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按照不同术式将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3组,每组54例。A组采取改良直视下小切口微创术;B组采取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C组采取传统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对比3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及C组,B组总有效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 2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改良直视下小切口微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本院行有限髓核摘除术的59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缝合组28例行小切口腰椎椎板开窗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术;对照组31例行小切口腰椎椎板开窗有限髓核摘除,未行纤维环缝合。采用MacNab标准对术后1、3、6个月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椎间盘高度及椎间盘夹角对术后6个月时的脊柱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3个月2组Mac Nab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缝合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缝合组患者椎间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夹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再手术患者。结论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靠,能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且不影响脊柱稳定性,是降低复发率和再手术风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疲劳载荷对椎间盘形态的影响.方法 取4具年轻猪新鲜脊柱标本,随机分为手术组(A组)和非手术组(B组),各制成8个脊柱功能单位(FSU),A组行单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两组在相同的设置参数下(前屈9°,旋转3°,轴向载荷最大载荷取3500N,载荷频率为3Hz)行疲劳加载实验,加载前后均行椎间盘造影,分别测量椎间盘总面积、纤维环区面积、髓核区面积及髓核区造影剂所占面积.实验后均行椎间盘美兰染色观察横截面形态.结果 A、B两组疲劳载荷后椎间盘总面积均增大(P<0.05);A组疲劳载荷后纤维环区面积增大(P<0.05),髓核区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B组疲劳载荷后纤维环区面积缩小(P<0.05).髓核区面积增大(P<0.05);A、B两组疲劳载荷后造影剂所占髓核区面积均增大(P<0.05),B组加载后造影剂所占面积与A组相比较增大(P<0.05);美兰染色显示A、B两组疲劳载荷后均未见有明显的纤维环裂隙,与椎间盘造影图像基本相符.结论 本实验对解释临床上年轻患者术后疗效普遍好于中、老年患者,提供了一定的动物实验生物力学基础. 载荷后椎间盘总面积均增大(P<0.05);A组疲劳载荷 纤维环区面积增大(P<0.05),髓核区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B组疲劳载荷后纤维环区面积缩小(P<0.05).髓核区面积增大(P<0.05);A、B两组疲劳载荷后造影剂所占髓核区面积均增大(P<0.05),B组加载后造影剂所占面积与A组相比较增大(P<0.05);美兰染色显示A、B两组疲劳载荷后均未见有明显的纤维环裂隙,与椎间盘造影图像基本相符.结论 本实验对解释临床上年轻患者术后疗效普遍好于中、老年患者,提供了一定的动物实验生物力学基础. 载荷后椎间盘总面积均增大(P<0.05);A组疲劳载荷 纤维环区面积增大(P<0.05),髓核区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B组疲劳载荷后纤维环区面积缩小(P<0.05).髓核区面积增大(P<0.05);A、B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间盘髓核摘除术联合单侧弹性棒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腰间盘髓核摘除术联合单侧弹性棒弹性固定,7例)、对照A组(采用传统髓核摘除术,30例)、对照B组(采用孔镜或椎板镜下髓核摘除术,12例)和对照C组(采用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术,23例)。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年。术后3个月JOA评分:4组均高于术前(P <0.05),观察组均高于对照A、B、C组(P <0.05)。观察组未出现切口感染,术后随访期间X线片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且无腰椎不稳,MRI提示神经根无明显受压,且邻近节段无明显椎间盘突出病变;对照A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对照B组出现1例出血、1例马尾神经损伤、1例复发;对照C组出现1例神经系统损伤、1例切口感染。结论 腰间盘髓核摘除术联合单侧弹性棒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纤维环穿刺抽吸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分析此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及特点.