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相关概念 1.1 围绝经期与围绝经期综合征 1.1.1围绝经期指女性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内的期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南通市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南通市崇川、启东、如东三地区40~65岁围绝经期2 300名妇女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了解其自然绝经年龄、保健知识掌握及保健需求、通过Kupperman评分对绝经综合征进行评估.[结果]本地区妇女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50.02岁;围绝经期保健知识77.34%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保健知识需求88.74%.绝经综合征1 714例,占74.52%.绝经综合征症状发生率前三位为失眠、性生活障碍、疲乏.[结论]了解南通市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有利于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更年期常见心理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邹晓波  林桂梅  金宇 《新医学》2000,31(4):243-244
1 引言 人的一生中,从生育能力与性活动正常的时期,经过一段生育能力和性活动逐渐减弱到完全停止的过程,进入老年期,这一过程称之为更年期.在女性,更年期中有一个特殊的症候是绝经.在绝经前后又各有一段特定的历程,分别称为绝经前期和绝经后期.更年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更年期是指女性45岁至55岁左右,男性在50岁至60岁左右.更年期是一生中继青春期后的又一生理转折期,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心理、生理各方面不稳定因素的干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此时出现的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情绪障碍为主的症状群称更年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与肿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120例健康妇女为对照组,159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绝经状态将观察组分为绝经前期、绝经过渡期早期、绝经过渡期晚期,对各组AFP,CEA, CA125,CA153进行检测,观察围绝经期综合征与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果 CA125,CA153,AFP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观察组MT晚期CA125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对肿瘤标志物有影响,与AFP,CA125、CA153正相关,与CEA不相关;绝经状态与CA125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妇女的现存问题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时出现与绝经有关的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内的期间。绝经是指月经完全停止超过1年。有研究发现,妇女平均绝经年龄已经从1989年的49岁提前到了现在的46.47岁,可能与月经初潮年龄、生育状况、疾病、生活和饮食习惯等有关。围绝经期妇女常出现的问题是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由于卵巢功能迅速减退,雌激素水平明显波动或下降,导致部分人群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的症状,同时,心理活动也会发生变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整合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性生活的心理体验, 为临床医护人员开展性健康指导和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中有关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性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 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25日。采用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 采用汇集性Meta整合方法进行结果整合。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 提炼出32个完整结果, 归纳成9个新类别, 综合成4个整合结果。整合结果1: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出现明显的性认知、性需求差异;整合结果2: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体验到性生理兼性心理的改变;整合结果3:多重复杂因素影响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性生活;整合结果4: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采取不同方式应对性改变。结论医护人员应关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性改变, 探索其相关影响因素,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并给予性健康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7.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的征兆出现到绝经后一年,一般发生在45~52岁。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垂体分泌大量促性腺激素,此期间出现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即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自生育期逐渐到达无生育能力的一段过渡时期,包括最后一次月经——绝经,及绝经后一年。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全身许多系统与器官的组织结构也受到影响,因而或早或晚地出现了一系列衰退症状。甲状腺的生理功能涉及全身的代谢功能,性腺功能亦受其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虽不是生殖功能调节轴的主要环节,但它对性功能及生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以及对围绝经期症状保健知识的需求。方法2011年在苏州市随机选择2 066例年龄在38~70岁的女性,对其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全部录入Excel 13.0表,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066例调查对象年龄为(50.22±7.17)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95例,发生率为33.7%。13项症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性生活改变(48.6%)。绝经前后女性的BMI、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普及欠缺。结论大多数围绝经妇女存在围绝经期症状,应该加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0.
随着女性卵巢衰老,性激素水平降低,可以出现月经紊乱、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围绝经期是女性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等慢性疾病的起始阶段。一般女性在40岁以后开始出现卵巢功能下降,进入围绝经期。末次月经12个月后未再出现月经,排除妊娠即可临床诊断绝经。绝经期是女性从生殖功能旺盛状态过渡到非生殖期的年龄阶段,是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的时间窗。雌激素下降对骨骼的主要影响就是骨质量下降,发生骨质疏松症。该病发病隐匿,逐渐出现骨痛和乏力等症状,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脆性骨折,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11.
鲁周南  杨敏 《全科护理》2023,(23):3185-3188
目的:了解社区围绝经期女性人群特征,中医认知情况及常见误区,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11月—2023年2月对北京市通州区北苑147名45~60岁围绝经女性进行横断面抽样调查。结果:辖区女性绝经年龄约在50岁出现高峰。围绝经期症状阳性检出率为53.1%(78/147)。据中医认知情况量表得分将147名受试者分类,总分>23.5分定为合格人群,合格率为67.3%。中医认知误区集中于中医药饮片、保健用药误用,无法根据体质特征合理选择饮食方案两方面。职业性质与围绝经期症状严重程度直接影响社区围绝经期女性中医认知水平与需求。结论:社区围绝经期女性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运动保健、中药饮片及保健用药选用、饮食调护认知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分类别、按需求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临床护士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芳  付丽  陈长香  马素慧 《护理研究》2012,26(11):1018-1019
围绝经期指妇女一生中自性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过渡阶段,一般在45岁~55岁。此期卵巢功能逐渐退化,并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内分泌轴的功能失调,易导致阵发性潮热、出汗、心悸等自主神经紊乱,并伴有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护士是服务于人的群体,有着其职业的特殊性,是医院各项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而围绝经期综合征会使女性心理和生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干扰护士的正常生  相似文献   

