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方面中的作用,已成为目前器官移植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且得以充分肯定。在实验动物模型中,利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防治移植排斥反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仅就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培养、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供体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 imDC)对小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方法:运用50 U/m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诱导出小鼠骨髓来源imDC,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并于同种异体牙移植前1周以2×106个/只回输入受者体内,组织病理切片观察imDC对小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结果:imDC回输组与未回输imDC的同种异体牙移植组相比,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炎症反应减轻.结论:imDC可以减轻同种异体牙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
同种移植排斥至今仍是器官移植后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也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证实:细胞粘附分子在肝脏同种移植排斥反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述了细胞粘附分子的生物学特点,在肝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诱导和表达及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大鼠角膜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以了解树突状细胞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X-62 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的分布.结果 术后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角膜水肿、混浊、基质增厚.排斥反应发生率100%.正常角膜组织中未见OX-62 树突状细胞分布,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角膜上皮层中有阳性细胞表达.脾脏阳性细胞表达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 OX-62 树突状细胞出现在移植后发生排斥的角膜组织中,角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角膜移植后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白介素4单克隆抗体(IL-4Mab)对同种大鼠心脏移植物存在活时间及局部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静脉给予生理盐水及抗白介素4单克隆抗体(OX81),采用改良的移植术式建立移植模型,常规监测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移植物局部细胞因子如IL-1β、IL-2、CD25、IL-4、IL-5、IL-6、IL-10、TNF-α、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IL-4Mab组移植心存活时间没有显著性变化。IL-1β、IL-2、IL-5、CD25、TNF-α、IFN-γ的表达强,而IL-4、IL-6、IL-10的表达较弱。提示单纯应用抗IL-4单克隆抗体可能调节TH1/TH2类CK的表达,但对于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却少有影响,其可能的机制为:(1)CK网络中存在其它的独立于IL-4的TH2类CK;(2)亚群中存在除TH1及TH2亚群以外的亚群THX;(3)IL-4本身作用的双重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大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对同种异体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效果 ,为抗排斥反应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术前预处理受者 ,或术后联用环孢霉素 (CSA)。根据实验分组对皮肤移植术后移植皮片存活情况观察。结果对照组、未成熟 DC组、未成熟DC联用环孢霉素组 ,其受体存活时间分别为 6 .86± 1.34d、7.5 7± 1.99d、2 2 .4 3± 4 .4 6 d。未成熟 DC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差异 ,而与未成熟 DC联用环孢霉素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结论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术前预处理移植受体 ,可明显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7.
异种移植胎肠细胞介导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大鼠游离胎肠移植于小鼠模型研究细胞介导排斥反应(CMXR)的免疫学机理.方法:观察同种和异种胎肠游离移植各组移植物的病理改变和浸润细胞的表型,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移植物内Th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1)移植胎肠的存活率同种移植组高于异种移植组(P<0.01);(2)异种移植胎肠主要发生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3)异种移植物内浸润细胞主要为CD4 T细胞和ED2 MФ,其IL-4、IL-5和IL-10mRNA阳性细胞均明显高于IFN-γmRNA阳性细胞(P<0.01).结论:CMXR与同种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存在本质差异,其特点是排斥程度强烈,异种移植胎肠内以CD4 T细胞和ED2 MФ浸润为主,且Th2细胞功能增强.大鼠至小鼠游离胎肠移植模型是研究CMXR的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白介素4单克隆抗体(IL-4Mab)对同种大鼠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及局部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静脉给予生理盐水及抗自介素4单克隆抗体(OX81),采用改良的移植术式建立移植模型,常规监测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移植物局部细胞因子如IL-1β、IL-2、CD25 IL-4、IL-5、IL-6、IL-10、TNF-α、IFN-y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IL-4Mab组移植心存活时间没有显著性变化,IL-1β、IL-2、IL-5、CD25、TNF-α、IFN-γ的表达较强,而IL-4、IL-6、IL-10的表达较弱.提示单纯应用抗IL-4单克隆抗体可能调节TH1/TH2类CK的表达,但对于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却少有影响,其可能的机制为①CK网络中存在其它的独立于IL-4的TH2类CK;②TH亚群中存在除TH1及TH2亚群以外的亚群THX;③IL-4本身作用的双重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慢性排斥反应的简化动物模型,观察移植体动脉硬化发展规律。