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为骨质疏松症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男性患者2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年龄分为40岁~49岁组、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70岁组,分别测定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腰椎正位1-4(L1-4)、Ward's三角(ward's)、左侧股骨颈(FN)的BMD在40岁~49岁组、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间逐渐降低;ALP在40岁~49岁组、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间逐渐升高,25-OH Vid、N-MID在40岁~49岁组、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及≥70岁组间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男性可能是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变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阶段肾病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检测肾病患者与正常同龄人的骨密度(BMD)和骨代谢等生化指标,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肾病组血钙(Ca)、25-OH维生素D3(25-OH-D3)降低,血磷(P)、甲状旁腺素(TP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肾病组和肾衰组血Ca、25-OH-D3均降低,血P、TPH、骨钙素(OCN)、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T1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特殊序列(CTx)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病组与肾衰组比较:肾衰组Ca、T1NP、TPH、BMD降低,血P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代谢指标较BMD能更敏感反映肾病早期骨代谢的变化,是肾病患者骨质疏松预防与疗效观察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男性2型糖尿病患病程与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的关系,方法:同时测定24例正常人和62例男性2例糖尿病患的骨密度(BMD),血骨钙素(BGP),骨型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原氨基末端肽(NTx)、甲状旁腺素(PTH),血钙、血磷和血浆白蛋白,根据病程将糖尿病分为I组;病程<5年,31例:Ⅱ组:病程5-10年,20例;Ⅲ组,病程>10年,11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K组)比较,I组和II组患BMD,BGP,BAP,PTH和NTx差异无显意义(P>0.05),Ⅲ组糖尿病BMD明显下和,P<0.05,BGP,BAP,NTx和PTH显增高,P<0.01。结论:病程(大于10年)是男性2型糖尿病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妇女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代谢指标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娟  谈敏  胡群力 《现代保健》2014,(26):10-12
目的:了解绝经后妇女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代谢指标变化。方法: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依据骨密度分为36例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及34例骨密度正常患者,对照组为2型糖尿病未达到肾病诊断标准者,分别测定钙、磷、碱性ALP、PTH、PINP和β-CTX以及25-OHD。结果:糖尿病肾病合并骨质疏松组及糖尿病肾病骨量正常组的血ALP、PTH、PINP及β-CTX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无肾病组(P〈0.05或P〈0.01);糖尿病肾病合并骨质疏松组及糖尿病肾病骨量正常组的血25-OHD均明显低于糖尿病无肾病组(P〈0.05或P〈0.01);血磷、血钙测定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后妇女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ALP、PTH升高,PINP、β-CTX为骨质疏松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性激素水平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关系,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借鉴。方法:收集老年男性105例,年龄为52岁~93岁,分别检测雌二醇(E2)、睾酮(T)、血钙(Ca)、磷(P)、总Ⅰ型前胶原N端肽(PINP)、尿钙、尿钙/肌酐比值,同时测量其左股骨上端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华氏三角、股骨干及第1至第4腰椎(L1~L4)的骨密度。结果:血清E2水平与尿钙/肌酐比值呈负相关(r=-0.277,P0.01),与股骨大转子骨密度值呈正相关(r=0.210,P0.05)。血清T水平与血P呈负相关(r=-0.232,P0.01),与骨密度无关。血清E2、T水平与其它骨代谢指标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血清E2和T水平与老年男性的骨代谢存在密切关系,激素替代治疗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寻求其规律性。方法选择近年来在我院神经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95例,发病3个月后进行了患侧上肢前臂中1/3交界处的骨密度(Bone Mass Density,BMD)和骨代谢相关指标测定,并与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结果脑出血患者的BMD、FSH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前者中的血钙、ALP和E2浓度均明显高于后者(P均0.05~0.01)。结论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常出现骨密度降低和骨代谢指标活跃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老年男性患者的骨矿面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探讨影响其骨密度的可能因素。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6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并检测血清和尿液中骨代谢及血糖相关的生化指标,分析影响患者骨密度的可能因素。结果依据患者腰椎或股骨颈的骨密度值,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20%,骨量减少的检出率为53.3%。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体重、HbAlc均是与腰椎或股骨的BMD相关的变量,其中体重与腰椎的BMD相关性最高(r=0.254,P〈0.01),HbAlc与股骨的BMD相关性最好(r=-0.224,P〈0.01)。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BMD与年龄、体重、HbAlc相关。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21,(1):87-8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糖尿病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骨代谢指标及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β胶联降解产物(β-CTX)、甲状旁腺激素(PTH)、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G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5羟维生素D [25-(OH)-D]、血钙(Ca)、血磷(P)、骨密度(BMD) L2、 L3、 L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67.50%,高于对照组的2.50%(P <0.05)。结论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谢指标变化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选取34例老年尘肺患者和30名非尘肺健康体检者进行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老年尘肺患者的跟骨骨密度T值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老年尘肺患者血清中骨代谢生化指标骨钙素蛋白(BGP)值和人骨碱性磷酸酶(BALP)值明显降低,而血清中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值明显升高(P0.05)。提示老年尘肺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可能高于同龄的健康者,应预防因骨质疏松症导致尘肺患者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男性吸烟与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男性吸烟与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关系。方法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骨密(BMD),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和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结果(1)各部位BMD均在20岁~年龄组最高,30岁之后随年龄增加而缓慢下降;40—60岁各年龄组之间的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除腰椎侧位BMD外,吸烟组其它各部位BMD显著低于非吸烟组;吸烟组的BAP显著高于非吸烟组,2组之间的sNT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校正年龄与BMI后,烟龄与腰椎正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呈负相关(P〈0.05)。每日吸烟量与腰椎正位及Ward's区BMD呈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随年龄增长骨量丢失。男性吸烟者骨生化指标与骨转换水平增高,骨量丢失加速。吸烟等生活方式增高骨转换水平,影响骨转换的增龄性变化并加速骨量的丢失。吸烟是骨质疏松的一个危险因素。预防骨质疏松症(OP)应提倡戒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中晚期双羟基维生素D、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情况,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9年5 月在台州章氏骨伤医院建立围生期保健手册且有着完整产检资料,产检次数≥5 次的单胎生产102例孕妇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根据孕妇的健康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妊娠晚期糖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绝经前后妇女骨密度与骨代谢相关指标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体检的123例绝经妇女为绝经组,选取同期50例未绝经妇女为未绝经组.