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Isaacs于1957年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的[1].干扰素是病毒感染机体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机体抗病毒感染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种免疫因子,IFN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功能.干扰素抗病毒效应往往早于特异的机体免疫反应,可有效地限制病毒复制,并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是世界范围内许可的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肿瘤和免疫紊乱的药物.一方面,干扰素可有效抑制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在宿主抗病毒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病毒也进化出相应的机制以对抗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从而成功侵染宿主并维持长期感染状态.鉴于此,本研究就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及病毒对干扰素效应的逃逸机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天然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入侵病毒的结构成分,启动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转导,诱导Ⅰ型干扰素的产生。Ⅰ型干扰素随后激活下游干扰素信号通路,转录多种干扰素诱导基因(ISG),启动宿主对病毒等的防御反应。ISG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然而目前仅有少部分ISG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理得到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综述了Ⅰ型干扰素和ISG的产生、ISG抵制病毒感染的最新分子机制以及ISG的免疫调控功能,并讨论了ISG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对分子质量(Mr)20 000的干扰素刺激基因产物(ISG20)是由1型、2型干扰素诱导产生的一种具有3’-5’核酸外切酶活性的蛋白,已证实其有抑制病毒复制的功能。ISG20作为干扰素信号通路下游的重要效应分子,在病毒性肝炎患者对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多认为与核酸外切酶活性相关,现就ISG20在病毒性肝炎中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20世纪初,病毒学家发现,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的时候,两种病毒间普遍存在相互拮抗的现象,于是提出了病毒间存在着干扰(interference)的概念.1957年Issacs和Lindermann用灭活的流感病毒和鸡胚绒毛尿囊膜一起培养,产生了一种可溶性物质,该物质作用于其他鸡胚绒毛尿囊膜后,可以抑制随后攻击的活病毒繁殖,于是把这种物质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干扰素是产生干扰现象的主要原因.后来发现除两栖类外的大多数脊椎动物受病毒感染后均可产生这类抗病毒物质.干扰素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质.1980年,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指出:干扰素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的活性蛋白,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的调节和控制,涉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5.
小RNA(miRNA)是长度在20~22碱基的一类非编码RNA,在细胞的发生、分化和凋亡等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病毒感染宿主之后,可以引发宿主体内miRNA表达谱的一系列变化,其中不乏在机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miRNA。这一现象提示我们,病毒可以通过调控宿主细胞miRNA表达,进而导致细胞损伤或逃避免疫杀伤形成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此外,部分病毒可以自身产生病毒miRNA,这一类小RNA也被证明在机体与病毒对抗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总结了病毒感染机体后,宿主miRNA表达谱的变化、宿主miRNA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宿主miRNA的抗病毒作用以及病毒产生miRNA对宿主免疫调控的影响,以期为病毒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和干扰素的临床疗效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为研究巨细胞病毒(HCMV)肝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是否受损;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恢复期中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干扰素对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疗效。采用DNA探针斑点原位杂交,酶免方法检...  相似文献   

7.
NOD样受体家族成员X1(NLRX1)与机体抗病毒固有免疫反应密切相关。NLRX1对病毒感染宿主的免疫应答具有抑制作用,能通过多种机制削弱机体应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反应,导致病毒复制增强并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我们首先对NLRX1的结构、定位及功能进行详细概括,阐明定位于线粒体的NLRX1发挥着负性调节因子的作用,通过多种信号通路的作用减弱固有免疫对病毒感染的应答。随后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为例,详细总结NLRX1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负性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深入研究宿主固有免疫受体在抗病毒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免疫调节中白细胞介素2和γ-干扰素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组除掉对病毒感染起保护作用尚具备多种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其中免疫干扰素(IFN_γ)不仅能影响包括抗病毒、细胞生长、分化等方面的细胞功能,而且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如促进mRNA合成,促进Ⅰ类和Ⅱ类  相似文献   

9.
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在抵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应答的前提是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对病毒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进行识别,发生受体配体反应,进而诱导干扰素和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发挥抗病毒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在抵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应答的前提是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对病毒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进行识别,发生受体配体反应,进而诱导干扰素和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表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两方面的作用 ,准确快速地了解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 ,对判断CHB的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可溶性HLA Ⅰ (sHLA Ⅰ )类分子的含量在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时会出现变化。近期的研究发现 ,这一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功能受到的调节 ,并可用于评价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本试验通过检测CHB患者血清sHLA Ⅰ含量的变化 ,探讨其对CHB的治疗效果是否具有指示作用。2 9份CHB患者血清由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收集 ,50份正常对照血清采自厦门市中心血站。第 1 ,2周干扰素 (IFN …  相似文献   

