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长支架治疗长段或多节段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60例(共70条肢体)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应用长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成形后植入自膨式长支架(长度8~20 cm)治疗;对合并膝下动脉硬化闭塞者(24条肢体)同期应用DEEP球囊进行扩张成形。观察技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疗效。结果股腘动脉球囊扩张和长支架植入的技术成功率为94.3%(66/70条肢体);同期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3.3%(20/24条肢体),其中3例胫腓干因扩张后弹性回缩各植入支架1枚。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静息痛消失;ABI由术前0.45(0.44±0.20)提高至0.84(0.86±0.24)(P<0.01)。仅在股浅动脉扩张后局部破裂形成肌间血肿2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长支架治疗长段或多节段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病变是一种微创、安全、近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股浅动脉首期置入自膨式支架与球囊扩张成形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股浅动脉狭窄闭塞长段病变一期置入自膨式支架与一期球囊扩张成形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症状性股浅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支架组53例(73条肢体)首期置入自膨式支架;扩张组56例(76条肢体)首期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比较患者术后6、12及24个月的再狭窄、再闭塞率及临床分级改善程度.结果 支架组与扩张组的治疗段平均长度分别为(16±8)cm和(15±7)cm;经血管超声检杳支架组与扩张组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分别为13.7%(7例)和30.2%(1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P<0.05);12个月分别为25.5%(12例)和46.9%(2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5,P<0.05);24个月分别为38.1%(16例)和65.9%(29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6,P<0.01);且支架组较扩张组临床分级改善显著而持久.结论 对于股浅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长段病变,首期置入自膨式支架的中期疗效较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和支架置入治疗股腘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远期效果。方法 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行腔内治疗的股腘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剔除死亡和失访的,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支架置入术(n=54)和药物涂层球囊组(n=52),研究1年、2年的症状复发率和临床驱动的靶病变重建率。结果 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支架置入术和药物涂层球囊组的1年症状复发率和1年临床驱动的靶病变重建率相同,分别为7.41%和7.69%(P>0.05),2年症状复发率分别为29.63%和11.54%(P<0.05);2年临床驱动的靶病变重建率分别为14.81%和11.54%(P>0.05)。结论 在股腘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的2年临床驱动的靶病变重建率与支架置入术的结果相当,而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的2年症状复发率低于支架置入术,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微创技术结合外科手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术中血管微创治疗技术结合外科手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7月至2000年10月,采用术中同时行髂动脉腔内微创治疗技术(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肢体远端动脉重建术治疗广泛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5例(20条肢体)。结果 术中17条髂动脉微创介入治疗均获成功,11条肢体同时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3条肢体行股-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系列转流术,5条肢体行股深动脉成形术。其中有1条肢体股-腘动脉旁路术失败。本组患者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1-16个月),髂动脉腔内支架通畅率100%,3条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转流均通畅,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通畅率78.6%,截肢率10.0%。结论 术中髂动脉腔内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同时结合远端动脉重建术是治疗广泛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害全右特肯沸.  相似文献   

5.
