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动脉血管内灌注预防神经介入术中脑血管痉挛的价值。方法对神经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的13例血管痉挛患者,采用动脉血管内灌注维拉帕米灌注防治。结果导致脑血管痉挛的因素: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导丝等物理刺激3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其中经颅内动脉灌注4例,经颈内动脉灌注9例;动脉血管灌注维拉帕米后,脑血管痉挛均得到解除,血流恢复;术中未出现病情加重情况,未造成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脉血管内灌注维拉帕米可有效解除神经介入治疗过程中脑血管痉挛,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治疗40例,血管内栓塞治疗30例。术后随访1个月到3年,GOS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显微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中,术中动脉瘤破裂共7例,其中死亡2例;40例患者中,预后良好28例,预后不良1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0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按Raymond分级评价栓塞程度:1级12例,2级10例,3级8例;1例因术中动脉瘤破裂死亡;5例(8根血管)术中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维拉帕米超选灌注治疗后7根血管脑血管痉挛得到完全缓解。结论 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维拉帕米超选灌注治疗脑血管痉挛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有效性及使用方法.方法 对13例处理完动脉瘤后出现CVS的SAH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并在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治疗过程中监测血压、心率,记录灌注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随访6个月并进行GOS评分.结果 本组13例共实施了16根动脉内灌注治疗,灌注前后相比较,CVS造影上改善9例,临床症状改善8例,症状无变化5例,多普勒超声检查大脑中动脉的平均流速由治疗前的(178 ±4) cm/s降至治疗后的(139±4) cm/s(P<0.05),监测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GOS评分:恢复良好10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自理2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1例.结论 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治疗动脉瘤性SAH后CVS是安全可行的,中等剂量使用可有效改善CVS,同时对全身的血流动力方面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介入神经放射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经保守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者,采用经皮血管成形术或动脉内灌注血管扩张剂,取得了较好疗效。1 脑血管痉挛发生机理及早期诊断 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动脉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目前认为脑血管痉挛这一概念的含义包括:①脑血管造影见一条或多条脑底部大血管的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超选择动脉内灌注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脑血管痉挛(CVS).方法 对76例CVS病人,在全脑DSA造影中明确痉挛部位,其中6例近端、局限性CVS采用PTA,而远端、弥漫性CVS采用超选择脑动脉内灌注0.3%罂粟碱及溶栓药物治疗,直至血管口径接近正常.结果 痉挛血管全部有改善,术后临床状态和神经功能状态均得到改善,无死亡.术后3月随访,Jennett预后良好61例(80.26%),较差(重残或植物状态)12例(15.79%),死亡3例(3.95%),死亡原因均为颅外因素.结论 超选择动脉灌注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及脑灌注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aSAH病人的临床资料。在出血后3~15d内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和CT灌注成像(CTP)检查,了解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以及相关供血区域的脑灌注情况,对获取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无脑血管痉挛23例,其中发生脑低灌注5例(21%)(位于脑分水岭区4例,在脑沟积血附近1例)。轻中度脑血管痉挛18例,其中存在相关供血区域脑低灌注7例(38%)。重度脑血管痉挛11例,其中发生相关供血区域脑低灌注9例(81%)。比较无脑血管痉挛与重度脑血管痉挛血管节段的血流灌注区域,在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两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脑血管痉挛是相关供血区域发生脑低灌注的高危因素。无明显脑血管痉挛的病人,在脑分水岭区和脑沟积血附近也可发生脑低灌注,可能与脑微血管痉挛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35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9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辅助栓塞。结果 34例栓塞成功;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死亡。术后发生严重血管痉挛2例,经积极抗血管痉挛、保持脑灌注、改善脑循环等综合治疗,对侧下肢乏力好转。34例术后随访0.5~1年,均无复发或再出血。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超选择动脉内灌注及血管成型术(PTA)治疗脑血管痉挛(CVS)。方法对76例CVS病人,在全脑DSA造影中明确痉挛部位,其中6例近端、局限性CVS采用PTA,而远端、弥漫性CVS采用超选择脑动脉内灌注0.3%罂粟碱及溶栓药物治疗,直至血管口径接近正常。