比较两组腰椎L1-4、股骨颈的骨密度(BMD),比较两组骨代谢指标,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根据骨密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骨密度与骨代谢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产后3~7d妇女25例,对照组30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L1~L4椎体及左髋部股骨颈、沃氏区、股骨粗隆的骨密度,测血钙(Ca)、尿钙/肌酐(Ca/Cr)比值、尿羟脯氨酸/肌酐(HY/Cr)比值,分别计算各组数值进行比较。[结果]产后早期妇女腰椎L1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2~L4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部各部位的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早期妇女血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钙/肌酐(Ca/Cr)比值与尿羟脯氨酸/肌酐(HY/Cr)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结论]产后早期妇女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降低及骨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病程长短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68例,按其病程分为三组,I组:病程〈5年,18例;Ⅱ组:病程5~10年,22例;Ⅲ组:病程〉10年,28例,并随机选择与糖尿病组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非糖尿病对照组18例。采用生化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总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尿钙、尿磷等,应用DPX~L型双能X线法测定腰椎、股骨颈和全身的骨密度。结果不同病程长短的3组2型糖尿病患者性别比例相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型糖尿病组较对照组骨密度降低(RO.05);Ⅲ组腰椎、股骨颈及全身的骨密度较对照组减低(P〈0.05);I组股骨颈及全身的骨密度均高于Ⅲ组(P〈0.05)。I组、Ⅱ组血钙明显高于Ⅲ组(P〈0.05),而I组与Ⅱ组血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程大于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 (BMD)与绝经年限 ,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及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骨折组与非骨折组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为防止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成都地区 5 0~ 75岁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185例询问其绝经年限 ,测定 T4 - L5椎体侧位摄片 ,并计算出楔形指数 ,检测其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各年龄组骨密度与骨代谢各项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骨折率随绝经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骨密度与绝经年限和骨钙素 (BGP)成负相关。骨折年龄与非骨折年龄差异无显著性。骨折组与非骨折组的 BM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骨代谢各项生化指标比较显示尿磷 /肌酐比 ,骨折组与非骨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其它生化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MD对预测原发性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有一定价值。BGP对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是一项较敏感的生化指标。绝经年限对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折预测和防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与血脂、骨代谢指标等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省立医院2017年收治的检查化验资料比较齐全同时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的115名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单侧前臂远端骨密度分为骨量正常组(A组)36例,骨量减少组(B组)42例和骨质疏松组(C组)37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三组患者间病程、血脂、骨代谢指标以及内脏脂肪面积、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白蛋白(GA)等的差异,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检验各指标在3组间的线性趋势,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估计各指标对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并逐步调整协变量控制混杂因素(年龄和病程)。结果三组患者间病程、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内脏脂肪面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白蛋白、总1型原胶原N端前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骨密度分组间存在线性趋势(P for trend0.05),随病程增加,患者骨~([1])密度逐渐降低;随着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内脏脂肪面积、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白蛋白逐渐增高,甘油三酯和总1型原胶原N端前肽逐渐降低,骨密度减低。经调整年龄和病程等协变量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内脏脂肪面积、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白蛋白增高与骨质疏松风险增加有关,其OR(95%CI)分别为7.99 (3.21~19.90),1.52 (1.27~1.83),1.02 (1.00~1.03),1.13 (1.10~1.48),1.14 (1.03~1.27)。而甘油三酯、总1型原胶原N端前肽越高,骨质疏松风险越低,其OR(95%CI)分别为0.58(0.40~0.85),0.84(0.79~0.90),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结论对于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长,小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内脏脂肪面积、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白蛋白增高者,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骨密度和血清中骨代谢指标水平与患者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健康体检的70例老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检测,所有患者均抽血检测患者骨代谢相关指标;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观察组(17例)和未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对照组(53例),对比2组骨密度和骨代谢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三角区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钙(Ca)、活性维生素D3[25(OH)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磷(P)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果提示PTH、维生素D3、股骨颈骨密度是骨质疏松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是骨质疏松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析患者性激素水平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212例,根据骨密度值分成骨质疏松症组74例和骨量正常组138例.分析生化、骨代谢及性激素指标,采用Pearson分析性激素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不同分期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ACR)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24例2型DN患者为调查对象,按照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UAE)分为尿蛋白正常组(47例)、微量蛋白尿组(51例)和大量蛋白尿组(26例),观察比较各组ACR变化情况,并对ACR与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ACR、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酸(uric acid,UA)、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UAE的增加,ACR、FPG、Hb A1c、TG、FIB、UA、BUN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PG、Hb A1c、TC、TG、FIB、Scr、UA、BUN均与ACR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DN患者ACR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ACR水平升高受FPG、Hb A1c、TC、TG、FIB、Scr、UA、BUN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营养相关指标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透析方案中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60例,分为血液透析组64例和腹膜透析组96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同时测定营养相关指标:白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