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NASH 相关肝硬化及肝癌[1]。 NAFLD与中医的肝脾密切相关,"治肝实脾"是肝病的基本治则理论。笔者以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和"肠-肝轴"学说为基础,探讨其在NAFLD中的作用。1 中医对 NAFLD病因、病机、法则的认识NAFLD虽不完全等同于中医的肝病,但与中医的"肝"密切相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生、发展与"肠-肝轴"、肝脾相关理论的关系,探讨ALD的病理机制和中医药研究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整理中医学肝脾理论的相关内容,并查阅近年国内外与ALD、"肠-肝轴"相关研究报道,分析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和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在生理、病理和治疗方面的内在相关,以及两者对ALD防治的临床指导意义。结果:ALD患者存在异常的"肠-肝轴",过量酒精摄入引起的肠道通透性增加及肠道菌群改变是促进AL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结果提示传统中医酒湿伤脾、肝脾相关理论与肠-肝轴具有相通之处,肝脾同治法则贯穿于历代医家及现代治疗学中,肠道是防治酒精性肝病的重要靶位。结论:针对"肠-肝轴"的病理机制进行药理与物质基础研究,对传统中医肝脾相关理论的现代诠释以及提高中医药防治ALD的疗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1 脏腑学说和内分泌理论对糖尿病的阐述对糖尿病的阐述中西医最初都是从人们观察到的突出症状和现象开始的,"消渴"和"糖尿"这两个词在描述上都比较贴切.中医所指脏腑实质上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内脏器被分成五脏六腑,通过经络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著名的五行学说将人的五脏按"五行归类",建立了相生、相克的模型,并由此产生了五脏疾病传变的理论.大凡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所指脏器又决非西医解剖学上说的具体脏器,这也是中西医最大的不同之处.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显然要追溯到"消渴症"的早期阐述,在<黄帝内经>的<灵枢*五变篇>中就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的说法,后世的大量中医典籍中也从七情、饮食、劳倦、房劳、外感等角度认识消渴的成因,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遗传易感性、过度肥胖、血脂紊乱等易发生糖尿病的观点相一致.但消渴症的"病根"究竟在哪里,怎样认识其病机,仍然比较困难,甚至从中医角度进行分型意见都不好统一.  相似文献   

4.
慢性心力衰竭在心血管疾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不同的发病阶段与中医五脏传变相互影响,以五脏一体关理论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注重五脏的联系,综合调治,可减轻西药的某些不良反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一中医对麻疹的认识中医认为麻疹的发病是“内蕴胎毒,外感天行”。所谓“胎毒”,是指胎儿从先天遗传下来的一种热毒,是麻疹发病的内在原因;所谓“天行”,是指外感时令不正之气,传染病流行诱起的外在原因。任何疾病的发生,在中医看来,没有内外因子的互相结合,是不会发病的。麻疹也不例外,必须内因外因相互共鸣,才能构成发病条件。知道了麻疹病原是由于“胎毒”、“天行”,在预防上有重要意义。中医对麻疹的病理,有“疹毒属阳,蕴于肺脾二经,发于六腑,五脏皆可其病,肺经见病独多”等  相似文献   

6.
邓铁涛教授 ,学说渊博 ,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均有精深造诣 ,对中医脾胃学说尤多精辟见解。肝硬变治疗乃当今医学界难题之一 ,邓老以脾胃学说理论为指导论治本病 ,疗效显著。现根据笔者随师笔记之点滴体会 ,将邓老治疗本病的一些经验简述如下。1 治肝先治脾 ,自创软肝煎肝病治脾之法 ,先见于《难经》:“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其后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亦有“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等精辟论述。于是后世遂有“脾为后天之本”说。尤其以金元医学大家李东垣 ,论病最为注重脾胃 ,创“…  相似文献   

7.
<正>脾在五行属土,为中州之脏。脾胃通过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因而脾胃被认为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于中医学"重道轻器"的特点,导致对五脏的认识上,中西医之间出现了很多分歧。这一点,在脾的脏象理论上尤为明显。不过,随着中西医学的深入发展和融通,经过很多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在脾的认识上,中西医学达成了很多共识。中医的脾,从解剖实体上来说,主要指现代医学中的胰腺和脾脏~([1]),也有专家认  相似文献   

8.
1 脏腑学说和内分泌理论对糖尿病的阐述 对糖尿病的阐述中西医最初都是从人们观察到的突出症状和现象开始的,“消渴”和“糖尿”这两个词在描述上都比较贴切。中医所指脏腑实质上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内脏器被分成五脏六腑,通过经络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名的五行学说将人的五脏按“五行归类”,建立了相生、相克的模型,并由此产生了五脏疾病传变的理论。大凡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所指脏器叉决非西医解剖学上说的具体脏器.这也是中西医最大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重视整体观念,认为五脏作为有机整体,在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病位虽在脑,但其发病与五脏均相关,其中心、肾乃病机之关键,肝、脾、肺三脏亦与之密切相关。为了弥补西医疗法的不足、改善PSCI的临床治疗效果,笔者基于“五脏一体观”理论,分别从五脏的角度探讨了PSCI的病机及辨证论治,并指出心脉失养者应养心调血以安神、肾精虚衰者应补肾填精以益智、肝气郁结者应疏肝解郁以开结、肺虚痰阻者应益肺化痰以降浊、脾虚湿困者应健脾祛湿以充五脏,五脏和则气血调达、髓充神明、认知功能得以恢复。这为临床防治PSCI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刍议“肝为五脏之贼”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医院(472000)张跃华,杨林,周若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医门八法》中云:“诸病多生于肝”。岳美中曰:“中医所称之肝,其生理复杂,其病理亦头绪纷繁,所以有‘肝为五脏之贼’,‘肝病如邪’等说法...  相似文献   

