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为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理论为根基,关于冠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成果颇多,其常见学说有血瘀学说、瘀毒从化说、阳虚血瘀说、痰瘀学说、络病学说,心脾痰瘀相关说、热毒说及络风说等。冠心病病因病机观点阐发的角度不同,但实质基本一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主要与痰浊、瘀血、毒、虚等有关,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心脉,与肝、脾、肾、肺四脏相关,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心气血阴阳亏损为本,血瘀、痰浊、热毒为标,血瘀、痰浊阻塞心脉,热毒损伤心脉,致史心脉不通或心脉不荣而病。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标本互为因果,可因虚致实,因实亦可致虚。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痰瘀辨证与冠脉病变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痰瘀辨证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之间的关系,为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368例,观察冠脉病变程度(累及支数、狭窄度)与痰瘀辨证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狭窄程度例数在各中医痰瘀辨证的分布:轻度、中度狭窄以非痰瘀证多见;重度狭窄(51/368)、完全狭窄(26/368)以痰瘀相兼证主(P<0.05)。不同狭窄程度支数在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轻度、中度狭窄以非痰瘀证多见(P<0.05);重度狭窄、完全狭窄以痰瘀相兼证(123/755、41/755)为主(P<0.05)。冠脉病变支数与痰瘀辨证关系:冠脉单支病变者以非痰瘀证为主,多支病变者以痰瘀相兼证为主。各中医证型组间冠脉病变总支数由痰浊证、血瘀证、痰瘀相兼证、非痰瘀证逐渐增加。结论冠心病痰瘀辨证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病机目前并不十分明确,以代谢学说和血管学说为主。西药的治疗仅对特定环节起作用,具有局限性,疗效甚微,不能有效地阻止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且具有见效慢、疗程长、不良反应多、个体差异大等缺点。中医认为,该病是因消渴日久,患者体内痰瘀凝滞,阻塞脉络所致。中医对该病的治疗多以整体调节为主,强调辨证施治,在症状的控制和客观指标的改善等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且具有疗效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特点。该文以痰瘀立论,运用化痰逐瘀之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为临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中医证候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对333例住院EH患者行中医辨证和身高、体重测定,并计算BMI。333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9组,另外根据虚实辨证及夹痰、夹瘀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组。结果333例EH患者证候分布如下:阴虚阳亢证26例(7.8%),气虚痰浊证13例(3.9%),气虚血瘀证52例(15.6%),气阴两虚证20例(6.0%),痰瘀互阻证30例(9.0%)、气阴两虚,痰浊蕴阻证19例(5.7%)、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74例(22.2%),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61例(18.3%),气虚痰浊、瘀血阻络证38例(11.4%);根据虚实辨证将333例EH患者分为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3组,其中单纯虚证(气阴两虚证)与单纯实证(痰瘀互阻证)高血压患者的BMI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夹痰、夹瘀不同将333例EH患者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非夹痰夹瘀证4组,夹痰夹瘀证高血压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增大P〈0.05或P〈0.01),夹痰证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增高P〈0.05)。结论EH患者痰证的存在可能是影响BMI水平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EH合并肥胖的患者需要结合中医辨证采用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等方法协助减轻体重、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痰瘀互结证型的临床特点及炎症指标水平,为痰瘀互结型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提供用于诊断的监测指标。方法该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2016年3月—2017年3月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选择符合纳入标准患者,辨证分为痰瘀互结证组及非痰瘀互结证组,观察、比较一般临床特征(性别、年龄、病程)、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肝功能及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共纳入120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其中痰瘀互结证组72例(60.00%),非痰瘀互结证组48例(40.00%),与非痰瘀互结证组患者相比,痰瘀互结证组患者在病程、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瘀互结证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主要证型,该证型患者具有病程长、血液高凝状态、炎症水平高的特点,纤维蛋白原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是痰瘀互结证的外在客观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气血辨证是关幼波教授肝病理论的灵魂,是对八纲辨证的丰富。关老虽然不是从气血角度去论治疾病的第一人,却是第一个有意识地把气血上升到八纲的高度进行论述的人。笔者以为,气血辨证以气为主,血为辅。它不仅使中医辨证的轮廓更加清晰明了,更使我们从气血的角度去理解关老和康良石先生关于病毒性肝炎中医方面的论述。在国医大师逐渐逝去的今天,关老留给我们两个启示:①彻底贯彻辨证论治精神的中医思维就是最好的中医思维;②学会从动态角度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病变特征。方法选择77例冠心病合并CAS病人,辨证分为痰瘀互结型组(47例)和非痰瘀互结型组(30例)。比较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基础疾病史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血脂等。结果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比、BMI、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痰瘀互结组比较,痰瘀互结型组IMT、PWV、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P0.05)。两组间ABI、斑块面积、斑块分级、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CAS病人血管功能及结构较非痰瘀互结型更差,IMT、PWV、TC、LDL-C可作为痰瘀互结型辨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在中医概念里名中风又名卒中,其病因主要表现在虚、风、火、气、痰、瘀六个方面,病机虽然复杂多样,但气血逆乱是病机的核心,而瘀血、痰浊、风火等病邪为害的最终环节则为脑络闭阻。