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院内护理监控体系并观察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18年1月建立了规范的院内防控体系并构建了VTE防治精细化管理体系。本次研究将2018年外科收治的1078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17年收治的96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VTE发生、评估及预防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及护理人员血栓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评估准确率、预防正确率及预防执行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人员2018年血栓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明显高于2017年(P0.01)。结论:构建VET院内护理监控体系,可提高院内VTE诊断病例数,降低VTE发生率,推进院内VTE预防护理工作,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合分析全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病人的临床特点,提高医护人员VTE疾病预防和识别能力。[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4月全院通过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上报的VTE病人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上报VTE病人242例,男99例(40.9%),女143例(59.1%),年龄60.5岁±16.1岁,182例(75.2%)为手术科室病人;肺栓塞19例,其中10例(52.6%)存在症状,主要表现为憋气(9例)和呼吸困难(5例);深静脉血栓230例,其中130例(56.5%)存在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86.9%)和患肢疼痛(49.2%);下肢远端VTE引起肢体肿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近端,隐匿性强(P0.05);对于症状性下肢血栓病人所出现的症状中,手术病人的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结论]VTE病人女性略多于男性,以中老年为主,疾病趋于年轻化;重症病人为高发人群,是将来预防工作的重点对象,需加强下肢远端血栓的识别。对于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疼痛的手术科室病人,更需警惕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管理信息化平台,形成VTE评估-提醒-处置流程,提高护士VTE评估率,提高VTE风险人群宣教实施率。方法:设计VTE管理信息化平台内容与构架,形成平台初稿,试点病房运行,收集反馈信息,完善平台各项内容,将平台进行全院推广应用。结果:形成了完善的VTE管理信息化平台内容与构架;该平台提高了VTE评估率、物理预防措施宣教及实施率(P0.05)。结论:VTE管理信息化平台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效率,VTE评估-VTE高危提醒-VTE处置系统有效促进了医护合作,VTE评估率、物理预防措施宣教及实施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规避护理风险、降低意外事件发生、提升护理质量、改善病人照护结局。[方法]引入信息化技术,运用文献回顾、病例对照研究、专家咨询等科学研究方法,构建护理质量管理系统、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排班等护理管理系统。[结果]运行后较运行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护理防差事件上报例数提高;节约了护理记录时间;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加强医护之间的沟通。[结论]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改善护理质量,但是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信息系统的便捷性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老年患者院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所有住院期间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55例中老年患者纳入VTE组,按照1:2的比例选择同年度入住同一科室、同一主要诊断、年龄相近、性别相同且住院期间没有发生VTE的患者108例纳入非VTE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分值、合并疾病、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可能的危险因素、用药情况等进行病例回顾研究,筛选出危险因素并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并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同一医院住院期间发生VTE和非VTE患者共54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肝肾疾病、饮酒史、D-二聚体浓度和Caprini血栓风险等级是中老年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VTE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对中老年患者院内发生VTE起到一定的辅助预测作用,该模型尚需由多中心大样本试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bolism,VTE)预警信息化系统,以提升医护人员对VTE的防治意识和水平,及时对有VTE风险的患者进行干预。方法 :通过组建VTE防治工作组,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多学科协作下的VTE预警信息化系统,联通医疗和护理电子病历系统,进行风险自动评估和预警、分级预防与治疗辅助决策、VTE质量控制管理。结果 :VTE预警信息化系统实施后,我院逐步实现了对所有住院患者的VTE风险评估全覆盖;与实施前相比,VTE高风险患者的基础预防措施、物理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措施的落实率均有提升(P<0.001)。信息系统用户体验评价4个维度中,预警及时维度评分最高,为(9.16±2.79)分。结论 :住院患者VTE预警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可助力高效、高质量地开展院内VTE防治工作,提升VTE防治水平,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乳腺癌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血栓发生提供科学、客观及量化的参考工具。[方法]通过Meta分析获得乳腺癌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合并风险值,构建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通过逻辑评分法转换为风险评分模型并进行危险层级划分。