[方法]取10个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2组,其中A组为纤维环穿刺抽吸组,利用18G穿刺针分别在兔L3、4、L4、5、L5、6椎间盘刺入并抽吸髓核8~ 12 mg;B组为纤维环切开组,利用手术刀分别在兔L3、4、L4、5、L5、6椎间盘纤维环上做水平位切口;造模完毕,两组兔分别于术后4、8、12、16周进行MRI检查,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A、B两组退变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信号随时间延长呈现持续减弱趋势,术后4、8周纤维环穿刺组T2加权像信号强度评分较纤维环切开组低(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造模组髓核细胞逐渐减少;免疫组化染色观察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表达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且B组含量明显低于A组.[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但纤维环切开法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较纤维环穿刺法出现较早且较为剧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不同方法处理椎间盘纤维环,观察人工生物膜对椎间盘纤维环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成年山羊8只,雌雄各4只,对每只羊的腰椎(腰2/3、腰3/4、腰4/5)椎间盘纤维环进行随机处理,处理方法包括:(1)暴露出椎间盘纤维环,不作任何处理;(2)暴露出椎间盘纤维环后,将其切开,用人下生物膜填充缺口;(3)暴露出椎间盘纤维环,尖刀将其切开,作为对照组.12周后,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核磁共振(MRI)及脱钙病理切片染色观察椎间盘纤维环的修复效果.结果 12周后,测试纤维环承受最大压力,单纯暴露组为(4.92±0.17)MPa,纤维环单纯切开组为(2.48±0.39)MPa,人工生物膜修复组为(3.76±1.56)MPa.人工生物膜修复组与单纯切开组,椎间盘纤维环完整性及生物强度均不如单纯暴露组,人工生物膜修复组优于单纯切开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生物膜可与椎间盘纤维环的胶原纤维良好融合.结论 人工生物膜可对椎间盘纤维环缺口起到修复作用,能使其生物力学强度平均恢复76.4%,人工生物膜可以促进椎间盘结构完整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不同阶段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探讨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7年7月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主刀医师相同,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3组(A、B、C),每组16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病例年龄、性别、突出节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别(P>0.05),A组手术时间(106±22.3)min,B组手术时间(94.1±29.3)mim,C组手术时间(81.6±22.3)min.A组和B组、B组和C组比较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和C组比较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A组有2例术中硬膜撕裂,1例改开放手术,B组3例术后复发,C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学习曲线大约需30例以上经验积累,即可达到较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重组腺相关病毒2(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2,rAAV2)介导hTGF-β1基因体内转染兔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观察基因产物的表达及其对退变髓核细胞蛋白多糖合成的生物调节作用。方法于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重1.7~2.2kg,L1、2、L2、3、L3、4、L4、5椎间盘注射25μL浓度为1mmol/L的纤维结合素片段(fi bronectin fragment,Fn-f)制备椎间盘退变模型,注射Fn-f4周时的造模椎间盘模拟早期退变的椎间盘。将24只兔随机分为3组(n=8),A、B、C组分别于造模椎间盘髓核内注射25μL rAAV2-hTGF-β1(1×1012vg/mL)、rAAV2-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uorescent protein,EGFP,rAAV2-EGFP)、PBS。术后1周A、C组各处死2只兔,取髓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TGF-β1的表达;术后4、8、12周每组取2只兔髓核组织,35S整合分析法检测新合成蛋白多糖的含量;术后12周处死B组2只兔,荧光显微镜观察髓核组织中EGFP的表达。结果术后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髓核细胞及基质中广泛存在强阳性染色颗粒,C组仅存在少量阳性颗粒。35S整合法检测示,各时间点A组35S蛋白多糖合成率均高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组盘髓核组织可见大量绿色荧光表达。结论新型基因转导载体rAAV2可有效介导hTGF-β1基因体内转染兔退变髓核细胞,基因产物可持续表达超过12周,hTGF-β1可有效促进退变髓核细胞蛋白多糖的合成。  相似文献   

9.
10.
