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颅脑CTA的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9月夹闭术治疗45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依据颅脑CTA数据构建颅内动脉瘤3D打印模型,根据3D模型制定手术方案。结果 3D打印技术测量动脉瘤长度、宽度以及厚度与CTA无明显差异(P>0.05)。45例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6个月GOS评分5分29例,4分10例,3分5例,2分1例。结论 对于颅内动脉瘤,基于颅脑CTA的3D打印模型可还原瘤体及其周围血管毗邻关系,不仅有利于术前医患交流,且能够更为直接的掌握病情并制定显微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9月经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治疗的1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利用3D Slicer软件三维重建动脉瘤模型及其周围血管和部分骨性结构,并模拟手术入路,显示手术视野下动脉瘤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术中参考立体模型,寻找动脉瘤并根据解剖结构实时定位,实现精准夹闭。结果 12例均顺利完成三维影像重建,将三维模型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9例正确反映术中真实解剖情况,3例术中对比效果欠佳,小动脉瘤(直径<5 mm)以及小血管重建效果相对较差,但是动脉瘤周围主要血管结构对比一致。12例动脉瘤均顺利实施开颅夹闭术,术中没有出现动脉瘤破裂。术后次日复查颅脑CTA示载瘤动脉通畅,未见新增出血,动脉瘤夹闭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CTA未见动脉瘤复发;GOS评分5分8例,4分3例,3分1例。结论 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制作的颅内动脉瘤三维立体模型,可获得更多的立体解剖信息,加深对病变局部解剖的认识,指导制定手术计划,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基于颅脑CT与MRI图像融合的3D打印技术,制作颅脑三维虚拟模型及实体模型,探讨其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方法利用1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颅脑CTA、MRI扫描所得的DICOM数据,CT图像分割重建颅骨、血管、头皮模型,MRI图像分割重建脑组织、肿瘤、脑室系统、头皮模型,以头皮模型为基准进行配准融合,完成复合三维虚拟模型的构建,优化处理后经3D打印技术制作实体模型,并邀请15名神经外科医师对模型进行独立评分。结果制作出高逼真度等比例的颅脑实体模型,问卷调查所有问题的平均分均4分。结论利用颅脑CT与MRI图像融合及3D打印技术制作的三维虚拟模型及其实体模型,对神经外科医师的疾病认识与手术应用、医患沟通、临床培训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7年9月至2000年4月间手术的32例脑动脉瘤病人在术前进行3D-CTA检查,并将其图像应用于手术。除4例危重患仅行3D-CTA外,其余患均同期行DSA检查。结果 除1例多发性动脉瘤因3D-CTA扫描平面确定有误而漏检1个动脉瘤外,其余的动脉瘤均被3D-CTA发现,并被手术所证实。3D-CTA均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指向、瘤颈部位以及动脉瘤的破口,并显示了动脉瘤与截瘤动脉以及颅底骨结构的三维影像。其在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方向、部位与毗邻骨结构上优于DSA,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以及术中寻找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结论 3D-CTA有助于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设计以及术中寻找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尤其适合于床突旁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大型或巨型动脉瘤的手术以及急诊夹闭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01—2021-01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3D打印技术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统计围术期指标及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2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3D打印技术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完全栓塞率88.93%,并发症发生率为3.82%,术后1 a预后不良发生率为16.67%。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动脉瘤直径(OR=8.399)、NF-κB(OR=5.083)、p73(OR=0.518)、术前Hunt-Hess分级(OR=7.165)是3D打印技术辅助颅内动脉栓塞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上述4项影响因素构建的预后不良列线图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6(95%CI:0.934~0.99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7%、91.3%。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颅内动脉栓塞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涉及NF-κB、p73、动脉瘤直径、术前Hunt-Hess分级等,依...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脑膜瘤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手术治疗的脑膜瘤10例,其中大脑凸面脑膜瘤7例、大脑镰旁脑膜瘤3例;将病人颅脑CT或MRI薄层扫描所得二维影像资料以DICOM格式刻盘存档,作为脑膜瘤原始数据,应用Mimics17.0软件重建出三维图像,最后通过3D打印出3D导板。术前将3D打印导板置于术区进行肿瘤定位。结果 10例均成功设计并打印出个体化3D打印导板,术前可辅助准确定位。肿瘤均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术后未出现明显血肿、脑水肿及神经症状。结论 3D打印技术可用于脑膜瘤术前精准定位,优化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均行3D—CTA检查,采用彩色容积重建法重建图像。