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的寨卡病毒病疫情波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指定紧急研究和发展计划。本文着重阐述了寨卡病毒的发现、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寨卡病毒病疫情发展及医学危害,以及口岸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寨卡病毒病疫情的威胁,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病已成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就寨卡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特征以及相关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提出相关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概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寨卡病毒病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的新发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尚无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为了加强对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特征的了解,本文通过Medline数据库检索寨卡病毒病相关信息,结合相关政府部门、国际卫生组织报告等资料对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综述。目前,该病主要在美洲地区流行,呈快速蔓延之势,34个国家存在病毒本地传播,多个国家报告输入病例。该病临床表现通常较轻,死亡罕见,部分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综合征,婴儿出生缺陷等较严重的后果,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存在因输入病例引发的疫情局部扩散的风险。但该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传染病,只要各项策略和措施落实到位,就能够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4.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目前的寨卡病毒病疫情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已报告多例寨卡病毒病输入性病例。为加强我国寨卡病毒病的防控工作,本文介绍了寨卡病毒病的病原学和临床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分布情况,分析了寨卡病毒病疫情对我国的威胁,提出我国应对寨卡病毒病疫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2月9日、2月15日和2月19日,我国相继报道了3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病例分别在江西省、广东省和浙江省,这引起了我国卫生部门和大众的高度关注。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有关寨卡病毒感染中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什么是寨卡病毒寨卡病毒其实并不是一种新的病毒种类,早在1947年就已经被人们发现了,不过这种病毒2015年之前主要是在非洲地区流行,比方说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而在2015年之后,美洲等多个国家也相继报道了感染病例。目前,寨卡病毒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均有流行,广泛  相似文献   

6.
自2015年5月以来,寨卡病毒疫情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寨卡病毒是一种黄病毒,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主要通过伊蚊传播,也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潜伏期3~12天,临床主要表现斑丘疹、发热、关节/肌肉酸痛等。寨卡病毒最早发现于1947年。2015年5月起,在巴西等美洲国家出现大规模暴发流行,并不断蔓延至全球59个国家。研究表明,巴西密集出现的新生儿小头症病例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可能与寨卡病毒存在密切关系,寨卡病毒全基团序列已公布,并有多个突变位点。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寨卡病毒感染,主要预防措施为防蚊控蚊和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寨卡病毒病若干流行病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主要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疾病。2015年在美洲地区发生大规模的传播与流行,因可能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有关,2016年2月被WHO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本文搜集期刊、在线论文及WHO文件进行综述。寨卡病毒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隐性感染者及非人灵长类动物等;目前该病传染期尚不明确,但通过患者血液、唾液、精液及尿液DNA检测期推断,其传染期至少可达2个月;寨卡病毒主要经虫媒传播,但也可能通过母婴、血液及性传播。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寨卡病毒感染与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以及其他神经和自身免疫综合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仍需更多的研究予以证实。依靠灭蚊、防蚊可阻断绝大多数的寨卡病毒感染,但仍需采取更多的措施预防寨卡病毒通过母婴、血液及性传播。该病目前仍有一系列的流行病学问题尚待解决,亟需更多的研究以全面地了解其流行病学规律。  相似文献   

8.
正寨卡病毒是由蚊虫传播的黄病毒,它是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寨卡森林恒河猴中发现的[1],随后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和乌干达的人体中得到确认[2]。之后少有病例报道,仅在南亚和非洲部分国家有少量散发病例。直到2007年第一次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雅浦岛出现暴发疫情[3]。2013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岛发生范围更大的寨卡病毒暴发疫情[4]。2015年以来始于巴西、哥伦比亚等  相似文献   

9.
8问寨卡病毒     
Q1寨卡病毒感染离我们有多远?A:2015年12月1日,WHO发布了关于寨卡(Zika)病毒的全球警告.在警告中,第一次正式承认,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症有关,并建议孕妇要特别注意防止蚊虫叮咬.先前已经在巴西、智利的复活节岛、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墨西哥、巴拉圭、苏里南和委内瑞拉等地发现了感染寨卡病毒的病例.近期,巴西疫情比较严重.目前我国已经有寨卡病毒感染的输入性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10.
沉默半个多世纪的寨卡(Zika)病毒病,近十年来逐渐复燃,特别是近期在中南美地区大规模疫情暴发,有报道认为孕妇感染寨卡病毒极易导致胎儿流产、新生儿头小畸形甚至死亡,从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并得到WHO的高度重视.WHO于2016年3月31日称,基于观察和对照研究,已有“强烈的科学共识”表明寨卡病毒是导致新生儿小头症、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其他神经障碍的病原体[1].然而,目前人们对该病毒的认知度不够,存在许多不明之处,亟待各级组织和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尽量阻止该病的大范围流行.本文简述寨卡病毒病的基本情况,讨论其复燃原因及其危险性,为我国预防控制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自1947年在非洲被首次发现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感染人类的病例只在非洲和亚洲(东南亚)呈散发性状态。然而2007年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2013~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2015~2016年南美洲智利和巴西分别出现了ZIKV感染暴发流行,且暴发疫情与胎儿或新生儿小头畸形(microcephaly)等出生缺陷及格林-  相似文献   

