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磷酸二酯酶4B(phosphdiesterase 4B,PDE4B)基因过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预后价值。方法 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获得320 例DLBCL患者的基因芯片数据,比较PDE4B基因过表达与正常表达患者生存率的差异。构建单变量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PDE4B和多变量(IPI+PDE4B)Cox比例风险模型,并用时点/动态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法分析模型的预测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性统计量C用于评价和比较各模型的预测准确度。结果 PDE4B基因过表达的患者死亡的风险是正常表达的1.431倍(HR=1.431,95% CI:1.013~2.002,P=0.042)。多变量模型的C统计量与单变量模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 vs. IPI+PDE4B:Z=15.0,P<0.001;PDE4B vs. IPI+PDE4B:Z=53.7,P<0.001)。结论 PDE4B基因过表达是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合IPI和PDE4B基因能提高DLBCL的预后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弥漫大B淋巴瘤(dffuse large B lymphoma,DLBCL)患者与正常人是否存在不同血清氨基酸谱。方法 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UPLC-MS/MS)技术对上述DLBCL组患者和对照组进行靶向氨基酸定量分析。结果 在DLBCL组肌氨酸、丙氨酸、2-氨基丁酸、丝氨酸、异亮氨酸、鸟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比对照组呈上升趋势(P<0.05),赖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天冬酰胺、组氨酸、瓜氨酸、缬氨酸、色氨酸呈下降趋势(P<0.05);PLS-DA模型及ROC曲线下面积筛选出肌氨酸区分DLBCL与对照组能力最强;肌氨酸和赖氨酸可作为联合血清标志物,提高诊断准确率。结论 DLBCL患者血清氨基酸谱发生明显改变,肌氨酸可以作为DLBCL的血清标志物,肌氨酸、赖氨酸联合氨基酸有望成为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B7-H1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Western Blot检测DLBCL和瘤周正常淋巴组织中B7-H1的表达水平,将上述2种组织标本进行淋巴细胞分离,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比分析2种组织中B7-H1的表达水平和调节性T细胞(Treg)等肿瘤浸润细胞所占比例。结果 B7-H1在DLBCL组织和瘤周正常淋巴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DLBCL组织中表达更高;B7-H1主要在HLA-DR~+CD14~+巨噬细胞中表达,且在DLBCL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瘤周正常淋巴组织;在DLBCL组织中浸润的Treg、CD4~+T/CD8~+T比值、p DC要明显高于瘤周正常淋巴组织,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 DC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瘤周正常淋巴组织相比,DLBCL中浸润的p DC、Treg及CD4~+T/CD8~+T比值明显增高,提示DLBCL存在免疫抑制,可能是由于B7-H1/PD-1信号通路抑制了T细胞的功能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身心并重共护延伸护理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6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化疗治疗的9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身心并重共护延伸护理干预,2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韧性量表(CD-RISC)、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SUPPH)及应对方式评定量表(MCSQ)评分。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CD-RISC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CD-RISC中坚韧、力量、乐观3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SUPPH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SUPPH中正面态度、自我减压、自我决策3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MCSQ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孕中期不同糖耐量状态孕妇血清脂肪因子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本院规律产前检查180例孕妇临床资料,根据孕24~28周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组)58例,糖耐量减低(IGT组)60例及糖耐量正常(NGT组)62例.检测孕妇糖代谢生化指标和瘦素(LEP)、...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表达情况,分析BLys的转录水平与HCV相关性自身免疫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48例HCV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BLyS-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健康志愿者(25例)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比较。检测HCV患者血清的混合性冷球蛋白(MC),类风湿因子(RF),分析BLyS-mRNA的表达水平与混合性冷球蛋白、类风湿因因子关系。结果HCV患者PBMCs中的BLyS-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54±0.22vs0.40±0.14,P〈0.01)和慢性乙型肝炎组(0.54±0.22vs0.42±0.17,P〈0.05)。有自身免疫现象者(冷球蛋白或类风湿因子阳性)BlyS-mRNA表达水平更高(0.64±0.25vs0.49±0.20,P〈0.05)。结论HCV患者PBMC的BLyS-mRNA表达增强,BLys可能与HCV的自身免疫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淋巴瘤治疗过程中结核复燃和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骨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治经过,以及合并肺结核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处理。结果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通过骨活检证实,而合并存在的肺结核最初由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误诊为淋巴瘤胸膜转移,后经CT引导下组织活检证实,避免了临床的误诊和误治;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淋巴瘤同时,未出现结核播散和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抗结核药物与化疗药物同时应用未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持续加重,随访无淋巴瘤未复发。