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到达第四脑室的解剖研究,及在不切开下蚓部的情况下如何分离此裂隙以获得最佳的手术视野。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颈内动脉系统彩色乳胶灌注的10具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做镜下解剖分离小脑延髓裂,观察第四脑室顶部、底部及外侧隐窝等,切开脉络膜等暴露第四脑室各区域。结果 小脑延髓裂充分暴露后,可以不切开下蚓部,即可获得第四脑室各壁的良好术野。开放小脑延髓裂可依据第四脑室壁的位置及需要暴露的程度分为3种方式:广泛型(导水管型)、外侧壁型及外侧隐窝型。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可通过正常的解剖间隙到达第四脑室以及脑干,且术野充分,可减少手术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因广泛型可以最大程度显露第四脑室底部及各区域,因此可以作为该入路的标准方式。  相似文献   

2.
第四脑室结构复杂,该部位肿瘤的切除有三种手术入路:小脑下蚓部入路、正中孔或扁桃体蚓垂间沟入路、小脑延髓裂入路.其中小脑下蚓部入路为传统的切除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具有入路短的优点,缺点是第四脑室部分区域暴露不理想;正中孔或扁桃体蚓垂间沟入路为现代神经内镜技术应用于切除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是今后微创神经外科治疗第四脑室肿瘤的一大发展方向;小脑延髓裂入路利用小脑延髓裂这一天然间隙,能较充分地暴露第四脑室,但对于上界高于中脑导水管开口的第四脑室肿瘤,单纯的该手术入路切除困难.应根据第四脑室肿瘤具体生长位置、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经小脑延髓裂入路(transcerebeliomedullochoroidal fissure,TCMCF)手术切除四脑室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枕下正中切口、小脑延髓裂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四脑室肿瘤.结果 手术治疗19例,其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5例.术后无患者出现小脑性缄默综合征.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不需切开小脑蚓部,可避免损伤正常小脑组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有助切除四脑室肿瘤,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第四脑室病变的手术入路主要有小脑蚓部入路、正中孔或扁桃体蚓垂间沟入路、小脑延髓裂入路等,其中小脑延髓裂入路应用最广泛。随着神经内镜、锁孔、神经导航等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不断发展,第四脑室病变手术的安全性和病变全切率不断升高,提高了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一种经小脑扁桃体延髓沟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区、小脑扁桃体延髓沟内、Luschka孔区及第四脑室内肿瘤的方法。方法在熟悉小脑延髓沟显微解剖结构的基础上,临床上经此沟入路切除肿瘤7例。并对3例典型病例举例说明。结果小脑扁桃体延髓沟的显微解剖结构可以分为小脑扁桃体间隙和蚓垂扁桃体间隙两个部分。此沟的底由脉络膜、下髓帆和侧孔壁组成,也是第四脑室的顶。后壁由小脑扁桃体、枕大池组成,外侧壁有第Ⅸ、Ⅹ、Ⅺ、Ⅻ对颅神经,内含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和小脑延髓静脉。可分3种方式打开此沟的底,进入第四脑室。2例枕大孔区肿瘤突出于此沟内完全切除;其中1例小脑半球毛细胞型胶质瘤经此入路全切除。4例髓母细胞瘤中2例经此沟底打开第四脑室全切除肿瘤,2例近全切除,1例第四脑室内室管膜瘤经此沟底打开第四脑室全切除肿瘤。结论后正中开颅、经小脑扁桃体延髓沟入路可以获得一个良好的手术野,为切除位于此沟内肿瘤、枕大孔区肿瘤、Luschka孔区肿瘤以及第四脑室内肿瘤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还可以避免因切开小脑蚓部和切除小脑扁桃而产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脑延髓裂入路沿途组织结构间的毗邻关系,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经甲醛固定、血管内灌注彩色乳胶的5例成人尸头标本,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小脑延髓裂的组成,以及脉络膜、下髓帆、小脑下后动脉的走形及分布。结果小脑延髓裂是位于扁桃体、二腹叶下方与延髓之间行向外侧的一条自然解剖裂隙。脉络膜、下髓帆不含神经组织,分离该组织,可暴露整个第四脑室。小脑下后动脉的扁桃体延髓段和膜髓帆扁桃体段是此入路的关键血管。结论小脑延髓裂入路可以不切开下蚓部,通过正常的解剖间隙到达第四脑室和脑干的侧方,可减少手术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3种手术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神经内镜下分别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小脑外侧锁孔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枕下乙状窦后绒球下锁孔入路,确定到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REZ)、面神经REZ及舌咽神经REZ的手术路径及解剖定位标志.结果 枕下乙状窦后小脑外侧锁孔入路可探查三叉神经REZ、面神经REZ、舌咽神经REZ,解剖定位标志为Meckel囊、内耳门、颈静脉孔、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和舌咽神经.枕下乙状窦后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可探查三叉神经REZ至Meckel囊,解剖定位标志为岩静脉、三叉神经和Meckel囊.枕下乙状窦后绒球下锁孔入路可探查舌咽神经REZ、面神经REZ,解剖定位标志为第四脑室脉络丛和小脑绒球.结论 对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优于小脑外侧锁孔人路.