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同意手术治疗者在工作站电脑上利用软件模拟手术中术者视野及手术径路,观察颅内动脉瘤与相关结构的关系及对手术的影响,以便对术中可能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3D—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包括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Willis环的大血管、以及与附近骨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术后复查3D—CTA示动脉瘤夹闭满意72例,瘤颈残留5例;3例未复查。按COS评分,术后恢复良好75例,植物存活3例,死亡2例。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术前评估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手术头位及入路的设计,有利于术中寻找及辨认颅内动脉瘤,并对影响动脉瘤显露及夹闭的情况提前采取措施,尤其适合于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少见部位及载瘤血管变异较大的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模拟手术人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价值。方法 72例动脉瘤患者术前行头部CTA检查并三维重建,在工作站上设计并模拟手术入路,利用CTA模拟手术入路指导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72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瘤78个,其中多发动脉瘤5例,4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术中所见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瘤体指向、与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均与CTA影像相一致;78个动脉瘤均行显微手术成功夹闭。术后随访1~18个月,按GOS评分评价预后,其中预后良好42例,中残15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3例。结论 CTA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利用CTA模拟手术入路,能为动脉瘤的夹闭手术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适用条件。方法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26例和传统开颅手术行颅内动脉瘤夹闭29例,对两组病人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6例锁孔手术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远期随访无神经功能障碍;29例传统开颅手术病人远期恢复良好25例,发生动眼神经麻痹1例,轻度残疾3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充分暴露动脉瘤与周围局部解剖结构的关系,减少神经结构及穿支血管的损伤,从而降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3D打印技术是以三维数学模型数据为基础,通过逐层叠加成实体模型的一种新型辅助 技术。脑血管病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个体化治疗要求高。随着3D打印材料及技术的发 展,3D打印技术在脑血管病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目前主要应用于制作脑动脉瘤、动静脉 畸形、脑动脉狭窄的血管模型,临床上可协助医师模拟培训、制订手术计划、指导手术操作,提高手 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未来可利用3D打印技术联合人造干细胞培养血管生物支架,为脑血管病治 疗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应用3D-DSA、CTA技术分析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个体化设计锁孔手术并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75例(192个动脉瘤),其中眶上锁孔人路38例(40个动脉瘤),翼点锁孔入路132例(146个动脉瘤),额锁孔纵裂入路3例(4个动脉瘤),颞下锁孔入路2例(2个动脉瘤),分析3D-DSA、CTA在颅内动脉瘤锁孔手术策略中的应用与意义.结果 本组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完成手术,其中动脉瘤夹闭188个,动脉瘤包裹4个.术后复查DSA或CTA显示动脉瘤均夹闭满意.GOS评分显示术后良好165例,轻残6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 3D-DSA、CTA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三维形态特征,为个体化的锁孔手术入路设计提供依据,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远端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和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案。并结合复习该型动脉瘤的相关文献分析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结果患者为男性62岁,经CTA诊断为右侧远端中动脉M4段动脉瘤,合并颞叶血肿;术前神经功能障碍程度轻。采用3D Slicer软件对动脉瘤和血肿进行三维建模,辅助定位和手术设计,术中动脉瘤顺利找到并切除。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结论远端大脑中动脉瘤颅内血肿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血管分支结构复杂且变异率高;病变藏于岛盖内或皮层下脑组织中,定位和手术非常困难。3D Slicer软件重建较传统影像学检查和导航技术具有更高的可视化和便利性,对提高该型动脉瘤的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3D打印技术是以三维数学模型数据为基础,通过逐层叠加成实体模型的一种新型辅助
技术。脑血管病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个体化治疗要求高。随着3D打印材料及技术的发
展,3D打印技术在脑血管病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目前主要应用于制作脑动脉瘤、动静脉
畸形、脑动脉狭窄的血管模型,临床上可协助医师模拟培训、制订手术计划、指导手术操作,提高手
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未来可利用3D打印技术联合人造干细胞培养血管生物支架,为脑血管病治
