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由食品污染造成的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品污染的首要原因,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1].2000年我国建立了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以及食源性疾病监测网.为了解临海市居民主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确定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来源,寻找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开展食品安全性研究,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于2011年对市区内覆盖较多人口的农贸市场、超市和餐饮店进行了4类食品8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市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由食品污染造成的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品污染的首要原因,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1]。我国在2000年建立了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为了全面了解哈尔滨市居民主要消费食品中食源性致病  相似文献   

3.
随着饮食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随之而来的便是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食源性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据统计,在全世界所有爆发的食源性疾病案例中,66%以上为致病性细菌所致[1]。最近一项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显示,我国每年平均6个半人中就有1人次罹患食源性疾病。为了解济南市主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并进行风险预警,按照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的要求,2010-2011年根据食品的特征,对市售的15类食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致病菌种类监测。  相似文献   

4.
<正>1我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系统现状为了解和掌握我国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状况,国家从2000年就开始建设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监测网,该网络已经实施近10年,但仅在近两年才得到发展和完善,并初步建立起了食品污染物和常见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监测规划、检测和数据收集、分析机制。2003年卫生部发布《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厦门市主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以及与食源性疾病的关系,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建立完善食源性致病菌的主动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所有样品按《福建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计划和实验室工作细则》测定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按《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进行食物中毒的报告、诊断与调查处置。[结果]检测我市9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主要检出副溶血弧菌和沙门菌等。2004—2007年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和发病人数,微生物性均占首位,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主。[结论]建立厦门市食源性致病菌及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和控制体系,达到疾病预警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2001年~2005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食品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致病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0年建立了全球沙门菌监测网,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与食源性致病菌相关疾病的监测[1]。我国在2000年建立了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对食品中沙门菌、O157:H7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目前国际公认的3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江苏省为监测网的参与单位,2001年~2005年按监测计划要求,选择了7个监测点,对6类食品计2 500件样品进行了相关致病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样品…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中毒事件不断发生,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1—2010年全国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 021起,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死亡占40.93%[1]。发达国家每年因不安全食品导致的患病人数比例高达30.00%,仅美国每年有7 600万人患食源性疾病,约有5 200人死亡[2]。因此,快速检测和鉴别食源性致病菌是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关键环节。目前食源性致病  相似文献   

8.
2003年上海市部分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屹 《上海预防医学》2004,16(9):449-449,451
食品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又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根据卫生部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的计划分工,为了解本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我们在2003年对一些食品进行了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项目的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海淀区直接入口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状,为食源性疾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2012年按照北京市监测网工作计划要求对海淀区采集的13类直接入口食品根据国标方法进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O157:H7/NM)、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等6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在检测的13类315份食品中,共分离出3种15株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4.76%,其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副溶血性弧菌4株,创伤弧菌1株。结论海淀区直接入口食品受到不同程度的致病菌污染,存在食物中毒和发生食源性疾病的隐患,应加强食品监督管理以减少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诸暨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原因,食源性致病菌是对消费者健康危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为了解诸暨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状,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  相似文献   

