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52例ITP患者(观察组)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及治疗24周内的血清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及骨密度(BMD)指标,比较ITP患者治疗期间P1NP、β-CTX及骨密度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P1NP、β-CTX、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ITP患者血清P1NP、β-CTX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患者髋部骨密度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者P1NP、髋部BMD水平与GC的使用时间呈负相关(P0.01),β-CTX与GC使用时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经GC治疗后ITP患者的BMD下降,骨代谢处于高分解低成骨转换状态,存在骨质疏松风险,需要提高对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认识和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骨代谢标志物、降钙素(CT)水平与高龄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高龄OP患者52例为研究组,另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3例为健康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两组股骨颈、腰椎骨密度(BMD),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骨钙素(BGP)及CT水平。比较两组上述指标水平,分析BMD与血清25(OH)D3、β-CTX、TPⅠNP、BGP、C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25(OH)D3、TPⅠNP、BGP、CT水平低于健康组,β-CTX水平高于健康组,腰椎BMD、股骨颈BMD小于健康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OH)D3、TPⅠNP、BGP、CT水平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呈正相关(均P0.05),β-CTX水平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高龄OP患者血清25(OH)D3、TPⅠNP、BGP、β-CTX、CT表达异常,联合检测其水平变化能反映骨代谢情况,为临床防治OP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骨代谢标志物测定用于老年痴呆患者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老年痴呆患者100例作为疾病组,根据检测骨密度不同将其分为骨质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疏松组,同时选取同时期住院年龄相仿的非痴呆老年人6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简明心理状况(MMSE)的评定以及血液中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测定,包括血钙(Ca)、血磷(P)、碱性磷酸(ALP)、甲状旁腺激素(PTH)、总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 D]和β-型胶原分解产物(β-CTX),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痴呆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疾病组β-CTX、PT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5(OH) D、血C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现骨质疏松组的血Ca、25(OH) D、腰椎BMD和股骨颈BMD的水平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β-CTX和PTH水平明显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分析显示PTH和β-CTX与老年痴呆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成正相关(P ...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老年男性骨密度及25-羟维生素D(25-OH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Ⅰ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水平,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记录129名60~90岁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BMI,测量其腰椎1-4、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大粗隆、左侧股骨上端的骨密度(BMD),检测空腹血清25-OHD、PⅠNP,β-Crosslaps水平。根据骨密度水平将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22)、骨量低下组(n=73)和骨质疏松组(n=34)。结果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的BMD均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低下组(P0.05)。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PⅠNP、β-Crosslaps均明显高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β-Crosslaps又明显高于骨量低下组(P0.05)。25-OHD水平在骨质疏松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老年男性存在骨量丢失及维生素D不足,其主要原因为高骨转换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骨代谢生化指标对早期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及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健康体检的中老年女性260例作为研究对象,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骨钙素(OC)、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组织蛋白酶K(Cathe K)、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水平,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年龄段、骨密度分析骨代谢生化指标情况。结果 260例研究对象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53.5%(139/260),且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不同年龄段研究对象的血清OC、PⅠNP、Cathe K及TRA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0例研究对象中,骨质正常57例、骨量减少64例及骨质疏松139例,骨质疏松组血清OC、PⅠNP、Cathe K、TRAP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B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女性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与血清OC、PⅠNP、Cathe K及TRAP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中老年女性骨代谢生化指标能够有效反映骨代谢活动,并且与骨密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有利于积极防治早期骨质疏松,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与糖脂代谢、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能代谢性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2月在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54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绝经后女性。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L1~L4及双侧股骨颈骨密度(BMD),按T值分为骨质疏松症组和非骨质疏松症组,测定糖脂代谢、甲状腺功能等相关生化指标及骨代谢指标。对比骨质疏松症组与非骨质疏松症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腰椎、股骨颈BMD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骨质疏松症组相比,骨质疏松症组体质量指数(BMI)、促甲状腺激素(TSH)、血钙、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偏低(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腰椎BMD和双侧股骨颈BMD与BMI、TSH均呈正相关,腰椎BMD与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ⅠNP)呈负相关(均P<0.05)。以是否骨质疏松症为因变量,筛选出BMI、TSH、血钙、糖化血红蛋白(HbA1C)、PⅠNP与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特殊序列(β-cross)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较高者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小(OR=0.762,P<0.05),正常范围内TSH水平较高者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小(OR=0.381,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随着BMI降低,骨质疏松症风险上升,TSH水平越低,BMD越低,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6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T≥-1.0)68例、骨量减少组(-2.5T-1.0)70例和骨质疏松组(T≤-2.5)47例。