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比率(RDWPR)的变化及其与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海南省中医院收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STEMI患者115例,并以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RDWPR、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及治疗前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随访其2年的支架血栓发生率以及再发心肌梗死、新发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其RDWPR与其LVEF、血清NT-proBNP水平、支架血栓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以及其RDWPR预测其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价值。结果观察组RDWPR和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RDWPR和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降低而LVEF显著升高(P 0.05)。患者随访2年支架血栓发生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4.78%(17/115)和18.26%(21/115),与随访2年无心血管事件发生患者比较,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治疗前后的RDWPR和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而LVEF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随访2年无支架血栓发生患者比较,发生支架血栓患者治疗前后的RDWPR和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而LVEF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RDWPR与其LVEF呈负相关(r=-0.842,P 0.05),与其血清NT-proBNP水平、支架血栓发生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则呈正相关(r=0.884,0.829,0.816,P 0.05)。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后的RDWPR预测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价值良好,其中以治疗后RDWPR预测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价值最优。结论 STEMI患者的RDWPR与其心功能、支架血栓及远期心血管事件均密切相关,且对其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良好,可能作为其心功能和远期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关系,以期为冠心病的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3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对照组)、冠脉单支病变组、冠脉双支病变组及冠脉三支病变组。对4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以及冠心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RDW逐渐升高。冠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RDW(13.64%±0.84%、13.89%±0.97%、14.02%±1.07%)较非冠心病组(13.27%±0.51%)升高,三支病变组RDW高于单支及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RDW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冠脉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明显增大,冠脉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左室后壁厚度(LVPW)较非冠心病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冠心病的因素有RDW、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结论RDW与老年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刘琼 《现代保健》2011,(15):3-5
目的 观察疏血通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型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住院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疏血通和普通治疗.结果 在心绞痛缓解时间、心绞痛消失时间、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方面(P〈0 01),治疗前/后ST段平均下移程度、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甘油三脂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疏血通可安全有效的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4.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非Q波型心肌梗死(NQMI).是由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梗塞相关动脉的不完全闭塞性血栓,是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血栓",不同于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内闭塞性的"红血栓".因此,NSTEACS的治疗策略与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是由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梗死相关动脉导致的急性心脏病,它属于不完全闭塞型冠状动脉血栓栓塞,且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血栓”,不同于 STEMI冠脉内闭塞性的“红血栓”,故两者的治疗策略有很大差异。本文就非 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非Q波型心肌梗死(NQMI)。是由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梗塞相关动脉的不完全闭塞性血栓,是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血栓”,不同于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内闭塞性的“红血栓”。因此,NSTEACS的治疗策略与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急性期和长期治疗以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的辅助治疗中恰当应用抗栓治疗可改善患者的早期和远期预后及介入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由闭塞性血栓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可通过心电图上ST段的抬高来识别。治疗这种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被证明是有益的,再灌注越早,益处越大。现在,溶栓疗法和经皮介入治疗越来越普遍,但应当记住,急性心肌梗死不是ST段抬高的唯一原因,本文讨论非急性心梗的ST段抬高,并探讨其与急性心梗相鉴别的心电图线索。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疗策略以初始心电图有无持续性ST段抬高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分为两种临床类型。对于ST段抬高的ACS ,早期再灌注治疗的益处以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优于溶栓治疗 ,已为大量临床试验所证实 ,并已达成共识。对于非ST段抬高的ACS (UA和非ST段抬高的AMI) ,溶栓治疗无益甚或有害已有明确的研究结论 ,而对其早期介入治疗干预的利弊以及适应症的选择、治疗方案的设计和治疗时机的把握等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近年来 ,一系列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使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共识 ,但仍需要更多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 MI)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3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分为STEMI组125例和NSTEMI组110例.