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技术为指导的液体管理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9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照不同液体管理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n=45)采取以中心静脉压(CVP)技术为指导的液体管理,观察组患者(n=45)采取以PICCO技术为指导的液体管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比较2组患者日平均液体量、ICU时间、住院时间;记录2组患者死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周,2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44%(2/45),低于对照组的6.67%(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平均液体量、ICU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89%,高于观察组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技术在重度颅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对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循环系统并发症控制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入住重症医学科(ICU)的重型颅脑损伤行亚低温治疗患者70例,分为常规组和PICCO组,PICCO组通过PICCO监测仪实时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依靠数据资料维持稳定血流动力学,常规组因家属拒绝行PICCO监测,仅用心率(P)、有创动脉压(MAP)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使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亚低温治疗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降温期和低温期, PICCO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PICCO组液体入量比常规组少(P<0.01);治疗21天后,PICCO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1);PICCO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于严重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PICCO监测技术可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数,合理的指导液体管理及冬眠药物的剂量,可以有效控制亚低温治疗中心律失常、低血压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降低亚低温治疗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减轻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3.
《护士进修杂志》2016,(18)
目的规范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将某院60例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的危重症患者按入住ICU的时间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27例。观察组实施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护理路径(包括技术准入、系统培训、规范操作和监测规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穿刺点渗血渗液情况、细菌培养结果、导管留置时间、大小腿周径的变化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施规范护理临床路径后,穿刺点渗血渗液及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减少(P0.05);导管末端致病菌培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大小腿周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实施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护理路径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疗养医学》2019,(5)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原发病的对症治疗和常规护理,即通过上腔静脉留置管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对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护理。监测治疗前后的胸腔内血容量和氧耗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胸腔内血容量和氧耗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胸腔内血容量高于对照组,氧耗量低于对照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心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心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高于对照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对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具有指导意义,利于更好的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测定法(PICCO)与Swan-Ganz导管的热稀释法测量心排出量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08年5月~2009年1月16例冠心病行介入治疗后的惠者,每个患者均予连接好PICCO监测仪后持续监测患者心排出量的变化,分别于0min、30min、60min、90min采集一次心排数据,同时用Swan-Ganz导管的热稀释法测量其当时的心排血量.比较不同时点两种方法所测心排出量差异.结果 4个时点上2种方法所测的心排出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测量心排出量准确性高,在监护室应用方便、快捷,可用于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发生于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由于患者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引起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EVLW)显著增加,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ARDS病因多样,治疗复杂,病 相似文献
7.
《当代护士》2020,(5)
目的对严重腹腔感染患者留置PICCO导管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间本院中心ICU收治的42例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留置PICCO导管作为监测手段,总结PICCO导管相关护理的有效经验。结果本组42例PICCO导管发生导管堵塞率为7.1%、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4.8%、穿刺点渗血率为4.8%,未出现下肢动脉栓塞、血肿形成及脱管等并发症。结论在严重腹腔感染患者的血容量监测指标的应用中,PICCO监测指标比传统的血容量监测指标,在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病情预后方面效果更为显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分析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临床患者7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实施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治疗48h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8h后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监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 CCO)监测是一项微创、简便、精确、连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采用经肺热稀释技术和连续脉搏波形测量技术,获取患者心功能、容量、血管外肺水等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尤其有助于危重患者的病情判断。本文就Pi CCO的监测原理、监测指标及其在心脏外科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中的容量指标指导液体复苏方案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感染性休克患者36例,PiCCO组根据监测的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以传统的中心静脉压(CVP)为指导的液体复苏目标。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PiCCO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72 h后APACHEⅡ评分、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和乳酸清除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PiCCO组与对照组相比28天病死率、住院病死率、住ICU天数、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PiCCO组的第一次液体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也较短(P<0.05)。结论 PiCCO中的容量指标指导下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可以提高液体复苏的成功率;EVLW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5)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采用经肺热稀释技术和连续脉搏波型测量技术,获取患者心功能、容量、血管外肺水等一系列血流动力学参数,指导临床治疗决策,是一项简便、微创、精确、连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合理应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有助于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判断。本文就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的应用原理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 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是一项全新的脉搏轮廓连续心排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联合应用技术[1]。目前,临床上使用的PICCO监测仪只需置1根特殊的动脉导管和1根中心静脉导管即可简便、精确、连续监测心排出量(CO)、胸腔内血容量(IT-BV)及指数(ITBI)、血管外肺水(EVLW)及指数(ELWI),并能进行心排出量、心指数(CI)、每搏量(SV)及指数(SVI)、直接动 相似文献
13.
王均芳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
舒适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已逐渐被应用于日常的护理活动中.舒适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觉,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缺乏主动沟通能力,护理人员难以了解其舒适状态,易忽略这类患者的舒适需求,缺少对这类患者提供舒适护理重要性及有效性的认识.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损伤,其发生率35%~55%[1].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疾病因素,使其和外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能力减弱或丧失,其舒适需求完全要我们护理人员主动的去发现,所以我们对患者舒适状态的判断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科中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其一般可导致患者昏迷,且昏迷时间较长(6h以上)[ 2],患者存在明显的神经科症状体征.为了使患者生理及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应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本文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 1年1月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舒适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潘仁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11):650-650
20 0 1年 11月— 2 0 0 3年 11月 ,对入住我院神经外科 ICU的 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综合治疗对照组进行分析 ,目的在于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8例均于伤后 1~ 3h入院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 ;外伤性颅内血肿 (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脑内血肿 ) 16例 ,广泛性脑挫裂伤 14例 ,弥漫性脑损伤 8例。亚低温治疗组 17例中男 14例 ,女 3例 ;年龄 2 0~ 72岁 ,平均 (36 .0 0± 0 .2 5 )岁 ;GCS评分 3~ 5分11例 ,6~ 8分 6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常规冰帽及冰块… 相似文献
15.
总结35例老年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机械通气患者行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的护理。PiCCO监测期间护理重点包括:建立技术准入制度并加强监督管理、责任护士掌握病情并规范监测指标、医护实施无缝隙沟通、管道管理等。本组患者穿刺过程中均无出现异常情况,监测期间无发生脱管、静脉血栓形成、血管相关性感染。3例患者出现术肢足背动脉搏动较弱,给予保暖和被动活动肢体后及时纠正。35例患者中,26例治愈出院,9例死亡,包括2例家属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目的 为了早期发现和及时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缺氧状况,维持脑组织氧的供需平衡,提高救治率和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指套型数字显示型无创伤监护仪对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血氧饱和度的连续监测。结果 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可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呼吸道通畅等情况。结论 血氧饱和度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呼吸道阻塞、调整氧流量、减轻继发性损伤、减少伤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巧霞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4):32-34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营养支持由单纯的营养治疗、代谢支持和代谢调理逐渐转为免疫营养治疗,许多具有免疫作用的营养添加剂也成为研究热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严重的应激状态,机体在创伤后迅速发生免疫功能抑制,其中细胞免疫所受的影响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Th细胞(CD4+)减少,Th细胞与Ts细胞(CD4+/CD8+)失衡,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NK细胞减少等。笔者通过给予结构脂肪乳以观察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