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兴梅 《淮海医药》1997,15(2):58-58
胡道加德纳氏菌(GV)由Leopord于1953年以前列腺炎和子宫颈炎患的分泌物中分离出。1955年Gardmer和Dukes也从患非特异性阴道嵌(BV)的患分泌物中分离出此菌,GV可单独引起BV,但当与其它病原体(尤其厌氧菌)台并感染时.引起症状和体征加重。1996年5月13日,笔从一患阴道分秘物中分离出1株GV,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沂轩  纪岩文 《天津医药》2006,34(7):445-446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患者中细菌性阴道病(BV)的患病情况及特点,为控制细菌性阴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测分泌物pH值、胺试验和线索细胞的方法诊断细菌性阴道病,并对204例就诊者(性病组)进行其他性病病原学(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真菌及梅毒血清学等)的检测。结果:就诊于性病科的性病组(包括Bv组及非Bv组)细菌性阴道病的患病率较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高(x^2=-4.47,P〈0.05),同时常并发其他病原体的感染,BV组患者的阴道加德纳菌(GV)检出率较非BV组高(x^2=-37.55,P〈0.01)。结论:细菌性阴道病是一种与性传播有关的疾病,患者常合并有其他的性传播病原体的感染,故应在高危人群中加强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cal Vaginosis,BV)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是由多种致病性厌氧菌感染(主要病原体是阴道加德纳菌GV)引起的无明显粘膜炎症的一种疾病,感染率在40%~50%患BV孕妇胎膜感染的比例是健康者的3倍,发生胎膜早破及早产的机会是健康者的2倍。  相似文献   

4.
细菌性阴道病(BV)是由于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而其它细菌大量繁殖,主要有加德纳菌,mobilancus菌,厌氧的类杆菌和消化链球菌属及支原体引起混合感染,是生育期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占妇女外阴、阴道感染的40%-50%。主要表现为阴道排液增多,有鱼腥味(细菌在阴道内碱性环境下分解氨所致)。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内有稀薄均质的分泌物,粘膜充血不明显。因病原体不侵犯阴道上皮,故病理特征无炎症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细菌性阴道病流行情况,探讨BV与HIV感染的关系,方法:根据革兰氏染色涂片诊断BV的评分方法,对180例性病门诊异常阴道排液患及185例收容所性罪错妇女进行BV患病的情况调查,并对性罪错妇女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性病门诊有异常阴道排液患BV患病率为26.67%,收容所性罪错妇女BV患病率为44.32%,HIV抗体检测全部阴性,结论:深圳市BV患病率较高,应引起重视,BV与HIV两间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乳酸杆菌治疗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翠娟  于风华  褚兆苹 《河北医药》2009,31(12):1478-1479
女性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感染是全球性的重大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女性生殖道感染也是影响女性生殖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如不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可引起上行感染、不孕症,异位妊娠、流产死胎、死产、早产等。细菌性阴道病(BV)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高,占阴道感染的40%~50%,是一种以线索细胞为主要特性的阴道炎症,与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有关。乳酸杆菌减少,致使阴道内防御机能下降,其他细菌大量繁殖(主要是厌氧菌),引起的阴道黏膜非炎症表现的综合征。近年来研究表明,BV与流产、早产、不育、盆腔炎等疾病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细菌性阴道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可以通过性传播。以往认为其主要病原是阴道加德纳菌(CV),该菌常与厌氧菌共生,故也有人称之为非特异性阴道炎或加德纳菌性阴道炎等,1984年正式命名为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简称BV)。BV感染可由CV单一引起,也可由CV与其它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迄今仍无法确定  相似文献   

8.
阴道加德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GV)是加德纳菌属中唯一的一个菌种。该菌为阴道正常菌群,但若过度生长,可引起乳酸杆菌大量减少,造成阴道微生态失衡和阴道分泌物性质改变,可引发非特异细菌性阴道炎。GV现被认为是与性传播有关的病原菌,除引发非特异细菌性阴道炎外,还可引起绒毛膜炎、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术后感染、羊水感染、不孕症、早产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等。但关于该菌作为尿路感染病原菌的报道却较少见。为此笔者对近两年我院临床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细菌培养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了解GV作为病原菌在细菌性尿路感染中的地位.同时通过GV对各种抗生素的体外耐药性研究,给临床针对GV感染的经验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阴道乳酸杆菌在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菌性阴道病(BV)是妇产科常见病。近年研究显示BV是由于阴道的生态环境改变所致,特别是由于乳酸杆菌与厌氧菌群在数量对比上的根本变化,即乳酸杆菌减少或缺失而厌氧菌大量繁殖所引起。本研究旨在探讨BV时阴道生态环境的这种变化在BV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00例育龄期妇女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育龄期妇女阴道分泌物检查发现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calvaginosis,BV)为其常见病,它是由多种致病性厌氧菌感染(主要病原体是阴道加德纳菌GV)引起的无明显黏膜炎症的一种疾病。感染率在40%-50%。患BV的孕妇胎膜感染的比例是健康者的3倍,发生胎膜早破及早产的机会是健康者的2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V是导致组织性绒毛膜炎、羊水感染、剖宫产后子宫内膜炎及其他妊娠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另外在妇科中,BV主要与输卵管炎、  相似文献   