对两组冠心病危险因素、入院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CAG结果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NSTEMI组男性发病率[68.2% (75/110)]明显高于女性[31.8%(35/110) ](P< 0.05).STEMI组持续性胸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88.8%(111/125)、38.4% (48/125)、26.4% (33/125)]明显高于NSTEMI组[分别为60.0%(66/110)、28.2%(31/110)、12.7%( 14/110)] (P< 0.01或<0.05).STEMI组心肌损害指标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分别为(142.8±34.9) U/L、(11.2±10.3)μg/L]显著高于NSTEMI组[分别为(60.4±14.7) U/L、(5.8±4.6) μg/L](P< 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比率显著高于NSTEMI组(P<0.01),三支病变比率显著低于NSTEMI组(P<0.05);STEMI组冠状动脉狭窄70%~90%比率显著低于NSTEMI组(P<0.05),狭窄91%~99%及100%比率显著高于NSTEMI组(P< 0.05或<0.01).结论 STEMI患者持续性胸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的比率高于NSTEMI患者,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弥漫、累及多支,但阻塞程度相对较轻.多数NSTEMI患者较STEMI患者有较好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析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运重建的最佳时机.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入院后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分为对照组(早期介入治疗)与研究组(延期介入治疗),以探讨血运重建的最佳时机.结果 研究组的病变血管数、病变狭窄程度低于对照组,支架置入数高于...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可根据心电图的ST段是否有持续性的抬高来划分为两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此两类心肌梗死病理机制、临床特点、治理对策均有明显的不同[1].现将我院这两类心肌梗死的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兰 《中国卫生产业》2013,(34):114-115
目的对非sT段抬商l生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6月一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各4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定义为甲组和乙组,对者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乙组患者胸痛、吸烟史、心律失常比例较甲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而乙组患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心绞痛人数则较甲组发生明显减少(P〈0.05);乙组患者cK—MB、cTnT水平均较甲组患者高(P〈0.05)。结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孙宇 《现代保健》2009,(9):111-1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据ST段变化可分为ST段抬高AMI和非ST段抬高AMI两类,二者在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以及预后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本文主要对目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为观察氯比格雷在非sT段持续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疗效,本研究将18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肝素、硝酸甘油、B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A组给予氯比格雷负荷量300mg后,75mg,1次/d,随访1年;对照组B组给予安慰剂,观察心血管死亡、AMI、脑卒中发生率。结果表明氯比格雷组心脑血管事件共发生5例(7.04%),而安慰剂组心脑血管事件共发生21例(19.08%),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氯比格雷在非sT段持续抬高的ACS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心电图ST段抬高的原因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相鉴别的心电图特征。方法18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图演变,注意ST段抬高的程度、动态、持续时间与症状的关系。根据患者情况做心肌酶、肌钙蛋白、心脏超声等其他相关性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并明确其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的其他原因。结果18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ST段抬高的病历资料中,正常ST段抬高、早期复极综合征和迷走神经高张力共97例,占53.0%,而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左室室壁瘤、肺栓塞等共86例,占47.0%,心电图有其各自的特征。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但急性心肌梗死并不是引起ST段抬高的惟一原因,其他常见原因依次是正常ST段抬高、早期复极、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室壁瘤和变异型心绞痛等,这些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ST段抬高在心电图演变、范围、ST段特征、T波等方面均不同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心电图ST段抬高的原因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相鉴别的心电图特征。方法18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图演变,注意ST段抬高的程度、动态、持续时间与症状的关系。根据患者情况做心肌酶、肌钙蛋白、心脏超声等其他相关性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并明确其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的其他原因。结果18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ST段抬高的病历资料中,正常ST段抬高、早期复极综合征和迷走神经高张力共97例,占53.0%,而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左室室壁瘤、肺栓塞等共86例,占47.0%,心电图有其各自的特征。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但急性心肌梗死并不是引起ST段抬高的惟一原因,其他常见原因依次是正常ST段抬高、早期复极、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室壁瘤和变异型心绞痛等,这些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ST段抬高在心电图演变、范围、ST段特征、T波等方面均不同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合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率以及临床有效率依次为81.82%、97.7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5%、72.7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是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提高心肌梗死的诊断率。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3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2例患者脱离危险病情稳定后出院,5例转为透壁性心肌梗死,3例患者突发猝死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有些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ST段并不抬高或无Q波往往不典型,应结合临床症状,血清酶学及心电图动态观察提高诊断率,以防漏诊误诊,延误病人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