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血站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对照组758例,采用一般护理;试验组815例,采用心理护理。统计两组献血反应的例数。结果试验组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37%(3/815),对照组发生献血反应发生率1.58%(12/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首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中的应用。探讨延续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小板生成素与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情况、干预后生活质量及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后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满意度较高。结论:通过延续护理可提高献血者献血安全,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解除献血者心理顾虑,对招募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一对一”谈心模式在首次机采血小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血站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接受首次机采血小板的无偿献血者92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给予“一对一”谈心模式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护理后对献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献血满意情况;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献血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两组献血者不良心理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知晓血小板作用、对本次献血满意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担心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对献血安全存在顾虑的人数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紧张、恐惧人数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对一”谈心护理模式应用于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提高献血者对献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献血满意度,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卢玉香  陈桂容 《妇幼护理》2024,4(4):965-967
目的 研究分析在首次机采血过程中实施心理干预的作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7 月在本血站行机采血 小板献血者 14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 7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实验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心态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 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 SAS 评分和 SDS 评分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 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首次机采血的献血者采集过程中实施心理干预,能降低献血反应发生风险,缓解献血者的不 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血站2014年8月~2015年6月100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持续献血、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不再献血小板、成为志愿者、成功招募献血者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不仅使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还促进其成为固定献血者,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是一种健康、便捷、高效的护理模式,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召回与保留模式提供了有效依据,具备创新性、科学性、客观性,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改善首次无偿献血者心理状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首次无偿献血者66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提供人性化护理,观察护理效果和献血者的满意度及献血反应发生率。结果实施人性化护理后,观察组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0.6%低于对照组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献血者的满意度100%高于对照组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无偿献血者实施人性化护理能帮助首次无偿献血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提高献血者满意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对献血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站首次参加无偿献血的40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献血时间顺序及献血时采用的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按常规献血护理的对照组与引进人文关怀献血护理的观察组。比较两组献血者的献血疼痛程度、献血反应、献血满意度以及再次献血率。结果观察组献血者轻微痛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疼痛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再次无偿献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对献血者尤其是首次献血者实施人文关怀,有利于减轻献血者的疼痛,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能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使献血者获得良好的献血感受,提高献血者对献血护理的满意度以及再次无偿献血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行延续性护理,分析对其持续献血产生的影响。方法在本站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实验组实行延续性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对比2组献血者的献血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献血者持续献血、停止献血小板、变成志愿者、成功招募献血等人数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献血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56%,高于对照组献血者的77.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行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提升献血者持续献血比率,同时还可提升献血者对献血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护理模式("一对一"护理模式,即一名护士对应一台机器一名献血者;"一对多"护理模式,即一名护士对应多台机器多名献血者)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影响,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中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和机采血小板质量。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接待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72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一对一"护理模式)和对照组(采用"一对多"护理模式),两组献血者在献血小板的同时均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程"一对一"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心理状态发生忧虑、紧张、恐惧的比率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实验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对一"护理模式可明显改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有效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率,对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及血液质量,促进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再次招募及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并分析首次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对首次无偿献血者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我站2016年1月~12月的6341例首次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1月~6月的首次无偿献血者作为对照组(n=3100),实施常规护理,将2016年7月~12月的首次无偿献血者作为观察组(n=3241),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2组献血者的献血完成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后SAS评分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献血完成率为98.73%,与对照组的87.10%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经干预后,观察组的S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8.92%、1.14%,与对照组的92.26%、6.61%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首次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分为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不良的心理状态,对首次无偿献血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减轻献血者对献血的恐惧和疑虑,缓解其焦虑的情绪,提高献血成功率,献血的安全性和献血者的满意度更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站743例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全血捐献史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301,P0.05)、体质量(OR=0.411,P0.05)及全血捐献史(OR=0.441,P0.05)是影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体质量及全血捐献史可能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次单采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时间特征。