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CT定位卵圆孔在射频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应用。方法对155例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反戴立体定向仪CT定位对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毁损术。结果 151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有效率97.4%,并发症12例。结论 CT立体定向技术为定位穿刺靶点提供了客观依据,避免了穿刺的盲目性,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rainlab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及图像融合技术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甘油注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常规行MR扫描,头部安装Leksell立体定位头架后行CT扫描,将CT及MR图像输入Brainlab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进行图像融合,直接定位半月神经节并确定穿刺路径。结果所有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无穿刺损伤所致并发症,术后疼痛立即消失,疗效优良率100%,术后面部感觉减退5例,均无特殊不适感。术后随访半年~1年,无继续服药患者及复发病例。结论立体定向图像融合技术能直接定位三叉神经半月节,并能对穿刺路径进行设定,结合术中电生理定位,确保能快速准确穿刺靶点,避免了穿刺的盲目性,显著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反戴立体定向头架定位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7年4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106例,采用反戴立体定向头架CT定位卵圆孔射频热凝毁损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结果 88例患者术后三叉神经疼痛消失,18例疼痛好转;术后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13例,面瘫1例。术后随访1年,复发12例。结论此方法弥补了传统经验穿刺射频损毁术定位不准的不足,其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无框架立体定向引导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引导下,对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行经前入路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术中电刺激验证靶点,而后进行靶点射频热凝治疗。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随访6~36个月,疼痛完全消失29例,疼痛减轻1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8例,咀嚼力减弱1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无框架立体定向引导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明显减少盲穿过程因深度或方向掌握不当产生的并发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C-臂引导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三叉神经痛病例资料,均采用C-臂引导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结果 145例病人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总有效率为96.7%;疼痛缓解不明显或无效5例(3.3%);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24个月,疼痛复发14例(9.33%)。结论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高危、各种手段治疗后复发的病人,C-臂引导穿刺可提高成功率,使手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C形臂或CT靶点精确定位卵圆孔半月神经节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技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 816例射频治疗病例,术中采用C形臂X线或CT定位,靶点位于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温度设定65~80℃,时间设定为30~60 s。近、远期疗效观察并总结分析并发症。结果本组近期随访病例2760例,疼痛完全消失2661例,总有效率96.41%,2年内复发率192例(6.9%),无效39例(1.4%)。结论本手术方法弥补了传统的徒手穿刺的缺陷,提高了定位准确性和疗效。对行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VD)复发或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以做为一项补充治疗。对本病伴有高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Dyna-CT在穿刺卵圆孔,确定球囊位置及形态,进而辅助经皮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经皮微球囊压迫术中使用Dyna-CT进行三维重建治疗20例三叉神经痛的病例资料,在穿刺时确定穿刺针与卵圆孔的关系及角度,在压迫时确定球囊的位置、形态,测定体积,并进行随访.结果 穿刺针在正位与中线成角15.17°~35.48°,平均25.28°,侧位与Reid基线成角37.46°~ 53.18°,平均46.09°.球囊的体积为568.2 ~891.4 mm3,平均766.1 mm3.20例术后症状均完全缓解,4例出现咬肌无力合并面部轻度痛觉减退.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3个月,所有病例无复发,术后并发症消失.结论 Dyna-CT辅助经皮微球囊压迫术能够不依赖患者体位,方便地观察卵圆孔,确定穿刺方向,准确地对穿刺针方向及深度进行调整,立体全面地观察及测定穿刺针的角度、球囊的位置、形态和容量,从而降低手术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C型臂引导、三维成像CT定位下运用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应用及并发症的随访观察。并与口服卡马西平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进行对比。方法观察组65例,对第Ⅰ支、第Ⅱ支、第Ⅲ支通过C型臂引导、三维成像CT定位下卵圆孔穿刺的方法进行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术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出院后随访观察0.5~2a,1a内复发5例(7%);2a内复发9例(14%),分别再次给予半月神经节温控射频热凝术,仍然有效,个别患者会出现面部感觉减退,无其他永久性并发症。对照组1a内治疗无效15例(37.5%);2a内无效19例(47.5%),余6例效果逐渐减弱。结论 C型臂和三维重建CT引导下经卵圆孔半月神经节温控热凝术具有安全系数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且可重复治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4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428例中,术后发生并发症38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5年、疼痛累及三叉神经第二支、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并适当调整术中球囊参数,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半月节立体定向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附1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RW立体定向导航系统以及三维CT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1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采用CRW立体定向系统辅助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再在三维CT辅助下进针到达半月节切迹,方波刺激及预毁损确认穿刺到位后,采取逐渐加温的方式进行毁损.结果 124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无穿刺副损伤所致并发症.一次穿刺成功89例(71.8%),二次穿刺成功33例(26.6%),2例(1.6%)因颅底骨质结构有变异,经多次穿刺成功.术后即刻总体有效率为98.4%.