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Guo N  Zhou YH  Qu J  Pan ZQ  Wang L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4):330-33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LASIK术后DLK患者30例(39只眼)(Ⅰ~Ⅳ期),术后1、3、5、7d及1个月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后3、7d及1个月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Ⅰ期及Ⅱ期DLK的典型表现出现在术后3d,共焦显微镜观察所见:角膜板层切口前基质及层间可见大量直径12~20μm的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反光较强,散在分布或排列成行,细胞内可见偏心的高反光的核和低反光的细胞内结构。层间还可见大量直径8~12μm的圆形细胞,强反光,多聚集成簇或排列成行,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术后7d上述细胞几乎消失。Ⅲ期DLK出现于术后3~5d,表现为前基质中的细胞浸润更浓密,层间无定形的高反光物质较明显。Ⅳ期DLK在术后5~7d出现明显的前基质结构模糊,高反光,角膜瓣全层皱褶,晚期形成大量高反光的瘢痕组织。结论LASIK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是角膜瓣层间的炎性反应,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角膜瓣层间的炎性细胞浸润,其发病是多种因素通过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制瓣方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的恢复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行LASIK术的近视眼患者30例(60只眼),其中MoriaⅡ机械刀和60 kHz IntraLase飞秒激光制瓣各15例(30只眼),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拍摄和比较角膜中央、颞侧和鼻侧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使用方差分析和£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及两组之间SND的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SND在机械刀组分别为中央:(16 728.30 ±4 300.30)、(1 875.42±300.50)、(1 701.55±194.11) μm/mm2;颞侧:(11 379.70±1 833.92)、(1 341.20±288.68)、(1 860.87±147.60) μm/mm2;鼻侧:(8 506.79±662.83)、(7 428.96±712.99)、(8 044.32±1 077.54) μm/mm2;在飞秒激光组分别为中央:(16 351.59 ±3 503.88)、(1 859.38±452.93)、(2 043.67±377.76) μm/mm2;颞侧:(12 328.22±2 007.43)、(1 483.85±371.28)、(2 126.31±279.87) μm/mm2;鼻侧:(8 347.91±789.44)、(1 475.53±293.98)、(2 022.10 ±282.89)μm/mm2.两组角膜3个部位SND在术后1和3个月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和3个月机械刀组:中央t=18.981、18.912,颞侧t=30.121、27.921,鼻侧t=6.456、2.126;飞秒激光组:中央t=22.667、22.379,颞侧t=29.000、28.376,鼻侧t=46.329、41.751;P <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机械刀组鼻侧SND在术后3个月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1,P<0.01),飞秒激光组颞侧和鼻侧SND在术后3个月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9、-6.645,P <0.01);飞秒激光组和机械刀组SND在中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2,P=0.96),机械刀组鼻侧SND在术后1和3个月均大于飞秒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81、29.608,P<0.01),飞秒激光组颞侧SND在术后3个月大于机械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5,P<0.01).结论 LASIK术后周边角膜神经在术后1个月开始恢复,飞秒激光制瓣较机械刀制瓣具有更好的角膜神经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角膜瓣保湿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斌  刘培生  汪子瑛  王东初 《眼科》2000,9(5):259-26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角膜瓣干燥的预防方法。方法:完成角膜瓣制作后常夫将瓣自身反折,将瓣的颞侧缘与瓣的近蒂部平齐,依靠瓣的基质面的微量水份的表面张力吸附折叠。结果:选择双眼接受LASIK的患者30例,右眼为保湿组,左眼为对照组,激光切事后见保湿组无一眼瓣干燥,对照组26眼瓣干燥,占86.7%。结论:角膜瓣折叠保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反应的动态变化。方法等效球镜为-6.75~-12.50D的近视患者6例12眼行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飞秒激光参数设置为脉冲频率200kHz,脉冲能量100~150nJ,瓣直径7.9~8.3mm,预计瓣厚度80~100μm。