方法对近年本中心用MCS+单采分离机采集的505名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286名初次献血者在采集第1循环、第2循环、第3循环、第4循环及以后的时间段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同时与219名多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在初次献血组第1循环和第2循环不良反应发生率38.5%(110/286)和27.3%(78/286)显著高于多次献血组13.7%(30/219)、11.9%(26/219)(P0.01);第3循环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2组无显著差异(P0.05);多次献血组在第4循环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56.2%(123/219)显著高于初次献血组18.2%(52/286)(P0.01)。结论初次单采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多发生在采集初期。因此,对初次单采献血者在采集初期应该重点关注并进行心理护理,以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SWOT分析法的整体护理对血站单采血小板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方法 运用SWOT分析法,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进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并采取整体护理措施。2021年1—6月为实施前,2021年7—1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行常规护理,实施后行基于SWOT分析法的整体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以及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统计两组献血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实施基于SWOT分析法的整体护理后,观察组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11/10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3.10±4.9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2±5.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SWOT分析法的整体护理,能够显著降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了献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了该科室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120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法等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试验组采用延续护理模式干预护理,内容包括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在干预后的1年内评估两组献血者持续献血情况,包括献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并采取调查分析报告观察两组献血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以了解干预效果。结果:两组献血者干预后的1年内试验组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比对照组多,而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等比对照组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献血者的认知行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数,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延续护理能促进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献血者的依从性,对招募、召回与保留献血者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强单采血小板静脉穿刺细节管理对减少二次穿刺和保留献血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选取2018年10月1日~2019年9月30日采用原常规静脉穿刺捐献血小板的324人(首次92人)累计单采血小板1 930人次;实验组:选取2019年10月1日~2020年9月30日采用加强静脉穿刺细节管理后捐献血小板的353人(首次101人)累计单采血小板1 873人次。分析两组的二次穿刺率、轮转采血护士和固定采血护士的二次穿刺率、同一献血者发生不同次别二次穿刺人数分布情况和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再次单采率。结果实验组发生二次穿刺率(1.07%,20/1 873)低于对照组(3.52%,68/1 930)(P0.05);轮转采血护士实验组发生二次穿刺率(2.04%,7/343)低于对照组(4.87%,52/1 067)(P0.05);固定采血护士实验组发生二次穿刺率(0.85%,13/1 530)低于对照组(1.85%,16/863)(P0.05);实验组内固定采血护士发生二次穿刺率与轮转组采血护士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内固定采血护士发生二次穿刺率(1.85%,16/863)低于轮转组采血护士组(4.87%,52/1 067)(P0.05);实验组同一位献血者观察期发生1次、2次及以上二次穿刺人数比[5.10%(18/353),0.28%(1/353)]人数均低于对照组[10.19%(33/324),4.01%(13/324)](P0.05);实验组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再次单采率(67.33%,68/101)高于对照组(50.00%,46/92)(P0.05)。结论通过对采血护士加强单采血小板静脉穿刺细节管理后明显减少献血者的二次穿刺率,达到关爱献血者的效果,利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的招募和保留,值得推荐给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339-2341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试验组10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统计两组捐献者持续献血的意愿。结果试验组中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献血志愿工作者人数、和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而不再捐献血小板人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用延续护理能显著增加再次献血率,值得在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疼痛和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8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加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与疼痛程度、胃肠道相关临床指标与睡眠时间、治疗期间不良事件与止痛药使用情况、家属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S-AI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与下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睡眠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咽喉不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止痛药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疼痛和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效果显著,可提高满意度,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后皮下血肿成因及解决对策。方法从天府广场爱心献血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分析皮下血肿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 1 339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出现皮下血肿的35例(2.61%),单采血小板单人份者发生率与单采血小板双人份者无明显差异,女性献血小板者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献血小板者(P0.05),初次献血者发生率显著高于≥2次献血者(P0.05)。结论针对单采血小板后皮下血肿形成具体原因,结合当前单采血小板工作人员及献血者实际情况,加强对易出现血肿的献血者实现人性化服务,做好献血小板前、中、后的处理,能减少皮下血肿发生,提高献血者的舒适度,有助于献血者保留。  相似文献   

19.
罗映霞  孙爱农  陈前英  方育如 《全科护理》2020,18(24):3212-3213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献血人群采血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度(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2月于本站首次献血150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采血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采血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表(SD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首次献血人群采血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有效缓解献血者的紧张情绪,提高采血成功率,增加舒适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增强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路径管理在血站体采科中的应用。方法将2012年1~12月的400例献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0例,对两组献血者的满意度和献血反应发生率进行评定分析。结果对照组总体满意度为94.4%,实验组总体满意度为99.6%,实验组献血者对采血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献血后反应发生率4.5%,实验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9%,实验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路径管理可提高血站体采科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血站的社会声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