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4月45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职业暴露高危人群是护士和实习护士,占75.6%;30岁以下医务人员占82.2%;暴露地点主要在病房,占64.4%,以外科病区为主;暴露源以乙肝、丙肝、梅毒为主,占89.3%;单一暴露源占66.7%,两种及以上暴露源占22.2%。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占93.3%;锐器伤以注射针头、输液针头为主,占76.2%,护士注射后回套针帽、输液后拨针、分离针头、抽血后拨针为高危环节,占64.4%;培训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和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结论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科室的职业安全教育;医务人员入职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使用安全、具有防护功能的护理产品;禁止分离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等是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发生的情况,探讨原因与防护对策。方法通过建立医务人员锐器伤监测系统,对64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和外科医师锐器伤发生率高分别为54.68%、35.94%;46.88%锐器伤发生在手术室;按致伤锐器的种类统计,针刺伤占81.25%、手术器械损伤占18.75%,其中发生在分离针头、套帽、操作时未对准、整理和清理物品、尖锐物品藏于其他物品中、他人意外损伤等操作环节分别为15.62%、12.50%、17.19%、17.19%、9.38%、20.31%。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训练,完善和规范操作规程,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中国卫生工程学》2020,(5)
目的分析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手术室工作的医务人员625例为调查对象,记录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血源性职业暴露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认知、暴露病原体、暴露环节。结果 625例手术室医务人员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51例(8.16%)。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认知情况的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认知情况是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主要病原体为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苍白密螺旋体;主要暴露环节为手术缝合时刺伤、输液拔管时刺伤、手术操作器械割伤。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应针对影响因素、职业暴露病原体构成、职业暴露环节构成情况进行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4.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彬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8):615-617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 对四川省人民医院在2009-01月/2010-12期间92名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职业暴露发生率:护士4.91%,临床医师2.53%,检验和实验室研究人员1.19%,外科系统人群职业暴露率远高于内科系统和医技系统,护士的职业暴露率远远高于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露方式以针刺伤为主(47.8%),其次是手术中锐器损伤(28.3%);暴露源前3位依次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分别占53.7%、10.9%和9.8%.结论 职业暴露是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问题,应加强职业暴露的安全管理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最大限度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职业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运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发生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生血液/体液职业暴露246例。职业暴露人群以在职护士为主(95例,占38.62%);职业暴露发生地点主要为病房(148例,60.16%);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219例,占89.0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的操作环节主要为手术意外(69例,占28.05%);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123例(占50.00%);暴露医务人员经局部处理和预防用药后,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做好职业防护工作提供科学、有效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情况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计143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护士比例最高,占58.74%,其次为医生,占25.87%,女性及工龄≤10年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职业暴露;发生暴露的环节以锐器伤为主,其中注射及拔针时发生率最高,占45.45%,其次是回针帽,占16.08%;暴露地点主要是病房、治疗室、手术室;暴露源以乙型肝炎为主,共67例,占46.85%,暴露源不明的有36例,占25.17%。结论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教育及培训,规范日常操作、实施科学防护,使用安全器具,做好暴露后应急处置,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带给医务人员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院共发生职业暴露632例次。职业暴露发生以护士为主,共392例次,占62.02%;主要发生于工作年限不满2年的医务人员,共387例次,占61.2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时机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在输液完毕拔针、集中处置使用过的锐器物及针头以及手术缝合时,分别占15.19%、14.71%和12.18%。导致锐器伤发生的器械中,头皮钢针所占比例最大,共137例次,占23.42%;其次是缝合针,96例次,占16.41%。职业暴露血源性病原体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58.86%,其次是未知暴露源导致的职业暴露,占18.04%;职业暴露地点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38.61%)。结论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预防职业危害的能力,规范具有潜在危险的操作行为,加强医疗废物分类与管理,从而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及职业风险,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医院161例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个案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2015-2019年,该医院共上报161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为护士(占48.5%),其次依次为保洁员(占20.5%)、医生(占13.6%)、实习护士(占13.0%)...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方法对某大型三甲医院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其职业、感染源、暴露方式、暴露原因等因素。结果 2014-2016年,该院共发生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暴露215例,男性59例(占27.44%),女性156例(占72.56%);年龄21~32岁,平均24岁,以初级职称及以下(占77.21%)、护理人员(占74.88%)最多。暴露以锐器伤(占91.63%)、病房(占53.02%)、手指(占88.37%)、空针(占79.07%)为主;暴露操作环节前3位为锐器使用后处置(占45.12%)、术中操作(器械传递或缝针)(占31.16%)、医疗废物处理(占10.70%)。暴露血源性病原体居前3位的为HBV(占51.09%)、梅毒(占17.03%)、HCV(占10.04%)。