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空腹C肽、甲状旁腺激素、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及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血清钙及24 h尿蛋白;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3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24 h尿蛋白定量、空腹C肽、甲状旁腺激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患者年龄、病程、24 h尿蛋白定量、甲状旁腺激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BMI和空腹C肽水平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25.69±2.04)kg/m~2、(2.25±0.31)nmol/L,其中骨质疏松组变化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及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及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水平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其中骨质疏松组变化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均P0.05);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与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明显相关,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及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水平下降,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升高,提示骨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股骨的骨密度(BMD),计算其BMD与正常年轻人的骨峰值比值(以t值表示),并按照骨密度值将120例患者分为63例非骨质疏松组和57例骨质疏松组.选用瑞士罗氏诊断公司COBAS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骨代谢标志物总骨I型前胶原N端肽(PINP)、血清骨钙素(N-MID)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的水平.结果:PINP、N-MID和β-crosslaps水平骨质疏松组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两组患者的BMD、PINP、N-MID和β-crosslaps水平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的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关系密切,血清中P1NP、N-MID、B-Crosslaps可作为诊断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理想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密度(BMD)检测对老年女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虹桥街道所辖户籍≥60岁的女性居民进行抽样,采用骨密度检测仪测定BMD值,抽取调查对象的空腹静脉血3.0 m L,测定其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含量等钙磷代谢指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中骨代谢指标的含量,包括骨钙素(BGP)、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β-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脱氧吡啶啉(DPD)。对不同BMD值调查对象的钙磷代谢和骨代谢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共对1 890名上海市虹桥街道所辖户籍≥60岁的老年女性居民进行调查,平均年龄为(68.1±6.9)岁。BMD值正常组408人,BMD T值为(-0.73±0.19);骨质减少组964例,T值为(-1.73±0.32);骨质疏松组518例,T值为(-2.94±0.42);3组人群的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骨质减少组女性血清中Ca、P、ALP的水平均低于正常组,且骨质疏松组女性血清中Ca、P、ALP的水平低于骨质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骨质减少组老年女性血清中BGP的含量低于正常组,β-CTx、TRAP、DPD的含量高于正常组,且骨质疏松组血清中BGP的含量低于骨质减少组,β-CTx、TRAP、DPD的含量高于骨质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女性BMD值检测可客观反映其钙磷代谢、骨代谢异常程度,是预测远期骨折风险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OXC)对癫痫患儿甲状腺功能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该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首发初诊的癫痫患儿20例为治疗组,另取同期来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20例儿童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OXC单药治疗至少12个月。记录并比较对照组及治疗组用药前、用药6、12个月后的各项骨代谢指标、骨密度(BMD)及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用药前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相比,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甲状腺激素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用药前多种骨代谢指标及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6、12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与治疗6个月后相比,血钙(Ca)减低,甲状旁腺素(PT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骨代谢指标及BM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XC长期使用可能会使癫痫患儿血清FT4水平降低,导致甲状腺功能受损,并可能会使癫痫患儿血Ca降低,血PTH升高,导致骨代谢紊乱,故建议在服用OXC期间临床应积极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血Ca、血PTH,必要时每日补充预防剂量的Ca和维生素D。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骨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BMD)仪分别对160例绝经前和绝经后女性进行BMD测定,按BMD结果分为BMD正常组、BMD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分别检测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总骨Ⅰ型前胶原氨基酸延长链(P1NP)、骨钙素N端片段(N-MID)三种骨标志物,并分析三种骨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结果 BMD正常组92例,BMD减少组38例,骨质疏松组30例.三组β-crosslaps、P1NP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减少组N-MID高于BMD正常组和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高于BMD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正常组BMD高于BMD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β-crosslaps、P1NP、N-MID与BMD呈负相关(r=-0.412,-0.320,-0.3421,P< 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三种骨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症存在密切关系,监测血清骨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为后续临床诊治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11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密度水平分为骨量正常组(T值>-1.0,37例)、骨量降低组(-2.53[25-(OH)D3]、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甲状旁腺素(PTH)、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T值降低,3组患者血清OC、25-(OH)D3含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骨质疏松组均低于骨量降低组、骨量正常组,骨量降低组低于骨量正常组;PⅠNP、β-CTX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且骨质疏松组均高于骨量降低组、骨量正常组,骨量降低组高于骨量正常组;随着T值降低,3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密固达对武汉地区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为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增加骨密度,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及改善骨代谢指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入该院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更年期女性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钙剂和Vit D3,观察组联合密固达(唑来膦酸盐5 