络阻窍闭而致神昏,络闭内生风痰而呈惊搐,出血性中风则是离经之血瘀阻脑络。根据中风的病机特点,以急则治其标为总则,以化瘀、通腑、涤痰、开窍为常法,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各种法则:清热泄火、通腑泄下、平肝潜阳、破瘀通络、涤痰开窍、醒脑开窍、益气开闭等,常加用如活血化瘀、通腑泻热、涤痰息风、清热解毒等品,在实际运用中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已成为隐形的杀手。中医将其归为"胸痹"、"胸痛"、"真心痛"、"心悸"等范畴。西医学中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其中包括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冠心病心肌梗死。这三种类型可与中医学中人体内气血紊乱所导致的气滞血瘀,痰瘀交阻,风痰内动,风痰瘀血阻络等病机相关联。通过把西医学中疾病的不同分型与中医学中不同的病机加以总结和归纳,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病,这对研究冠心病的临床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临床病例信息比较分析《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中医内科》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的应用情况。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征询临床工作者的Saaty评分,构建中医临床指南与临床实践符合度评价模型。建立评价小组,应用该模型开展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比较两部指南与临床实践符合度。结果 共85例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纳入研究。临床实际辨证结果显示:气虚痰瘀阻络是出现最多的证候,共73例(85.9%);温胆汤是应用最多的方药,共32例的(37.6%)。《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符合度为(63.0±5.0)%,高于《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的(37.0±5.0)%。与《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比较,《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中医内科》在中医证型、辨证要点、预防调摄方面与临床实践符合度更高。《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中医内科》在气虚痰瘀阻络证较非气虚痰瘀阻络证辨证[(64.3±3.8)%与(54.3±1.5)%]、温胆汤较非温胆汤及未应用方药[(65.1±4.9)%与(61.5±4.6)%/(59.7±2.9)%]的临床符合度更高(P<0...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中风病证本质的客观化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CD62p)变化的关系,对缺血性中风进行客观化研究,以揭示缺血性中风的病证本质。方法 将72例缺血性中风病人辨证分型分为3组:痰瘀阻络型组、痰热腑实型组、气虚血瘀型组,每组24例。另设健康对照组(同期体检健康人员24名)。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的血中性粒细胞表面(ICAM-1)、CD62p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缺血性中风病人血ICAM -1、CD62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缺血性中风3证型组之间,痰瘀阻络型组ICAM-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血瘀型组和痰热腑实型组(P〈0.01);疾瘀阻络型组和气虚血瘀型组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痰热腑实型组(P〈0.01);3证型组中以痰瘀阻络型组的ICAM-1、CD62p升高为最显著。结论 缺血性中风不同证型的ICAM-1、CD62p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ICAM-1反映了体内痰阻或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而CD62p反映了体内血瘀状态,提示痰瘀阻络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医络病学辨证分型与西医TOAST分型及血管病变部位、侧支代偿分级的分布特征、对应关系,了解络病学辨证的可操作性。方法对2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及其中146例大动脉病变者进行络病学辨证分型、TOAST分型、影像学分析大血管病变部位及侧支代偿分级,分析分布特征、络病学辨证分型与各观察指标分布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结果 2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络病学分型与TOAST分型分布方面,脑络瘀阻证以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O)为主,占90.17%(46/51);热毒滞络证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为主,占40.00%(26/65)、心源性脑栓塞(CE)占40.00%(26/56);脑络瘀塞证包含CE 45.45%(20/44)、LAA 27.27%(12/44)为主。脑络失荣证包括LAA 64.00%(48/75)及SAO34.67%(26/75)。脑络瘀阻证与SAO分布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49)。146例大动脉病变病人,各证型在TOAST分型方面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A与脑络失荣证分布具有一定一致性(Kappa=0.41)。在病变血管方面,各证型与病变血管部位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差(Kappa0.40)。侧支代偿分级方面,脑络瘀塞证以一级代偿12例(36.36%)和二级代偿12例(36.36%)为主;而热毒滞络证无代偿或代偿极差者为27例(52.94%);热毒滞络证与无代偿或代偿极差者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Kappa=0.44)。脑络失荣证则各级代偿均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络病学辨证分型与部分TOAST分型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同一TOAST分型中包含不同的中医络病学病机,其差异性与血管病变部位无关,热毒滞络证与侧支代偿差异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属常见脑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通过研究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为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外风侵袭、肝风内动、痰瘀滞络、气虚血瘀、肝肾阴虚,而其发病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相互影响所致,病机复杂。