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刘明 《河南中医》2003,23(1):56-57
1 临床资料本组观察 4 0例 ,均经CT确诊 ,属中风偏瘫。所有病例均为脑血管病区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 2 6例 ,女 14例 ;年龄在39~ 70岁之间 ,平均 6 0岁 ;发病最短 6d ,最长 4 0d ;脑梗塞2 8例 ,脑出血 12例 ;4 0例均为偏侧瘫痪者 ,共计患肢 80肢 ,其中肌力 0级 16肢 ,Ⅰ级 2 6肢 ,Ⅱ级 36肢 ,Ⅲ级 2肢。2 治疗方法2 1 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分成 2组 :①肩骨禺、曲池、外关、合谷、阴市、阳陵泉、足三里、解溪。②肩、手五里、手三里、阳池、环跳、风市、悬钟、昆仑。从上向下 ,每次上肢和下肢各取 4穴 ,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滞针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肌力的疗效。方法:将65例患者分为滞针治疗组(33例)、常规针法组(32例)。2组取穴相同、手法不同,观察2组对肌力的改善。结果:滞针治疗组优于常规针法组(P<0.05)。结论:滞针手法治疗比常规针刺手法获效更持久。  相似文献   

3.
穴位注射提高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肢体肌力35 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临床资料本组观察 35例 ,均经CT确诊 ,所有病例病程均在 4 0天以内 ,神志清楚 ,符合《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气虚血瘀证。其中住院患者 12例 ,门诊 2 3例 ;男 19例 ,女 16例 ;年龄在2 4~ 65岁之间 ,平均 54岁 ;发病最短 7天 ,最长 4 0天 ,平均 2 6天 ;脑梗塞 2 7例 ,脑出血 8例 ( 7例脑出血经过微创伤颅脑手术 ) ;单肢瘫 4例 ,偏侧瘫 31例 ,共计患肢 66只 ;其中肌力 0级 16只 ,Ⅰ级 19只 ,Ⅱ级 30只 ,Ⅲ级 1只。2 治疗方法2 1 取穴以阳明经穴为主 ,分成 2组①肩、曲池、偏历、髀关、足三里、三阴交 ,②肩…  相似文献   

4.
我科自1990年以来,采用电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32例,取得较为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靳三针配合点穴联合清脑益元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到2018年10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清脑益元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靳三针配合点穴治疗,观察各组四肢肌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上下肢运动功能得分、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临床总体疗效、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四肢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靳三针配合点穴联合清脑益元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肌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病残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中风病由于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1」),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需求。既往有研究显示,国外康复专家提倡早期康复,认为康复训练能促进患者脑功能的重组和代偿,且康复时间越早,越有利于患者的康复~(「2」)。但目前针对中风患者偏瘫肢体功能肌力情况系统化分级康复训练,还没有系统内容报道。本研究在此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临床康复护理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学水平的迅速提高 ,中风抢救成功率也随之提高 ,从而减少了死亡率 ,扩大了致残率。因此 ,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中 ,如何开展功能锻炼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就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现将笔者就 1 1 2例中风偏瘫患者在药物和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肢体功能锻炼的体会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 1 2例中风偏瘫患者中 ,经CT确诊为脑出血 6例 ,脑栓塞 3例 ,脑血栓形成 1 0 3例。右侧偏瘫 74例 ,左侧偏瘫 38例。年龄 41~ 90岁。第 2次中风 3例。病程 :1个月以内 78例 ,1~ 6个月 1 7例 ,6个月以上 1 7例。2 功能锻炼方法2 1 功能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良肢体位早期介入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20例中风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康复组采用床上良肢体位摆放。对照采用功能位摆放,4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康复组患者偏瘫肢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早期全程行良肢体位摆放,能减少偏瘫肢体并发症状的发生,减少肢体的痉挛和挛缩,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9.
祝春燕 《光明中医》2020,(14):2120-2122
目的探讨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8月接收的中风偏瘫患者10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包括改善循环药、营养神经、降糖、控制血压等,同时进行常规功能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对症治疗,包括急性期针刺、恢复期针刺、后遗症期针刺。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生存质量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进行评价,2组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生理、社会关系、独立性、环境评分均较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手足十二穴捻转平补泻手法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对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2例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rTMS,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手足十二穴捻转平补泻手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效果。记录两组中医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对比两组上下肢体肌力及运动、平衡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主症、次症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主症、次症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上肢肌力分级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上肢肌力分级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上肢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下肢肌力分级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下肢肌力分级优于治疗前(...  相似文献   

