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侧脑室额角穿刺架在侧脑室额角穿刺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侧脑室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利用侧脑室额角穿刺架行侧脑室额角穿刺术,其中单侧侧脑室穿刺14例,双侧侧脑室穿刺1例。结果 15例病人脑室双侧额角距离为(34.2±3.5)mm。预定穿刺角度(13.80±1.83)°。病人均一次性穿刺成功,穿刺耗时(11.6±2.8)s,术后三维重建提示引流管均准确置入侧脑室额角。脑室内血肿完全排尽所需时间为(6.9±1.6)d。术后死亡2例,余13例术后6个月GOS评分:5分4例,4分5例,3分1例,2分2例,1分1例。结论侧脑室额角穿刺架可使引流管按预定的穿刺平面和角度进行穿刺,可提高侧脑室额角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侧脑室额角穿刺术中的穿刺方法。方法利用30例正常颅脑CT薄层扫描数据,以Voxar-3D为测量工具,测量经过与侧脑室额角穿刺有关的相关数据,并观察16例脑积水病人23侧侧脑室额角穿刺的手术效果。结果确定穿刺点为眉间上方10 cm,向中线旁开2.5 cm。左右两侧穿刺点与矢状面的夹角、侧脑室额角宽度、额角高度、穿刺点颅骨内板距离额角上壁、距离室间孔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侧脑室额角穿刺首次穿刺成功率为100%,均引流通畅,无机械损伤并发症。结论明确额角穿刺点定位、穿刺角度及深度是保证额角穿刺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3D Slicer软件研究分析侧脑室经额角穿刺的定位点、穿刺角度、穿刺深度等参数。方法选择76例正常成人头颅CT扫描数据,应用3D Slicer软件分别进行头皮组织、颅骨、侧脑室三维结构重建,设置室间孔与外耳道连线为穿刺路径,模拟侧脑室额角穿刺,测量穿刺通道深度、矢状位及冠状位穿刺角度等参数。结果正常成人侧脑室额角穿刺,穿刺点位于冠状缝前(9.02±6.27)mm、中线旁(39.44±4.26)mm;在矢状位,穿刺路径与眼外眦和外耳道连线所成角度为(51.13±3.11)°,在冠状位,穿刺路径与正中线所成角度为(34.86±4.56)°;穿刺深度为(55.75±7.31)mm。额部穿刺点与中线、冠状缝的距离及穿刺深度与年龄因素明显相关(P0.05),而穿刺角度与年龄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基于3D Slicer软件可以对侧脑室额角穿刺参数进行无创性研究,并为侧脑室穿刺提供较为准确的定位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垂直于颅骨钻孔点的侧脑室额角穿刺法的可行性及操作的最佳方法。方法 利用204例颅脑CT数据,建立颅骨-侧脑室虚拟模型,取鼻根部沿矢状线向上9~11cm,旁开2cm、2.5cm、3cm、3.5cm、4cm作为钻孔点,分别进行垂直于该点的侧脑室模拟穿刺,统计各项穿刺成功率、测量偏置距离及穿刺深度。结果 模拟侧脑室额角垂直穿刺方法成功率高;侧脑室占比越大,穿刺成功率越高;旁开距离的选取对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影响,但各引流管到达侧脑室的位置存在差别。结论验证了侧脑室额角垂直穿刺法的可行性。侧脑室占比为20%~60%者,手术前可在计算机上重建颅骨-侧脑室模型,实现个性化穿刺,也可取旁开距离2.5~3cm作为穿刺点,穿刺点到侧脑室上表面的深度不超过5.3cm。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侧脑室额角的最佳穿刺角度。方法将71例脑出血后发生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6)。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经额角行侧脑室外引流术,观察组在确定侧脑室额角目标穿刺点的基础上,精确测量后计算穿刺角度,然后据此行侧脑室额角穿刺术并放置引流。比较两组穿刺次数和置管位置。结果对照组共放置引流管39根,观察组放置37根。两组的穿刺次数和置管位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并取得更为理想的置管位置。结论因个体差异,应根据每例病人颅脑CT结果进行测量并计算得出合适的穿刺角度后再行额角穿刺,可最大限度避免穿刺失败或置管位置不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侧脑室额角穿刺的技术改进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例患者采取改进技术的侧脑室额角穿刺方法。结果20例患者无穿刺失败,术后CT复查脑室引流管或探头位置良好,临床引流通畅。结论侧脑室额角穿刺的技术改进使穿刺的精准度提高,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动脉瘤破裂后颅内压较高,术中暴露困难.解放军452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28例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术中行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引流,控制性释放脑脊液从而降低颅内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手术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面积小脑梗死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应用后颅窝去骨瓣减压+侧脑室额角穿刺置Ommaya囊治疗11例大面积小脑梗死。结果 11例术后存活9例,死亡2例。存活者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半年1例ADL评分10分,严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赖;1例ADL评分35分,重度生活依赖;2例ADL评分40~60分,中度生活依赖;3例ADL评分75~95分,轻度生活依赖;2例ADL评分100分,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结论后颅窝去骨瓣减压+侧脑室额角穿刺置Ommaya囊治疗大面积小脑梗死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型脑室出血行侧脑室额角加枕角穿刺引流联合脑脊液置换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经侧脑室额角加枕角穿刺引流联合腑脊液置换的治疗经验.结果 显效16例,好转10例,有效率83.87%.结论 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经侧脑室额角加枕角穿刺引流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经常出现术中脑肿胀的情况,影响手术进一步操作,通过术中侧脑室穿刺释放脑脊液可有效解决该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正常人的磁共振图像(MRI),尝试对眶上锁孔入路术中侧脑室穿刺的位点和穿刺角度、深度进行研究,提高侧脑室穿刺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减少手术创伤。方法本文随机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48名无颅内疾病和脑室异常者的MRI图像。采用关键孔上方沿颞上线1 cm处作为穿刺点,利用GE Medical Systems的Centricity Enterprise Web 3. 0软件分别测量以下极值:水平面中穿刺道与中线夹角的角度;矢状面中穿刺道与下眶听线夹角的角度;穿刺道的长度;实际穿刺长度的确定。结果以关键孔上方沿颞上线1 cm处脑皮质作为穿刺点,穿刺道与中线夹角平均值为45. 