张聪  王锋  彭鑫  吴小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12):1103-1108, 1118
目的:探讨纤维环穿刺诱导的不同时期大鼠尾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Hippo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方法:SD雄性大鼠共60只,随机分为三组:未行尾椎纤维环穿刺的20例作为对照组(A组);40只大鼠进行尾椎纤维环穿刺,构建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术后4周(B组,20只)和术后3个月(C组,20只)为实验组,术后4周和3个月行尾椎X线、MRI和病理学HE染色观察,评估上述三组椎间盘退变状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椎间盘髓核组织内Hippo信号通路下游因子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磷酸化Yes相关蛋白(phosphorylat Yes-associated protein,p-YAP)和富半胱氨酸蛋白61 (cysteine-rich angiogenic inducer 61,CYR61)表达情况,分析早期和后期椎间盘退变Hippo信号通路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和C两组椎间盘纤维环穿刺术后椎间盘高度明显丢失(P0.05),MRI T2像灰度值增加(P0.05),表明椎间盘已经发生退变。且与A组(2.44±0.17)相比,B、C两组椎间盘退变病理学分级评分(4.33±0.23、4.22±0.22)显著增加(P0.05);p-YAP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检测显示B组表达相对减少,在A组中表达稍高,B和C组间p-YAP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0.33±0.02 vs 0.99±0.11,P0.05),而B组和A组(0.56±0.05)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YAP在B组表达明显增高,而在C组表达明显减少,与B组相比YAP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与YAP表达不一致的是下游靶基因CYR61在B组中呈低表达,且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ppo信号通路参与不同时期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发展,在维持椎间盘内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1985年6月~1995年6月共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8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8例男53例,女35例。年龄20~67岁。病程15d~15年,平均1年2月。术中证实突出部位:L_(3、4)5例,L_(4、5)58例,L_5S_122例,L_(4、5)及L_5S_1双间隙中央型突出2例,L_(4、5)中央突出伴L_(3、4)旁侧型突出1例。突出类型:纤维环尚未完全破裂者即突出型46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脱出于纤维环裂口之外即脱出型28例;碎裂型髓核完全脱离原椎间盘或游离于椎管内者即游离型14例。合并中央椎管狭窄14例,侧隐窝狭窄48例,椎间孔狭窄2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88例均行后路显露。全椎板切除28例,其中经硬膜外双侧髓核摘除25例,硬膜正中髓核摘除3例;半椎板切除50例,椎间扩大开窗术10例。椎间盘突出物的处理:显露神经根,确定其与突出物的关系,如硬膜囊及椎间盘突出物易于显露,且突出物表面纤维环未完全破裂,则于突出物的“顶部”环形切开纤维环,用直髓核钳和角度髓核钳取净髓核组织;若纤维环完全破裂,变性髓核部分游  相似文献   

12.
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分析其特点.[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经腹膜外入路暴露X2、3、L3、4椎间隙.A组为纤维环穿刺组,采用16号针头穿刺,B组为假手术对照组.术后2,4,6,8周通过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髓核变性及组织病理情况.[结果)纤维环穿刺组髓核信号强度在术后呈现逐渐降低趋势,髓核面积逐渐缩小,椎间隙高度也逐步下降,从术后4周开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 ).随着时间的进展,纤维环穿刺组髓核内细胞含量逐渐减少.[结论]纤维环穿刺法可成功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比较真实地模拟了人类椎间盘损伤后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LDH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实施小切口椎板切开髓核摘除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LDH,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经微创通道精确开窗与经传统开放入路行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经微创通道手术(A组)38例,传统开放手术(B组)34例,术后经过≥36个月的随访;统计手术相关参数和并发症,影像学判断脊柱稳定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Spangfort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的优越性。结果 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和出血量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现椎间隙定位错误2例,腰椎不稳1例,其余并发症2组相似。2组患者所有术后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各随访时间点B组腰痛VA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腿痛VAS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ODI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功能逐渐改善,组内各随访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术后评分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pangfort评分标准,A组"优"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在对椎间隙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可以很好地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并去除合并骨性压迫的因素,进一步提高了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穿刺针经皮穿刺纤维环制备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及假手术组使用自制穿刺针穿刺L_(3~4)、L_(4~5)和L_(5~6)椎间盘位置,实验组穿刺椎间盘深度为5 mm,假手术组钝性穿刺但不损伤椎间盘,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3、6、9周每组取2只兔麻醉后行腰椎MRI检查,处死行大体观察并取椎间盘行HE染色及髓核蛋白多糖含量测定。结果术后3周开始实验组MRI信号强度、髓核蛋白多糖含量与其他两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大体观察及HE染色显示实验组髓核及纤维环呈逐渐退变趋势。结论自制穿刺针经皮穿刺纤维环法能成功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动物存活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摘除脱出髓核,不切开后纵韧带、纤维环及不摘除椎间隙内残留髓核组织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分析本院自2010年以来获得完整随访的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94例。