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靶向性纳米载药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大多数常规制剂中的药物难以进入脑部,影响脑部疾病的诊疗效果,利用纳米微粒作为载药系统可以使药物穿透血脑屏障。方法将大分子药物制成纳米粒,可增大中枢神经系统中药物浓度及延长药效,增加了对脑内病灶的靶向性。结果与结论尽管纳米给药系统用于脑部疾病靶向的治疗距临床应用仍有相当多的工作尚待完成,但目前的研究已展现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纳米载药系统在静脉注射药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纳米药物载体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纳米药物具有靶向输送、缓释药物、延长给药时间和减少毒副作用等优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纳米载药系统,并以其在静脉注射药物中的不同应用为线索,对纳米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纳米药物载体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纳米药物具有靶向输送、缓释药物、延长给药时间和减少毒副作用等优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纳米载药系统,并以其在静脉注射药物中的不同应用为线索,对纳米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丹参酮ⅡA多级纳米粒;测定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及纳米微粒表面结构;并检测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药物释放规律。结果课题组制备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大小均匀,载药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90nm,Zeta电位为4.3mV,包封率(94.12±5.20)%,载药量(2.05±0.12)%。与游离的丹参酮ⅡA单体相比,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释放速度明显减慢,在120h累积释放量为72.59%。结论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成功制备了含RGD修饰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与丹参酮ⅡA单体相比,制备成纳米制剂后,多级靶向载药纳米粒能随着时间的延长将药物逐步释放出来,具有良好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5.
聚酯型高分子纳米载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PCL、PLGA、PLA等聚酯型高分子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归纳纳米粒的制备、性能特点、在药物输送系统DDS中的应用等。结果聚酯型高分子纳米载药系统制备简单,有靶向、缓释特征,在DDS中应用较广。结论聚酯型高分子纳米载药系统可作为有前途的新型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PCL、PLGA、PLA等聚酯型高分子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归纳纳米粒的制备、性能特点、在药物输送系统DDS中的应用等。结果聚酯型高分子纳米载药系统制备简单,有靶向、缓释特征,在DDS中应用较广。结论聚酯型高分子纳米载药系统可作为有前途的新型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7.
载药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载药纳米微粒是纳米技术与现代医药学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药物和基因输送载体。它具有缓释药物、透过生物屏障靶向输送药物、将 DNA导入细胞浆质内和建立新的给药途径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陈婷  鲁莹 《药学实践杂志》2011,29(3):176-178,196
利用纳米微粒作为小分子抗肿瘤药物靶向传递系统的研究正在快速的发展和进行中,将抗肿瘤药物用各种不同材料的纳米微粒包裹,可以有助于提高其水溶性,增加肿瘤组织中的药物分布,以及加强抗肿瘤活性,同时减小对其他组织器官的非特异性毒性。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使得抗肿瘤药物在靶向肿瘤组织部位释放传递以及限制其对健康组织器官的影响,本文从当今常见纳米载药系统的类型以及肿瘤细胞靶向、肿瘤微环境靶向以及肿瘤转移灶靶向等多方面综述载抗肿瘤药物纳米微粒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纳米药物的研究现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纳米药物具有特异性、靶向性、定量准确、易吸收等特点。本从纳米药物的口服制剂、自乳化释药系统、中枢神经给药系统、基因治疗等方面,阐述了纳米药物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微/纳米粒在定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介绍壳聚糖微/纳米粒在新型定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为发展安全高效的壳聚糖微/纳米粒定向给药系统提供参考。方法:综合近年来出版的有关文献,对壳聚糖基本性质,定位给药于各组织部位进行了探讨。结果:壳聚糖微/纳米粒可应用于脑、眼、鼻、口、肺、胃、小肠、结肠等器官靶向给药。结论:壳聚糖微/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药用辅料,在定位给药系统中已经得到了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新型给药系统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2000年以来的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等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应用,并扼要介绍了一些国际上应用前景良好的最新给药系统-药物涂层支架、基因治疗载体系统、生物芯片、分子马达、纳米陷阱等,希望能对中药剂型改革与中药现代化提供参考。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认为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剂型改革与中药现代化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秋水仙碱纳米控释微粒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铭  方淑昌  朱争艳  周立波  王士贤  陆伟  杜智  宋继昌 《天津医药》2001,29(12):727-731,F003
