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时,后斜韧带缝合修复与否对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50例(50膝)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3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行前交叉韧带自体肌腱重建、内侧副韧带浅层及深层缝合修复后,其中25例同时缝合修复后斜韧带(缝合组),25例不作手术处理(保守治疗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术前KT-1000测量、内侧关节间隙开口、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缝合组随访时间28~56个月,平均38.1个月;保守治疗组为26~55个月,平均29.1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膝关节IKDC评分、VAS评分、KT-1000测量、内侧关节间隙开口以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ocum试验检查显示两组膝关节均无前内侧旋转不稳定。结论对于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内侧副韧带浅层及深层缝合后,后斜韧带修复与否对恢复膝关节内侧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完全断裂时MCL深层(deep MCL,d MCL)缝合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2009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6例3度M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胫骨Inlay技术行MCL浅层(superior MCL,s MCL)重建同时,分别对d MCL采用缝合(缝合组,19例)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侧别、致伤原因、病程及术前内侧关节间隙开口、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行内侧关节间隙开口检测评价膝关节稳定性,并记录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缝合组随访时间为28~65个月,平均46.3个月;保守治疗组为26~69个月,平均45.9个月。两组均无膝关节僵直、血管或神经损伤及膝关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年,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80);缝合组VAS评分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P=0.00)。术后2年两组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开口、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胫骨Inlay技术重建s MCL后,d MCL缝合与否均能恢复膝关节内侧稳定性;但d MCL缝合有利于降低术后膝关节内侧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一期和分期韧带重建治疗Schenck KDⅢM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诊治的32例Schenck KDⅢM型多发韧带损伤患者资料,其中一期修复重建所有韧带者21例(一期组),分期修复重建韧带者11例(分期组)。一期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1~64岁,平均(43.70±2.13)岁;右膝10例,左膝11例。分期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33~69岁,平均(45.70±1.68)岁;右膝5例,左膝6例。比较两组的住院费用、康复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膝关节活动度、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稳定性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8.10±2.15)个月。两组平均住院费用与整体治疗所需平均康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术后VA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IKDC和Lysholm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术后IKDC和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与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chenck KDⅢM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治疗,采取一期和分期修复重建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一期重建患者费用更少,康复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内侧副韧带浅层治疗陈旧性膝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十堰市太和医院骨1科自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8例陈旧性Ⅲ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新鲜断裂的内侧副韧带、Ⅰ度和Ⅱ度损伤患者排除。术前应力位拍X片检查可见膝关节内侧间隙较健侧>5 mm,磁共振检查可见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皱缩或断裂。手术方法为取自体同侧的半腱肌,编织缝合,编织好的肌腱从胫骨的内侧脊前方穿入,从脊的后方穿出。然后将肌腱的两个尾端用导引针穿入股骨隧道,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术后在可调支具保护下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随访12个月左右,拍摄膝关节内侧应力位片、应用Lyshlo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评判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 结果患者术后Lyshlom评分(t=7.449)、IKDC评分(t=8.915)、膝内侧应力位片开口距离与健侧距离的差值(t=5.014)均改善,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应用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内侧副韧带浅层对治疗膝内侧副韧带陈旧性损伤短期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Dong JT  Wang F  Chen BC  Song KP  Ji G  Ma LF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2):1114-1118
目的 探讨异体韧带双束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手术方法,并经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以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53例慢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应力位X线片检查示膝关节内侧间隙较对侧增宽,且增宽间隙>5 mm,MRI检查示内侧副韧带连续性中断,外翻应力试验阳性,对所有患者行内侧副韧带重建手术.手术方法为股骨内侧髁至关节线下方5 cm行纵行切口,于胫骨前内侧关节线下方4.5 cm至后内侧关节线下方2 cm斜向钻取直径5 mm(或)6 mm骨隧道,股骨内侧髁由内向外导针定位并沿导针钻直径6 mm(或)7 mm,长2.5~3.0 cm的骨隧道,将异体肌腱两端编织后绕过胫骨隧道导入股骨隧道并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使重建韧带呈三角形状.术后积极康复功能锻炼.术后1年应用Lyshlo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价临床效果;外翻应力位X线片评估关节稳定性.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Lyshlom评分(89.7±3.4)、IKDC评分[A或B评分46例(86.79%)]较术前(Lyshlom评分51.8±4.9,t=- 79.724,P<0.05;IKDC评分A或B者0例)均有明显改善;外翻应力位X线片测量内侧关节增宽间隙由术前(10.4±2.4)mm减小到术后(2.8±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27,P<0.05);其中46例患者≤3 mm,7例患者3~5 mm.