复合式手术分期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采用复合式手术分期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通过CTA或DSA检查明确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部位及长度后,先对髂动脉病变行血管内超声消融术、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微创方法开通血管,择期再对股腘段病变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结果示,全组2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踝肱指数由术前0.20±0.14增至术后0.71±0.21(t=2.462, P=0.02)。平均随访19个月(3~48个月),一期肢体通畅率82.8%(29/35)。提示复合式手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并分期进行,可降低手术难度与复杂性,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减少,并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合术式(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联合内膜剥脱及取栓)治疗复杂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远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复合术式(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内膜剥脱+介入、导管取栓+介入)治疗318例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ASO)198例(61例为双侧病变)259侧肢体,非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NDASO)120例(41例为双侧病变)161侧肢体。随访6~36个月,分析患者腘动脉以下血管及股浅动脉的通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18例患者中首次治疗成功率分别为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90%,股浅动脉血管92%,N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91%,股浅动脉血管94%,随访6~36个月,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通畅率明显低于N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通畅率。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累积二次通畅率为89%~67%,股浅动脉血管累积二次通畅率为93%~73%。支架植入组的狭窄率显著低于非支架植入组(P0.05)。DASO的血管的通畅率减低与吸烟史、高血压、血糖控制不稳等因素有关。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适应范围广泛,疗法肯定。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可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 方法 术中行髂动脉腔内微创技术 (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 ) ,并同时行肢体远端动脉重建术治疗广泛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47例 ( 5 8条肢体 )。 结果 术中 5 3条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均获成功 ,微创治疗技术成功率 10 0 % ;同时行远端动脉重建 5 8条肢体 ,其中包括 :股 -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 40条肢体 ;深动脉内膜剥脱或补片扩大成形术 18条肢体。股 -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踝肱指数平均 0 .77± 0 .13 ( 0 .5~ 1.2 ) ,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后踝肱指数 0 .41± 0 .15 ( 0 .2~ 0 .5 6) ,与术前相比有提高 (P <0 .0 5 )。死亡 1例 (占 2 .1% ) ,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 2 1( 3~ 42 )个月 ,髂动脉支架一期通畅率为 98.1% ( 5 1 5 2 ) ,二期通畅率为 10 0 % ( 5 2 5 2 ) ,股 -动脉人工血管一期通畅率为 87.2 % ( 3 4 3 9) ,二期通畅率为 94.9% ( 3 7 3 9)。截肢率 3 .4% ( 2 5 8)。 结论 术中髂动脉腔内微创介入治疗结合远端动脉重建术是治疗严重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技术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联合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介入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5例伴有严重缺血症状的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采用顺行途径穿刺,经左肱动脉穿刺3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12例。通过SIA对闭塞段动脉进行再通,应用球囊扩张成形并植入支架(裸支架18枚,覆膜支架4枚)。结果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100%,支架植入后髂动脉闭塞段管腔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1±0.12增至术后7天的0.81±0.13(t=8.76,P0.0001)。近中期随访2例发生再狭窄,经PTA解除,术后12个月支架一期通畅率为85.71%(12/14)。结论 SI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长段股胭动脉硬化闭塞10例,10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胭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是90%,放置10个支架,术后12个月通畅率为70%,术后血管再狭窄率30%.结论 血管腔内成形治疗长段股胭动脉硬化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DCB治疗的98例共111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于治疗前接受普通球囊逐级预扩张;病变长度5~46 cm、平均(25.19±10.63)cm,多为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及串珠样病变;Rutherford 3级及以下者占比38.74%(43/111);通过分析临床、手术及随访资料,评估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出院时Rutherford 3级及以下者占比增至95.50%(106/111)。