目的:研究不溶于水的植物性抗癌药秋水仙碱纳米控释静脉注射微粒的制备工艺及其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方法:以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作为基质材料,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包载秋水仙碱的纳米级微粒(NP)。借助扫描电镜观察PLGA-秋水仙碱-NP微粒形态,通过激光光散射实验测定纳米微粒的粒径分布。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纳米微粒制剂的载药率,以MTT方法做体外杀伤癌细胞实验,进行不同剂量,给药频度条件下体内抑瘤实验。结果:经电镜观察PLGA-秋水仙碱-NP为表现光滑的球形微粒,粒径分布平均值是104.9nm,呈正态分布,PLGA-秋水仙碱-NP载药率为33.0%。体外MTT实验提示纳米粒子粒子与裸药作用相同且显著控释,体内抑制实验表明:控释制剂间隔给药疗效优于包载药物每日给药的疗效,量-效关系, 毒性显著减低,经静脉途径试用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PLGA纳米粒子可以作为抗肿瘤药物秋水仙碱的有效载体,并可在不添加助溶剂等前提下成功制备其静脉注射剂型,实现药物控制释放并减低毒性,发挥药物更佳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环糊精在药物制剂方面的新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力  姚静  于洪生 《药学进展》2003,27(5):279-28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改善药物理化性质、改进处方、提高药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靶向及微粒给药系统等尖端制剂技术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速释和缓释制剂、控释给药、定位给药、微粒给药系统、药物微粉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以促进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纳米给药系统的药动学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艳 《抗感染药学》2010,7(3):167-170
纳米给药是药剂学领域研究颇多的1种新型药物递送体系,具有超微体积及特殊结构,在控释、缓释、靶向给药以及黏膜、局部给药中,可提高难溶性药物与多肽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不良反应,在基因工程等领域中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笔者综述了近年来报道的纳米给药系统在药动学、毒理学方面的研究,并简要介绍了纳米给药系统在药剂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药房》2017,(10):1415-1418
目的:为纳米混悬剂给药系统的深入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纳米混悬剂""纳米结晶""Nanosuspensions""Nanocrystal"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5年1月-2016年5月在PubMed、Elsevier、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纳米混悬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06篇,其中有效文献24篇。纳米混悬剂作为一种纯药物纳米颗粒的亚微细粒胶态分散体,在口服、静脉注射、眼部、肺部、经皮给药等多种给药途径中的研究十分广泛,其在实现靶向给药、缓释药物、特别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与生物利用度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较少涉及到药物在体内的主动靶向行为研究。因此,通过对纳米混悬剂中药物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实现药物的靶向给药是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崔颖  郭静  张丽 《中国药房》2010,(25):2390-2393
<正>制备新颖和有效的给药载体,促进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是当前新药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将药物包埋在微粒中给药的方法即是其中之一。该方法包括微囊、微球、纳米微球等,其中脂质体、乳剂、复乳、微乳等液体给药载体的发展非常迅速,其能够减少药物在体内、外的降解,控制其释放甚至实现靶向给药[1]。本文针对微乳结构、特点及其在不同给药途径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载中药肝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以"Nanoparticles drug delivery system""中药""肝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等组合作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4年Pub Med、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肝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中的载中药肝靶向纳米给药系统进行整理、综述。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57篇,有效文献43篇。经对多聚体纳米粒、纳米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囊泡、磁纳米粒等载药系统包载去甲斑蝥素、氧化苦参碱、羟基喜树碱等中药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纳米载药系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载药系统,是现代药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不仅改良了中药传统的剂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药的疗效。结论:随着新型肝靶向载体材料的不断合成、纳米制备技术的不断优化、更多肝靶向新靶点的不断发现,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中药肝靶向制剂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为防治肝脏疾病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李全斌  何开勇 《中国药业》2011,20(12):17-19
介绍近几年已报道的有关受体介导的肝靶向载药系统的研究情况。近年来受体介导的肝靶向载药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进展,相关配体-受体可与药物、脂质体、纳米粒、基因、偶联物等相连,提高药物或载体的肝靶向能力。受体介导机制在肝靶向载药系统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肝脏特异性受体的不断发掘,丰富了肝主动靶向的理论体系,展示了肝脏疾病治疗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9.
天然药物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赟  李娟  张钧寿 《药学进展》2005,29(1):8-13
采用新型药物载体使天然药物具有靶向作用是近年来药剂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综述脂质体、纳米粒、微球、微乳、药质体等新型载体在天然药物靶向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并介绍膜融合脂质体、纳米脂质载体、药脂结合物纳米粒以及分泌颗粒类似物等几种新型靶向给药系统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20.
脑肿瘤中恶性肿瘤较为常见,脑瘤发展快、治疗难导致了较高的死亡率。采用化学药物治疗时,药物进入脑肿瘤组织必须通过血脑屏障和血- 脑瘤屏障。一些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由于自身物理化学性质的限制,不能有效到达肿瘤。针对脑肿瘤形成和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目前脑肿瘤靶向递药有3 种策略:跨血脑屏障(BBB)转运递药、跨血- 脑瘤屏障(BBTB)转运递药和利用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递药,已被广泛研究的纳米递药载体有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聚合物胶束、树枝状聚合物、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粒、磁性纳米粒等。控制载药纳米微粒粒径大小以及对其表面进行修饰可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滞留,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多级靶向纳米递药系统有潜力成为治疗脑肿瘤的重要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