结论病理组织检查对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确诊至关重要,PBL诊治过程中需关注特殊感染的合并存在以及对原发病诊治的影响,PET-CT检查结果分析需结合临床和病理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对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收治的160例DLBCL患者为淋巴瘤组,同期其他肿瘤患者160例为其他肿瘤组,16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比较3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并比较淋巴瘤组患者HBsAg阳性与阴性间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淋巴瘤组患者HBsAg阳性率为22.5%,高于其他肿瘤组9.38%及健康组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肿瘤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BCL患者HBV感染与临床分期、肝脏受累、脾脏受累、ECOG评分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患者新发肝功能损伤率、完全缓解率及5年存活率分别为29.63%、33.33%及64.71%,阴性患者分别为6.03%、53.23%及81.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可能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影响患者预后,应加强DLBCL合并HBsAg阳性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及肝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乙肝病毒(HBV)携带或既往HBV感染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HBV携带或既往HBV感染的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化疗前的乙肝病毒检查结果分为HBsAg阳性组40例和HBsAg阴性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R-CHOP化疗6个疗程后疗效、肝功能、HBV再激活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结果 HBsAg阳性组的化疗总缓解率(60.00%)低于HBsAg阴性组(82.14%)(P<0.05); HBsAg阳性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42.50%)高于HBsAg阴性组(21.43%)(P<0.05); HBsAg阳性组患者HBV再激活发生率(22.50%)高于HBsAg阴性组的(3.57%)(P<0.05);抗-HBe(+)、抗-HBs(-)是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抗-HBe(+)、抗-HBs(-)增加化疗后HBV再激活的风险,降低化疗缓解率,导致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Cell Lymphoma,PB-DC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以提高对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17例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5例患者行CHOP方案,3例行R-CHOPE方案,其余9例患者行R-CHOP方案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累计生存率,组间差异性分析采用Log rank 检验。结果 17例患者均因发现乳腺肿块就诊,行局部肿块切除或行乳腺根治术,进行Ann Arbor分期,其中:Ⅰ期 6例,Ⅱ期9例,Ⅳ期2例;生发中心起源14例,非生发中心起源2例,不能分类1例,PB-DLBCL 5年OS 76%,PFS 70%,高β2微球蛋白及临床分期Ⅳ期患者预后差。结论 PB-DLBCL多发于女性,累及单侧乳腺居多,临床表现为局部无痛性包块,临床对化疗敏感,但部分患者易复发,预后与临床分期及β2微球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K和CD105在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7例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K的表达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分析与下咽癌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MK的阳性表达率为68.08%,MK表达为阳性时CD105标记的MVD值(37.21±7.94)明显高于MK表达为阴性时的MVD值(25.11±7.94)(P<0.01),二者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MK及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与下咽癌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与下咽癌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可作为一组有价值的肿瘤标记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MYC/Bcl-2蛋白共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以探讨MYC/Bcl-2蛋白共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的8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瘤组织标本进行MYC和Bcl-2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查,对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原发部位、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免疫组化Hans分型、Ki-67表达率以及MYC/Bcl-2蛋白共表达等因素进行无进展生存期的单因素比较,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MYC/Bcl-2共表达患者为29例,占32.6%,单因素分析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年龄≥60岁、分期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3~5分、MYC/Bcl-2共表达为不良预后因素(均有P<0.05),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年龄≥60岁、分期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3~5分、MYC/Bcl-2共表达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MYC/Bcl-2共表达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识别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并评估其预后价值。 方法  从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DLBCL患者的基因和临床信息:GSE31312(n=424,训练集)和GSE10846(n=295,验证集)。在训练集中通过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结合平稳选择法以及多因素Cox回归筛选与患者预后相关的lncRNA。根据所筛lncRNA将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高危组和低危组)并进行log-rank检验。然后分别建立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lncRNA及IPI+lncRNA的Cox比例风险模型,依据时点/动态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法对各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进行评价和比较。 结果  共发现8个与DLBCL预后相关的lncRNA。训练和验证集中,两组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训练集:χ2=73.1,P < 0.001;验证集:χ2=13.4,P < 0.001),IPI+lncRNA模型的C指数与其他两个模型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训练集:IPI+lncRNA vs. IPI:Z=76.536,P < 0.001;IPI+lncRNA vs. lncRNA:Z=17.714,P < 0.001;验证集:IPI+lncRNA vs. IPI:Z=42.427,P < 0.001;IPI+lncRNA vs. lncRNA:Z=30.587,P < 0.001)。 结论  本研究发现的8个lncRNA可以作为DLBCL的预后标志物,与IPI结合可提高对DLBCL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与生存状况的影响,旨在改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组34例和未感染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胃功能指标[胃蛋白酶原(PGⅠ)、胃蛋白酶原2(PGⅡ)、胃泌素-17(G-17)]、血清血管新生指标含量[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6个月后生存率。