结果痉挛血管全部有改善.术后临床状态和神经功能状态均得到改善,无死亡。术后3月随访,Jennett预后良好64例(77.28%),较差(重残或植物状态)12例(18.18%),死亡3例(4.54%),死亡原因均为颅外因素。结论超选择动脉灌注及血管成型术是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高顺应性球囊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高顺应性球囊治疗的12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本组检出重度痉挛血管共18支。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残余狭窄0~30%,平均12%。痉挛明显改善10例(83.3%),无变化1例,短期症状反复1例。术后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出院时按照改良Rankin评分:1分7例,2分3例,3分1例,6分1例。结论使用高顺应性球囊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安全有效,临床缓解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动脉局部灌注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可行性,以减少CVS的发生,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方法 33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7例常规静脉及口服尼莫地平治疗,同时栓塞治疗术后保留动脉鞘,利用单弯导管分别经双侧颈内动脉灌注尼莫地平,总量20mg,持续20h。对照组16例常规静脉及口服尼莫地平治疗。利用TCD探测2组患者栓塞术前及术后1d、3d、7d、14d5个时间点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以了解脑血管痉挛情况。结果 2组病人在术后1d、3d、7d探测的Vm-MCA具有显著差异,经动脉局部灌注尼莫地平治疗组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Hunt-Hess分级Ⅲ级、Ⅳ级,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症患者,经动脉局部灌注尼莫地平对降低aSAH后CVS的发生率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Hunt-HessⅤ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Hunt-HessⅤ级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3例,行脑室外引流术5例,行腰大池置管引流4例。结果完全栓塞11例,大部分栓塞1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3例,载瘤动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出现脑积水4例,行脑室-腹腔引流术。随访6~24个月,GOS预后评分:5分(恢复良好)2例,4分(轻度残疾)5例,3分(重度残疾)1例,2分(植物生存)1例,1分(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创伤小,早期行血管内治疗为预防各种并发症提供保障,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Hunt-HessⅤ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1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D-CTA(和/或)3D-DSA检查并模拟手术入路,经翼点入路施行动脉瘤夹闭。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3年,按GOS评分评定预后,恢复良好89例,中残18例,重残4例,死亡4例。术后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4例,行去骨瓣减压术,其中2例术后3月行颅骨修补术时,GOS评分5分;2例并发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6月后随访,1例GOS评分4分,1例3分。结论三维影像模拟手术入路可充分了解动脉瘤形态及穿支血管情况,采用翼点入路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盐酸法舒地尔动脉内灌注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收集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介入手术治疗后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动脉内法舒地尔灌注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影像学及症状变化,并随访3个月GOS评分,评价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动脉瘤位置及Hunt-Hess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共行23次法舒地尔动脉内灌注,造影图像均有改善,完全缓解19次,不完全缓解4次。治疗组NIHSS评分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3)。法舒地尔灌注治疗中无一例病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对照组恢复良好35%,治疗组85%。治疗组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舒地尔动脉内灌注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控制法舒地尔的剂量和给药速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脉内灌注尼莫地平(IYI)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重度脑血管痉挛病人的疗效仍未被证实,本研究的目的即为探讨INI对临床病程和脑灌注的影响。方法经地方伦理委员会核准后,对214例动脉瘤性SAH病人中的26例进行研究,均为难治性重度脑血管痉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时采用DSA、经颅多普勒(TCD)、灌注CT(PCT)及神经系统检查监测疗效。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无改变8例。INI灌注后1d,PCT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到达峰值时间缩短(P=0.03),平均通过时间缩短(P=0.17);但其后这种变化不再持续。