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感即浅感觉减退87例(70.2%),1例患者出现角膜炎(0.8%),未出现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3月~2年,复发7例(5.6%).结论 采用立体定向导航系统及三维CT重建可以大大提高穿刺卵圆孔的准确性,减少并发症:个体化穿刺策略的制定可以进一步确保疗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RW立体定向导航系统以及三维CT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1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采用CRW立体定向系统辅助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再在三维CT辅助下进针到达半月节切迹,方波刺激及预毁损确认穿刺到位后,采取逐渐加温的方式进行毁损.结果 124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无穿刺副损伤所致并发症.一次穿刺成功89例(71.8%),二次穿刺成功33例(26.6%),2例(1.6%)因颅底骨质结构有变异,经多次穿刺成功.术后即刻总体有效率为98.4%.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感即浅感觉减退87例(70.2%),1例患者出现角膜炎(0.8%),未出现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3月~2年,复发7例(5.6%).结论 采用立体定向导航系统及三维CT重建可以大大提高穿刺卵圆孔的准确性,减少并发症:个体化穿刺策略的制定可以进一步确保疗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唤醒麻醉技术于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MC)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3例我院2018年7月经PMC治疗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例。应用术中唤醒麻醉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受试者疼痛的缓解程度指导术者对球囊的大小及压迫时间加以调整。术后对相应病例跟踪回访1月,并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3例病例,术中球囊压迫的平均时间为3分钟,球囊造影剂充盈量平均为0.5ml;手术效果满意,未出现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弱及咀嚼肌瘫痪;术后随访1月,3例病例患侧疼痛未再出现,颜面部麻木程度较前明显缓解。结论于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中应用唤醒麻醉技术是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技术手段,能保证手术的疗效、减少可能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C形臂或CT靶点精确定位卵圆孔半月神经节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技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816例射频治疗病例,术中采用C形臂X线或CT定位,靶点位于卯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温度设定65~80℃,时间设定为30—60s。近、远期疗效观察并总结分析并发症。结果本组近期随访病例2760例,疼痛完全消失2661例,总有效率96.41%,2年内复发率192例(6.9%),无效39例(1.4%)。结论本手术方法弥补了传统的徒手穿刺的缺陷,提高了定位准确性和疗效。对行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VD)复发或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以做为一项补充治疗。对本病伴有高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60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报告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602例,有效率为98%。作者介绍了利用自制“穿刺定位尺”行半月神经节穿刺的方法,靶点的命中率达98.8%,对此种治疗的力法,优点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5.
应用卵圆孔定位仪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卵圆孔定位仪在选择性经皮温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应用方法和技巧。方法对三叉神经第Ⅱ、Ⅲ支疼痛者或第Ⅰ、Ⅱ、Ⅲ支同时疼痛者应用Hartel前入路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其中260例患者应用三叉神经卵圆孔定位仪辅助定位,对39例患者术中应用X线或三维CT进行卵圆孔靶点验证。结果所有病例穿刺成功。术后即刻疗效:优良206例,良好42例,无疗效12例,总有效率95.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卵圆孔定位仪可用于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辅助定位,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使用CT和神经电生理定位引导射频热凝术穿刺半月神经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人取仰卧位或坐卧位,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在CT颅底薄层扫描(行三维重建)引导下穿刺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并通过神经电生理电刺激确定电极针裸露段的准确位置,温控射频对靶点进行毁损,然后在麦氏囊内注射甘油0.3 ml.结果均一次性穿刺进入卵圆孔,定位准确,在热凝毁损不同三叉神经感觉分支时未损伤其他脑神经.疼痛即刻消失,仅术区面部遗有麻木感,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颅底CT薄层扫描配合神经电生理定位,提高了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仪反戴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毁损术中定位的新方法。方法对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取脑立体定向仪反戴,CT定位,进行三叉神经半月节毁损术。结果9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有效率100%,术后面部感觉减退1例,无其他不适。术后半年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此方法定位简单准确,并发症少,是一种很好的定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半月节注射甘油治疗三叉神经痛499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仪定位下穿刺半月神经节注射甘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对我院1992年11月至2007年12月治疗的4 998例三又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4 898例,治愈率98.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8%,且大多数在术后1年内经对症治疗恢复;随访6年,复...  相似文献   

19.
三叉神经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临床上比较常见,治疗方法众多,但尚未取得满意效果。药物、酒精注射及周围主撕脱术[1]疗效欠佳,而感觉神经根切断的并发症则难以为患者所接受。现在多采用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半月神经节经皮立体定向射频感觉根毁损术及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本文综述这些治疗方法和疗效及近期进展u一、微血管减压术(mlcrova。"fardecomPreSS100·MVIj)l)andy早在lq34年已指出,TN是由于三叉神经很被血管压迫所致。电子显微镜研究显示,颅神经根进出脑干的过渡区髓鞘膜变薄.中枢端髓鞘(少突胶…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期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0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应用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行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定向组(简称定向组)120例和经皮徒手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徒手组(简称徒手组)80例,定向组应用自行研制的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