11.
患:女性,20岁。因性交时突然阴道大量的出血不止2h,伴头晕乏力、恶心,于2003年9月15日急诊入院。患月经规律,性生活史1a,妊3产0。末次月经2003年9月15日。查体:体温35.5℃,脉搏96次/min,血压66/38mmHg,面色苍白,表情淡漠,神志清醒,心肺无异常。妇科检查:外阴未产型,阴道壁松畅,有大量活动性鲜血流出。见阴道纵形黏膜壁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无阴道患者确诊后做人工阴道,阴道成形术术式较多。其中以乙状结肠代人工阴道效果较好。由于手术涉及肠管吻合和移植肠管成活,手术前后需做大量护理工作。本文总结了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共8例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患者护理。体会到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加强饮食指导:保证营养摄人,做好肠道准备,保证肠道清沽,给予心理疏导。术后做好病情观察及护理:做好两冲洗;膀胱冲洗、阴道冲洗;做好两预防;预防肠瘘。预防感染。经过针对性治疗护理,康复指导,8例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胎膜早破和早产是导致新生儿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的研究认为孕期感染与早产密切相关。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妇产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为15%~45%,患BV孕妇胎膜早破及早产的机会是健康者的2倍。诊断BV的标准中,pH值和胺试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阴道出血、滴虫性阴道炎,阴道液性状的观察又不能排除主观因素影响。阴道分泌物中唾液酸酶活性的测定是目前诊断BV一个敏感指标,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相似文献   

14.
邹金伟 《黑龙江医药》2010,23(2):251-25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妇科常见的外阴阴道炎症,也称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国外资料报道约75%妇女一生中只患过一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8%-9%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在酸性环境下适宜假丝酵母菌生长。有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阴道PH值多在4.0—4.7,通常〈4.5。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有寄生菌,但菌量极少,酵母相不引起症状。只有在全身及阴道局部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出现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阴道流血2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楠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7):129-129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对285例绝经后阴道流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5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中,生殖系统感染引起的流血178例,占62.46%;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9例,占20.70%;子宫肌瘤13例,占4.56%;恶性肿瘤27例,占9.47%;宫内节育器引起的出血8例,占2.80%。结论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中,生殖系统感染引起的出血最多,随年龄增长出血距绝经时间越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李咏  张蓉  韩小亚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39-3439
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是妇产科医师最常见的感染之一.据估计75%的成年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其中少数妇女经常反复发作,并且常常合并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有明显的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疼痛不适、性交困难等症状。既往的治疗方案经常只偏重治疗一种病菌,甚至使用抗生素后加重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病。为了快速有效地消除上述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我院使用凯妮汀阴道片治疗混合性阴道炎(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病合并细菌性阴道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田宇  田俊  颜挺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6):204-206
为了解性病门诊就诊女性3种阴道感染情况,于2008年1月2009年1月对本科性病门诊就诊妇女进行体检和淋病、沙眼衣原体、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及线索细胞检测,并用常规疗法观察疗效。结果在性病门诊,阴道感染比宫颈感染多见,复合感染多见。阴道感染非淋表现不典型,对常规推荐的疗效不理想,阴道感染与性传播危险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寻找一种有效治疗阴道后壁松弛,预防阴道后壁膨出,提高性生活质量的方法。方法 应用“桥”式缝合法缝合薄弱的阴道后壁,缩窄阴道腔,加固直肠前壁。结果 接受治疗的30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及直肠瘘,术后阴道腔明显缩小,弹力增加;随诊6~12个月,性生活满意度提高。结论 阴道后壁“桥”式缝合法治疗阴道松弛符合重建盆底支持结构的新观念,是治疗阴道松弛,提高性生活质量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同时可预防直肠下段膨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尿道或阴道异常分泌物的患常见病种及其在观察对象中的比例,方法:选择尿道或阴道有异常分泌物的患进行检验。同时给予以口服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法。半月后观察结果;结果:检测结果显示淋病占观察病例的61.19%,非淋占26.87%,淋病合并非淋占11.94%,经过半月药物为主的治疗后,59例患全部治愈;结论:性病仍以淋病为主,但非淋与合并感染较常见,口服药物治疗性病既方便又经济实惠,而且疗效满意,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蔡玉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0):892-892
细菌性阴道病(hactrial vaginosis简称BV),是由阴道加德纳菌与某些厌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曾称非特异性细菌性阴道炎、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加德纳杆菌性阴道炎等,1984年在国际会议正式命名为细菌性阴道病。BV系妇科常见病,加德纳菌通过性交传播,已列为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为15%~64%,好发性旺盛期妇女,年龄在15~44岁,但有少数病例为15岁以下健康女孩,其阴道内存在加德纳菌,故其也可以通过非性接传播。BV与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泌尿系感染有关。可导致异位妊娠或不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