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神经阻滞是多模式镇痛的基础方案。与静脉镇痛比较,区域神经阻滞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神经阻滞麻醉镇痛可有效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联合应用超声引导技术,能够提高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精确性。患儿腹部神经阻滞解剖结构以及局麻药物扩散途径、临床应用以及并发症的报道较少,药物浓度与剂量缺乏统一标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本文分别从患儿腰方肌阻滞(QLB)、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腹直肌鞘阻滞(RSB)、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和椎旁阻滞(PVB)的局麻药物扩散途径、浓度剂量、临床应用及相关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患儿术后镇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下颌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腮腺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腮腺手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全麻,药物治疗组根据术后需要,使用吗啡进行术后镇痛;神经阻滞组在手术结束后行超声引导下下颌神经合并颈浅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h和48h吗啡使用量、运动以及静息VAS评分,以及术后同一时点吗啡使用比例。结果术后第1天神经阻滞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吗啡使用量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组(P0.05)。术后第2天,两组运动以及静息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阻滞组术后同一时点吗啡使用比例明显小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超声引导下下颌神经合并颈丛浅丛神经阻滞可以为腮腺手术提供术后镇痛,满足患者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种多模式镇痛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平行对照(组间相互对照)的方法,将因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90例患者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3组,每组30例,并分配不同的多模式镇痛方案。术前所有患者均口服塞来昔布进行预防性镇痛,术后返回病房均采用多模式镇痛静滴帕瑞昔布钠和冰敷。关节注射组:术中膝关节周围注射混合药物;神经阻滞组:手术完毕后行单次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联合组:术中膝关节周围注射混合药物与术后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患者入院时、术后6、12、24、48、72 h膝关节静息及运动状态疼痛评分;比较患者入院时、术后第3 d、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关节活动度;记录术后不良反应、镇痛药物补救次数及镇痛满意度。结果采用神经阻滞组和联合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静息及运动状态的疼痛评分、镇痛药物补救次数低于关节注射组(P<0.05),神经阻滞组及联合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阻滞组和联合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关节活动度、镇痛满意度高于关节注射组(P<0.05),神经阻滞组及联合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阻滞多模式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恢复关节功能,节约医药资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术后早期疼痛管理方式,为促进ACLR术后功能康复选择合理且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关于ACLR术后早期疼痛管理方案相关文献,并从改善术后疼痛效果方面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物理治疗和口服药物有经济、简便等优势,但改善术后疼痛效果并不佳,常需要联合静脉注射或静脉泵等方式,也是目前缓解疼痛的常用方式;但为了满足患者镇痛需求,镇痛药物使用量往往较大,增加了各种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局部浸润镇痛(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LIA)包括关节周围或关节内注射药物,可显著改善ACLR术后早期疼痛,达到与神经阻滞相似的术后疗效;LIA可作为代替神经阻滞的一种镇痛技术,并避免神经阻滞带来的相应支配肌肉无力,从而增加术后跌倒风险。其中关节周围注射镇痛效果更优,可避免关节内注射对软骨损伤的风险。但LIA的术后镇痛效果和时效性仍有待提升,可考虑将多模式混合药物LIA(联合关节内和关节周围)联合其他疼痛干预方式,发挥协同作用,以避免单一药物或单途径给...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神经刺激器和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周围神经阻滞技术日臻完善,在四肢手术中应用日益广泛。无论是单独用于术中麻醉,或联合其他麻醉方法用于术中麻醉和(或)术后镇痛,周围神经阻滞均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不仅能改善术后早期镇痛效果,也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同时还具有避免气道或椎管内操作的优点~[1-3]。但不少单次神经阻滞的病人,在术后局部麻醉药作用消失的过程中会经历暴发痛(rebound pain),反而增加病人镇痛  相似文献   

6.
