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名医叶香岩十分重视运用“透法”与“泄法”以驱邪外达,是其治疗温病的突出特色。现据《外感温热篇》及有关资料,并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对叶氏透泄之法进行初步归纳,略介于下:一、透法叶氏运用透法,涉及温病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所谓透法,就是使邪由里达表透解而出的方法。1、辛凉透表:适用于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外袭,卫阳阻遏,肺气郁闭,以致发热、微恶寒、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症,治宜辛凉解表、透邪外出。叶氏说:“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又说“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透风于热外。”辛凉轻剂透表,意取“其轻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温病须辨卫气营血。透法在温病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清代温病学家叶天氏认为温病邪在卫,“若无汗恶寒,卫偏胜,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入于气分,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可冀其战汗透邪”,“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陷入营血,则...  相似文献   

3.
温病在治疗上十分注重透法。透法不仅能迅速祛邪以使病愈,而且在某些病证中,及时、恰当地使用透法,可以阻止病情发展,挽回危局。温病运用透法,首见于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叶氏认为温邪在卫,“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挟风,“宜透风于  相似文献   

4.
今以吴通温病条辨为主要依据,并着重于不挟湿邢的温病,分为上焦温病、中焦温病和下焦温病三个部分叙述如下: 上焦温病上焦温病主要在肺与心的领域,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故上焦温病可以分为卫、气、营、血四大类。卫分温病上焦卫分温病主要是桑菊饮证和银翹散证。桑菊饮证:温病条辨说:“太阴风温,但欬,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并在方后指出:“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羔、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人营,加元参、犀角;在血分者,去薄荷,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肺甚热,加黄芩;渴者,加花粉。”从这里可以看出:①桑菊饮证属上焦卫分温病的轻证,其证微热(多不恶寒),微渴而欬,是因肺卫温邪轻微而津伤未甚所致,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翹、苇根、桔梗、杏仁、薄荷、甘草)属辛凉轻剂,故能主治本  相似文献   

5.
“在卫汗之可也”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历来被认为是温病卫分证的治法。笔者认为此不是治法,而是治疗卫分证的准则,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卫分,适用于卫气营血四大证。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初步探讨,谬误难免,敬请指正。一、“汗之”的含义叶氏根据温病卫分证证候性质和特点,提出“在卫汗之可也”之说。王孟英解释说:“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凉轻解。”从字面上来看,“汗之”是使之汗出的意思。即以辛凉轻清宣透之法,清热解郁,调和营卫,疏散气机,自然微微汗出,邪热从汗而解。可见,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温热论》中言“透”之处有11条之多,结合临床,不外以下三方面意义: 第一,“辛凉泄卫透汗”,用于无汗或汗出不畅、恶寒、齿光燥如石之温热表证。病机为温热郁闭卫分,津液不能上承。桑菊饮、银翘散为代表方。第二,用于气分证。温邪由表初入气分,或上焦气分热病邪轻浅,出现身热不甚,但不恶寒,舌苔黄薄,润而不燥等,用清宣上焦气分之品,使邪透表易解,方用栀鼓汤。湿温,邪在上焦肺分,胸痞脘闷,身热不扬,舌红苔白腻厚,病机为“湿遏热伏”,又当“泄湿透  相似文献   

7.
清代温病大师吴瑭 (字鞠通 )擅用辛味药。据统计 ,其所著《温病条辨》总载方 2 0 0余首 ,而用辛味药的者竟达百余首 ,其中以苦、辛并用最多 ,中焦及湿温病证应用较为广。兹就其应用特点浅探如下。1 辛凉轻宣以透表对温病初起病邪在表 ,内应于肺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一系列肺卫表证 ,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的原则 ,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之经验 ,提出“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的治疗细则 ,以揭示临床选用药物应注重以辛凉轻宣之品为主 ,充分体现出轻巧灵活、宣举上焦之特点。其代表方如桑菊饮、银翘散。桑菊饮以…  相似文献   

8.
清代温病大师吴瑭(字鞠通)擅用辛味药。据统计,其所著《温病条辨》总载方二百余首,而用辛味药者竟达百余首,其中以苦、辛并用最多,中焦及湿湿病证应用为广。兹就其应用特点浅探如次。1 辛凉轻宣以透表 对温病初起病邪在表、内应于肺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一系列肺卫表证,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之经验,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辛凉解表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大师叶、吴认为:上焦温病初起,邪热在肺,尚未化火,治当辛凉轻透,宣肺泄热,方用银翘散或桑菊饮,体现了“在卫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反对用苦寒药物;但当时就有一批医家反对这一观点,反倡苦寒药用于温病的初起,在学术界引起争鸣。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辛凉解表法,辛凉解表药和辛凉解表法的含义、笔者认为辛凉解表药,指性味多属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辛凉解表法是根据外感风热证所拟定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感风热初散,邪在卫分的表卫证。故辛凉解表法指导下的方剂,应理解为辛凉发散药与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类药物配伍组合而成的方剂。  相似文献   

