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的康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约有65%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运动障碍,约有50%的偏瘫患者有某种程度的感觉障碍。对卒中康复,现代康复理念是康复训练不仅针对运动控制,还需包括本体觉及触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检索,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开斌 《中国康复》2012,27(2):93-9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各26例,均给予Bobath法、运动再学习、Rood技术等常规运动及感觉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药、穴位注射等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FMA)法的感觉和运动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40d后,2组FMA评分感觉及运动功能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31%、76.92%,P〈0.05)。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综合治疗不仅有利于感觉功能恢复,而且对提高运动功能及改善血液黏稠度均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康复训练作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康复训练作用。方法将 60例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 (3 0例 )和对照组(3 0例 )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治疗组实施感觉功能再训练 ;治疗前后采用Fugl Meyer法的感觉和运动评分、修订Barthel氏ADL指数 (MBI)评定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效果评价。结果 1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感觉障碍积分、运动积分及MBI均有明显改善 (P <0 .0 1) ,但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患者实施感觉功能再训练不仅有利于感觉功能的进一步恢复 ,而且对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丘脑损伤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丘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一般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刺络放血疗法,常规康复治疗1次/d,5天/周,刺络放血疗法10min/次,隔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采用感觉自己障碍积分评定表(FLA)、Semmes-Weinstein单丝检测法、表面肌电图(s EMG)及ADL能力(Barthel指数)来评定患者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LA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LA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在Semmes-Weinstein单丝检测及ADL能力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取得了提高,同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有差异(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股四头肌表面肌RM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MS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组的RMS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1)。结论:刺络放血疗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丘脑损伤后感觉障碍,感觉功能得到改善后能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ADL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涂搽配合穴位点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侧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缺血性脑卒中偏侧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两组均予一般西药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涂搽配合穴位点按治疗,治疗4周。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进行感觉功能评测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分别采用Fugl-meyer评测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感觉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涂搽配合穴位点按治疗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侧感觉障碍,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涂搽配合穴位点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侧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缺血性脑卒中偏侧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两组均予一般西药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涂搽配合穴位点按治疗,治疗4周。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进行感觉功能评测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分别采用Fugl-meyer评测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感觉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涂搽配合穴位点按治疗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侧感觉障碍,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头针及放血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记忆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康复医学科2013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72例脑卒中后记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系统、专业、合理的康复训练治疗,疗程为1个月;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头针和放血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疗程为1个月,采取行为记忆测试法(RBMT)对患者治疗前后记忆功能进行评估,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2组患者RBMT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2组及各组治疗前后RBMT评分对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总满意率为97.22%,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后记忆障碍予以头针及放血疗法治疗的同时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提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且患者满意度高,安全可靠,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以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点穴对脑卒中后偏侧感觉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3~12月,脑卒中后偏侧感觉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传统点穴治疗。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感觉评定量表(F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M)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定偏侧感觉障碍、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FMA-S、FMA-M评分和MBI均明显高于治疗前(t6.430,P0.01),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t2.100,P0.05)。结论在常规运动疗法的基础上辅以点穴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感觉障碍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将53例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感觉功能的训练,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采用Fugl-Meyer量表进行患侧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感觉及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治疗组感觉和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患者进行感觉康复训练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感觉功能,也可以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世栋  张智  黎艳 《系统医学》2023,(21):188-191
目的 分析探讨中药熏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病案号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康复训练。对比分析两组下肢血流速度、下肢周径、血液流变指标、深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发生率、生活能力评分以及Barthel评分与Lovett分级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肢血流速度(35.86±4.61)cm/s,下肢周径(30.25±2.11)cm,优于对照组的(24.95±4.16)cm/s、(33.14±2.0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94、4.086,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指标、深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发生率、Barthel评分与Lovett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应用中药熏洗与康复训练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提升血流速度,有效预防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切实改善生活能力,整体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构音障碍是指由于发音器官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而引起发音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以及运动不协调等,产生发声、发音、共鸣、韵律等言语运动控制障碍。构音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0%~40%,构音障碍依据神经系统损害部位和言语受损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6型[1],分别为痉挛型、弛缓型、运动失调型、运动过少型、运动过多型、混合型。其中痉挛型最为多见,占87.8%[2,3]。传统医  相似文献   

12.
张家良 《中国康复》2007,22(5):321-322
目的:观察针刺分期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疗效。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220例,均有一侧肢体偏瘫,随机分为A、B2组各110例,均按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规处理,并配合康复训练。A组在此基础上依据患者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给予分期针刺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ADL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痉挛程度评定,A组均优于B组(P<0.05或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同时增加分期针刺疗法,可以明显缩短急性脑卒中患者联休克期,减轻痉挛,减少误用综合征,对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张一茹  屈云 《华西医学》2012,(3):157-158
脑卒中后很多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功能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但目前大多数康复治疗多注重运动功能的康复,常忽略感觉功能康复的重要性,现就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病因、分类、治疗、预后等方面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赵越  尹昱  赵振彪  王晓晗 《中国康复》2020,35(7):375-378
近年来,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B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方法在国内外神经康复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最主要的两项技术为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非侵入性脑刺激可通过诱导突触形成、重组等途径改变神经通路,调节中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stroke)即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本病十分常见,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卒中后的功能障碍恢复十分有益,如卒中后认知障碍、卒中后吞咽障碍、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卒中后情感障碍等。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是一门新兴学科,旨在提高和恢复患者日常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医学科是综合医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针刺腧穴疗法与康复训练的联合应用近年来发现更有利于中风患者的康复,应用针灸与康复治疗技术的结合对卒中遗留有后遗症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卒中后相关功能障碍临床康复的疗效。关键词脑卒中;针刺;腧穴;  相似文献   

16.
潘玉梅  陈玲   《护理与康复》2021,20(10):81-83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中药湿敷治疗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将10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中药湿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感觉障碍差异.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76.5%),x2=6.331,P<0.05;观察组感觉障碍评分(29.88±4.82)分高于对照组的(21.23±5.44)分,t=8.499,P<0.05.结论 针刺结合中药湿敷治疗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朱勤贤  周湘明 《中国康复》2019,34(11):563-566
目的:探讨分析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2组患者训练前后评估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部分(FMA)、Barthel指数(BI)、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BI、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1),并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TUG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时间更少(P<0.01)。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药敷脐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便秘是中风病的常见伴随症状之一。对于中风患者来说,由于大便秘结而过分用力排便,使腹腔压力增高,心脏收缩加强,血压升高,就更容易诱发再次中风或加重原有病情。因此,中风后保持大便通畅对于中风的恢复至关重要。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中药敷脐的方法治疗中风后便秘,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本体感觉训练,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脑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FMA)中下肢运动评分(FMA-L)、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徒手肌力评定(MMT)及Barthel指数(BI)等评估,采用美国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检测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FMA,BBS,MMT,BI评分及步长、步频、步数、FAC评级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NGF,BDNF水平明显增高,NSE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可有效减轻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NGF,BDNF,NSE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据统计脑卒中感觉障碍的发生率为65%~[1],其中又以本体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最高,约占47.7%,因上肢功能康复的时间及效果要远远落后于下肢,其中肩关节结构及功能的复杂性又使脑卒中后肩关节本体感觉康复成为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