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1月我科85例DVT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7例(动脉CDT组25例,静脉CDT组22例),静脉系统溶栓组38例,3组均在抗凝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00万U/d持续泵入,CDT组同期行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术,比较3组患肢深静脉溶栓率、消肿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中央型DVT血栓溶栓率静脉CDT组最高(81.3±18.4)%,显著高于动脉CDT组(45.1±17.6)%(q=6.648,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2.1±10.1)%(q=9.524,P〈0.05)。周围型DVT血栓溶栓率动脉CDT组最高(66.7±22.3)%,与静脉CDT组(45.8±21.7)%无统计学差异(q=2.807,P〉0.05),但显著高于静脉系统溶栓组(43.7±15.2)%(q=3.614,P〈0.05)。混合型DVT血栓溶栓率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中静脉CDT组最高(71.7±18.2)%,显著高于动脉CDT组(55.1±9.3)%(q=3.714,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8.6±12.5)%(q=7.817,P〈0.05))。静脉CDT组消肿率(61.7±19.1)%,显著高于动脉CDT组(41.2±10.1)%(q=7.157,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3.6±12.2)%(q=10.540,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0%(3/25)、9.1%(2/22)、22.6%(8/35),无统计学差异(χ2=2.319,P=0.314)。结论 CDT治疗下肢DVT疗效好于外周静脉系统溶栓。中央型和混合型DVT,静脉CDT为首选方案;周围型DVT,动脉CDT疗效优于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9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46,采用患肢腘静脉入路置入溶栓导管)和对照组(n=46,健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置入溶栓导管),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消肿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9.05±6.69)%、(70.96±12.13)%,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2.70±6.35)%、(55.33±18.48)%(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腘静脉入路置管CDT治疗下肢DVT疗效优于健侧股静脉入路置管,其静脉瓣膜损伤少,溶栓效率高,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T联合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骨科术后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和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2月骨科术后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CDT联合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患者48例(A组),单纯CDT 31例(B组),单纯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33例(C组)。分析患者不同溶栓时间的下肢周径变化、血栓清除率和总有效率以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B组大腿消肿时间较C组均短,A组小腿消肿时间较B、C组均短(P<0.05),B组小腿消肿时间较C组长(P<0.05),提示A组下肢消肿效果最好。A组在溶栓3、5 d后血栓清除率高于B组(P<0.05),溶栓不同时间点A组、B组血栓清除率均高于C组(P<0.05),提示A组血栓清除最快。溶栓总有效率A组、B组均高于C组(P<0.05)。结论 CDT联合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骨科术后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单纯应用CDT术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方法,具有起效快、临床效果佳、血栓清除率及溶栓总有效率高的优点,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和系统溶栓(S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为选择最佳的溶栓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Pub 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CDT与ST治疗急性DVT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截止至2016年7月。按照钮卡斯-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合并与发表偏倚检测。运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CDT组的大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01,95%CI 8.58~15.43;P0.01);CDT组的小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88,95%CI 9.60~16.11;P0.01);CDT组的溶栓率高于ST组(WMD=15.24,95%CI 11.99~18.50;P0.01);CDT组的出血并发症率明显低于ST组(OR=0.50,95%CI0.31~0.80;P0.01);术后半年CDT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发生率明显低于ST组(OR=0.40,95%CI 0.25~0.63;P0.01)。结论相比于ST,CDT消肿效率及溶栓率更高,并发症和PTS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导管溶栓(CDT)和系统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本科收治的126例DVT患者(126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A组)95例、经患肢足背静脉系统溶栓组(B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溶栓率、消肿率、深静脉通畅率、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CEAP分级的情况。结果近期疗效(住院期间溶栓后):A组患肢溶栓率平均(71.06±18.56)%,B组平均(63.17±17.71)%;A组患肢大腿中段消肿率平均(69.98±15.44)%,B组平均(60.75±13.16)%;A组患肢小腿中段消肿率平均(76.91±10.89)%,B组平均(65.59±11.81)%;A组溶栓后深静脉通畅率82.10%(78/95),B组51.61%(16/3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7~60个月,平均(17.51±9.86)个月。远期疗效:A组深静脉通畅率63.16%(60/95),B组29.03%(9/31);A组CIVIQ评分平均(92.27±7.30)分,B组(85.74±10.24)分;A组CEAP分级平均(1.52±1.25)级,B组(2.32±1.33)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治疗下肢DVT近、远期疗效均优于系统溶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4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CDT治疗,24例行单纯CD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静脉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单纯CDT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溶栓药物剂量明显低于单纯CDT组,血栓清除率、术后24 h大腿及小腿消肿率高于单纯C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近期疗效显著,有助于减少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目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溶栓及机械性血栓清除治疗不同方法选择,对比精准溶栓(血管内封闭导管)与机械性血栓清除治疗急性DVT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10月收治的24例下肢骨折合并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A组12例给予精准导管溶栓(血管内封闭导管,TAPAS导管),B组12例给予机械性血栓清除(Aspirex旋吸导管),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静脉通畅率及肢体消肿率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100%。