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治疗重型外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26例和亚低温组24例.入院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 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入院后在3~7 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7 d.比较2组GCS评分、颅内压、临床预后指标.结果 在伤后第7天,亚低温组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方法。方法 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规范护理程序,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采取积极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结果 亚低温治疗24h后颅内压逐渐下降,脑组织PO2逐渐上升,伤后3个月亚低温治疗组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精心护理有助于改善亚低温治疗的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符合标准的5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8)。观察组采用亚低温疗法+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为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方案。采取ELISA测定血浆D-乳酸、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浆D-乳酸水平和内毒素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 h,血浆D-乳酸水平和内毒素水平即达高峰。治疗后24、48、72h,对照组血浆D-乳酸水平和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颅内感染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3个月,观察组生存率(70.8%,17/24)和GOS评分[(2.50±1.25)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50.0%(14/28)、(1.96±1.16)分;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粘膜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但对于改善病人预后并没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方法、注意事项及治疗效果。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8分)80例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于伤后24 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维持亚低温7~14 d;2组病人均通过生命征监护,颅内压、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监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高颅压、高体温很快得到控制,而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2组变化不大。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和改善预后,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局部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颅内压、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水平在亚低温治疗后第1天、3天、7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治疗组的预后良好及中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亚低温治疗组 2 4例 ,均于伤后 2 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 ,设定治疗温度为肛温 32~ 35℃。于降温前及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监测体温 (T)、心率 (HR)、血压 (BP)、呼吸 (R)。对照组 2 7例 ,均于出院后评定预后。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较高的心率 (HR)降至正常范围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下降 ,预后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无严重并发症 ,可降低死亡率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02-2016-02我院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4)。对照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颅内压及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颅内压及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率(58.82%)高于对照组(32.35%),并发症发生率(14.70%)低于对照组(3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亚低温疗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水肿的治疗价值和临床效果。方法 将11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59例,均于伤后10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5-7d,同时监测颅内压、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血电解质。定期头颅CT扫描。对照组57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7℃,其它治疗两组相同。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半个月后评估脑水肿治疗效果及3个月后根据GO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颅内压降低、脑水肿的CT改变及血糖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3个月后亚低温组治愈31例,占53%,死亡15例,占25%。对照组治愈23例,占40%,死亡26例,占46%,两组具有显著的差异。结论 亚低温治疗明显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具有脑保护作用,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水肿病人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经验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人被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进行治疗。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亚低温治疗除对弥漫性轴索损伤者无明显疗效外,对GCS≤5分者,原发性脑干损伤者均有显著的效果。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控制伤后早期的高糖血症。根据颅脑损伤的具体情况来设定亚低温治疗时间。对于GCS≤5分者,伤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温的影响。方法选择5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及脑温监测的同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亚低温组颅内压降低。伤后早期脑温比肛温高,但二者均高于正常值,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脑温和肛温均下降,但二者的差距逐渐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低温组病人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而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能降低颅内压及脑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亚低温疗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水肿的治疗价值和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59例,均于伤后10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5~7d,同时监测颅内压、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血电解质。定期头颅CT扫描。对照组57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7℃,其它治疗两组相同。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半个月后评估脑水肿治疗效果及3个月后根据GO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颅内压降低、脑水肿的CT改变及血糖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3个月后亚低温组治愈31例,占53%,死亡15例,占25%。对照组治愈23例,占40%,死亡26例,占46%,两组具有显著的差异。结论 亚低温治疗明显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具有脑保护作 用,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水肿病人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亚低温治疗组24例,均于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设定治疗温度为肛温32-35℃。于降温前及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监测体温(T)、心率(HR)、血压(BP)、呼吸(R)。对照组27例,均于出院后评定预后。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较高的心率(HR)降至正常范围;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下降,预后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患者颅内压及脑组织氧分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亚低温组入院后或术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保持肛温在32~34℃,持续24h~5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观察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变化。结果亚低温组治疗后,ICP明显下降,PbtO2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外伤后增高的ICP,提高PbtO2;伤后24h内持续PbtO2<5mmHg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D后不同时间点行亚低温治疗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桂林市全州县人民医院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伤后有无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5),前者按治疗时间又分为伤后8h内亚低温治疗组(n=9)和伤后8 h后亚低温治疗组(n=14),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行GOS评定,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 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治疗前颅内压、GC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接受不同治疗后3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1,P=0.036),由平均秩次判断,预后最好的为伤后8 h内亚低温治疗组,其次为伤后8 h后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早期(8 h内)进行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D后不同时间点行亚低温治疗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桂林市全州县人民医院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伤后有无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5),前者按治疗时间又分为伤后8h内亚低温治疗组(n=9)和伤后8 h后亚低温治疗组(n=14),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行GOS评定,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 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治疗前颅内压、GC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接受不同治疗后3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1,P=0.036),由平均秩次判断,预后最好的为伤后8 h内亚低温治疗组,其次为伤后8 h后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早期(8 h内)进行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6.
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效果。方法60名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病人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依达拉奉治疗组伤后10d内颅内压显著升高和重度脑水肿者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依迭拉奉组10d后格拉斯哥计分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亚低温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Wanfang、CNKI、CBM、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EMBASE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8篇RCTs,共计1 916例患者。Meta结果显示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GOS 4~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OR=2.5,95%CI:2.06~3.02;P〈0.01);亚低温组患者伤后24 h、3 d及7 d颅内压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亚低温治疗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能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早期应用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对照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络酮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影响。方法 对 9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纳络酮 (NLX)治疗组 (n =48)和对照组 (n =47) ,观察治疗早期病人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征变化和远期疗效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络酮治疗组病人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 ,呼吸异常 ( 2 9 2 % )和心律异常 ( 3 1 3 % )明显减少 (P <0 0 1)。伤后 1周内NLX组病人颅内压显著升高和重度脑水肿者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 <0 0 1)。NLX组治疗 1周后意识转清醒率( 5 4 2 % )高于对照组的 40 4% (P <0 0 5 ) ,伤后 3个月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重残率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早期大剂量运用纳络酮可以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 ,缩短昏迷时间 ,降低伤残率 ,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过程中的价值。方法 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420例,分为亚低温组(185例)和常温组(235例);均进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亚低温组在常温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措施(直肠温度控制在32~34℃,治疗时间为4~7 d;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等,预防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治疗后6个月,亚低温组GOS评分明显优于常温组(P0.05)。治疗后12个月,亚低温组KPS评分明显优于常温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亚低温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有较好疗效,但应注意并发症等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降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5-01—2016-06收入我院ICU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应用血管内降温仪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用体表降温毯行亚低温治疗,其余治疗2组相同。记录2组患者达到目标温度所用时间,并分别于入院后0、4、8、12h及24h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浓度,统计2组患者迟发性血肿和脑梗死发生率,3个月后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提前达到目标温度;治疗组治疗4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8h时高凝状态明显改善,12h以后凝血功能趋于稳定;对照组治疗8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12h时高凝状态明显改善,24h时凝血功能趋于稳定;2组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3个月后治疗组GOS评分为1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评分为4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2和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降温方法较体表降温更早的达到目标温度,可更早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的高凝状态,降低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