正乳腺手术尤其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常出现中度至重度急性疼痛,急性疼痛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明显降低术后生活质量[1]。多模式镇痛观点提倡联合应用神经阻滞、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药物等多种麻醉方法与药物减轻患者疼痛,降低阿片药物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超声定位法的出现,大大提升了麻醉科医师开展外周神经阻滞的技术水平。胸神经(pectoral nerves, Pecs)阻滞是一类新型浅表神经阻滞,其安全性高、镇痛效果好,临床应用日益增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髌骨上前路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老年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膝关节镜手术患者70例,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5):髌骨上前路组(S组)和传统前路组(T组)。2组均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穿刺,0.3 mA电流强度的刺激下诱发足背屈或跖屈时,注射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0.4 ml/kg)。记录穿刺和阻滞成功情况、穿刺深度、神经阻滞操作完成时间、阻滞持续时间、镇痛不全、止血带不适反应、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48 h随访患肢足背屈恢复时间。结果与T组比较,S组穿刺和阻滞成功率升高,神经阻滞操作完成时间缩短,术中镇痛不全发生率降低(P<0.05或0.01),穿刺深度、阻滞持续时间和患肢足背屈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髌骨上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可为膝关节镜手术老年患者提供较为满意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入路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由于神经刺激器的应用、药物的改善、围手术期镇痛认识的更新,使得外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腰丛一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更受到关注。腰丛阻滞主要有前路和后路,本研究旨在比较两者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与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探索一种更切实可行,镇痛效果更加完善的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150例,随机分为2组:A组(n=75)麻醉采用常规单纯臂丛神经阻滞;B组(n=75)麻醉采用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观察患者的麻醉效果,镇痛强度,及出现并发症的机率。结果:B组麻醉发生阻滞不全者明显较A组少,两组均未见局麻药毒性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手术采用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更加完全,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正>腰骶丛神经阻滞常用于下肢手术麻醉和镇痛,可为大腿中段及以下部位提供完善的手术麻醉,与腰麻比较,具有保留对侧肢体的感觉和肌力,避免尿潴留,循环干扰小,镇痛时间长等优势,可用于高龄及危重患者单侧下肢手术麻醉。阻滞时患者通常摆侧卧体位,患侧在上,患肢屈髋屈膝。但临床上部分下肢骨折患者,因为疼痛或者外固定架等原因而不能配合体位,难以进行传统的腰骶丛阻滞麻醉或镇痛。本文介绍一种在仰卧位下进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腰骶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解剖标志定位简单的临床神经丛阻滞麻醉操作技术,单纯斜角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能为患者上肢手术或镇痛等提供较良好的神经阻滞效果,但在使用高浓度或大容量局麻药时有发生某一(膈或喉返)神经分支被阻滞,导致该分支神经功能暂时可逆性丧失,或时有部分(尺或桡)神经分支阻滞效果欠完善,不能满足术中镇痛或止血带需求.  相似文献   

12.
背景 阿片类药物是术后镇痛的主要药物,但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因对阿片类药物产生耐受而难以得到较理想的临床术后镇痛效果.目的 讨论如何采用不同的镇痛技术和药物来更好地为这些患者提供良好镇痛.内容 介绍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流行病学及术后镇痛特点,如何对阿片类药物依赖规范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及辅助类镇痛药物,麻醉医生擅长的神经阻滞技术在该类患者应有独特的地位.趋向 在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通过使用阿片类药物、局麻药和辅助性镇痛药,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方法联合使用,发挥药物的相加或协同作用的平衡镇痛及多模式镇痛将是术后镇痛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三种不同镇痛方式的效果。[方法] 2016年8月—2020年5月,60例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单纯阻滞组20例采取收肌管神经阻滞,阻滞富氢组20例采取收肌管神经阻滞联合富氢水,联合镇痛组20例采取收肌管神经阻滞联合富氢水+塞来昔布。比较三组临床结果、镇痛情况及炎性指标变化。[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镇痛组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单纯阻滞组和阻滞富氢组(P0.05)。联合镇痛组首次下地行走时间也显著早于其他两组(P0.05)。随时间推移,三组患者髋ROM和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联合镇痛组的ROM和Harris评分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联合镇痛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单纯阻滞组和阻滞富氢组(P0.05)。术后12~48 h,联合镇痛组追加镇痛剂次数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术后3~7 d,联合镇痛组的CRP和ESR显著低于单纯阻滞组和阻滞富氢组(P0.05)。[结论]收肌管神经阻滞联合富氢水和塞来昔布可显著缓解老年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程度,改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左旋布比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 50例ASAⅠ或Ⅱ级需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以40ml0.5%左旋布比卡因联合1ml(100μg)右美托咪定(LD组)和1ml等渗氯化钠(LS组)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时间以及HR、MAP、SpO2等。