12.
厌氧棒状菌(77-1菌株)的细胞免疫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某些厌氧棒状菌是一种强力的免疫激活剂,具有激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K 细胞、NK 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及诱生干扰素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能增强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尤其在1967年发现它对动物有明显广谱抑瘸作用后.法国与英国均制成菌苗用于辅助化疗及放疗。大量临床资料提示,此菌苗是较好的免疫佐剂之  相似文献   

13.
病毒逃避免疫监控主要通过干扰对病毒抗原肽的加工和提呈,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免疫调节分子与机体具有源的细胞因子和受体来破坏抗病毒细胞因子网络,干扰病毒感染细胞凋亡和NK细胞杀伤功能等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4.
OK432是作为抗癌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生物学免疫应答调节剂(BRM),经动物实验发现BRM 对病毒感染也有防卫作用。尽管OK432抗病毒机理不明确,但对病毒无直接作用,能增强NK 细胞活性,诱发INF及活化细胞毒性巨噬细胞。IFN 对病毒感染细胞有直接作用,抑制病毒增殖,松森等人曾报道rIFNαA/D 对EMC 病毒所致病毒性心肌炎有防卫作用,但是在感染后再应用时  相似文献   

15.
γ-干扰素(IFN_γ)自1965年被发现以来,知其功能不仅有抗病毒及抗肿瘤作用,且对免疫应答具有重要调整作用。作为免疫干扰素,它显示多种生物活性,可增强免疫细胞(巨噬细胞,Mφ,杀伤T细胞,CTL;自然杀伤细胞,NK,及B细胞)的产生而表达相应功能;亦可抑制免疫应答(经巨噬细胞分泌的前列素E,PGE_2),及抑制成血细胞的分化,从而对免疫应答起正、负双重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6.
α—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α-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前后免疫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α-干扰素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干扰素治疗选择合适的适应症。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8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α-干扰素治疗前后IL-2、γ-IFN、IL-10进行了检测,同时观察了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82例乙丙肝患者,用α-干扰素治疗后,治疗有效40 例,有效率48.78%,随访1-2年,10.98%复发。干扰素治疗前: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CD4^ /CD8^ 比值、血清IL-2、γ-INF水平降低,而IL-10水平明显升高。治疗有效组IL-10显著低于治疗无效组。治疗后:有效组CD4^ /CD8^ 比值、血清IL-2、γ-INF水平治疗前显著升高,IL-10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无效组,治疗后仅IL-2较治疗前增高,CD4^ /CD8^ 比值、血清IL-10、γ-INF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结论:用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以明显提高CD4^ /CD8^ 比值,使T细胞活化,促进Th1因子的产生,抑制Th2细胞因子。干扰素治疗无效组治疗前IL-10水平显著高于治疗有效组,可能是部分慢性病毒性肝炎干扰素疗效差的原因之一。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因子的检测可用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的选择和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7.
IL-2除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外,现已证明,其对某些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受感染但又需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加以抗御的病毒性感染确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本身并无直接的抗病毒活性,它是通过增强机体抗病毒免疫功能如增强CTL 活性、NK 活性、诱生IFN-γ等而介导上述抗病毒作用的,其疗效的进一步提高需与抗病毒类药物或免疫效应细胞等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与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Isaacs和Lindemnann发现了干扰素(IFN),认为干扰素是细胞对病毒感染应答中所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物质。这种最初发现的干扰素对酸稳定,现称为Ⅰ(经典)型干扰素。后来大量实验表明,干扰素并不一定和病毒感染直接有关,许多非病毒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SARS病毒转录组数据进行临床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免疫损伤组学机制,预测针对性治疗药物,并为COVID-19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的SARS病毒转录组数据并筛选差异基因,应用富集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探讨SARS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损伤机制,并应用表观精准治疗平台预测潜在治疗药物。结果:SARS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损伤机制复杂,包括通过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通过Th17信号通路诱导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以及通过IL-6、NF-κB、TNF等分子生成自身抗体介导自身免疫应答等。川穹、益赛普等药物可能对SARS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损伤具有治疗作用。结论:SARS病毒能够引起大量免疫相关分子及信号通路的异常,川穹、益赛普等药物可能对SARS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损伤具有治疗作用。本研究可为COVID-19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B7-H1及其受体PD-1是共刺激分子B7-CD28家族的重要成员.B7-H1在淋巴组织及外周非淋巴组织广泛诱导性表达,PD-1则主要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B细胞及髓系细胞表面.B7-H1/PD-1共刺激途径主要作用是负性调节T、B细胞的免疫反应,参与维持外周组织的免疫耐受.病毒感染可以上调B7-H1及PD-1的表达,抑制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功能,B7-H1/PD-1途径是病毒逃避免疫监视,引发慢性感染的重要通路,因而阻断B7-H1/PD-1共刺激途径能够恢复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清除病毒感染,这对于病毒感染的免疫治疗,尤其是病毒慢性感染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