其中47例为保留组,即术中不另外切开纤维环、后纵韧带,不探查椎间隙,仅单纯摘除脱出游离的髓核。另外47例为常规组,即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术中摘除髓核后,常规切开纤维环及后纵韧带,摘除椎间隙内变性髓核组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椎间隙高度,依据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保留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均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术后时间延长,VAS,ODI均显著下降,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任何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在VAS和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Mac Nab优良率及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保留组后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丢失显著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脱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行手术时不需要另外扩大纤维环破口探查椎间隙,能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有利于维持椎体间高度,减缓手术节段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选择可靠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能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载体。通过3种不同损伤方式诱导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采用生物化学和影像学方法比较其退变过程及特点。方法取健康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5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每只均选取L3、4、L4、5、L5、6共3个节段椎间盘进行实验。其中A、B组为纤维环穿刺组,分别采用18G和22G针头穿刺;C组为髓核抽吸组;D组为终板破坏组;E组为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8、16和32周每组各取1只动物行CR和MRI检查,测量椎间盘相对高度,评估并记录各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分值;然后处死实验动物获取椎间盘髓核组织,测定其中的水含量和硫酸化糖胺多糖(sulfated-glycosaminoglycan,s-GAG)含量。结果影像学检查显示除E组外,A~D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随时间延长逐渐狭窄,上下软骨终板出现不同程度钙化,椎体前缘骨赘形成,椎间盘髓核信号强度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与E组相比,A~D组椎间隙相对高度和椎间盘分级分值分别在4周内不同时间点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出现明显变化时间早于A、B组。A~D组髓核组织的水含量和s-GAG含量随时间延长也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与E组相比,A~D组两者含量分别在8周内不同时间点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的时间早于A、B组。结论3种手术损伤方式均成功建立了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终板破坏法和髓核抽吸法较纤维环穿刺法所诱发的退变过程出现更早,进展较快且退变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后路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后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三种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并随访65例,其中行后路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A组)12例、TLIF(B组)26例、PLIF(C组)27例。结果 A组和B组手术时间低于C组(P0.05),A组术中失血量少于B组和C组(P0.05)。术中硬脊膜撕裂3例(B组1例、C组2例),神经根损伤2例(B组1例、C组1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三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和椎间隙高度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A组腰椎失稳1例,B组和C组发生断钉各1例),B组和C组椎间均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及腰椎失稳。结论三种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疗效,相对而言,TLIF是较为安全理想的一种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并探讨术中予以纤维环修复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3-09-2015-07行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LDH患者76例纳入本研究,依据术中对纤维环的处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缝合组39例,在髓核摘除的同时,均予以纤维环缝合处理;对照组37例,仅单纯予以髓核摘除手术,纤维环破裂口不予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缝合组的手术时间略长、术中出血量略多,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年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截至术后2年时,缝合组2例、对照组5例再次复发LDH,组间对比,缝合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13%VS 13.51%,P0.05)。结论在Quadrant通道下髓核摘除手术中予以纤维环缝合处理,并未显著增加操作难度,有效重建了纤维环的完整性,有助于降低术后再次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创针刺旋切制备兔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取40只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质量(2.9±0.3)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20)。对照组不予处理;实验组采用18G穿刺针在C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侧后方穿刺进入L4、5、L5、6椎间盘内,旋切髓核组织以促进椎间盘的退变。术后4、8、12、16周行大体观察、MRI观察并根据Pfirrmann分级法评价椎间盘退变情况,然后处死动物取材行Masson染色和番红O染色观察。结果实验组髓核组织颜色较对照组暗,弹性降低。对照组MRI T2加权像椎间盘信号强度早期未见明显改变,后期略减弱;实验组椎间盘信号强度随时间延长呈减弱趋势。根据Pfirrmann分级法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两组随时间延长椎间盘退变程度均逐渐加重(P0.05);两组间比较除术后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椎间盘退变程度较对照组严重(P0.05)。Masson染色示随时间延长,对照组纤维环出现排列不规整,但结构仍完整;实验组纤维环排列紊乱,甚至出现断裂现象。番红O染色示对照组髓核细胞未见明显减少,实验组髓核细胞明显减少。结论微创针刺旋切法可成功制备兔IDD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