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裂隙灯检查角膜中央区域的形态,并用共焦显微镜观察中央区域的角膜反应。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裂隙灯检查所有手术眼未见haze或瓣皱褶,共焦显微镜下观察所有眼未见明显角膜上皮细胞的形态改变。术后1周,4例6眼观察到近切削界面的基质细胞轻度激活,表现为细胞核反光增强,细胞轮廓可见,切削面反光轻度增强,其余眼未观察到明显的基质细胞激活。角膜基质细胞激活在术后1个月减轻,至术后3个月基本消失。术后所有手术眼均可在切削面持续观察到高反光沉积物,1眼(预期角膜瓣厚度80μm)在共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微皱褶。结论 VisuMax飞秒激光LASIK术后存在角膜细胞水平反应的变化,其角膜基质细胞激活程度较轻可能与脉冲能量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并逐步趋向完善的一种角膜屈光手术。LASIK术后角膜扩张是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现就当前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 16例 ( 3 0眼 )远视行LASIK。术前远视度数为 3 5 0~ 12 .5D ,平均 ( 7 0 9± 2 .62 )D。术后随访观察 12月。结果 术中无严重并发症 ,术后 3月屈光度基本稳定 ,术后 12月残余屈光度在 1 0 0D和 2 0 0D以内的分别占 40 0 0 % ( 12眼 )和 63 3 3 % ( 19眼 ) ,裸眼近视力≥ 0 .5者 3 0眼 ( 10 0 0 0 % ) ,≥ 1 0者 2 4眼 ( 80 0 0 % ) ,裸眼远视力≥ 0 .5者 2 6眼 ( 86 67% ) ,≥ 1.0者 9眼 ( 3 0 0 0 % ) ,1眼 ( 3 3 3 % )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一行 ,5眼 ( 16 67% )有眩光。结论 LASIK治疗远视安全有效。治疗软件进一步完善及治疗参数进一步的调整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3  
Lian J  Zhou D  Ye W  Wang K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87-290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在治疗近视眼中的作用。方法 将678例(928只眼)近视眼患者(-2.00 ̄-20.00D)分为3组:I组为-2.00 ̄-6.00D、Ⅱ组为-6.10 ̄-10.00D及Ⅲ组为-10.10 ̄-20.00D,均采用LASIK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年(6 ̄18个月),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I组:术后1年时平均残余屈光度为-0.24±0.50D,屈光度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干眼症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姚静  褚仁远 《眼科新进展》2004,24(2):139-142
干眼症是常见的眼表疾病 ,随着角膜屈光手术 ,尤其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的广泛开展 ,干眼症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LASIK术前大多数患者有干眼症 ,术后必然发生干眼症 ,从而影响LASIK的手术效果。我们就干眼症的诊断、LASIK引起干眼症的机制进行综述 ,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靖  张晓燕 《眼科新进展》2000,20(6):420-42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采用LASIK治疗高度近视186例308眼,按术前屈光度将患者分为2组。对1a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术前近视-6.0~-10.0D(等值球镜,下同)术后1a裸眼视力达到0.5和1.0者分别为95.76%和77.58%,剩余屈光度为-0.32D±0.46D。B组术前近视-10.25~-20.00D,术后1a裸眼视力达0.5和1.0者分别为62.24%和37.06%.剩余屈光度-0.92D±1.13D。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并有较好的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刘璟  邹鸿 《国际眼科杂志》2008,8(7):1479-148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瓣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1d)角膜瓣皱褶的处理。方法:针对LASIK术后早期出现的17例角膜瓣皱褶病例在表麻下重新掀瓣复位后加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术后点用1g/L氟美童滴眼液及3g/L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术后24h去除角膜接触镜。结果:经过上述处理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预期最佳矫正视力,角膜瓣重新恢复平整,位置正常,皱褶消失,无上皮植入。结论:LASIK术后早期角膜瓣皱褶是较常见的LASIK术后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常影响患者术后视力。在处理上应及早掀瓣重新复位。  相似文献   

11.