术前关节活动度135.4°±2.5°,与术后(132.7°±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例患者术后1年有不同程度的膝内侧局限性疼痛且存在明显压痛点.结论 应用异体肌腱双束三角形重建内侧副韧带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内侧稳定性,短期临床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Ⅱ度内侧副韧带(MCL)损伤手术或保守治疗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前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以54例膝关节ACL合并急性Ⅱ度MCL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受伤时间均〈1周,术前MRI检查示ACL连续性中断,MCL股骨、胫骨止点高信号,术前查体示前抽屉试验阳性,0°外翻应力试验阴性,30°外翻应力试验阳性.对所有患者术前行KT1000测量胫骨相对股骨前移度,膝关节活动度(ROM),IKDC主观评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对A组患者采取关节镜下ACL异体单束重建+MCL切开修复术;B组行单纯ACL异体单束重建,MCL采取支具固定保守治疗6周.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行IKDC评分、ROM测量、KT1000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年IKDC评分、KT 1000测量较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 ( t=13.699,9.553;P〈0.05);A组患者IKDC主观评分与B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2=6.273,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t=0.672,P〉0.05),A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前后稳定性改善(KT 1000测量值)较B组明显改善,且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0.932,P〈0.05).结论 膝关节Ⅱ度MCL损伤合并ACL损伤建议MCL修复+ACL重建一期手术完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Ⅱ度内侧副韧带(MCL)损伤手术或保守治疗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前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以54例膝关节ACL合并急性Ⅱ度MCL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受伤时间均〈1周,术前MRI检查示ACL连续性中断,MCL股骨、胫骨止点高信号,术前查体示前抽屉试验阳性,0°外翻应力试验阴性,30°外翻应力试验阳性.对所有患者术前行KT1000测量胫骨相对股骨前移度,膝关节活动度(ROM),IKDC主观评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对A组患者采取关节镜下ACL异体单束重建+MCL切开修复术;B组行单纯ACL异体单束重建,MCL采取支具固定保守治疗6周.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行IKDC评分、ROM测量、KT1000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年IKDC评分、KT 1000测量较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 ( t=13.699,9.553;P〈0.05);A组患者IKDC主观评分与B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2=6.273,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t=0.672,P〉0.05),A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前后稳定性改善(KT 1000测量值)较B组明显改善,且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0.932,P〈0.05).结论 膝关节Ⅱ度MCL损伤合并ACL损伤建议MCL修复+ACL重建一期手术完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内减张技术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 2011年3月-2014年9月,将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51例ACL断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采用关节镜下结合内减张技术解剖单束重建ACL,B组25例采用关节镜下解剖单束重建AC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侧别、体质量指数、关节软骨损伤患者Outerbridge分级、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KT-1000测量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3、6、12个月定期随访,进行KT-1000测量膝关节前向稳定性,采用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发生关节内感染,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均行二次关节镜检查,见韧带连续性良好、组织覆盖良好,重建韧带无再次断裂发生,膝关节活动度无受限;复查MRI提示韧带与骨隧道均愈合良好。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KT-1000测量值、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两组间比较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优于B组(P0.05)。两组间比较KT-1000测量值除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术后6、12个月A组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对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重建手术时,采用内减张技术能够有效缓解重建韧带的牵张力,利于重建韧带的愈合及术后膝关节早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897-190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一期修复重建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4年12月收治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损伤及合并内侧副韧带(MCL)Ⅲ度损伤患者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22~50岁,平均41.4岁。损伤至手术时间10~16 d,平均13 d。所有病例均于早期行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以及内侧副韧带修复。重建材料选择双侧自体腘绳肌腱,内侧副韧带修复采用有限切开缝合或带线锚钉修复。术前、术后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IKDC评分及主动关节活动度评估患膝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6~30个月,平均20.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伸膝无明显受限,膝关节屈曲(115±15)°,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8.16±5.72)分,关节活动范围为(115±15)°,IKDC评分为(89.25±4.9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关节镜下Ⅰ期修复重建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安全、有效,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结合限定切开重建内侧副韧带治疗ACL伴内侧副韧带陈旧性损伤的疗效。方法对51例ACL伴内侧副韧带陈旧性损伤,行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肌腱和股薄肌肌腱重建ACL,将重建后的自体肌腱向上反折至内侧副韧带上止点,应用Intrafix将残端固定于股骨内髁部。结果 51例获得随访12~18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无伸膝受限。