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余杭地区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流行状况和病原特征。方法 对2014年-2016年哨点监测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分析EAEC的基因同源性。结果 1 49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149株DEC,阳性率为10. 0%,以EAEC(68. 5%)和ETEC(22. 1%)为主; DEC感染率在性别和年龄上无差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 16种抗生素中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59. 73%,而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的敏感率达100. 00%;多重耐药株占19. 46%,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为26. 17%。102株EAEC分离株中发现65种不同的ST型。结论 余杭地区腹泻患者DEC的感染类型以EAEC和ETEC为主,存在季节分布特征; EAEC的ST型较分散,关联度较小,应关注EAEC暴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 ,掌握其对食品、水体及环境污染的途径 ,于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7月对石家庄市 13种不同样本进行了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病原学分布调查。1.材料与方法 :(1)采样区域、种类与数量 :选择市区、正定、赞皇县 3个区域的农贸市场、农田土壤、屠宰场污水等 13种不同样本为调查对象。其中生肉类 12 0份 ,熟肉类 6 9份 ,蔬菜类 5 0份 ,兔粪 6 0份 ,羊粪 6 0份 ,猪粪 81份 ,牛粪 6 3份 ,鸡肠内容物96份 ,苍蝇体表 93份 ,水产品 6 0份 ,鲜牛奶 4 0份 ,农田土壤6 2份 ,屠宰场污水 32份。(2 )样本采集与运…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方法采集2017年-2018年无锡市梁溪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标本272份,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可疑菌落的挑选,比较大肠埃希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结果 2017年、2018年分别检测食源性疾病监测标本170份、102份,筛选出大肠埃希菌100株、96株,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58. 8%和94. 1%;采用多重实时荧光PCR分别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5株、32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8. 8%和31. 3%。2018年在ECC显色培养基上呈蓝色和无色菌落中分别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8株和4株。结论 ECC显色培养基用于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筛选,用多重实时荧光PCR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确认试验,2018年大肠埃希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较2017年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上将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为五类 :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ETEC)、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EPEC)、侵入性大肠埃希菌 (EIEC)、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HEC)和粘附聚集性大肠埃希菌 (EAEC) [1,2 ] 。为了解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率及耐药性 ,对本院 1998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就诊的腹泻病人采集大便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测及药敏分析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标本来源 本院 1998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就诊腹泻病人 184 8例大便。2 试剂及诊断血清 培养基及药敏纸片购自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所 ;志贺菌、沙门菌及致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2016年—2019年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原学特征和耐药情况。方法 对通州区2016年—2019年门诊腹泻监测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培养,利用荧光PCR方法进行菌株毒力基因检测,应用MIC法进行耐药试验。结果 2016年—2019年通州区DEC菌株检出率为13.05%(217/1 663),检出率逐年增高。20岁~39岁年龄组DEC检出率最高,其次为0岁~5岁组和≥60岁组。EAEC为主要型别,其次为ETEC和EPEC,不同年龄组的DEC型别构成不同。ast A和pic是EAEC主要的毒力因子,ETEC以lt、sth、stp基因为主,部分菌株也含有ast A和pic基因。DEC菌株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磺胺异恶唑耐药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多肽类及三代头孢较为敏感,多重耐药菌株占60.37%。结论 通州区DEC以EAEC为主,毒力基因组合具有多样性,ast A和pic可在不同型别菌株中转移。菌株多重耐药情况比较严重,耐药基因易传播,应重视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一起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结合临床特征及标本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结果该事件共发病23例,均为学生,罹患率1.0%。从患者的粪便标本和食堂菜品标本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饮用水标本检测结果均符合国标。患者发病潜伏期6~70h。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和呕吐,符合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致病特征;经补液和抗感染等治疗,病情均有效控制,未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结论结合发病潜伏期、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一起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学校应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做好食堂风险隐患排查及从业人员自查。规范食品保存、再加工及消毒餐具。发生疫情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并妥善处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健康人群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携带率、耐药性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探究其病原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8年北京市朝阳区健康人群粪便标本809份,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法检测六种DEC特异毒力基因(aggR、eae、bfpA、ipaH、lt、st、stx1、stx2、afaD)。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检测出的DEC进行26种常用药物的敏感试验。