He TG  Shi XR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6):517-521
目的探讨超薄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在治疗中央角膜厚度<500μm的高度近视眼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使用超薄瓣LASIK和LASEK两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6·00D、角膜厚度为450~500μm的近视眼患者。其中超薄瓣LASIK组23人39只眼,近视度数为-6·00~-9·50D,平均-7·51D。LASEK组19人37只眼,近视度数为-6·00~-11·50D,平均为-7·50D。分别于治疗后1、3、6、12个月检查并记录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等值球镜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等并进行比较。结果超薄瓣LASIK组术后反应较轻,LASEK组角膜上皮完整时间平均为4d,术后裸眼视力超薄瓣LASIK组恢复较快,在术后1、3、6、12个月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分别占64·1%、87·2%、87·2%和79·3%,LASEK组分别为37·8%、75·7%、67·6%和71·4%。等值球镜度在±0·50D之间者超薄瓣LASIK组为48·7%、51·3%、61·5%、82·8%,LASEK组为51·4%、45·9%、45·9%和57·1%。术中、术后无发生严重并发症,超薄瓣LASIK组并发症主要为角膜瓣细小条纹和过矫,LASEK组并发症主要为屈光回退和轻微的haze。结论超薄瓣LASIK在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LASEK相同,而治疗后的稳定性优于LASEK,患者的满意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Li ZX  Xie LX  Hu LJ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3):150-155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后角膜瓣及瓣下角膜厚度对角膜强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家猫 2 8只随机分成 4个组 ,建立LASIK动物模型。A组 8只 ,制作厚度为 16 0 μm的角膜瓣 ,激光切削至剩余瓣下角膜厚度为 30 0 μm ,复位角膜瓣。B组8只 ,弃去角膜瓣 ,剩余瓣下角膜厚度为 30 0 μm。C组 6只 ,处理方法同A组 ,但剩余瓣下角膜厚度为180 μm。D组 6只 ,处理方法同B组 ,但剩余瓣下角膜厚度为 180 μm。分别于术前 ,术后 1周 ,1、2及3个月行中央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的测量 ,并分析角膜后表面地形图。术后 3个月行组织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术后 3个月时 ,A、B、C及D组前房深度增加量分别为 ( 0 16± 0 0 8)、( 0 2 1± 0 16 )、( 0 33± 0 0 9)及 ( 0 41± 0 10 )mm。A组与B组、C组与D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意义 (t=0 6 85 ,1 45 7;P >0 0 5 ) ;A组与C组、B组与D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 (t=3 45 8,2 5 97;P <0 0 5 )。A、B、C及D组角膜后表面前突的增加量分别为 ( 2 7 78± 9 5 2 )、( 39 5 7± 7 6 8)、( 5 8 5 7± 8 6 6 )及( 6 8 14± 19 6 9) μm。A组与B组、C组与D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意义 (t=2 36 1,1 0 90 ;P >0 0 5 ) ;A组与C组、B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飞秒LASIK)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寻求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总结2009年12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行FEMTO LDV飞秒LASIK手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患者共1187例(2352眼),对其手术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UCVA达1.0以上者为94.64%,等效球镜度在±0.5 D内者为92.81%。共发生并发症35例(38眼,1.6%),术中并发症有角膜瓣偏心或超小瓣11眼(0.47%),角膜瓣形成不全2眼(0.08%),游离瓣1眼(0.04%),角膜瓣边缘切割不完全3眼(0.13%),角膜瓣边缘切割不规整3眼(0.13%),角膜瓣层间切割不完全而掀瓣困难2眼(0.08%),术中角膜上皮剥脱2眼(0.08%),气体垂直爆破3眼(0.13%),角膜缘气泡或层间气泡4眼(0.17%)。术后并发症有黄斑出血1眼(0.04%),病毒性角膜炎复发2眼(0.08%),角膜上皮下混浊4眼(0.17%)。以上并发症经过恰当的术中和(或)术后处理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FEMTO LDV飞秒LASIK手术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但仍需防范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使用不同厚度的微型板层角膜刀(90、110、130刀头)制作角膜瓣的可预测性、均匀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照病例研究.选择LASIK术后87例(174只眼)患者,其中手术中使用MoriaⅡ微型角膜刀90刀头组26例(52只眼),110刀头组29例(58只眼),130刀头组32例(64只眼).应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测量患者角膜上0.、45.、90.及135.共4条子午线所在截面的角膜瓣厚度,先在每条子午线所在截面选取5个点,再于每个角膜瓣上测量20个点的角膜瓣厚度.3种刀头所制角膜瓣偏差情况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oriaⅡ微型角膜刀90、110、130刀头组制作的角膜瓣中央区厚度均值分别为(119.23±15.65)、(140.42±12.26)及(165.92±17.00)μm.3种刀头所制角膜瓣皆为中间薄、周边厚,形状近似一凹透镜.其中角膜瓣中央部厚度变异小,而旁中央和周边部厚度变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419,P<0.05).右眼角膜瓣厚度均值(19.58±0.44)μm,高于左眼(16.55±0.44)μm;入刀侧角膜瓣厚度差值均值(21.30±0.55)μm,高于出刀侧差值均值(14.36±0.64)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341,44.461;P<0.05).结论 3种刀头所制角膜瓣中央区厚度预测性均较好.角膜瓣厚度并非均匀一致,预计值越厚的角膜瓣其厚度变异越大,因手术顺序所致右眼角膜瓣比左眼角膜瓣厚,入刀侧角膜瓣厚于出刀侧角膜瓣.  相似文献   

15.
