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的疗效。方法对38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给予Schuell刺激法进行语言训练。结果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训练效果良好。结论语言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的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失语症的早期个体化语言康复训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个体化语言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延迟康复组和对照组,针对患者失语症类型合理组合语言训练手段进行1个月的治疗,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查量表(WAB)在治疗前后进行失语商(AQ)测查,并在3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3组间AQ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早期康复组、延迟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康复组与延迟康复组之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早期语言康复训练较延迟语言康复训练有更好的疗效.针对患者失语症类型合理组合语言训练手段的语言康复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早期康复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早期康复训练效果。方法 采用不同方法对36例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命名性失语效果最好,运动性失语次之,完全性失语效果差。并对脑出血、脑梗死组对照分析,经X2检验,P<0.05,说明脑出血比脑梗死治疗效果好。与不同治疗组的疗效比较,P<0.01。同时治疗组进行了年龄与文化程度比较,提示年龄、文化程度高者恢复快。结论 失语患者在接受语言康复训练应个体化,早期进行,坚持不懈,重视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训练,应列为脑卒中后失语症治疗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2007—2009年本院收治的不同类型的脑卒中伴失语症患者进行语言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氟西汀联合Schuell刺激法语言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疗效。方法 82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用氟西汀组、联合语言训练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我国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ABC)标准评定语言功能及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定抑郁情况,2组进行比较。结果 2组语言功能均提高,联合语言训练组疗效优于单药治疗组(P0.05);2组治疗后SDS、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联合语言训练组改善更明显。结论氟西汀联合Schuell刺激法语言训练治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及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tDCS)联合持续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cTBS)语言双模通路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疗效。 方法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入院的64例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使用常规言语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tDCS联合cTBS刺激,对照组采用假刺激,假刺激部位、治疗模式、治疗时间都与治疗组相同。2组患者均治疗1次/d,每周6次,连续5周。治疗前后均使用汉化版西方失语成套量表及功能独立性量表进行评估,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失语商(AQ)、操作商(PQ)和大脑皮质商(CQ)评分变化及功能独立性评分变化。 结果2组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AQ、PQ、CQ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都有效,但治疗组治疗后的AQ、CQ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功能独立性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改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DCS联合cTBS刺激语言双模通路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维吾尔语失语症类型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维吾尔语失语症患者52例,应用改良的失语检查法进行失语症的评定,并在入院后1w内完成头部CT或MRI检查.结果 52例患者中,运动性失语24例,完全性失语12例,命名性失语4例,基底节性失语4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4例,感觉性失语2例,混合性失语1例,经皮质感觉性失语1例.病变部位位于经典语言中枢的30例,占57.69%.结论 脑卒中后维吾尔语失语症类型与病变部位有一定关系,部分与经典的语言中枢一致. 相似文献
9.
正运动性失语又称Broca失语(Broca’s aphasia,BA)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失语症类型之一,是由Paul Broca于1865年首次提出且被广泛公认的一种失语症类型。临床特征以听理解能力相对良好、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一直以来为国内外学者热衷研究的课题。1运动性失语症的发病机制目前,运动性失语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为病变本身直接破坏Broca区或由于远隔效应 相似文献
10.
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电刺激组,针灸组及康复训练组各25例,前两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加用电刺激治疗和针灸。三组治疗前、治疗第1周及第2周以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评定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后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电刺激组评分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康复训练组(P〈0.01);电刺激组治疗第1、第2周后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电刺激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配合针灸,康复训练等综合疗法可加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功能性电针配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脑卒中伴功能障碍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Bobath技术治疗,治疗组给予功能性电针配合Bobath技术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功能性电针配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功能障碍,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临床治疗及心理护理,观察组加用电针,对照组加用抗抑郁药,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B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S)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HAM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而FMA、BI、CN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电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眼针疗法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眼外肌麻痹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2-06-2014-06 92例脑卒中后并发眼外肌麻痹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2组患者均予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应用眼针疗法结合电针针刺治疗,针刺1次/d;对照组应用单纯针刺疗法治疗,针刺1次/d;2周为一疗程;2周后,观察2组患者眼外肌麻痹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48%、82.61%,无效率分别为6.52%、17.39%,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对照组3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眼针疗法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眼外肌麻痹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刘晓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6)
目的观察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改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96例确诊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8例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治疗组48例增加语言康复训练,连续训练3个月末对比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语言恢复总有效率89.58%高于对照组的72.92%(P0.05);2组均可提高训练3个月末语言沟通能力,但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改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效果确切,能够最大程度恢复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患者早日融入社会,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继续探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护理细节管理在脑血管病失语症患者语言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护理细节管理在脑血管失语症患者语言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6例患者在语言训练时实施护理细节管理,包括环境的要求、训练师的要求、训练时间的要求、训练方式、调动患者的支持网络、注重心理护理、注重协调关系.结果 失语症患者可尽快恢复语言表达能力,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了生存质量,减少病残率.结论 在脑血管疾病失语症患者语言训练中做好护理细节管理能使患者心情舒畅,尽快掌握训练的技巧和方法 ,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恢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在急性期为41%,慢性期为16%[1]。本文采用经皮电刺激疗法并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耳迷走神经对难治性老年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 方法:72例难治性老年抑郁症患者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各36例.电针组采用改良电针刺激耳迷走神经治疗,每周5 d,12周为1个疗程;药物组给予抗抑郁药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 结果:电针组HAMD减分率>50%及25%的患者显著多于药物组(P=0.015);CGI-I显效率38.9%明显高于药物组22.2%(P=0.016).电针组不良反应事件平均为(4.9±5.1)%,明显低于药物组(9.7±5.5)%,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电针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结论:电针刺激耳迷走神经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与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法疗效相近,但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9.
咽部冷刺激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咽部冷刺激诱发吞咽反射,观察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 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59例分为2组,即训练组(32例)和常规组(27例),均采用常规治疗,训练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加行咽部冷刺激吞咽康复护理15~30d.常规组为对照组执行常规训练护理.结果 训练组治愈率为81.3%,常规组为51.9%.结论 咽部冷刺激能促进患者吞咽功能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吴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64-65
目的 观察灯盏细辛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的疗效.方法 应用灯盏细辛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86例,并设对照组70例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汉语失语成套测验"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显著.总有效率(93.02%)和总显效率(67.44%)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0%和45.71%).结论 灯盏细辛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