13.
戴晖  郭惠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6458-6458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从40岁左右开始至停经后12个月内的时期),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1月经后1 a,也就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一直持续到最后1次月经后1 a。在围绝经期由于雌、孕激素水平开始降低,很多女性时常出现潮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绝经症状以及社会支持的情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Kupperman绝经指数评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24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绝经症状KMI得分平均为(17.67±9.38)分,处于中等水平,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419,P〈0.01);围绝经期生存质量总分为(106.22±19.55)分,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81,P〈0.01).结论 良好的社会支持在减轻围绝经期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代谢平衡的特征及其和性激素波动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组),32例育龄期女性(育龄组)和30例绝经后女性(绝经后组)进行外周血骨代谢指标及性激素的检测,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围绝经期组与育龄组比较,β-异构化的C-端肽(β-CTx)、甲状旁腺素(PTH)、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钙、雌二醇(E2)水平显著下降(P<0.05)。绝经后组与围绝经期组比较,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1NP)、骨钙素、FSH、LH、血钙显著升高(P<0.05),E2显著下降(P<0.05)。E2、FSH和LH的水平和骨代谢标志物P1NP、β-CTx、骨钙素、PTH具有相关性。结论围绝经期女性以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作用增加为骨代谢特征。β-CTx和PTH能准确地反映出骨吸收的强度,联合E2、FSH和LH可为围绝经女性骨质流失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选取217名45~55岁妇女为调查对象,进行更年期综合征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出现更年期综合征者占75.5%,其中骨关节疼痛、头晕、疲倦乏力居于发生率的前三位;围绝经期妇女随着年龄的增加,更年期综合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P=0.000);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与年龄(P=0.000)、初潮年龄(P=0.040)、绝经(P=0.000)、流产史(P=0.036)、吸烟史(P=0.012)、生活压力(P=0.004)相关;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更年期症状之一,不太了解骨质疏松的妇女占71.5%。结论:更年期综合征及相关疾病严重地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同时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等症状的了解有待进一步提高,及时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在绝经前后因体内性激素波动或减少而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俗称更年期综合征[1]。中医称之为绝经断前后诸症,以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健忘、头晕耳鸣、腰酸背疼、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临床症状为主[2]。《金匮要略》说"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形象的描述了其发病时情志不遂的症状。据统计,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普遍偏高,达到  相似文献   

18.
吴克明辨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自然绝经前和绝经后1年以内的一段年龄时期,多在45~54岁之间,可以提早至40岁开始.而绝经前后则是指围绝经期及绝经1年以上至60岁以前的一段年龄时期,通常又称为更年期.故更年期比围绝经期年龄范围更宽.围绝经期由于卵巢生殖功能减退,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降低,引起月经不调直至绝经.目前,我国妇女已有1/5进入围绝经期.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妇女将有30年左右是在绝经后度过的,并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压力.重视妇女围绝经期及更年期的医疗保健工作,对预防绝经后及老年期疾病、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是妇女自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学、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内的期间,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1年[1]。围绝经期抑郁症是在围绝经期发生的一种精神疾病,常发生在绝经前后,年龄大约在45~55岁之间,以情感忧郁、焦虑和紧张为主要临床表现,另外可有疑病、自  相似文献   

20.
家庭代际关系与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庭代际关系与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于2019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河北省唐山市、石家庄市及张家口市城乡502户45~55岁围绝经期妇女所在的家庭进行调查。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77.09%,其中轻度占46.22%,中重度占30.88%。围绝经期综合征各组各维度家庭代际关系除了成年子女冲突认知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家庭代际关系中老年父母和成年子女代际关系总分、代际团结、代际冲突2个二阶维度及团结认知、团结情感、团结行为、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行为6个小维度均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呈显著负相关(r=-0.300~-0.073,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子女团结认知、冲突行为,父母冲突行为得分越高,围绝经期妇女综合征症状越轻(P<0.0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检出率高,应重视家庭代际关系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研究,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对女性家庭关系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