对面神经、舌咽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绒球下锁孔入路优于小脑外侧锁孔人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枕下后正中入路相关静脉的显微解剖研究为临床在后颅窝病变手术中减少静脉损伤和减轻术后并发症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利用20具成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用红蓝色乳胶灌注,在显微镜下模拟枕下后正中入路,观察与此入路密切相关的静脉及其的属支,并对其进行统计和测量相关的数据。结果小脑下蚓静脉和小脑半球下静脉出现率100.0%,小脑延髓裂静脉出现率87.5%,小脑下脚静脉出现率77.5%,延髓后正中静脉出现率55.0%,小脑延髓池静脉出现率35.0%。结论枕下后正中入路相关静脉及其属支的构成复杂,变异大,提高对静脉显微解剖学的认识,可减少术中不必要的出血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面神经自脑干发出处至颞骨内侧段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及桥脑小脑角(CPA)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相关资料。方法对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男性6例,女性4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方法,显微技术解剖CPA区域面神经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对128例面神经MVD手术资料进行观察、整理和分析。研究面神经血管束的组成与变异,并将解剖标本与手术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尸头解剖:面神经根与毗邻血管压迫或接触9侧(9/20),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5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2侧,椎动脉(VA)1侧,多支血管1侧;手术资料:半侧面肌痉挛(HFS)的责任血管绝大多数位于桥脑延髓沟,其中AICA79例(61.72%);PICA21例(16.4l%);椎-基底动脉6例(4.69%);多支血管22例(17.18%)。结论面神经血管束,特别是其桥脑延髓沟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术中充分暴露是面神经MVD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肿瘤的手术方法、手术技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治疗的106例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3例患者采用双侧小脑延髓裂入路,23例明显偏侧的第四脑室区、脑干肿瘤或小型肿瘤患者经单侧小脑延髓裂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者97例,次全切除者9例;全切除率达91.5%,次全切除率8.5%。术后并发脑积水1例,经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无症状性颅内积气13例,皮下积液2例,吞咽障碍、一过性复视、短暂性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障碍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无出现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和小脑性缄默综合征、脑脊液漏、颅内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的肿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且显露充分、方便实用的手术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经小脑延髓裂(CMF)入路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在不切开下蚓部情况下,分离CMF获得最充分的术野.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血管乳胶灌注的5具成人湿性尸头标本,按不同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相关组织和血管的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并做了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CMF入路不需切开下蚓部,可完全纵向显露从闩部至导水管下口,侧向显露从闩部至外侧孔的第四脑室底及脑桥背外侧区域.比较小脑下蚓部入路,CMF入路纵向显露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向显露距离明显大于下蚓部入路(P<0.05).结论 CMF入路可充分显露CMF、第四脑室周围、脑桥区域,比较下蚓部入路,显露充分,神经组织损伤小,手术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切除儿童第四脑室区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32例第四脑室区肿瘤儿童患者均采用枕下正中切口,枕骨骨瓣成形,小脑延髓裂入路,部分病例结合小脑蚓部切开。结果病灶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7例。本组无一例死亡。患儿共济失调及视力下降症状术后有所改善。1例出现面神经核损伤表现,2例术后出现不完全性缄默,皆于3周后恢复。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儿童第四脑室区肿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切开小脑下蚓部.可较好地显露肿瘤,且减少了小脑组织的损伤。切除肿瘤过程中注意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此外根据肿瘤的病理特性,必要时需结合切开小脑蚓部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臂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 3例桥臂区海绵状血管瘤均行枕下后正中入路,分开病变侧小脑延髓裂,切除病变,并送病理检查。结果 3例海绵状血管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病人原有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臂区病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小脑延髓池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脑延髓池的显微外科解剖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15例,显微镜下(5~25倍)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颈-乳突入路和耳前颞下窝入路的手术操作,分别自后、侧和前方显露小脑延髓池内结构,详细观测其神经血管结构的形态特征.