11.
正从中医五行学来说,食物的五种味道,即酸、辛、苦、甘、咸五种味道有着特定的"亲和性"。而著名中医巨著《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明确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以下就五种味道的功效及味道过重伤五脏用中医加以解读。一、过酸食物伤脾酸味食物以青梅、山楂、橙子为代表。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制肝火、补肝阴,是肝脏的最爱。  相似文献   

12.
从肺脏入手治疗乙型肝炎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认为乙型肝炎的病位在肝、脾、肾;病因为正气虚弱,外感湿热毒邪;病理为肝络瘀阻。在治疗上多从肝脾肾入手,治则上也多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疏肝、凉肝、健脾祛湿、培补肝肾等。而从肺入手,采取补肺气以培正气、宜肺以祛湿、通腑以泻热等法治疗尚少。本文欲从这一方面进行粗略探讨,并以求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11):615-620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微生态学发展,泄泻与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联系已得到广泛认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泄泻相关论述涉及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诸方面,尤其是开创了从五脏论治泄泻之先河.肠道菌群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菌群失调是泄泻发病的重要机制.《黄帝内经》泄泻五脏论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与肠道微生态失调内涵高度一致.结合共同的认知基础,本文系统整理了近5年文献库中与五脏相关肠道菌群研究的文献,从《黄帝内经》论治泄泻总概论、以及泄泻从脾、肾、肝、心、肺五脏论治的微生态机制进行分析阐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是五脏功能协调的主要特征表现,五脏功能失调又皆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群研究成果将成为未来探究《黄帝内经》泄泻五脏论理论内涵的一个关键的科学支点.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Hepatic Fibrosis, HF)是指肝脏内纤维性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目前,HF作为单独疾病的临床概念尚未完全确立,仍是一个病程形态学概念。 1 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中医无“肝纤维化”一词,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理特征可归属于“胁痛”、“症积”范畴,疾病后期乃属“臌胀”。其病因多系湿热毒邪、疫毒、蛊毒等外邪侵袭肝脏,留而不去。郭振球等认为:其病位多在肝脾,病机为气血逆乱,论治则有虚实之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脾虚证临床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表明,伴随增龄性改变,脾虚证在老年人群、健康人群、慢性疾病人群、亚健康人群的检出率、症状严重程度、症状持续时间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1〕,说明脾虚病证不仅对健康人群身体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而且是老年人群、亚健康及慢性病人群躯体不适症状和基础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1脾虚证的症状学特征中医认为五脏之中脾(胃)主司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于维持机体生命活  相似文献   

16.
吴寿善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全国中医肝病专科医疗中心主任、湖北中医学院脏象肝病研究所所长 ,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寿善教授,从事中医肝病临床和科研工作 30余年 ,对治疗慢性乙性肝炎具有独到的见解 ,现介绍如下。1 重脾胃 ,调升降吴教授十分推崇《金匮要略》中对肝病治疗原则的论述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认为 :乙型肝炎虽起病于邪毒郁结 ,肝失疏泄 ,而脏腑相关 ,久病必伤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的好坏 ,直接影响病体的恢复 ;脾居中州 ,是运…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冠心病临床病因较多,其发病多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本研究分析对胆心在生理、病理、经络、诊治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胆心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这对于进一步引起人们对胆心相关理论的重视,丰富冠心病的治则与治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纯  陈燕 《临床内科杂志》2007,24(4):271-272
目的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分型特征。方法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及PCR方法观察1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以肝大、巨脾、发热为主要表现,肝脾活检病理结果显示淋巴瘤细胞侵犯脾红髓、肝窦及汇管区;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CD3、CD45RO、CD15,而CD20、CD79α表达阴性;PCR方法发现TCRγ链重排;且患者存在溶血及血小板减少,诊断符合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合并Evans综合征。结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是罕见的淋巴瘤类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应注意与其他造血系统疾病鉴别。Evans综合征是其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9.
双心疾病是临床多发疾病之一,以胸闷气短、心前区痛、焦虑、抑郁、失眠多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赵明君教授基于络病理论认为五脏之气络同双心疾病的病理状态密切相关。从五脏论治双心疾病,辨其主因五脏气机失调、络气失于濡养、脏腑功能失和、机体阴阳失衡,以络气虚滞/郁滞为病机之核心。从心络虚滞、肝络郁滞、脾络亏虚、肺络虚滞、肾络精虚论治双心疾病,以补虚荣络、调养五脏为基本治法,舒畅络气、辨脏施治,应用黄芪、人参、大黄、栀子、野菊花、桑白皮等药物治疗双心疾病,同时重视个体差异,随证加减,辅之心理疏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妇女内伤头痛虽涉及肝脾肾功能失调,而以肝病为先。肝为五脏之首,功在疏发气机,启动气化,协调脏腑,调畅气血,养脑摄神,他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变化无不施涉于肝。 妇女由于经、带、胎、产等生理代偿而消耗阴血,出现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之病理变化,致使肝失涵养,况女子忧郁善感,七情内伤,肝当其冲,情自中感,更易肝气失疏,气血失冲和,升降失司,阳气动极,潜降静藏不及,造成体内风火痰瘀相互为患,协厥阴经气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