屈膝90°时前抽屉试验均阴性,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20°。Lachman试验术前阳性51例,术后阳性3例,阴性48例;内侧张力试验术前阳性51例,术后阳性1例,阴性50例。术后Lysholm评分(93.22±3.90)分、IKDC评分(94.11±5.50)分,较术前均有较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膝关节韧带复合伤,关节镜下联合限定切开重建韧带,规避了更大的开放性损伤以及使用异体肌腱的费用及可能出现的排异反应,有助于关节部位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2003年1月,对7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42.0岁)应用深低温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断裂的前叉韧带,术后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采取IKDC(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Tengner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8个月,术后6年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采用KT2000在屈膝30°、90°,134N下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8个月,术后6年胫骨前后移动的距离。结果 7例均获随访,随访达6~7年,平均6.5年。患者术前与其他两组(术后8个月和术后6年)IKDC、Lysholm、Tengn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术后6年之间三种评分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KT2000屈膝30°、90°,134N下胫骨前后移动距离,术前和其他两组(术后8个月和术后6年)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8个月和术后6年之间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出现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再断裂现象。结论同种异体肌腱能简单有效地重建膝关节前叉韧带。正确选取韧带和适当推迟康复进程是确保疗效的要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韧带先进加强系统(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行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或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LARS人工韧带组25例(人工韧带组),自体腘绳肌腱组35例(自体肌腱组)。术前与术后随访采用Lysholm、Tegner、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前抽屉试验(ADT试验)、Lachman试验评价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结果术后随访24~54个月,平均36个月。两组组内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Lysholm、Tegner、IKDC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Lysholm、Tegner、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人工韧带组与自体肌腱组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ADT试验及Lachman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韧带组术后重返运动时间(19.52±2.33)周,明显早于自体肌腱组(29.54±2.3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LARS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中期疗效相当,均可恢复膝关节功能与稳定性,但使用LARS韧带重建的患者能够早期重返运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与双束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不保留残余组织进行比较,评估保留残余组织的作用. 方法 对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经临床检查和关节镜检查符合标准的62例双束ACL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ACL重建术中是否保留残余组织分为保残组和不保残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主观评估[主观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Cincinnati评分]和客观评估(客观IKDC评分、轴移试验及Kneelax3检查). 结果 术后2年保残组的主观IKDC评分[(92.3±4.3)分]、Lysholm评分[(89.0±4.5)分]及Cincinnati评分[(91.8±4.4)分]优于不保残组[(88.2±5.2)分、(85.6±4.9)分、(87.2±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保残组的客观IKDC评分、轴移试验、Kneelax3检查结果与不保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所有患者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切除残余组织双束ACL重建比较,保留残余组织双束ACL重建术后膝关节主观功能恢复更好,但术后膝关节机械稳定性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一期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2017年6月一期重建ACL及PCL治疗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11例(人工韧带组),自体腘绳肌腱重建12例(自体肌腱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侧别、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患者术后恢复日常活动及术前运动水平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以及膝关节稳定性评定结果。结果人工韧带组手术时间以及患者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术前运动水平时间,均较自体肌腱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自体肌腱组1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损伤表现、1例肌间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4个月,平均36.4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Lysholm、IKDC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外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LARS人工韧带或自体腘绳肌腱一期重建ACL及PCL的疗效相似,均恢复了膝关节功能与稳定性,但采用前者重建的患者能够更早恢复日常活动及重返运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松解深层内侧副韧带联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将37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是否松解深层内侧副韧带分为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松解深层内侧副韧带联合楔形HTO治疗,19例)和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不松解深层内侧副韧带联合楔形HTO治疗,18例)。记录手术前后关节线汇聚角(JLCA)、内侧关节间隙(MJO)、WOMAC评分、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5年。JLCA:术后2 d、3个月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 <0.05)。