两组患者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4.33±4.74)%、(86.0±2.89)%,肢体消肿率分别为(73.83±15.49)%、(76.50±1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血管内封闭导管精准溶栓以及使用机械性血栓清除治疗急性DVT效果明显,安全可靠,两者在静脉通畅率及肢体消肿率方面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应用系统溶栓和导管接触溶栓干预急性期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筛选急性期混合型DVT患者240例,给予四妙勇安汤加味内服、冰硝散外用、低分子肝素钙桥接华法林钠片,同时给予尿激酶。根据尿激酶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系统溶栓组(ST组)178例和导管接触溶栓组(CDT组)62例,分析其疗效。结果:CDT组患者的总疗效优于ST组(P0.05),其临床治愈率(48.39%)也高于ST组(29.78%)(P0.01)。ST组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前、治疗后14 d和28 d分别为15.94±5.10、11.10±4.79和9.03±4.35,CDT组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前、治疗后7 d、14d和28 d分别为17.34±4.25、12.08±5.18、9.31±5.09和7.58±4.94,两组患者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CDT组治疗后14 d和28 d较ST组低(P0.05);CDT组治疗后7 d静脉通畅评分与ST组治疗后14 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T组静脉通畅率治疗后14 d和28 d分别为(31.79±16.17)%和(45.17±16.86)%,CDT组静脉通畅率治疗后14 d和28 d分别为(47.42±23.17)%和(57.37±23.56)%。两组患者治疗后28 d较治疗后14 d的静脉通畅率明显升高(P0.01);CDT组较ST组高(P0.01)。结论:包含不同溶栓方法的中西医结合整体方案治疗DVT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并促进静脉的再通。与系统溶栓相比,导管接触溶栓疗效更为显著,可以快速高效开通阻塞的静脉,从而保护静脉瓣膜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探讨系统溶栓与置管溶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回顾分析91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系统溶栓治疗(A组,50例)及置管溶栓治疗(B组,41例),并根据患者肢体治疗前后的周径变化、血管造影评估溶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A组大、小腿消肿率分别为(51.41±34.43)%、(53.61±29.10)%;B组大、小腿消肿率分别为(71.74±32.17)%、(68.33±28.62)%,两组消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住院时间分别是(13.92±2.36)d、(12.05±3.9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8.00%;B组并发症发生率7.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激酶用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溶栓和置管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均有效,置管溶栓起效迅速,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支架植入术后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42例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DVT行支架植入术联合CDT治疗,对其中22例(观察组)于植入支架后行CDT治疗,20例(对照组)于CDT治疗后植入支架。对比2组尿激酶用量、导管溶栓时间、静脉系统评分、患肢消肿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尿激酶用量和导管溶栓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组静脉系统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但组间术前及术后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组患肢(大腿及小腿)消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例(观察组、对照组各2例)导管留置部位轻微出血,未见肺栓塞、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1例出现左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增加利伐沙班剂量至15 mg/d抗凝后复查深静脉超声显示静脉血流通畅;随访6个月时2组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均为100%。结论支架植入术后CDT治疗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DVT安全有效,且相比先溶栓后植入支架可缩短溶栓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  相似文献   

11.
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与溶栓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手术取栓与系统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1年9月至2005年6月的142例急性混合型DVT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取栓77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49例,对于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采取不同方法处理.手术后辅以区域性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系统溶栓65例,均系统性应用尿激酶、肝素.结果 治疗后2周,手术取栓组双下肢周径差由(4.3±2.2)cm降为(0.6±0.5)cm,系统溶栓组由(3.9±2.5)cm降为(1.6±0.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0).平均随访(49±42)个月,手术取栓组周径差降为(0.5±0.4)cm,系统溶栓组降为(1.4±1.3)cm(t=-5.764,P=0.00);手术取栓组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29.9%、15.6%、0%,低于系统溶栓组的50.8%、84.6%、6.2%(P<0.05).彩超发现,手术取栓组静脉通畅率(89.6%)和瓣膜功能正常率(72.7%),均高于系统溶栓组(分别为30.8%、9.2%)(Z=-8.502,P=0.00).手术取栓组治愈率70.1%,高于系统溶栓组治愈率30.8%(Z=-4.740,P=0.00).手术组死亡率为3.9%,溶栓组无住院死亡率.结论 本组资料显示手术取栓对急性混合型DVT的疗效好于系统溶栓,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明显优于系统溶栓;但手术创伤较大、有一定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科收治的30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通过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计算血栓溶解率评价手术早期疗效;通过6~24个月的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综合随访,分析患肢深静脉通畅率及Villalta评分测定PTS发生率及严重度,评价DVT经CDT治疗后与PTS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300例患者有效溶解率(≥50%)为88.3%。术后3、6、12及24个月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5.0%、90.0%、85.0%及82.3%,术后12个月PTS发生率为15.0%。影响PTS发生的因素为DVT分型和分期:DVT中央型(OR=2.98)、混合型(OR=4.13);3天内(OR=3.05)、3天至2周(OR=2.72)。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疗效显著且安全,可以显著提高深静脉通畅率并降低PTS发生率;3天内的中央型DVT经CDT治疗疗效最好,基本上能够完全避免PTS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置管溶栓与系统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2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系统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置管溶栓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大腿消肿率、小腿消肿率、静脉通畅率、溶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溶栓时间为(5.2±1.7)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8±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9,P=0.000);观察组血管通畅例数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残留大量血栓例数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能缩短血流恢复时间,且深静脉通畅率远优于系统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经小隐静脉插管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37例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均经小隐静脉穿刺置溶栓导管插入深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149±71)万IU直接溶栓.