10.
“银翘散”方对温病初起,邪在上焦、卫分阶段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从《条辨》原书条文“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来看,历来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并认为药、证不符。张菊人在《菊人医话》中曾提到:“就拿银翘散来说,也未尽妥恰。……在病轻仅感风者,服之或能奏效,如病温者服之,往往迁延时日不易治愈,因而变生他故,也是势所必然。”值此笔者愿就银翘散的证候及“辛凉平剂”等作一探讨,提出个人看法。银翘散的适应证:银翘散适用于温病初起,以发热、恶寒、无汗、口渴等为主要的证候特征。吴氏在《条辨·上焦篇》第4条指出:“太阴风温、  相似文献   

11.
透法是选用轻清、芳香的药物 ,以透达肌表、募原、空窍 ,从而驱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温病学讲究透邪 ,适时恰当地运用透法 ,对各类温病的病程、转归及预后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 ,笔者将温病学常用透法治则阐述于后 ,以求正于同道。1 辛凉透汗选辛凉轻清透泄之味 ,配少量辛温之品 ,以疏散卫表之邪。用于温病初期 ,邪在肺卫 (上焦 )。常用透药 :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淡豆豉、薄荷 ,代表方如银翘散、桑菊饮。本法体现了吴鞠通“治上焦如羽”的法则 ,对风温、春温和湿温的治疗尤为重要 ,常关系病邪的去向、病情的转归和病程长短…  相似文献   

12.
桑菊饮主治风温初起,邪在卫分之证。方用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等辛凉质轻之品,疏散风热,宣透肺络之邪,正符合吴鞠通所说:“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且方中药量较轻,解表之力较弱,故称辛凉轻剂。银翘散主治温病初起,邪留肺卫之证。  相似文献   

13.
<正> 清·吴塘所撰《温病条辨》一书,提出三焦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今就辛凉轻剂桑菊饮(简称轻剂),辛凉平剂银翘散(简称平剂),辛凉重剂白虎汤(简称重剂),在其方剂组成、煎服法、临床运用三个方面试加剖析,从而探讨吴氏“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的含义。一、方剂组成,轻清突出“辛凉三剂”皆治上焦温病。上焦温病主要表现为肺、心二经的病变。邪在肺卫可  相似文献   

14.
各论第一章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肺卫见症:发病初起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脉浮等见症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吴鞠通提出的治疗上焦心肺病变的治疗原则,采取以轻清宣透之品清宣肺卫之邪的治疗方法。辛凉平剂:银翘散为辛凉解表方剂,因银翘散中有荆芥、豆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辛凉药物中其解表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  相似文献   

15.
1在卫汗之可也 对于卫分证的治疗,叶天士提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与《伤寒论》倡用辛温有明显的区别。叶氏说:“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认为温病卫分证,为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浅,已有轻度津伤,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以免再度伤阴。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银翘散方论中说:“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可见“在卫汗之可也”之汗绝非用发汗之法,而是辛凉轻散、甘凉清化、辛凉清解等法。待表解里和。自然邪透汗泄,虽然不发汗而达到汗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银翘散是治疗上焦温病的代表方剂,组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法,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适应”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是方在临床各科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7.
吴瑭“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说,深刻地概括了上焦温病的性质、部位和特点,揭示了手太阴温病的治疗准则。温病初起,邪犯上焦,上焦虽为心肺所同主,但肺合皮毛,肺气通于鼻,温邪上受,肺卫首当其冲,故上焦病候以肺经见症居多。因此,宜用象羽毛那样的浮散之品,轻清宣透,因势利导,令邪有外泄之路,而杜闭门留寇之虞。“非轻不举”的治疗大法,从药物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论述了温病卫分证的病机实质上是温邪侵扰脏腑,引起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影响到卫气的生成和输布,而非温邪侵袭人体肌表。本文认为发汗是透邪外出的主要途径,无论辛温发汗还是辛凉清透,其目的都是使邪随汗解。辛温发汗与辛凉清透都应属于汗法,故认为"在卫汗之可也"的"汗之"就是汗法。综合考虑分析温病卫分证的发生机制后,认为组方用药时内清与外透相结合应是温病卫分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9.
银翘散是常用的辛谅解表剂,始见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条说:“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指出银翘散是宗《内经》古训“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而设,并阐明温热之邪,非辛凉不足以解之的论据,为温病学说充实了辛凉透表法则。本人在临床实践中对本方有些粗浅认识,愿提  相似文献   

20.
张建平 《北京中医》1999,18(2):25-26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对透泄法运用具有精辟论述,如“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和“热未伤津,犹可泄热透表。”笔者对儿科热病的治疗,常遵循叶氏透泄法的法则,只要辨证无误,均能得心应手,取得满意的疗效,兹举例如下。一、泄卫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