高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患者32人59眼,其中LASIK术31眼17人、LASEK术28眼15人,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均〉-6.0D。术前、术后1d、术后2w、术后1m、术后3m、术后6m应用Orbscan Ⅱ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比较LASIK及LASEK两组间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LASIK组与LASEK组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I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术后1m、术后3m、术后6m较术后1d、术后2w好转,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IK与LASEK两组间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比较:术后2w时LASIK组较LASE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更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m起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前隆,早期以LASIK术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7年9月行LASIK手术的患者60例(118只眼),年龄(23.8±38.2)岁(18~37岁),术前球镜(-2.75±9.12)D,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 LASIK术后角膜基质细胞数量上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上差异(F=1.76,P〉005),术后角膜层间远期异常颗粒长期存在,且随时间延长而减少;中央角膜可见低细胞区,中央角膜神经纤维能够达到形态学修复。结论 LASIK术后远期角膜稳定性未见明显改变,该术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切削量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眼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及角膜变形的情况.方法 选取成年新西兰白兔16只(32眼)随机分成A、B、C、D四个组.A、B、C组均行LASIK手术,使残留的基质床厚度分别为全层角膜厚度的30%、50%、70%;D组不行切削手术,作为对照组.术后6个月对兔眼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对条状角膜在Instron试验机上进行单向拉伸和拉伸蠕变实验,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不同切削量的角膜在蠕变实验中的弹性系数.结果 术后6个月,角膜地形图检测结果显示,A组角膜切削区的中央部较周边膨隆;B、C组均未发现角膜膨隆和圆锥角膜.与对照组比较,A、B组LASIK术后角膜的弹性模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6个月,角膜刚度系数随角膜切削量的增加而减小,角膜抗拉能力也随之减小,但使剩余的基质床厚度保留至全层角膜厚度的50%时是否会造成继发性圆锥角膜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厚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Li L  Xie LM  Yang B  Deng Y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17-19
目的探讨如何更准确设定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中手术切削量,分析LASIK术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对650例(1275只眼)进行LASIK手术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1周,1、3、6及12个月追踪观察角膜厚度及屈光状态的变化。结果通过术中角膜测厚发现准分子激光机显示的角膜切削深度与实际角膜切削深度平均相差(32.15士7.23)μm。角膜中央厚度变化在术后6个月以后趋于稳定。屈光度数回退量与年龄、角膜床厚度呈负相关,与术前屈光度呈正相关。结论LASIK术后角膜厚度和屈光状态的稳定需6个月时间,年龄是影响LASIK术后屈光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准确掌握术中的实际切削深度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和探讨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在LASIK术后处理不良角膜瓣的效果以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共64只眼(33例),其中LASIK术后配戴亲水性角膜接触镜的患者19只眼作为戴镜组;另外随机选择同一时期LASIK术中未配戴角膜接触镜的患者45只眼为非戴镜组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角膜散光值,及术后角膜水肿、异物感等参数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非戴镜组45只眼中发生角膜瓣裙边5只眼.异物感13只眼,角膜水肿仅2只眼,而戴镜组19只眼中无角膜瓣裙边发生,异物感也仅1只眼,但角膜水肿有10只眼.戴镜组术前BCVA1.30±0.14,术后1d平均UCVA为1.08±0.39,1个月后为1.15±0.27,3个月后为1.24±0.28,术后视力逐渐增加,3个月后达到术前BCVA的水平.非戴镜组术前BCVA1.31±0.18,术后1dUCVA1.34±0.19,1个月后1.23±0.21,3个月为1.27±0.20,视力变化不大.两组术后视力比较,术后1d,戴镜组较差(P=0.002),但3个月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接近术前BCVA.结论 配戴亲水性角膜接触镜对处理LASIK术中出现薄的、蒂小等不良角膜瓣能起到固定和保护的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对术后早期的视力有影响,但均能在3个月内逐渐恢复到最佳矫正视力或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