结果未感染组患者临床有效率80.77%高于感染组的73.53%,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17,P=0.072);两组患者胃功能指标PGⅠ、PGR、G-17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患者血清血管新生指标含量bFGF、VEGF、MMP-9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感染组无进展生存期和6个月后生存率高于感染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会促进病灶内血管新生,影响胃功能和临床疗效,降低无进展生存期和6个月后生存率,临床上应该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研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蒽环类+长春碱类+糖皮质激素(CHOP)方案(R-CHOP)序贯国产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H-CHOP)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0例使用R-CHOP序贯H-CHOP治疗的初治DLBCL患者临床资料,评估其在8个疗程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R-CHOP序贯H-CHOP治疗10例初治DLBCL患者在8个疗程内的完全缓解(CR)率为90%,部分缓解(PR)率为10%,总有效率(ORR)为100%,其中R-CHOP期间2例CR,8例PR,序贯为H-CHOP后2例维持CR,其余8例中7例从PR加深缓解至CR,1例维持PR。R-CHOP序贯H-CHOP能够维持患者外周血CD20阳性B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持续显著低水平状态;R-CHOP期间2级以上血液毒性发生率为30%,H-CHOP期间2级以上血液毒性发生率为0%。结论 R-CHOP序贯H-CHOP治疗DLBCL安全有效,适宜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丽梅  陈晓艳  陈燕 《现代预防医学》2014,(19):3530-3532,3536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及Bcl-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表达及与化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法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Primary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POEC)56例石蜡标本中P-gp和Bcl-2的表达进行测定,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POEC组织中p-gp的表达与术前化疗有关;Bcl-2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有无腹水、术前化疗有关;(2)化疗对P-gp阴性的有效率69.2%(18/26)高于P-gp阳性者20.0%(10/30);化疗对Bcl-2阴性有效率69.4%(16/23)高于阳性者的4.2%(8/33);(3)P-gp阳性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2月,与P-gp阴性表达组患者(44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7)。Bcl-2表达阳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7月,阴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2月,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可增加POEC组织中P-gp及Bcl-2表达的阳性率;P-gp及Bcl-2表达阳性者近期化疗疗效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期因子(Midkine,MK)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4例鼻咽癌患者病理组织及14例慢性鼻咽炎患者鼻黏膜组织中MK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鼻咽癌中MK为高表达(表达率为65.91%),与鼻咽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临床分期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结论 MK与鼻咽癌的形成、浸润生长、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D1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TUNEL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细胞凋亡和CD1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31.1%(14/45)DLBCL表达CD10,其表达与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和疾病分期等无关;CD.0表达阳性组平均凋亡指数高于阴性组(P〈0.05);CD10阳性表达组的平均生存时间长于阴性组(P〈0.05)。结论CD10在DLBCL中表达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并可作为DLBCL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某肿瘤医院血液科2011-2015年283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达到完全缓解后三年内的复发风险预测,为患者三年内的复发情况提供参考。方法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复发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重采样(包括SMOTE等三种方法)处理不平衡数据,同时基于boosting集成分别构建C5.0决策树、SVM和logistic回归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结果由logistic回归可知,Ki-67(P=0.006,OR=1.826)、LDH是否升高(P=0.012,OR=2.084)、原发纵膈肿物(P=0.033,OR=0.333)及疾病等级(P=0.001,OR=1.605)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三年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将训练集与测试集回代对各种模型性能进行评价,并用五种评价指标的比较模型性能可知,集成模型均优于其对应的单个学习器;平衡后数据构建模型性能均优于未平衡数据构建模型,其中SMOTE最优;在测试集验证的模型中,经过SMOTE平衡数据构建SVMBOOST集成模型(准确率=0.93,F值=0.94,AUC=0.93,Rmse=0.26,G-mean=0.93,灵敏度=0.97)和C5.0BOOST模型(准确率=0.94,F值=0.95,AUC=0.94,RMSE=0.24,G-mean=0.94,灵敏度=0.94),均有较优的表现。结论基于重采样和集成学习构建的经过SMOTE平衡后SVMBOOST模型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两种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2月到2014年1月我院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根据是否生发中心来源分为:生发中心组和非生发中心组。对比(1)R-CHOP和CHOP方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2)R-CHOP组和CHOP方案组随访24月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结果:(1)R-CHOP和CHOP方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比较有差异(P0.05)。(2)R-CHOP组和CHOP方案组随访24月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R-CHOP方案治疗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好于CHOP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