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方法及护理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该院接诊的89例行肝胆胰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预防,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78%)优于对照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59,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67,P<0.05)。结论在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预防,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除肿瘤本身因素外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护理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预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本文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奥马哈系统在胰腺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实践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胰腺恶性肿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后4周实施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从认知、行为和状况三方面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4周在认知、行为、状况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马哈系统应用于胰腺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中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栓的发生率,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当代护士》2020,(2)
目的探究和分析预防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从2016年7月—2018年11月到本院接受诊治的所有肝胆胰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当中按照数字随机法选取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53例对照组和53例观察组作为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的观察与分析对象,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观察和分析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护理前后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3例,发生率为5.66%,对照组中有18例,发生率为33.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的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没有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23%和75.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到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中,能够明显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24)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预防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该院诊治的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案不同予以分组:对照组(n=47)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n=47)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生活质量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3%,低于对照组的1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均明显提高,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护理前,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预防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中有积极作用,可加速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项玲 《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5,4(1):32-33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手术,及长期卧床病人可能产生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下肢功能障碍甚则致残,且可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做好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术后早期做好下肢肿胀的观察和护理,对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最有效的治疗就是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卧床病人应定时复检体位、做好下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等预防性护理。要善于识别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与体征,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在DVT发生之前的亚临床阶段将其阻断,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围术期综合护理在预防妇科肿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本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围术期预防性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病情况.结果 78例患者均手术顺利,对照组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7例(17.95%),观察组仅发生1例(2.56%),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要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风险进行评估,并在围术期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86例围手术期患者预防静脉血栓症的护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总结日本某医院预防围手术期静脉血栓症发生的护理方法,为国内同仁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日本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评分表,对86例围手术期患者进行危险程度判断,根据危险程度的不同,采用穿弹力袜、空气间歇按摩器、使用抗血栓药物等不同的预防措施,术后随访1个月.结果 86例患者中,低危8例,中危42例,高危36例,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后,无静脉血栓症发生.结论 86例围手术期患者都具有发生静脉血栓症的危险;针对不同低、中、高不同危险层次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围手术期静脉血栓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最佳证据制定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循证实践方案,并评价其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成立循证实践项目小组,通过循证获取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并进行应用。通过查看病志和现场查看等方式收集资料,在证据应用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及医护人员进行基线调查和两轮审查,并对证据应用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制订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 共形成19条质量审查指标,证据应用前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前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早期活动锻炼、自我监测及术后注意事项3个维度依从性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证据应用前后医护人员各审查指标执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最佳证据制定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循证实践方案,可规范科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流程,提高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依从性,提高医护人员对证据的执行率。 相似文献
10.
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分级护理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预防的分级护理方法,为静脉血栓的预防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2009年5月-2012年1月,以某市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各科室手术患者为对象,引入量化工具评估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分级护理方法进行防治,并在患者出院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判断是否存在静脉血栓,以验证分级护理防治效果。结果纳入的318患者经评估均存在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其中低度危险患者65例,中度182例,高度危险71例。经分级护理治疗,出院时均未发生静脉血栓症状、肺栓塞。结论分级护理方法安全、简便,可操作性强,便于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的早期、普遍预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骨盆肿瘤有骨盆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复发或恶变、转移性肿瘤等,为了更好的护理患者,提高手术的疗效,在此对骨盆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 2004年到2008年对7例骨盆恶性肿瘤采用肿瘤切除加保肢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肠道准备、营养支持,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切口护理、泌尿系统护理以及合理的康复锻炼等,对各方面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本组7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术前、术后辅助治疗以及精心的围手术护理,患者生存质量提高了,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本组病人中3例出现伤口延期愈合,再次行清创缝合手术后,平均经过3周切口基本愈合;1例术后复发,再行截肢手术,存活至今。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42例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扩大切除联合颌颈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认为良好的心理护理,对消除患者恐惧、悲观和焦虑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呼吸道的管理、引流管的护理、皮瓣的观察与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等,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起着关键的作用,减少了术后并发症,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乳腺恶性肿瘤是女性较常见的影响生命和健康的病变之一,据统计[1]我国乳腺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剧,患病女性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关注.手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术后不同的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情况也有着差异性影响.本院选取2010年1~12月收治的乳腺恶性肿瘤患者86例进行围手术期全程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住院手术患者护理措施[方法]对58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手术患者加强预见性护理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其心理、饮食、病情、皮肤等方面的护理,增强患者自信心与手术耐受力,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特殊引流管的护理.[结果]58例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癌的患者,2例出现黑便,1例出现胆瘘,2例出现肺部感染,经及时对症处理,控制症状,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做好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癌患者手术前后的个性化预见性护理,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本科对1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1],效果满意,现就其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10月~2010年4月,本科对早期子宫内膜癌2例,卵巢癌3例,子宫颈癌5例实施腹腔镜手术,年龄29~54岁,住院8~14 d.术后发生肩部疼痛3例,恶心、呕吐2例,无皮下气肿、术后出血、输尿管阴道瘘、膀胱阴道瘘、尿潴留和尿路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7.
总结116例下肢骨折高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经验。包括术前的评估、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的基础预防护理、机械性预防护理、用药护理及功能锻炼等。认为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在围手术期采取以上综合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将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为提升临床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遵循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的证据转化模式,结合临床现状制订策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3个外科病房的215例患者及在上述科室工作的323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干预前后护士及患者对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及护士对审查标准的执行率。结果:干预前后,护士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知识得分分别为(79.13±13.97)、(87.37±12.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71,P<0.05);干预前后,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知识得分分别为(4.55±2.11)、(6.52±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6,P<0.05);干预后护士对各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制定围手术期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最佳实践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可提高患者对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认知及自我管理,提高护士对最佳证据执行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谢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4):61-63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推向远侧下肢,阻塞下肢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的“6P”征,即疼痛(pain)、苍白(pallor)、脉搏消失(pulselessness)、麻木(paresthesia)、运动障碍(paralysis)和皮温变化(polikilothermia)。目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Fogarty导管取栓术加静脉溶栓法。Fogarty导管取栓强调取栓应在栓塞发生6~8h内。 相似文献
20.
血栓形成是许多肿瘤或肿瘤治疗后发生的致命并发症。随着临床血栓检查与诊断方法的进步,恶性肿瘤合并血栓的发现率正逐步提高。国外的调查显示: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50%,不同种类手术静脉血栓发生率为:胸部26%-65%,腹部14-33%。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对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有效控制了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