CD11b/CD18表达及IL-6、LPS水平降低。结论CD11b/CD18表达和IL-6、LPS参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病理机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的变化可能与炎性介质的变化密切相关。甘氨酸可降低CD11b/CD18表达和IL-6、LPS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在tbJI,麻疹合并细菌性肺炎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麻疹患者133例,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成麻疹合并细菌性肺炎组及单纯麻疹病毒或其它病毒性肺炎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同时测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数。结果细菌组CD64水平为(22.15±11.07)MFI,明显高于病毒组的(8.55±2.88)MFI(P〈0.01),以CD64≥12.85MFI、CRP≥8.95mg/L、WBC≥9.95×10^9/L为临界值,3种指标的敏感度分别为86.12%、87.48%、59.37%,特异度分别为76.19%、66.67%和64.28%,准确度分别为77.35%、74.52%和61.32%。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小儿麻疹合并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判断病情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的凋亡及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重急性胰腺炎(SAP)组,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和正常对照(NC)组外周血PMN的凋亡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各外周血PMN中XIAP mRNA及蛋白的表达,分析PMN凋亡及XIAP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PMN凋亡SAP组为(2.15±0.40)%,MAP组(4.16±0.14)%,NC组为(4.31±0.12)%,SAP组和MAP组PMN凋亡较NC组明显减少(P<0.05),而SAP组PMN凋亡显著少于MAP组P<0.01).SAP及MAP组XIAP mRNA的表达较NC组增加(P<0.05),而SAP组显著高于MAP组(P<0.01).各组PMN XIAP蛋白水平与其mRNA水平一致.结论 IAP可能参与介导SAP外周血PMN的凋亡延迟,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CD11/CD18在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对内皮细胞粘附中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烧伤早期病人中性粒细胞(PMN)膜表面CD11a/CD18和CD11b/Cd18变化规律及其在烧伤早期PMN对内皮细胞(EC)粘附及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抗白细胞粘附治疗提供依据,将烧伤早期PMN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孵育24小时后,观察烧伤早期PMN与EC粘附百分率和烧伤早期PMN引起内皮细胞单层流出液生成速率(Jv)和滤过系数(kf)变化,CD11/CD18单抗(mAb  相似文献   

14.
白细胞粘附在烧伤后炎症反应和脏器损害中起重要作用[1,2 ] 。粘附分子L选择素位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上 ,它通过与分布在内皮细胞上的配体结合 ,介导白细胞-内皮细胞间粘附 ;通过与白细胞上配体结合 ,介导白细胞间粘附 ;并介导淋巴细胞归巢[2 -3 ] 。笔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 ,对大鼠烧伤后不同复苏条件下PMN上L选择素的表达进行了动态观察。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模型及分组 :12只SD大鼠于 10 0℃水中 12s,造成背部 30 %Ⅲ度烧伤。随机分为早期复苏组 (BE组 )和延迟复苏组 (BD组 ) ,每组 6只。BE组在伤后 30、90mi…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CD64表达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COPD急性发作期老年患者47例,根据痰微生物检查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27例)和非感染组(20例),另外选择22名同期体检老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CD64的表达,并观察其与C-反应蛋白(CRP)、粒细胞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 COPD急性期细菌感染组患者粒细胞、单核细胞CD64表达和血浆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Q=3.451,4.323和4.077,P值均<0.05)和健康对照组(Q=4.983,4.611和7.069,P值均<0.05);而非细菌感染组只有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Q =2.678,P<0.05).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粒细胞、单核细胞CD64表达与粒细胞比例、CRP呈正相关(r=0.456,0.502和0.457,0.579,P值均<0.01).CRP、单核细胞CD64表达和粒细胞CD64表达诊断COPD急性发作期细菌感染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9,0.869和0.826.结论 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CD64的表达明显增高,与炎症常用指标中性粒细胞比例和CRP关系密切,但敏感性较血浆CRP水平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异氟醚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组织ICAM-1 mRNA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3只,随机分为3组(n=21):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异氟醚组(Iso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so组在四血管阻断过程中及再灌注早期吸入1.4%异氟醚.于再灌注6、24、72 h时,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和CD18的表达;RT-PCR法测定海马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mRNA和核因子κB(NF-κB)mRNA的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再灌注6 h时CD11b/CD18和CD11b表达上调,再灌注24、72 h时ICAM-1 mRNA表达上调,I/R组和Iso组再灌注24 h时NF-κB mRNA表达上调(P<0.05或0.01);与I/R组比较,Iso组再灌注6 h时CD11b表达下调,再灌注24 h时ICAM-1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异氟醚可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其抑制海马ICAM-1 mRNA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解烧伤早期病人中性粒细胞(PMN)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变化规律及其在烧伤早期 PMN 对内皮细胞(EC)粘附及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抗白细胞粘附治疗提供依据。将烧伤早期 PMN 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孵育24小时后,观察烧伤早期 PMN 与 EC 粘附百分率和烧伤早期 PMN 引起内皮细胞单层流出液生成速度(Jv)和滤过系数(kf)变化,CD11/CD18单抗(mAb)对烧伤早期 PMN-EC 粘附和内皮单层 kf、Jv 值影响。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烧伤病人伤后1周内 PMN 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严重烧伤病人伤后第1天 PMN细胞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明显升高达峰值,并在1周内仍维持于高水平。烧伤早期PMN 与 EC 粘附增加并可致内皮单层 kf、Jv 值明显升高,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可降低粘附百分率70%~80%,并降低烧伤早期 PMN 诱导增高的内皮单层 kf、Jv 值(P<0.01)。提示烧伤后 PMN 迅速表达 CD11a/CD18和 CD11b/CD18,加强与 EC 间粘附,并可使内皮单层通透性增高,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降低烧伤早期 PMN 与 EC 粘附,减轻烧伤早期 PMN 所导致的内皮单层通透性增高,从而保护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9.
多核中性粒细胞(PMN)在宿主早期对抗入侵的感染中起中心作用,PMN介导的炎症反应是通过其凋亡过程而中止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一种伴有高并发症率和死亡率的持续和逾常炎症状态。已知在烧伤患者中PMN存活延长是由于凋亡延迟表达的缘故,为了解SIRS是否也存在同样现象,遂进行了临床研究。选自ICU的16例SIRS患者、7例拟行择期主动脉瘤切除术患者(AAA,供作无感染的应激性对照)和8名健康志愿者(供作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氮对人离体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NO对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表达的影响。方法:5例心脏病术前病人,每例取肝素化动脉36ml,经一步密度梯找法制成10^6/L的多核粒细胞悬液10ml。将悬液分为5等份,分别加入编号为A,B,C,D和E的5支试管内形成5组,每组5例。在A,B管以15ml/min的速度吹入含10ppm NO的混合气,30分钟后停止吹入NO而改为单纯吹入混合气至60分钟时停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