TCD汇总分析结果表明,INI灌注后1d存在短暂血流量增加(P=0.03),其后7d该变化不再明显。16例(61%)病人出现新的脑梗死灶。结论INI灌注24h内,血管造影结果表明血管痉挛改善,PCT结果表明脑灌注增加,该作用强于动脉内罂粟碱灌注。但动脉内灌注的持续作用是短暂的,因此,仍有待寻找对严重脑血管痉挛具有持续作用、能真正改善脑灌注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显微手术早期治疗破裂的前循环脑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旨在进一步提高早期手术治疗破裂的前循环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112例破裂前循环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2例病人,共125个脑动脉瘤,其中94个行动脉瘤颈夹闭,26个夹闭瘤颈后切除瘤体,另5个动脉瘤予以瘤壁包裹加固术。术后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6例,经积极治疗后,12例逐渐恢复,4例因大片的脑梗死而出现长时间昏迷。全部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年10个月,其中恢复良好92例,轻残16例,重残4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早期手术治疗破裂的脑动脉瘤,不仅可有效地防止再出血的危险,而且有利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术中一旦动脉瘤破裂,可采取暂时性阻断载瘤动脉和控制性低血压,但时间不宜过长。应用罂粟碱溶液冲洗脑池,扩充血容量,提升血压,高度扩张血管对防治脑血管痉挛具有相当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1981~1989年作者收治破裂脑动脉瘤患者482例,其中,发病一周内手术240例。作者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手术后脑血管痉挛与予后的关系。年龄19~74岁,平均51.9岁。男10例,女136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84例,颈内动脉80例,大脑中动脉64例,大脑前动脉9例,基底动脉3例,术前临床轻重程度按GCS计分分为15、14—13、12—7分三组,分别为117例、70例、53例。患者予后按术后六个月统计,分为恢复良好,中度恢复,严重致残,植物生存,死亡五级。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分为三组:无痉挛组(临床无脑血管痉挛症状,CT正常);症状性痉挛组(出现脑血管痉挛症状,CT无低密度区);梗塞组(CT有低密度灶)。以上脑血管痉挛症状和CT低密度灶均除外手术操作,出血水肿等原因所致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如何有效地防治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脑缺血损伤。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 科2014~2017年连续收治的389例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的病历及影像资料,研究术后脑缺血损伤的 具体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 389例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共有27例患者发生脑缺血损伤,发生率为6.9%, 其中早期脑缺血损伤12例,晚期脑缺血损伤15例。脑缺血损伤主要与术中穿支血管损伤、脑血管痉挛、 临时阻断、分水岭脑梗死、脑血栓有关,早期脑缺血损伤主要与穿支血管损伤有关,晚期脑缺血损伤主要 与脑血管痉挛有关。结论 术中联合多普勒血管超声、神经内镜、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降低术中穿支 血管的损害、载瘤动脉的狭窄和临时阻断所带来的缺血性脑损害;术中避免过多的血管操作、清除血肿 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腰大池引流血性脑脊液等均可有效预防脑血管痉挛,3H疗法能明显降低脑血管 痉挛所致的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使用可脱卸铂弹簧圈(GDC、EDC、DCS)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病人30例,6例患者同时加用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观察栓塞效果及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病人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而6例腰穿置管患者无一发生血管痉挛。所有患者随访1~24个月,4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中中度致残2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经验。方法43例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均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术后成功栓塞43个动脉瘤,动脉瘤腔100%闭塞35例,95%闭塞5例,90%闭塞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并发脑血管痉挛3例,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1例。39例术后随访6个月一3年,未发现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效果可靠;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造影致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及急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原因、预防和急救措施。方法研究分析脑血管造影术中、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并急救;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并有TCD和(或)脑血管造影的证据。结果6例病人中4例出现颈动脉系统血管痉挛,2例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痉挛。给予急救治疗后,6例患者均完全恢复。结论脑血管造影致脑血管痉挛与造影技术的熟练程度、造影材料及患者的原发病有关。及时给予扩张血管、抗凝溶栓药物及3H治疗,可解除血管痉挛使患者完全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