以静脉造影结果的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结果 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与溶栓前比较,静脉通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30,P<0.01),静脉通畅率改善50%±15%,无严重并发症.本组37例,随访22例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4)个月,复查静脉造影.按随访时间6~12个月、13~18个月分两组,结果与溶栓前比较.6~12个月组,静脉通畅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Z=-3.545,P<0.01),静脉通畅率为58%±13%;13~18个月组,静脉通畅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Z=-2.201,P<0.05),静脉通畅率为68%±20%.结论 经小隐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压泵(IPC)联合置管溶栓术(CDT)治疗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共84例亚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CDT组)和实验组[CDT加用间隙性气压泵组,CDT/IPC组)],各42例,两组均先给予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CDT。对比两组患者溶栓时长、术后症状改善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CDT/IPC组与单纯CDT组相比,溶栓时长明显降低[(62.14±13.97)小时vs(73.85±13.89)小时,P0.05],术后症状改善率提高[95.24%vs 78.57%,P0.05]。CDT/IPC组与单纯CDT组的血栓溶解率分别为52.38%和45.23%,术后6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21.43%,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C联合CDT治疗亚急性下肢DVT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溶栓时长,并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6.
两种不同途径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26例,根据前瞻性、随机性采用患肢周围静脉溶栓及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组在小腿消肿率为(0.63±0.11)%,大腿消肿率为(0.57±0.09)%,静脉通畅改善度为(32.34±3.77)%,均低于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方组的(0.82±0.14)%,(0.89±0.07)%及(55.41±3.21)%(均P0.05~0.01)。结论经腘静脉顺行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治愈率及远期效果明显优于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采用不同灌注模式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对65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进行CDT治疗,术前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采用脉冲注射;B组:22例,采用连续泵入;C组:22例,采用先脉冲注射再连续泵入。24 h内以相同剂量尿激酶连续溶栓72 h,期间采用血管造影监测血栓溶解情况,观察不同溶栓灌注模式对溶栓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63.64%和77.27%;肢体消肿率分别为(80.00±22.10)%、(67.50±16.40)%和(92.30±15.80)%;静脉通畅度分别为(57.80±18.70)%、(55.60±19.30)%和(70.20±19.80)%。C组溶栓总有效率、肢体消肿率和静脉通畅度均明显高于A、B两组(P均〈0.01),3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先脉冲注射再连续泵入的溶栓灌注模式进行CDT可作为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的首选灌注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赤峰市医院的急性单腿混合型下肢DVT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均给予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统计复发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为(1.5±1.3)cm、(1.6±0.7)cm,优于治疗前的(6.2±1.4)cm、(4.7±1.2)cm(P0.01)。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为(4±2)分,优于治疗前的(15±4)分(P0.01)。治疗后大腿消肿率为(90.13±5.98)%,小腿消肿率为(85.21±6.83)%。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3±1.3)个月,随访期内复发1例,复发率2.4%,无重要脏器出血、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DVT的疗效确切,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器械简单、操作难度低、并发症发生少、术后护理方便、易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经大隐静脉入路行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7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实验组(n=35),采用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为对照组(n=35),采用传统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评估A、B两组患肢的消肿率、溶栓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结果 70例均为单侧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A、B两组的患肢消肿率分别为(80.11±4.02)%、(81.70±6.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3,P=0.89);溶栓率分别为(84.91±3.40)%、(87.72±4.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5,P=0.71);手术时间分别为(3.91±0.74)min、(4.31±1.13)min,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1/35)、5.71%(2/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1例出现隐神经损伤,B组2例并发腘窝血肿。结论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行,可作为常规腘静脉入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行深静脉置管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经踝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将溶栓导管置入深静脉行CDT治疗。回顾性分析该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溶栓疗效。结果 42例患者均成功经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行CDT治疗。溶栓时间为5~7 d、(4.22±1.43)d;术后所有患者的肢体肿胀均明显好转;大腿周径差由术前的(7.76±1.72)cm缩减为术后的(2.21±0.91)cm(t=14.18,P〈0.01),小腿周径差由术前的(4.45±1.33)cm缩减为术后的(1.43±0.69)cm(t=11.92,P〈0.01),静脉通畅度评分由术前的12分降为术后的3分(Z=-3.03,P〈0.01)。术后发生穿刺处渗血2例,血尿2例,少量咯血1例。38例获访3~26个月,中位数为15个月。随访期间,1例发生支架远端重度狭窄,1例对侧下肢发生DVT。结论经大隐静脉-穿通支静脉入路行CDT治疗混合型下肢DVT,其操作简便,溶栓效率高,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溶栓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