结论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较严重,应加强培训,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规范操作行为,防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8)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预防控制和监测处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发生职业暴露的87名医务人员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科室:手术系列科室最多,占62.07%,职业暴露人员中护士发生率最高为67.82%,医师为32.18%;职业暴露源前三位分别为乙型肝炎、梅毒、不明暴露源,分别占33.33%、28.74%和21.84%;发生职业暴露的方式主要是锐器伤;损伤锐器类型中针刺伤为主;锐器伤操作环节以操作完成后处理锐器发生率最高为31.03%,其次是输液拔针和回套针帽,分别占25.29%和16.09%;经过规范的处理和预防用药,随访6月(HIV随访1年)无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加强防护知识的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最根本的途径,规范操作是避免失误发生的基本要求,标准预防是防止职业暴露的最佳方法,必要的防护用品配备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物质保证,采用安全注射系统切断了职业暴露发生的必要环节,完善报告流程是职业暴露后及时处理的重要保证,保护暴露者隐私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是帮助暴露者减轻精神压力和提高处置依从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14)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原因,探讨防范措施,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2月101名职业暴露医务工作者的人员结构、科室归属、暴露发生的类型及暴露源病种、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环节进行调查,采用Excel 2003统计分析。结果 101名职业暴露者中,护士发生率最高占46.54%,其次为医师和保洁员,分别占34.65%和8.91%;其中神经外科和骨科医务人员发生率居首位,均为18.81%;暴露源病种主要以乙型肝炎为主,占46.30%;暴露发生的类型以锐器伤为主占82.18%,锐器伤发生的工作环节主要以手术操作和护理技术操作居多,分别占25.74%和20.79%。结论该院职业暴露医务工作者以护士为主,主要的暴露类型是锐器伤,可通过规范医疗及护理技术操作、改变惯性错误行为、落实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开发和使用安全型医疗护理用品等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探讨针对性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某综合医院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上报登记的66例职业暴露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到66例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人群集中于护士,占62.12%;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易发生职业暴露,占60.61%;锐器伤为导致暴露为主要形式,占到84.69%,致锐器伤操作环节多发生在输液、注射、采血后拔针时,占57.58%;所有职业暴露者均进行了紧急及相关干预处理,暂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结论增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预防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8)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分析暴露因素,评估暴露风险,探讨防控措施,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方法通过现场调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医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发生的151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全院共发生职业暴露151例,人员构成以护士高发89例,占职业暴露总人数的58.94%;年资低者具有较高风险,5年工龄以下人员109例,占72.19%;病房是高危场所99例,占65.56%;暴露部位以手部为主,143例占94.70%;锐器伤是主要暴露方式,139例占92.05%;暴露操作环节以护理操作时最高,48例占31.79%、其次是穿刺操作时,45例占29.80%。结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发生于临床低年资护士,以锐器伤高发,暴露部位以手部为主,病房是主要暴露场所。加强重点人群培训,制定有效的防控机制,对有效预防职业暴露导致的职业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卫生工程学》2019,(3)
目的 分析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心理健康情况。方法 对本院手术室115名医务人员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使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血源性暴露者的自觉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测量表(PCL-C)评价血源性暴露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情况,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价血源性暴露后的应对方式。结果 115名手术室医务人员研究期间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96人(83.48%)。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SCL90总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人际关系、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偏执、敌对、恐惧、精神病性得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47.92%(46/96)。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积极应对评分与国内常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源性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积极应对与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恐惧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SCL90总分、人际关系、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偏执、敌对、恐惧、精神病性呈正相关,与PTSD总分、症状再体验、麻木回避、高警觉呈正相关。结论 本院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心理健康情况较差,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应加强心理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度地方性流行区,艾滋病流行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我国医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对市区2所医院2007—2008年有登记的92名职业暴露者进行分析,旨在分析危险因素,寻求对策,以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预防及减少因职业暴露而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的焦虑水平,为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调查2015年1—10月某综合医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63名医务人员,以年龄、工龄及性别相近未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作为对照。结果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的状态焦虑量表(S-AI)和特质焦虑量表(T-AI)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影响S-AI总分的主要因素是学历和T-AI得分,即相对大专学历的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S-AI得分较高;而T-AI得分越高,则S-AI得分越高。结论当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的焦虑水平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防出现严重心理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