70例患者(84肢病变)接受随访,期间4肢截肢、11肢接受靶病变血运重建(TLR);DCB治疗后股腘动脉一期通畅率为73.81%(62/84),二期通畅率为84.52%(71/84)。上述84肢中,对16肢以2个DCB、68肢以单个DCB进行扩张,其一期通畅率[75.00%(12/16)vs. 73.53%(50/68)]及二期通畅率[93.75%(15/16)vs.82.35%(56/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13肢接受补救性支架植入术、71肢未植入支架,其一期通畅率[8...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应用切割球囊扩张治疗膝下动脉顽固性狭窄的成功率和早、中期疗效。方法本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37例(39条患肢)经常规球囊扩张后仍有严重狭窄ASO患者进行切割球囊扩张治疗,分析技术成功率、并发症,评价其早、中期通畅率。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4.9%(37/39),切割球囊扩张后狭窄程度由治疗前的60%~80%降至20%~30%,术后治疗部位血流通畅,未发生远端动脉栓塞,仅有2例切割球囊扩张后发生轻度动脉夹层,应用长球囊低压扩张后夹层闭合。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59.0%(23/39),16条肢体(41.0%)出现再狭窄或闭塞,其中12条肢体再次行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均获成功。随访时间2年,术后1年一期、二期通畅率分别为46.2%、51.3%;术后2年一期、二期通畅率分别为28.2%及30.8%。总救肢率92.3%(36/39)。结论切割球囊扩张治疗膝下动脉顽固性狭窄安全有效,并有较好的早、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6年4月—2017年10月,对17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应用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DCB治疗。17例患者平均年龄(66.9±10.5)岁;其中男14例,女3例;股腘动脉狭窄病变13例,闭塞性病变4例;术前Rutherford分级2~5级;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49±0.18。结果:17例患者的血管病变全部经腔内开通成功,其中1例股动脉穿孔患者行补救性覆膜支架植入术,另1例远端栓塞患者经股动脉切开球囊导管取栓后血流恢复通畅,技术成功率88.2%。术后ABI为0.99±0.27,明显高于术前(P=0.03)。术后3、6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1%,88.2%,二期通畅率100%。结论: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安全有效,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腔内治疗股腘动脉TASC C/D级病变导致的严重症肢体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因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ⅡC和D级股腘动脉闭塞导致下肢严重缺血87例患者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结果,男58例,女38例,平均年龄(76±10)岁.Rutherford 4期68条肢体,5期23条肢体,6期5条肢体.统计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术后靶血管通畅率,保肢率.结果 87例患者(共96条肢体)接受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4.80%,单纯行球囊扩张13条肢体,支架植入80条肢体,导管溶栓辅助球囊扩张和支架术8条肢体,跨膝关节支架47条肢体.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9.08%,死亡2例.术前ABI平均为0.25±0.17,术后ABI为0.76±0.23.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6)个月.术后1个月靶血管通畅率为94.79%,3个月为93.73%,6个月为88.01%,12个月78.34%,24个月为68.38%.术后1个月肢体救治率为95.83%、3个月为95.83%,6个月为93.42%,12个月93.42%,24个月为83.04%.结论 股腘动脉TASC C/D病变导致严重缺血患者腔内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再狭窄率较高,但近期肢体救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5月~2020年11月,我科对1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ISR,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经球囊或减容技术行充分管腔准备后,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技术重建原病变血管。结果16例股腘动脉ISR血管均重建成功,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术前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0.31±0.12,显著低于术后0.89±0.12(t=-48.257,P=0.000);术前后Rutherford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68,P=0.000)。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16例随访12个月,3例再发支架内再狭窄,6个月靶血管二期通畅率为100.0%(16/16),12个月二期通畅率为81.2%(13/16),12个月内未发生支架断裂和截肢的病例。结论股腘动脉ISR的处理,尤其是残余狭窄严重或合并支架断裂,使用Viabahn覆膜支架能有效扩张管腔,提高通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球囊扩张后植入覆膜支架与单纯球囊扩张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失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3例AVG失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变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覆膜支架组(20例)和球囊扩张组(23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围术期及术后30天的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覆膜支架组的6个月及12个月一期通畅率均明显高于球囊扩张组(6个月:60.00%vs 30.34%,P=0.034;12个月:20.00%vs 0%,P=0.005)。覆膜支架组6个月辅助一期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组为(70.00%vs 34.78%,P=0.019)。两组6个月及12个月的二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100%vs 100%,P=0.999;12个月:90.00%vs 95.65%,P=0.491。