疗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CTA模拟翼点入路在基层医院急诊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患者入院后均急诊完成头颅CT平扫及头颈部CTA检查,数据重建后行术前翼点入路模拟并与术中显微镜下图像对比,以指导手术。结果结合头颅CT平扫,均准确判断出责任动脉瘤,术前3D-CTA模拟翼点入路,与术中显微镜下现实入路情况相符。术中两者对比并调整至一致,具有导航功能,对手术辅助作用大。本组4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并随访3月,90%预后良好。结论通过急诊CT及3D-CTA技术,可在最短时间内使术者了解颅内出血及颅内动脉瘤的相关信息并指导手术,提高了基层医院急诊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成功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影像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CTA影像结果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CTA模拟手术入路对动脉瘤夹闭术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我科2005—2010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48例,每位患者均于入院1周内行CTA扫描,根据CTA影像诊断结果及在CT工作台上的模拟手术入路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148例患者术中证实动脉瘤154个。所有患者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CTA定位诊断、形状及与周围关系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结论依据CTA检查结果即可进行动脉瘤手术,在CT工作台上模拟手术入路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D打印模型引导下经颞部穿刺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的可行性和精确度。方法 首先获取1例52岁女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颅脑CT二维图像资料,利用Mimics 16.0软件把原始数据重建形成三维图像,然后设计出带有颅外段穿刺孔道的3D面部模型,最后3D打印出面部模型的实体,用来精准定位穿刺点、精准测量穿刺进针角度和深度。在3D模型引导下,经颞叶行血肿穿刺引流术。结果 术后2周复查头部CT示颅内血肿吸收完全,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利用3D打印符合患者面部特征的3D面部模型,用于引导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使治疗更加个体化、精准化、微创化。  相似文献   

17.
CT血管造影诊断破裂脑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运用CTA诊断破裂脑动脉瘤。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40例病人施行CTA检查,采用Philips Tomoscan AVP1螺旋CT机,数据经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后以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和表面遮盖法重建(SSD)法显示,由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阅片。结果本组40例病人共检出25例28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眼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右侧颈内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同侧颈内动脉床突周围段芽孢状微小动脉瘤2例。20例脑动脉瘤做了开颅手术治疗,其中15例单纯根据CTA检查结果手术,术中证实诊断。结论CTA具有快速、简便、安全、可靠的优点,可作为破裂脑动脉瘤和急诊手术前首选的检查。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3D-CTA诊断效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9,自引:8,他引:31  
目的 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24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行脑血管造影、3D—CTA、MRA和DSA检查。结果 本组共发现28个动脉瘤。21例病人有一个,2例有两个,1例有三个动脉瘤。3D—CTA发现瘤体呈球形为20个、椭圆形5个、分叶形3个。手术暴露的24个动脉瘤,其瘤体形态与3D—CTA发现完全吻合。动脉瘤颈平均直径为5.9mm,最小为1.6mm,最大为13.7mm。根据3D—CTA计算的动脉瘤颈结果与手术发现非常接近。3D—CTA对载瘤动脉和分枝动脉的形态描述明显优于脑血管造影、MRA和DSA。结论 3D—CTA在了解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和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符合患者面部特征并带有穿刺通道的模型,用于术前定位、术中引导穿刺方向,简化手术过程,提高外伤性颅内血肿穿刺准确性。 方法以1例25岁男性的外伤性脑内血肿颅脑CT二维图像为原始数据,利用Mimics 16.0软件处理,重建形成三维图像,设计穿刺通道,测量穿刺深度,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带有穿刺针颅外段孔道的模型,术前置于术区定位,术中通过穿刺孔道置入引流管,控制穿刺深度,术后复查颅脑CT观察引流管末端位置。 结果在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带有穿刺针孔道的"面具"时可在三维空间任意旋转,从各个角度观察,避开重要血管及功能区,达到预定穿刺部位。 结论成功构建符合患者个体特征的三维图像,通过3D打印机将模型打印出来用于手术,可提高穿刺准确性,降低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评估MRA Fly-around重建在近颅底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例经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病例术前应用东芝1.5 T MRVISART磁共振行3D TOF MRA检查,其后进行常规最大密度投影(MIP)和FLy-around重建.所有病例均接受了MSCTA检查.并在术后对2例病例进行了MRA复查.结果 MRA Fly-around重建发现动脉瘤14个,与手术和MSCTA相比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3.3%.MRA Fly-around重建能够清楚显示动脉瘤,而且可以去除骨影,消除骨质对动脉瘤观察的影响.术后MRA Fly-around重建动脉瘤夹局部可见伪影,影响对载瘤动脉局部的观察.结论 MRA Fly-around重建与常规MIP重建相比可以更好地描述动脉瘤及其与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在近颅底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可对DSA及CTA起到补充作用,但在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