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详察病机,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栓弹力图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方法对9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不同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病人及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组血栓弹力图参数R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滞络证组K值及Angle角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风痰阻络、气虚血瘀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滞络证组MA值高于风痰阻络、气虚血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组血栓弹力图参数EPL、LY30值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急性脑梗死各中医组血栓弹力图参数CI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不同中医证型组均表现出凝血活性增强,急性脑梗死痰瘀滞络证组存在纤维蛋白原功能亢进,且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组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低于健康对照组。此外,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组血栓弹力图部分参数存在不同差异,说明不同中医证型组急性脑梗死的血栓形成过程各因素的强弱存在一定差别,提示血栓弹力图参数检测可作为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参考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扎里奴思方(扎方)对不同证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明确方治疗ACI的适宜证型。方法 150例ACI患者辨证分为痰瘀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风火上扰证和阴虚风动证组。各组治疗期间均给予同等基础治疗及口服扎方,1剂/d,2次/d,14 d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各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积分的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疗效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痰瘀阻络证组疗效最优;与治疗前比较各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ADL积分显著升高(P0.05,P0.01),其中痰瘀阻络证组治疗后6个月时改善程度较其他组尤为明显(P0.05)。结论 ACI患者予以扎方治疗有助于促进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脑梗死(CI)后活动不利及提高ADL,其中对痰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尤为明显,其作用与扎方化痰逐瘀的功效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血压中医证候辨证规律,为高血压证候规范化研究及建立客观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 000例高血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表,运用系统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医四诊,归纳证型,提炼辨证依据。结果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为痰湿壅盛、肝阳上亢、瘀血阻络、气血亏虚四个证型。痰湿壅盛辨证要点为胸闷、头身困重、脘腹胀闷、便溏、舌淡胖有齿印、苔白腻、脉弦或滑;肝阳上亢辨证要点为视物旋转、头重脚轻、口干或口苦、腰膝酸软、舌红、苔黄、脉细数;瘀血阻络辨证要点为胸痛、舌紫黯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涩;气血亏虚辨证要点为面色萎黄、乏力、心悸、舌淡、脉沉细。结论高血压辨证以痰湿壅盛、肝阳上亢、瘀血阻络、气血亏虚多见,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方法结果符合临床实际,辨证简单、易于掌握,为下一步多中心临床前瞻性证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点之间相关性.方法 将53例患者根据临床症候表现分为肺脾肾气虚型(n=20),气虚痰瘀阻络型(n=33).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在背俞穴上实施艾炷灸,连续治疗4 w.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统计背俞穴阳性反应点(局部红晕直径>2 cm).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背俞穴阳性反应率.结果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两组比较,肺脾肾气虚组喘促症状改善更明显(P<0.05);气虚痰瘀阻络组咯痰症状改善更明显(P<0.05).背俞穴阳性反应点比较,两组肺俞穴阳性反应率均最高,与其他穴位相比有差异(P<0.05);肺脾肾气虚组阳性率依次为:肺俞、脾俞、肾俞、心俞、肝俞,气虚痰瘀阻络依次为肺俞、脾俞、肝俞、心俞、肾俞,两组总体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背俞穴灸法的阳性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有相关性,并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以脏象学说为依据,从五脏出发,基于《内经》"病在脉,调之血"理论阐述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探讨由于神志、饮食、居处调摄失司导致脏腑气虚,进而影响脏腑调控膏脂代谢、津液代谢及血的生成和运行环节,从而产生的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痰瘀毒邪蕴蓄于血,久而侵蚀脉管,最终脉管受损,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并为临床早期干预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未病先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总结了郭维琴教授在“痰瘀同源”理论的基础上浅析老年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中医治法和用药特点,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与思路。郭维琴教授在长期的治疗经验中总结出痰和瘀是老年高血压的重要病理因素,基于“痰瘀同源”理论治疗老年高血压收效甚好。老年病人肝肾逐渐亏损,气血运行无力,津血同源,则易生痰生瘀,痰瘀进一步阻滞气机,或上蒙清窍,或郁而化火,或困遏阳气等,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郭维琴教授认为,治疗老年高血压当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标本兼治,以补益肝肾为基础,以化痰祛瘀为主要治法,联合降压通脉汤和半夏白术天麻汤,随症加减,寒温同调,散收并用,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障碍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该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与抑郁诊断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探讨各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结果中医证候要素频率降序排列为:血瘀肝郁肾虚气虚痰浊阴虚气滞脾虚阳虚火(热)寒凝。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结果,肝郁肾虚、痰瘀阻络证肾虚血瘀、气滞痰阻证肾精亏虚、肝郁血瘀证肾阳亏虚、痰瘀阻络证。结论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血瘀、肝郁、痰浊、肾虚、气虚、阴虚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