[结果]最终构建了包含体质指数(BMI)≥30 kg/m2、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血栓史、浸润性导管癌、乳腺手术、化疗、他莫昔芬类药物和中心静脉置管10个危险因素在内的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总分为0~21分,≥13分判定为高危,9~13分为中危,9分为低危。[结论]基于Meta分析建立的具有循证基础的乳腺癌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和适用性有待临床实践进行外部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基于信息化的静脉血栓栓塞症上报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于2014年6-12月期间,首先采取焦点小组访谈法建立静脉血栓栓塞症上报表,之后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相对接,并形成有效的上报制度和质量控制制度,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有效培训,形成静脉血栓栓塞症信息化上报系统。2015年1月在全院范围内正式上线使用。结果 :静脉血栓栓塞症信息化上报系统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我院护理人员血栓防治管理水平(知识水平、技能操作正确率均有明显提升,P0.05)。结论 :建立静脉血栓栓塞症信息化上报系统可提高临床对血栓的防治管理水平,降低患者痛苦;同时为相关卫生管理部门制定措施和制度提供数据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方圆  刘丽峰  孔轻轻  吴琼 《护理研究》2022,(19):3428-3432
目的:构建肺癌病人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术前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47例肺癌病人作为病例组,同年度入住同一科室且术前未发生VTE的病人9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疾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纤维蛋白原(FIB)浓度4个因素进入模型,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3.350+2.790×年龄+2.188×FIB+1.659×Hcy+1.616×D-二聚体。对模型进一步简化评分规则,其对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0(P<0.001)。结论:构建的肺癌病人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对肺癌病人术前VTE发生风险的预测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还需多中心、大样本试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综述近年国内外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控制体系构建及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构建VTE电子信息系统、预警模型,创立多学科合作模式,开展VTE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以期通过寻找合适的风险评估工具,构建合理的预防控制体系,为国内VTE预防控制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保护性约束信息化管理系统,指导临床护士科学决策并合理使用约束用具。方法 2017年5月—11月,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小组讨论等方法构建保护性约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主体,并与计算机中心合作形成规范化的住院患者身体约束评估、上报、监控管理体系,研发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形成保护性约束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试运行逐步完善后投入临床应用。结果保护性约束信息化管理应用前后,护理人员约束实施与决策轮的一致率由78.102%上升至97.321%,患者的约束率由0.906%下降至0.7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保护性约束信息化管理系统后,约束评估指征准确率、约束行为规范率、约束动态观察落实率、约束交接班落实率稳步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护性约束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替代经验管理帮助护士科学、客观地评估和决策约束使用的指征和时机,规范身体约束流程,指导护士及时上报、动态监控、准确反馈对患者的身体约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病区麻醉药品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加强麻醉药品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病区麻醉药品传统管理系统为基础,从问题出发,构建并应用麻醉药品信息化管理系统来规范病区护士执行麻醉药品医嘱,实行院科两级麻醉药品监管,并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改进,比较新系统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麻醉药品信息化管理后,病区麻醉药品使用管理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实施前,每次麻醉药品登记用时缩短,病区麻醉药品各种近似错误发生率降低,护士工作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麻醉药品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助于推动病区护理单元麻醉药品管理规范化,促进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保障麻醉药品使用安全,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室(ICU)老年非手术病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2年1月滨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的524例老年非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VTE将病人分为VTE组和非VTE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和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524例病人中,发生VTE166例,发生率为3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制动时间、脑卒中、VTE病史、下肢静脉曲张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是ICU老年非手术病人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利用上述7个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经Bootstrap重复抽样1 000次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绘制校准曲线图显示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良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8.460,P=0.390。C-index为0.86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71,灵敏度为0.729,特异度为0.891,准确率为81.49%,提示模型的区分度以及准确率较好。临床决策分析曲线...  相似文献   