3°(44. 2°~46. 5°),与下眶听线夹角平均值为14. 5°(11. 9°~17. 1°),穿刺深度距脑皮质最少3. 5 cm,最大不超过6. 8 cm。修正后的实际穿刺道长度为3. 6~7. 0 cm。结论在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术中需进行侧脑室穿刺时,术者往往根据个人经验进行脑室穿刺,且选取穿刺点不一,误差难免较高,以本研究所采用的穿刺点和穿刺角度进行穿刺是简易、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创伤患者侧脑室穿刺置管精准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颅脑创伤患者,经侧脑室穿刺置管术后行CT薄层扫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置管精准度的相关因素。结果穿刺置管位置良好并能通畅引流脑脊液79例,置管成功率为71.17%,穿刺置管精准度与医生手术操作因素有明显相关性,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脑外伤诊断类型、术前是否中线移位及穿刺点位置(左/右侧)等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生手术操作是影响置管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提高手术操作精度还可通过设备辅助来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用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18例,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脑干出血病人2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50~65岁,平均55-4岁。既往有高血压史16例,糖尿病史2例。人院时神志模糊6例.浅昏迷4例,中度昏迷8例,深昏迷4例,血压190~220/110~140mmHg,主要症状为眩晕、呕吐;  相似文献   

13.
我科于 1991-0 1~ 2 0 0 3 -0 1对 10例高龄的小脑出血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10例入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均经头颅CT证实。其中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5 5~ 78岁 ,平均 ( 63土 10 )岁。出血部位 :根据国内马景鉴〔1〕的三型分法 ,外侧型 (半球出血 ) 6例 ,中间型 (蚓部 ) 2例 ,混合型 (半球波及蚓部 ) 2例。出血量 :外侧型 15~ 2 0ml 6例 ,2 0~ 2 5ml 2例 ;中间型8ml 1例 ,混合型 8ml1例。均为临床分型进展型〔2〕。有高血压病史 8例 ,糖…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总结本院2005-2008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施颅内血肿抽吸治疗脑出血(下称穿刺组),常规+穿刺+侧脑室引流(下称引流组)治疗脑出血,实施整体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科于1991-01~2003-01对10例高龄的小脑出血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侧脑室穿刺位置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疗效,以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侧脑室副三角区穿刺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52例脑积水患者(副三角区穿刺组),另取侧脑室三角区穿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47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与术前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副三角区穿刺组脑室端堵管、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感染、出血和硬膜下积液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年时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 0. 05)。结论与侧脑室三角区穿刺比较,副三角区穿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可降低脑室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leperitoneal,V-P)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主要手段。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脑积水患者85例,分别经额角和三角区穿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颅脑CT或MRI确诊脑积水患者85例,其中男50例(58.8%),女35例(41.2%),年龄36~77岁,中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侧脑室颞角显微手术解剖.方法 结合侧脑室颞角手术入路对13个成人尸头进行侧脑审颞角及脉络膜裂显微镜下解剖,获取图像资料.结果 打开侧脑室颞角后海马及侧副隆起为主要标志.颞角脑室壁与丘脑、尾状核、胼胝体及穹窿等神经结构相关,进一步打开颞角脉络膜裂可暴露环池和大脑脚池内的脉络膜前动脉及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结论 组成颢角的神经结构重要,暴露颢角时应注意保护神经功能区,打开脉络膜裂可治疗累及颢叶内侧及环池的病变.  相似文献   

19.
侧脑室三角区(the lateral ventricle trigone,LVT)是侧脑室肿瘤常见的发生部位,其位置深在,周围有重要神经结构包绕。脉络丛动脉和深静脉系统关系复杂,故该部位肿瘤的手术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之一。关于LVT的手术入路较多,依据入路方向可分为前方入路、侧方入路及后方入路,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应用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本文对LVT肿瘤及相关手术入路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侧脑室三角区穿刺外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内出血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症脑室内出血经侧脑室三角区外引流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46例重症脑室内出血患者,颅骨钻孔侧脑室三角区穿刺外引流术,同时辅以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术.结果 46例中死亡8例,其余38例的生存质量按照日常活动生活质量标准(ADL)评定,Ⅰ级13例,Ⅱ级12例,Ⅲ级10例,Ⅳ级3例. 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治疗重症脑室内出血效果较好、操作简单、费用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