覆膜支架组12个月的通路功能指数高于球囊扩张组(6.90±2.71 vs 4.96±1.15,P=0.003)。结论球囊扩张后植入覆膜支架治疗AVG失功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可以明显提高6个月及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但对AVG是否应常规进行监测及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9月~2015年6月,对112例Cockett综合征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其中狭窄性病变103例,髂静脉闭塞9例。CEAP分级C2级45例,C3级23例,C4级19例,C5级11例,C6级14例。经静脉造影诊断明确。经患肢股静脉入路,对髂静脉狭窄段进行球囊扩张,测量低压扩张下的球囊最小径评估狭窄程度及强度,狭窄程度50%行支架置入。闭塞病变先经8 mm球囊扩张,合并血栓形成者行髂静脉置管溶栓,溶栓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肢体症状改善情况,随访彩超及下肢静脉造影。结果 9例行单纯PTA,103例置入支架,术毕造影盆腔侧支血管显影消失22例,明显减少56例,轻度减少34例。术后1个月,43例下肢肿胀患者小腿周径差从(2.56±0.88)cm降至(0.93±0.71)cm(t=20.24,P=0.000);14例活动性溃疡面积从(6.34±3.78)cm~2降至(2.13±1.88)cm~2(t=7.19,P=0.000)。随访造影86例,随访时间2~45个月,平均19.2月,术后12个月未置入支架组通畅率76.2%,置入支架组12、24、3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6.7%、88.6%、86.1%,有统计学差异(log rankχ~2=30.32,P=0.000)。支架≥16 mm组12、24个月通畅率均为95.2%,支架16 mm组12、24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7.0%、93.3%,无统计学差异(log rankχ~2=0.39,P=0.532)。1例合并血栓者术后1个月支架再次血栓形成,1例术后8个月对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8例有术后12个月造影结果,6例未置入支架者发生再狭窄5例,置入支架患者通畅率为95.8%(69/72),未发现支架移位。结论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支架的应用可提高髂静脉的中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处理常规入路腔内顺行开通失败的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50例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行股动脉病侧顺行或健侧逆行推进导丝、导管时无法通过病变动脉到达闭塞段远端的真腔,遂行经腘动脉逆行入路完成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结果:手术即刻支架置入成功率100%,12个月一期通畅率48.0%,二期通畅率92.0%。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踝肱指数(ABI)明显升高,Rutherford分级明显改善(均P0.05)。5例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肿胀,3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出现腘动脉假性动脉瘤,经治疗均好转。术后1年,再狭窄患者16例(32.0%)。结论:常规入路腔内顺行开通失败的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转行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在老年人腘动脉以下临界缺血性病变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8月至2006年4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应用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治疗腘动脉以下病变15例(18条肢体)的效果,其中合并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4条肢体。病人年龄65~89岁,平均76岁。结果PTA技术成功率89%(16/18),治疗病变部位21处;选择性地对4条肢体有复发的局限性短段狭窄闭塞的5处病变应用了5枚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治疗。术中造影即可见病变血管恢复通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44%(8/18)术后6个月有复发,在多数复发病人中能够成功地再次进行PTA。结论PTA及药物洗脱支架在腘动脉以下病变应用的技术上可行并可重复治疗;近期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改善症状、保趾、保足或促进溃疡愈合方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使用弹簧支架对下肢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闭塞行介入球囊扩张、支架术的临床经验和近、远期疗效。方法对23例患者的29条肢体的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行球囊扩张后置入弹簧支架(Introcoil)。结果成功完成29条肢体的治疗,无术中并发症。置入后即时造影示病变处管径明显增大,血流通畅。所有患者均获2~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0个月。6例患者的6条肢体(20.7%)因重新出现动脉闭塞而行搭桥手术,其他患者下肢原有症状消失,20条足背动脉搏动恢复,超声示支架处血流通畅。结论弹簧支架置入是一种有效的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月应用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34例患者(42条患肢)。原发狭窄性病变28条患肢,支架内再狭窄病变4条患肢,闭塞性病变10条患肢,病变长度(126±85)mm,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晚期管腔损失(LLL)、最小管腔直径(MLD)、再狭窄率、临床驱动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LR)、踝肱指数(ABI)以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患者术后MLD、AB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LLL为(0.08±0.94)mm、靶病变再狭窄率为9.52%(4/42)、TLR为2.38%(1/42),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得到改善。3例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2例动脉夹层,使用直径稍大球囊压迫,夹层消失,1例血管破裂,植入Viabahn覆膜支架。结论: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