结果小脑延髓池位于延髓外侧,上至桥延沟,下达枕骨大孔,侧方沿枕骨形成蛛网膜袖套进入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自上而下起自橄榄体背侧、延髓和脊髓的后外侧沟,根丝逐级汇合后分别进入舌咽神经道和迷走神经道.椎动脉于小脑延髓池的下端入颅后经该池行向前上内进入延髓前池.小脑下后动脉(PICA)可分为延髓前段、延髓侧段、扁桃体延髓段、脉络膜扁桃体段和皮质段.主要的静脉有小脑延髓裂内静脉、延髓静脉、小脑岩面下组静脉和岩下桥静脉.结论小脑绒球和Luschka孔脉络丛复合体及颈静脉孔硬膜返折可作为辨认舌咽神经脑池段的解剖标志,深刻认识小脑延髓池的蛛网膜界限对手术处理累及小脑延髓池的不同性质病变,保护重要神经功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鞍区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及其在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6例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的手术,在内镜的辅助下或显微镜下观察鞍区手术间隙的解剖学结构。结果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可较好的暴露第Ⅰ、Ⅱ间隙内部结构,内窥镜自第Ⅱ间隙进入基底池,可暴露基底动脉分叉部;此入路对第Ⅲ间隙暴露较差;对第Ⅳ间隙暴露直接,但操作空间较为受限。结论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模拟手术入路,暴露鞍区四个间隙及相关结构,能得到与标准额下入路基本相同的显露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鞍区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及其在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6例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的手术,在内镜的辅助下或显微镜下观察鞍区手术间隙的解剖学结构.结果 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可较好的暴露第Ⅰ、Ⅱ间隙内部结构,内窥镜自第Ⅱ间隙进入基底池,可暴露基底动脉分叉部;此人路对第Ⅲ间隙暴露较差;对第Ⅳ间隙暴露直接,但操作空间较为受限.结论 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模拟手术入路,暴露鞍区四个间隙及相关结构,能得到与标准额下入路基本相同的显露范围.  相似文献   

17.
远外侧枕髁后锁孔手术入路设计与显微解剖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将微创锁孔手术理念融入远外侧入路,探讨枕髁后锁孔手术的可行性。方法于8具尸头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 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 cm处,下界至C2水平。分层翻转枕下肌群,显露枕骨远外侧,在枕髁后做一直径约3 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头位及显微镜角度,经枕髁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面听神经、后组脑神经、舌下神经、延髓腹外侧等结构。结论枕髁后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现代显微外科技术,可在不磨除枕髁的情况下进行椎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瘤、较小体积的舌下神经鞘瘤、延髓腹外侧肿瘤等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的手术显露。方法导航辅助下在16具尸头标本上模拟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此入路对第三脑室、松果体区的显露。结果导航辅助下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手术能在尸头上顺利完成,可清晰显露第三脑室后部及松果体区。结论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技术上可行,值得临床应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显微镜下对12例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侧脑室、第三脑室区显微解剖,观察侧脑室、脉络丛、脉络膜裂及第三脑室顶的解剖学特点;在3例成人尸头新鲜标本上模拟经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手术,观察与本人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关距离.结果 脉络丛位于侧脑室底部内侧,脉络膜裂位于丘脑和穹窿之间,可借助与之相连的脉络丛进行辨认.切开脉络膜裂穹窿带到达第三脑室顶中间帆后,于两侧大脑内静脉间分离打开第三脑室顶即到达第三脑室腔.经测量,大脑内侧缘冠状缝处至胼胝体沟的距离为(39.12±3.94)mm,大脑内侧缘冠状缝处至室间孔的距离为(61.53±4.02)mm,室间孔后缘至穹窿与胼胝体融合处的距离为(28.65±2.23)mm,前后连合的距离为(25.94±2.16)mm,室间孔至乳头体的长度为(19.62±1.79)mm.结论 与其他手术人路相比,经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循自然裂隙进入第三脑室,具有路径直接、术野暴露广泛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后(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3例(6侧),耳后皮肤弧形切口,游离骨瓣开颅;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暴露并观察桥小脑角。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后(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桥小脑角。结论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的视屏图像引导下,经耳后(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能够完成桥小脑角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