对所有DEC菌株进行MLST分析。结果 共检出38株DEC分布于各年龄组,检出率为4.70%。主要型别为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弥散粘附性大肠埃希菌(DAEC)、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药敏结果显示,38株DEC对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全部敏感,对三代头孢、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76.32%),氨苄西林次之(65.79%),对复方新诺明、磺胺异恶唑、萘啶酸耐药率超过50.0...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安徽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菌群流行特点及耐药趋势,为安徽省DEC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集安徽省2015―2019年腹泻患者粪便样本,采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细菌进行鉴定与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细菌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  从6 120份粪便中分离出DEC 557株,主要病原型为:非典型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aEAEC)191(34.29%)株,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153(27.47%)株,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EPEC)108(19.39%)株,典型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tEAEC)77(13.82%)株,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11(1.97%)株,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tEPEC)3(0.54%)株。药敏检测多重耐药255(45.78%)株;同种病理类型不同年份耐药性存在差异:aEAEC:氨苄西林/舒巴坦(AMS),萘啶酸(NAL),头孢西林(CFZ);tEAEC:AMS,CFZ,阿奇霉素(AZM);EPEC(aEPEC,tEPEC):氨苄西林(AMP),AMS,CFZ;ETEC:NAL,AZM,环丙沙星(CIP)。不同病理类型耐药性存在差异的抗生素有:AMP,AMS,四环素(TET),NAL,红霉素(ERY),氯霉素(CHL),头孢噻肟(CTX),CFZ,庆大霉素(GEN),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SXT),AZM和CIP。2015―2019年,tEAEC对CFZ,EPEC对AMP,AMS和CFZ,ETEC对NAL和CIP,耐药性呈增强趋势。 结论  本地区DEC流行的主要型别是:aEAEC、ETEC、aEPEC和tEAEC。DEC的耐药情况较严重,常用抗生素AMP、AMS、NAL、CFZ和CIP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病理类型间,耐药性差异明显,耐药性分析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遏制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湖州市腹泻患者致泻大肠埃希菌(DEC)感染情况和毒力基因分型。方法采集2016—2017年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腹泻门诊就诊患者的粪便/肛拭子标本,采用初步生化试验和多重PCR法检测致病菌和毒力基因。结果共采集1 058份标本,检出DEC 159份,检出率为15.03%。其中134株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84.28%),13株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8.18%),12株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7.54%),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DEC全年各月均有检出,6—8月为检出高峰期,检出率分别为23.33%、19.13%和21.00%。结论湖州市DEC感染主要以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夏秋季为感染高峰期。  相似文献   

10.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是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但其中一些菌株携带毒力基因,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腹泻,被称为致泻E.coli.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南平市食源性疾病患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DEC)的分布、毒力基因类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和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9-2020年从南平市某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粪便中获得的16株患者DEC,分析比较月份、年龄、性别和城乡间的检出率,进行毒力基因检测、药敏实验及PFGE分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检测肠道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并对疾病流行进行分析,为预防和诊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消化门诊腹泻患者84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粪便标本以及PCR基因检测方法检测病原菌种类,统计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情况。结果 841例标本中检出DEC 151例,阳性率为17.95%,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细菌(EPEC)22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4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5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29株,分别占14.57%、0.66%、42.38%、9.39%和19.21%;仅eastA基因阳性未能分类20株占13.25%;发病年龄与DEC检出率:0~12岁为6.62%、13~59岁为75.50%、≥60岁为17.88%;DEC好发于夏秋季(6~11月),共检出DEC106例占70.20%。结论 DEC是导致肠道感染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DEC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的人群检出率有所差异,好发于夏秋季,且年龄在13~60岁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2008年4月30日22:00,承德市附属医院报告一起急性发病且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为表现的疫情,5月1~2日相继报告相同症状的人群,共有13人。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该疫情由一起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1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通过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种检测方法的比较,为今后的细菌鉴定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按照GB/T4789.6-2003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检测本市某次因市政施工损坏供水管道,导致的饮水污染事件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按照国标方法检出1株EPEC、2株EIEC。