12.
正寨卡病毒病是何方妖孽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患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而感染寨卡病毒。1947年寨卡病毒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被发现。2015年在西太平洋、美洲和非洲报告发生了相关病例和疫情。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不可避免的存在寨卡病毒病输入风险,当夏季来临之时,伊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浙江省温州市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进行现场调查,明确诊断,调查感染来源,分析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监测诊断中存在的问题,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患者病历和面访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患者发病48 h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标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根据温州市的蚊媒状况作传播风险评估并采取控制措施。结果患者于2016年2月21日启程从境外回国途中发病,发病前居住在南美洲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市,当地为寨卡病毒病流行区。患者发病前有暴露史,临床表现为在头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出现红色弥漫性皮疹。但因无发热,曾一度被诊断为过敏性皮疹,且两次血清标本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最后依据尿液和唾液标本核酸检测阳性,同时结合流行病学暴露史确诊为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温州市虽有白纹伊蚊,但2月份气温较低,故该病例通过蚊媒传播的风险极低。结论寨卡病毒病可无发热症状,也可有血清标本核酸检测阴性的病例,应谨防漏诊;随着天气转暖,此类输入性病例一旦漏诊,极易经蚊媒传播扩散,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做好蚊媒监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寨卡病毒是否仅通过蚊媒进行传播?目前我国已有输入性病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流行的危险吗?寨卡病毒出现在蚊虫数量较多的热带地区,已知该病毒在非洲、美洲、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流行。但新年伊始,肆虐非洲和美洲的寨卡病毒陆续进入中国境内。自今年2月9日中国内地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以来,截至2月28日,一共确诊了8例,其中江西省1例,广东省3例,浙江省4例。寨卡病毒对中国影响有多大,病毒通过什么途径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江苏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寨卡病毒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血液、尿液和唾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对外环境伊蚊进行应急监测。结果患者发病前一直居住于厄瓜多尔,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患者于2017年4月28日启程回国,并在当日发病。5月2日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尿液标本寨卡病毒核酸呈强阳性,5月2日发热症状消失,5月4日皮疹、结膜炎、关节痛症状消失,并于当日对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标本再次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5月8日治愈出院。以患者家庭为圆心200 m半径范围进行伊蚊应急监测,布雷图指数为3.40,经采取蚊虫消杀和环境整治措施后,布雷图指数降为0,处置后未发生二代病例。结论该起疫情由寨卡病毒引起,应加强临床医生培训、寨卡病毒病知识宣传,防蚊灭蚊是疫情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来自于寨卡病毒流行区的入境人员进行追踪和筛查,发现寨卡病毒感染者,对其进行隔离,以期防止寨卡病毒病的本地化流行。方法江门恩平市(县)对2016年2月28日至7月15日来自于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等国家的1 141例入境人员进行健康随访,并对725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液、唾液或尿液,采用RT-PCR法检测寨卡病毒核酸,筛查出寨卡病毒感染者。结果通过主动追踪和筛查,从725例中查出8例寨卡病毒病患者和3例隐性感染者,检出阳性率为1.52%。其中男性检测423例,阳性4例;女性检测302例,阳性7例,男女感染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P0.05)。73.33%的感染者通过主动监测被检出,开展该项工作4个月来无本地病例出现。结论对寨卡流行区入境人员进行主动追踪和筛查,是防控寨卡病毒病本土化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江波 《家庭医学》2016,(4):56-57
正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患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而感染寨卡病毒。2013年前仅在非洲、东南亚、太平洋岛国有散发病例报告,2015年在西太平洋、美洲和非洲发生了相关病例和疫情。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不可避免地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当夏季来临之时,伊蚊的密度增加,存在局部地区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寨卡病毒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其产下的婴儿可能会出现小头畸形。2015年,巴西有2700名婴儿怀疑患上小头畸形,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寨卡病毒列为国际紧急卫生事件。但是对于许多人,特别是有孕妇的家庭来讲,新生儿小头畸形是一个陌生的疾病,这是一种什么病?患儿有何表现?有何危害?可以预防吗?下面就让我们揭开这种疾病的神秘的面纱吧。  相似文献   

19.
《健康向导》2016,(2):40-41
正由蚊子传播、有可能引发新生儿小头症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自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以来已经有22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孕妇感染后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或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构建寨卡病毒基因进化树以及比较氨基酸序列差异,了解寨卡病毒进化及基因变异情况。方法从GenBank获取1947年后各来源、各地区的寨卡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以及氨基酸序列,构建进化树并对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寨卡病毒非洲型与亚洲型毒株可各自聚类,2007年之后分离的毒株均为亚洲型;2016年分离自中国的14株寨卡病毒均为亚洲型,同源性高达99.1%~100.0%,氨基酸变异位点11个。结论寨卡病毒的分子进化与地理分布有密切的关系;2015-2016年分离的毒株同源性较高,序列较为保守;中国的14株毒株序列相近,其中1118、1875、2445以及2634 4个氨基酸位点可能对各自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