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LD组明显短于LS组(P<0.05),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LD组明显长于LS组(P<0.05),镇痛时间LD组长于LS组(P<0.05)。MAP在给药后的15、30、45、60、90和120minLD组较LS组显著下降(P<0.05),HR在给药后所有时点LD组均显著慢于LS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100μg联合左旋布比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可以缩短其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时间,但可能导致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壁神经阻滞[胸横肌平面-胸神经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pectoral nerves,TTP-PECS)]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的镇痛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64例,年龄35~72岁,BMI 20~26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TTP-PECS组(A组)和TPVB组(B组)。麻醉诱导前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TTP-PECS,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TPVB,均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分别于操作结束后30 min测定痛觉减退范围。术毕两组患者均给予PCIA,并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补救镇痛,维持静息VAS评分≤3分或运动VAS评分≤5分。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范围、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芬太尼消耗量、阻滞镇痛维持时间、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评估术后2、6、12、24及48 h的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阻滞范围主要为T_2—T_6,B组主要为T_3—T_7,A组T_2皮区的阻滞者明显多于B组,T_6、T_7皮区的阻滞者少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阻滞操作时间缩短,阻滞镇痛时间延长,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明显减少,术后12 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A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术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TP-PECS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和安全性优于TPVB。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唇腭裂在小儿先天性疾病中占很高比列,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对喂养和伤口愈合有很大影响. 内容 总结分析颌面部神经阻滞对唇腭裂患儿围手术期镇痛、术后苏醒、颌面部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以及对术后应用镇痛药物各方面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围手术期颌面部神经阻滞镇痛方式、应用药物研究现状的总结归纳,探讨颌面部神经阻滞用于唇腭裂修复术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和副作用,为唇腭裂修复术围手术期镇痛提供有效的依据,完善小儿镇痛. 趋向 颌面部神经阻滞是唇腭裂修复术围手术期较为理想的一种镇痛方式,超声的引进使小儿术后镇痛得到进一步完善.但目前仍缺乏一种绝对满意、安全的颌面部神经阻滞方法,相关内容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韩玉  蒋鹏  吴进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3,39(10):1071-1077

目的 系统评价神经阻滞预防性镇痛对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收集髋部骨折后使用神经阻滞对患者行创伤后早期疼痛管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3月。根据Cochrane指导手册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3篇RCT,共计患者1 241例,神经阻滞组603例,对照组638例。与对照组比较,神经阻滞(或给药)后24 h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MD=-2.16分,95%CI -4.04~-0.28分,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OR=0.33,95%CI 0.20~0.52,P<0.05)。两组补救镇痛率、神经阻滞(或给药)后30 min内HR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神经阻滞预防性镇痛可降低髋部骨折患者神经阻滞后VAS疼痛评分和恶心呕吐发生率,但对补救镇痛率、神经阻滞后30 min内HR和MA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多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剖宫产手术中,硬膜外麻醉因为其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控性而广受欢迎。然而,神经阻滞起效缓慢,术中镇痛效果不佳以及局麻药用量大导致的局麻药毒性反应是其缺陷。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在硬膜外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作用且可加快感觉神经的阻滞速度。动物研究显示,阿片类药物皮下注射可产生确切的镇痛作用,但镇痛效价低于硬膜外途径给药。  相似文献   

19.
肋间臂神经阻滞可为上臂内后侧区、腋区的手术提供术中及术后镇痛。肋间臂神经常起源于第2胸神经,其解剖变异较大,终止于上臂内后侧、腋底及侧胸壁。超声引导下肋间臂神经阻滞的方法主要有经胸壁阻滞和经腋区阻滞两种。肋间臂神经与乳腺手术后疼痛和感觉异常相关。臂丛联合肋间臂神经阻滞能为上肢手术提供更全面的镇痛。本文从肋间臂神经的解剖、超声引导下肋间臂神经阻滞的方法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躯干神经阻滞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特定肌肉之间的平面内,浸润相应神经,在腹部手术后起到镇痛效果。超声引导下的躯干神经阻滞在腹部手术后镇痛运用广泛。文章综述了各类超声引导下躯干神经阻滞的解剖结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讨论了各类神经阻滞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及潜在原因和机制;此外,还综述了目前临床试验研究中不同躯干神经阻滞之间镇痛效果和并发症的差异以及各类阻滞方案的优缺点。未来尚需进一步研究其确切的机制以及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