MJO:术后2 d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 <0.01),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OMAC评分、疼痛VAS评分:两组术后3个月、1年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术后3个月、1年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伸直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松解深层内侧副韧带联合楔形HTO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更方便关节镜下处理关节内损伤,能够获得更理想的MJO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修复重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2-03—2015-02诊治的21例(21膝)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资料,均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同种异体肌腱、自体股四头肌腱重建前、后十字韧带,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后外侧复合体及原位修复内侧副韧带。结果本组21例获随访平均15.6(12~21)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固定装置松动、移植物失效及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膝关节Lachman试验、抽屉试验、侧方应力试验及Dial试验均阴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7.1±4.3)分提高至术后(88.9±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由术前(59.8±11.6)°提高至术后(118.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修复重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具有创伤小、术野清晰、并发症少等优点,且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关节镜辅助一期自体肌腱重建KD-Ⅲ-MC型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我们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二科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依据华西-膝关节脱位多发韧带损伤分期分型诊治体系标准收治符合KD-Ⅲ-MC型的患者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16~70岁,平均(35.42±7.8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扭伤8例,砸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损伤至手术时间14~21 d,平均(16.25±2.87)d。所有患者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均为D级,手术前、后抽屉试验均≥Ⅱ度,Lachman试验均为Ⅲ度,终末点消失,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采用美国医学会三度分类法均为Ⅱ度以上。Tilos应力位X线检查提示:前向应力胫骨前移(8.15±3.46)mm、后向应力胫骨后移(12.51±3.98)mm、外翻应力内侧间隙(8.46±3.91)mm。术中均一期关节镜下取同侧自体肌腱进行前、后交叉韧带单束重建,内侧结构均采用带线锚钉固定加强缝合、关节囊紧缩必要时内侧解剖型自体肌腱修复。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18±2.45)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转阴,2例患者MCL损伤分级Ⅱ度,1例膝关节僵硬。IKDC综合评分:A级10例,B级16例,C级6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将KD-Ⅲ-MC型中不同损伤类型的患者进行统计分组,观察相应时间段的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发现术后末次膝关节Lysholm评分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各种损伤类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软骨损伤组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低于其他组,说明韧带损伤组恢复欠佳与关节软骨损伤有一定关系。各组患膝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均有明显的提高,差异相对较大,术后6个月、12个月相比术后3个月差异较小。结论在KD-Ⅲ-MC型多发韧带损伤中,一期关节镜下取自体肌腱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带线锚钉固定加强缝合、关节囊紧缩内侧解剖型自体肌腱分步重建固定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断裂伤采取同种异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内侧副韧带前纵束及后斜束.术后按Lysholm评分法进行评分,并与术前比较.结果 术后12个月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48例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患者,按照配对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于关节镜下行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及内、外侧副韧带修复,对照组行开放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7个月。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99±33)m L、(114±26)min、(46±12)m 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46±39)m L、(145±33)min、(68±14)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分别为(119±6)°、(90±6)分、(80±5)分和(111±6)°、(82±5)分、(72±5)分,均明显优于术前的(62±6)°、(32±5)分、(24±5)分和(65±6)°、(34±5)分、(25±5)分(P0.05);两组患者术前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小、手术时间短、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良好,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比较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与不保留残端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7月~ 2011年6月收治连续的68例选用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的ACL断裂患者,其中31例保留ACL残端行鞘内重建,37例未保留ACL残端(对照组).术前体查前抽屉试验、Lack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阳性.术前及术后3、6、9、12个月及末次随访通过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及膝关节韧带损伤专用的Marshall评分比较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KT-2000关节测量仪评价关节松弛度.[结果]保留残端鞘内重建组30例、对照组35例获1年以上完整随访.患膝关节不稳症状均消失,鞘内重建组轴移试验、Lackman试验均为阴性,对照组Lackman试验均为阴性,轴移试验阳性一例.测量患侧及健侧KT-2000,侧-侧差值<3 mm,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侧-侧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与术前Lysholm评分及IKDC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末次随访时膝关节韧带损伤专用的Marshal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体腘绳肌腱解剖鞘内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建立具有高度稳定性的膝关节,有助于腱骨愈合及本体感觉的重建,并能早期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