14.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外科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两个病理生理阶段。DVT系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地凝结,好发于下肢,多见于外科术后及长期卧床者,因临床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栓子脱落并发PTE常为首发症状。肺血栓栓塞症(PTE)又称为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MDT模式构建的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12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急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81例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7—12月应用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后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5例为观察组。评价患者就诊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就诊至卒中医生接诊时间、就诊至CT完成时间、就诊至CT报告判读时间、就诊至进行溶栓治疗时间等过程指标;以及溶栓率、溶栓后24 h的NIHSS分值、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指标。结果应用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就诊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4.39±1.35) min vs (5.10±2.93) min]、就诊至卒中医生接诊时间[(11.70±4.43) min vs (25.46±3.77) min]、就诊至CT完成时间[(14.20±6.33) min vs (20.24±7.26) min]、就诊至CT报告判读时间[(18.25±9.54) min vs (27.76±7.99) min]、就诊至进行溶栓治疗时间[(43.5±12.77) min vs (57.46±3.77) min]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溶栓率(88.29%vs 79.6%)及患者满意度(96.60%vs 90.06%)明显高于对照组,溶栓后24 h的NIHSS分值[(4.95±2.02)分vs (5.21±2.29)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DT模式构建的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有利于缩短患者就诊至溶栓治疗的时间,提高溶栓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实现快速救治及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开发护理会诊信息化平台,并观察其应用效果,以提升临床护理信息化水平。方法 :在组建多学科团队及完善护理会诊流程的基础上,联合计算机中心构建护理会诊信息化平台,并在全院范围内投入使用,统计会诊量、会诊内容、会诊完成时间、会诊问题结局、会诊满意度等。结果 :应用护理会诊信息化平台后,申请会诊患者相关护理问题共涉及14个护理专业组,好转率约90%,会诊申请单填写时间为2 min,会诊专家前往科室完成会诊平均时间为4.5 h;2019年—2021年患者对护理会诊的满意度分别为98.34%、99.50%、99.55%;申请会诊科室对护理会诊的满意度分别为95.35%、96.10%、96.24%。结论 :护理会诊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结局,提升了专科护理质量,有助于推动专科护理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优化采血流程,减少患者等候时间,避免大量患者集中在采血区域。方法 建立由采血登记模块、智能化分配模块、信息备份储存模块组成的信息化采血登记平台,患者通过院内自助机和手机APP进行平台操作,完成采血登记或预约;平台通过智能化分配实现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流采血患者。比较平台应用前后患者采血登记耗时和等候采血耗时。结果 与2017年比较,2018年应用信息化采血登记平台后,采血登记耗时缩短比例为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等候采血耗时缩短比例为47.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信息化采血登记平台的应用,优化了采血流程,能够有效减少患者采血等候时间,实现分时段预约采血,避免大量人员聚集,优化了院内采血秩序,减少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3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普外科住院的老年胃癌术后患者52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自行设计临床资料调查表、癌因性疲乏、Barthel指数、营养风险筛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及衰弱指数对患者进行测评,筛选出危险因素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发生VTE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配偶、吸烟史、自理能力、癌因性疲乏、共病类型、术前有无新辅助治疗、衰弱状况、病理类型、围术期输血史、入院D-二聚体、术后次日D-二聚体及入院癌胚抗原是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配偶、有吸烟史、不能自理、重度癌因性疲乏、共病循环系统疾病、重度衰弱、病理类型为腺癌、围术期有输血史、入院D-二聚体高及术后次日D-二聚体高是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配偶、吸烟史、自理能力、癌因性疲乏、共病类型、衰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专科护理小组在医院内VTE预防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建立VTE专科护理小组,制定专科小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对全院VTE预防护理进行培训、考核、质控、敏感指标监测.比较实施VTE专科护理小组工作模式前后VTE基础预防措施的落实率、VTE风险评估率、VTE理论和操作掌握情况.结果专科护理小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