按照工作手册进行PCR鉴定后,2株EIEC应为EAEC。结论 工作手册采用的PCR技术可提高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的准确率和及时率,建议修订国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福建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实验室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质控考核结果,总结经验,促进监测工作质量提高及防控疫情暴发中实验室检测的作用。方法福建省CDC微生物检验科实验室于2014—2016年参加4次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致泻大肠埃希菌考核,依据每次考核作业指导书及相关国家标准要求选择检测方法,对考核株进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及多重PCR或荧光多重PCR基因检测。结果各考核结果均获满意,考核株均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但血清型有些不同,包括O55:H7、O157:H7、O26:H11,检出毒力基因存在uidA、escV、eae、stx1、stx2的不同组合。结论福建省CDC微生物检验科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具备致泻大肠埃希菌检测能力。随着病原的变异,今后应加强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亚型分型能力及其他类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考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2021年浙江省湖州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检出情况、主要毒力基因、耐药性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2021年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和市场采集的食品标本进行分离,运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毒力基因,并对其中104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 病例源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检出率最高为60.66%,食品源中也是EAEC检出率最高,为92.86%。DEC引起的发病人群以20岁~39岁年龄组最高,发病高峰在6月—8月。耐药率最高依次为氨苄西林(63.46%)、四环素(62.50%)、萘啶酸(57.69%)。经Xba I酶切后,对EAEC和ETEC进行分别聚类,EAEC相似度为41.7%~100.0%,ETEC相似度为40.7%~100.0%。结论 2021年湖州市检出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EAEC为主,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建立本地PFGE分子分型数据库,为DEC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福建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防控感染性腹泻暴发提供客观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2010年6月至2016年10月通过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和单重PCR检测方法确定其致病型别,并分析其毒力基因分布。结果 2 231份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14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为6.54%;其中4株EPEC均为escV(+)、bfpB(+)、stx1(-)、stx2(-),65株aEPEC为escV(-)、bfpB(+)、stx1(-)、stx2(-),39株EAEC中,35株aggR(+)、3株pic(+)、1株aggR(+)、pic(+),38株ETEC中19株elt(+)、14株estIa(+)、5株elt(+)、estIa(+);男80例,女66例,3岁的57例,占39.14%,45岁的51例,占34.93%。结论福建省存在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性腹泻病例,以婴幼儿和中老年为主要病例构成;致病型别以aEPEC为主,EAEC、ETEC次之,未检出EIEC、EHEC;相关毒力基因呈多态性携带情况,应加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中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丰台区腹泻病例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分布与分子分型特征,为DEC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数据。方法对2018-2019年腹泻病例便标本多病原菌分离鉴定,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从954份粪便标本共分离98株DEC(10.5%,98/954),仍是腹泻病例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基因型以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为主(54.1%),其次为致病性大肠埃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29.6%)和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EAEC)(16.3%)。菌株分子分型带型呈多态性,53株ETEC有3组菌株具有完全一致带型,可分为32种带型;26株EPEC分为23带型、16株EAEC分为14带型,带型间相似度较低。结论 DEC基因型以ETEC为主。通过PFGE分子分型提示ETEC可能存在同源菌株的持续感染,长期持续监测和分子分型,对防控和溯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晓露 《现代预防医学》2020,(12):2292-2295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连云区2015-2018年腹泻人群中致泄性大肠埃希氏菌(DEC)感染和分子分型特征,为本地DEC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5-2018年连云区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分离培养、核酸检测,结合病例信息及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分析DEC的流行和菌株特征。结果分离DEC菌株84株,其中EPEC 21株、EAEC 38株、ETEC 22株、EIEC 2株、EHEC 1株;DEC感染年龄以15~55岁为主,不同年龄段感染谱不同;DEC总检出率为13.17%(84/638),2017年DEC检出率最高;84株DEC菌株分型检测可分为79个带型,种内相似度最高为100%,最低为0.84%。结论连云区腹泻人群DEC感染以EAEC、EPEC和ETEC为主,青壮年为高危人群、PFGE指纹图谱具有多样性,ETEC菌株存在聚集性趋势,应加强连云区DEC检测和指纹图谱数据库构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分离方法检测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并应用于浦东新区腹泻人群的DEC监测,从而构建DEC感染病原谱,以了解浦东新区感染性腹泻患者DEC的感染情况。方法从GenBank基因数据库中筛选5种DEC毒力基因序列,合成引物探针,优化设计TaqMan实时荧光PCR法结合传统分离方法,最终获得单克隆菌株。应用该方法对2014年的11家腹泻监测点1 846份粪便拭子进行DEC检测。结果 1 846件粪便拭子中DEC总阳性率为14.90%(275/1 846),其中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02株(5.53%),产毒性大肠埃希菌102株(5.53%),侵袭性大肠埃希菌3株(0.16%),聚集性大肠埃希菌68株(3.68%)。结论 Taq Man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传统分离方法分离DEC体现出非常高的准确性和检测效率,同时避免了志贺菌的漏检;为期1年的监测数据显示,DEC已成为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谱中首位病原,其组成结构呈多样性及显著的季节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