mg)静脉滴注1次;对比两组治疗后1个月全身骨密度(BMD),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包括碱性磷酸酶(ALP)、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和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S-CTX)水平和血生化指标包括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和Vit D3水平,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疼痛、骨折和脊柱变形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MD值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BMD恢复正常百分比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骨转换标志物水平无变化,但观察组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钙、血磷、PTH和Vit 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随访观察组疼痛、骨折和脊柱变形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固达治疗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骨代谢标志物在糖尿病患者中引发骨质疏松症中变化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10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测定腰椎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症组(57例)和非骨质疏松组(47例)。然后分别进行血清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T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N-MID)、25羟维生素D[25-(OH)-VD]、血清Ca、P、肌酐、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检测。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8项骨相关标志物与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腰椎总密度和腰椎(L1~L4)均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T-P1NP、β-CTX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分析,骨质疏松组的T-P1NP、β-CTX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值分别-0.204、-0.274,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T-PINP、β-CTX两项指标可有助于评价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各阶段,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妇女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代谢指标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娟  谈敏  胡群力 《现代保健》2014,(26):10-12
目的:了解绝经后妇女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代谢指标变化。方法: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依据骨密度分为36例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及34例骨密度正常患者,对照组为2型糖尿病未达到肾病诊断标准者,分别测定钙、磷、碱性ALP、PTH、PINP和β-CTX以及25-OHD。结果:糖尿病肾病合并骨质疏松组及糖尿病肾病骨量正常组的血ALP、PTH、PINP及β-CTX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无肾病组(P〈0.05或P〈0.01);糖尿病肾病合并骨质疏松组及糖尿病肾病骨量正常组的血25-OHD均明显低于糖尿病无肾病组(P〈0.05或P〈0.01);血磷、血钙测定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后妇女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ALP、PTH升高,PINP、β-CTX为骨质疏松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医院体检的227例围绝经期妇女分为绝经前期组143例和绝经后期组84例,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雌激素水平及骨代谢相关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绝经前期组受试者血清FSH水平显著低于绝经后期组,E2水平显著高于绝经后期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1,25-羟维生素D3、PTH、血钙及血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期组受试者骨钙素、P1NP、β-CTx、ABAP水平显著低于绝经后期组,骨密度BMD显著高于绝经后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ra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SH与骨钙素、P1NP、β-CTx、ABAP呈显著正相关(P0.05),E2与骨钙素、P1NP、β-CTx、ABAP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机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可激活破骨信号通路,增强破骨细胞活性,促进骨组织的吸收,最终引起骨密度的降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长期缓释单孕激素对妇女骨代谢的影响,测定使用国产Ⅰ、Ⅱ型长效避孕皮下埋植剂和Norplant 3年以上妇女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采用回顾、设对照组的研究方法,测定123例妇女骨密度(BMD)及其骨代谢指标血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血清雌激素(E_2),尿钙(Ca)、尿肌肝(Cr)和尿羟脯氨酸(HYP)等。结果表明国产Ⅰ、Ⅱ型和Norplant组妇女骨峰值形成期(30~40岁)使用皮埋剂的三组妇女平均E_2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均在正常低限水平内,与对照组间无差别。除对照组外三组妇女平均E_2水平与BMD之间不呈线性关系;Norplant组妇女BMD和Ca/Cr、HTP/Cr的变化说明骨吸收过程增强。使用国产Ⅰ、Ⅱ型皮埋剂和Norplant妇女3年后平均E_2水平在正常低水平上波动,未造成BMD的变化及其它骨代谢指标的明显变化;三组皮埋剂妇女骨峰值形成期(30~40岁),骨密度处于正常水平范围。长效LNG缓释皮埋剂对育龄妇女在骨代谢方面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群组看病模式对老年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疗效。方法收集年龄65岁以上、OSTA指数小于-4的骨质疏松高危人群86例,随机分为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定左股骨颈骨密度值(LFN BMD),同时测定血生化指标及骨生化、代谢指标。应用骨质疏松知识问卷(OKT)及骨质疏松自我效能量表(OSES)进行评分。群组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及个体化的技能指导,病情监测,小组活动及处方开药等4项内容。干预1年后,两组再次进行上述项目评估。结果干预后,两组除血Ca~(2+)、P~(3+)、LFN BM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干预组的OKT、OSES得分,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Vit D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及组内干预前(P0.05);干预组的血甲状旁腺激素(PTH)、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及组内干预前(P0.05)。结论群组看病是一种适合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有效的社区管理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在新都区人民医院就诊46~55岁的75例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A、B两组。A组35例,年龄46~50岁,B组40例,年龄51~55岁。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法)检测雌二醇(E2)以及骨代谢指标[I型羧基末端肽(CTX);I型前胶原氨基前肽(PINP);氨基酸中段骨钙素(NMID)]水平,同时采用螺旋CT机检测骨密度值(BMD)。采用Pearson法分析E2与骨代谢指标及BM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组的E2和BMD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5),而A组的骨代谢指标(CTX,PINP,NMID)则低于B组(P0.05)。所有研究对象的E2水平与CTX,PINP,NMID水平均具有负性相关性(r=-0.312、-0.437、-0.571,均P0.05),与BMD水平具有正性相关性(r=0.412,P=0.034)。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能够引起骨代谢异常,骨密度降低,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癫痫患儿48例设为观察组,给予抗癫痫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时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磷(P)、血钙(ca)、骨碱性磷酸酶(BAP)、骨密度(BMD)等骨代谢指标。将同期未接受抗癫痫治疗的29例癫痫患儿设为对照组,同期观察上述骨代谢指标。结果:两组间治疗前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6个月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磷(P)、血钙(ca)、骨密度(BM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P值在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癫痫治疗对癫痫患儿骨代谢有一定影响,骨碱性磷酸酶可以作为骨代谢敏感指标应用于癫痫患儿的治疗,来指导抗癫痫药的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