11.
2009年镇江市市场销售食品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镇江市场销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状况,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9年6~9月份采取镇江市主要集贸市场、超市、食品销售店的食品,依照《食品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4789—2008和《200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要求检验。[结果]调查采集9类食品113份样品,检出致病菌11株,检出率7.96%(9/113)。检出致病菌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3类,其中有2份生猪肉样品同时检出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在本次调查的食品中未检出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H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镇江市场销售的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有引发食源性疾病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2.
食源性疾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微生物是主要的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在美国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为弯曲菌、沙门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等[1],在我国食源性致病菌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变形杆菌为代表[2],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是各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点。食品在加工、运输、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株洲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分布。方法在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控制体系下,2011年1~9月采集了株洲市5个监测点内的九大类食品共计159份,对这些样品进行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阪崎菌9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分析。结果 159份食品样中,分离出目的菌2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蜡样芽胞杆菌8株,沙门菌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株,总检出率13.20%。结论通过对株洲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掌握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及流行情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确保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沈阳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分布。方法:在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控制体系下,2011年上半年采集沈阳市6个监测点内的十大类市售食品共计102份,对其进行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分析。结果:102份食品样品中,分离出目的菌6株,其中肠炎沙门菌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2株,总检出率5.88%。结论:通过对沈阳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掌握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宜昌市2002年~2005年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了解宜昌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2002年开始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湖北省的一个二级监测点参加了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对宜昌市的市售食品开展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方法:2002~2005年按照“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检测技术要求提供的检测方法和湖北省下达的监测任务监测,监测的项目为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结果:4年共监测样品249份,检出食源性致病菌48株,各类样品总的检出率按检出食源性致病菌样品计检出率达到了16.87%,按检出食源性致病菌株数计检出率达到了19.28%。结论:宜昌市的监测结果与湖北省的基本一致,以生肉类样品污染最严重,沙门菌是主要污染的食源性致病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来源。方法2006--2012年,按照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计划对浦东新区9大类食品1158份样品中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各类食品中食源性疾病致病菌的总检出率为3.73%,其中沙门菌的检出率为6.56%,副溶血弧菌检出率5.68%,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1.38%;未检出大肠杆菌(0157:H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浦东地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主要存在于生禽肉、生畜肉和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是污染食品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7.
食品中的生物性污染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的原因[1].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提高,食源性致病菌及食源性疾病已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致病菌的检测技术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技术环节[2].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漳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确定易受污染的高危食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4~2008年6~10月,按照“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检验技术要求提出的检测方法和福建省卫生厅下达的监测任务监测,采集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宾馆、酒店、个体摊贩销售点、街边现挤现卖生奶的流动摊点在售生猪肉、生牛肉、生羊肉、散装熟肉制品、婴儿食品、冰激凌、速冻米面(生、熟)、动物性水产品(鲜、冻、生食)、生食蔬菜、乳和乳制品(生牛奶、消毒奶)10类食品,检测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O157、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阪崎肠杆菌等项目。[结果]2004-2008年合计检测10类、329份食品,检出致病菌37株,检出率为11.25%,以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18.70%。在10类食品中以动物性水产品污染率为最高为46.51%,其次为速冻米面(生、熟)为21.74%;生猪肉,生羊肉、生牛肉、熟肉制品、婴儿食品、乳和乳制品(生奶、消毒奶)等食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结论]通过连续5年对我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掌握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高危食品及9类食源性致病菌在不同食品中的分布情况,为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漳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确定易受污染的高危食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4~2008年6~10月,按照"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检验技术要求提出的检测方法和福建省卫生厅下达的监测任务监测,采集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宾馆、酒店、个体摊贩销售点、街边现挤现卖生奶的流动摊点在售生猪肉、生牛肉、生羊肉、散装熟肉制品、婴儿食品、冰激凌、速冻米面(生、熟)、动物性水产品(鲜、冻、生食)、生食蔬菜、乳和乳制品(生牛奶、消毒奶)10类食品,检测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O157、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阪崎肠杆菌等项目。[结果]2004~2008年合计检测10类、329份食品,检出致病菌37株,检出率为11.25%,以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18.70%。在10类食品中以动物性水产品污染率为最高为46.51%,其次为速冻米面(生、熟)为21.74%;生猪肉,生羊肉、生牛肉、熟肉制品、婴儿食品、乳和乳制品(生奶、消毒奶)等食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结论]通过连续5年对我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掌握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高危食品及9类食源性致病菌在不同食品中的分布情况,为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5~2007年无锡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无锡市主要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为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接国标方法,对8类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离与鉴定. [结果]2005~2007年在垒市8类食品374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32株,总检出率为8.56%.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16株,检出率为4.28%;沙门菌检出15株,检出率为4.0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1株,检出率为0.27%;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 [结论]无锡市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生肉制品和水产品受到污染最为严重.有针对性防范和控制各类食品致病菌污染,是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