11.
王友明 《中医药学刊》2013,(10):2305-2306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开窍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疗法,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开窍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ADL能力(Bathel指数)和并发症。结果:(1)治疗4周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减少,运动功能、ADL积分均明显增加,两组的变化均数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在并发症方面,两组肩关节半脱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4项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继发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采用益气活血开窍法与对照组相比,在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并发症,提高运动功能、ADL积分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将腕踝针应用于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治疗,并观察腕踝针结合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按随机简单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腕踝针结合电针,疗程为14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0%,对照组为73.3%,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腕踝针结合电针治疗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应用脉络宁注射液为主(治疗组)治疗缺血性中风155例,并与以丹参注射液为主(对照组)治疗68例对比。治疗组基本治愈114例(73.35%),显效22例(14.18%),有效12例(7.8%),总有效率95.48%;对照组基本治愈39例(57.35%),显效7例(1O.29%),有效6例(8.82%)。总有效率76.4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在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大法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脉络宁注射液明显优于丹参注射液,对痰热闭窍型病人总有效率为86.7%,对其它证型,总有效率均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对脑卒中偏瘫本质的认识及其在针灸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滨  丁德谦  杨芳 《中国针灸》2002,22(12):15-23
脑卒中偏瘫是中枢性瘫痪的一种,它的本质是运动模式质的改变,因此它的康复过程也就是运动模式质变的过程。本文将偏瘫康复过程分为3期,探讨了各期针灸治疗的目的及原则,并指出传统的肌力练习并不适合于痉挛期,而应以抑制痉挛、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发展、促进分离运动的形成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电针,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肩骼与手三里一组,环跳与阳陵泉一组,疏密波,频率为4/20Hz,以肌肉微颤为宜,30min/次,3次/周。治疗组35例敷贴,气海、大椎、命门,将药物贴于针刺后1h敷贴在相应穴位,连续敷贴〉4h,1次/d。电针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28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疗效、不艮反应。治疗1疗程(28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2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5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1.4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评分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23例患者采用分层(疾病分期)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63例(急性期18例,急性后期45例)和对照组60例(急性期17例,急性后期43例);两组各期均给予醒脑静20ml静脉滴注,治疗组同时加用针刺疗法。分别观察治疗后两组肢体功能和智能恢复的效果。结果急性期(0~14d):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积分、Brunnstrom偏瘫积分、ADL指数、lovett肌力分级指数等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后期(15d~180d):治疗组治疗后病情、临床症状、Brunnstrom偏瘫积分、lovett肌力分级指数、MMSE积分等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针刺早期干预急性期缺血性中风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同时针刺疗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②针刺能够改善急性后期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理.方法临床研究用随机分组单盲对照观察25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实验研究用埋线法造成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影响.结果醒脑静注射液能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积分,降低MCAO大鼠下丘脑CRH、血浆ACTH、CORT水平,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形态学异常.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黎虹 《中国针灸》2002,22(6):15-23
目的:观察头针7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组和传统头针对照组,观察两种头针法的即刻效应和续效作用。结果:两组头针法的即刻效应是一致的,但治疗组的续效作用好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愈显率7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5%(P<0.05)。结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健、患侧头部穴线交替使用可以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化痰通络汤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7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消栓通络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化痰通络汤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7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消栓通络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