方法 采用病理图像分析及电镜观察移植后3、7、14、20、30、60 d移植动脉硬化情况,结合PNCA及C-myc免疫组化了解细胞增殖与原癌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 ①术后14d内膜层明显增生,术后60d持续增厚,细胞数术后30d达高峰,术后20d内膜层出现大量合成型平滑机细胞;②术后14d中层细胞变性坏死,向内层迁移,α-actin阳性细胞数下降,而内膜层α-actin阳性细胞却迅速升高,两者呈显著负相关;③术后3d外膜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①移植动物硬化具有内膜增生,中层细胞坏死、迁移、炎细胞浸润三大特点;②内膜增生在术后早期以细胞增生为主,后期则为细胞外基质增生,且伴随平滑肌形态改变;③PCNA表达反映出细胞增殖进程,而C-myc还可能与非增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大鼠实验性肺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异系间移植术后2d,移植肺内小血管及支气管周围出现单核细胞浸润。4d上述细胞浸润波及肺泡壁,导致肺泡壁增厚,肺内小静脉系及毛细血管管腔变窄,血流不畅。术后6d,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处,肺泡完全坏死,环抱素A可使上述排斥反应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进一步鉴定在以往研究中所获得的抗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单抗和抗大鼠单抗.方法: 通过对GM-CSF和IL-4诱导人外周血获得人的DC和各种来源的造血系统肿瘤细胞系的直接和间接荧光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这些单抗所识别的表位在人DC上的表达情况以及与其他细胞表达表位的交叉情况.结果: D5B10所识别的表位仅与K562细胞有较大的交叉性,而与其他来源的白血病细胞均无明显的交叉.72%左右的人外周血成熟DC存在D5B10和H1E11识别的表位;WZD3识别的表位与人DC交叉较少,仅24.44%.三种单抗所识别的表位在MTDC上均有,大约有一半的MTDC表达三种单抗所识别的表位.结论: 本实验室所制备的抗人DC单抗和抗大鼠DC单抗所识别的表位在人和小鼠间存在着交叉,这意味着这些单抗在小鼠DC的研究中也可使用.此外抗大鼠DC单抗所识别的表位与人DCs间存在着交叉.由于以往在制备抗人DCs单抗时是采用外周血分离的DCs,因此本次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外周血分离的DC和由GM-CSF,IL-4诱导的DC可能在成熟程度和表达的各类分子水平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2.
Anti-P-selectin lectin-EGF domain monoclonal antibody inhibits the maturation of human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相似文献   

13.
正常人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认识不同表面分子标记物所标记的脾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分布、成熟程度与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运用光镜、电镜观察与免疫组化标记(CD11c、CD205、CD209、S-100、CD1a、HLA-DR、CDS0及CD86)方法观察35例正常人脾脏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分布及超微结构特点.结果 正常人脾脏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在白髓边缘区和T细胞区,CD11c、CD205和CD209是目前较特异的树突状细胞标志物,标记阳性率分别为4.19%、3.96%和3.02%,其中CD209+DC分布更靠近红髓.树突状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与CD86的阳性率分别为2.68%和2.02%,主要分布在T细胞区.树突状细胞超微结构特点为细胞体积较大,呈细长状或不规则形,表面可见数个突起向周围细胞间隙延伸;胞核形状不规则,表面有凹陷,可见核仁;胞浆致密或呈低电子密度,细胞器欠发达.结论 正常人脾脏中不同表面分子阳性树突状细胞的比率和分布有所不同,其中大部分为不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具有活性的成熟树突状细胞数目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抗Ia单克隆抗体促进"细胞+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系统诱导移植耐受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BALB/C(H-2d)小鼠经尾静脉注入C57BL/6(H-2b,B6)小鼠脾细胞,48 h后腹腔注射CP,接着两天分别经尾静脉注入抗小鼠Ia单克隆抗体500 μg,然后进行皮肤移植,并于耐受30 d对受体小鼠作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等耐受状态的检查.结果:B6小鼠的皮肤移植物在耐受BALB/C小鼠中存活期特异性延长,MLR和DTH检查证明BALB/C小鼠对B6小鼠的脾细胞产生特异性耐受,对无关第3者KM小鼠的脾细胞仍表现出强烈的免疫反应.机制研究发现,克隆不应答(anergy)和抑制细胞在耐受中起作用.结论:抗Ia单克隆抗体可明显促进"细胞+CP"诱导的异基因皮肤移植耐受.克隆不应答和抑制细胞是耐受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其强大的抗原递呈以及免疫调节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认为,DC具有调控免疫应答的作用,不仅可激发免疫反应,也可介导免疫耐受.DC的这种异质性决定了DC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移植排斥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大鼠肾移植后早期移植肾内树突状细胞(DC)的变化规律,藉此探讨排斥反应的防治.方法 受体Wistar大鼠30只,按5只/组随机分为6组,35只SD大鼠作为供体,其中5只供肾作为对照组,不行受体手术.其余均行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术,并分别于开放供肾循环后1、6、12、24、48、72 h切取移植肾,行石蜡包埋切片,抗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观察移植肾病理学改变及肾小球内DC数量变化.结果 各组切片均未见肾小管肾炎、动脉内膜炎等AR表现.对照组及术后1 h组肾小球内DC数量基本为零;此后逐渐增加;24 h组达到顶峰,其均数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max=0.038);随后DC数量缓慢下降.结论 大鼠肾移植术后72 h内,供肾肾小球DC数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受体DC不断迁入、迁出供肾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揭示移植肾内DC变化规律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免疫抑制剂及抗炎药物的使用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0%烫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含量、活性变化及意义.方法 复制C57BL/6小鼠30%烫伤实验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4h、12h、24 h、48h及72 h组,每组10只小鼠.免疫荧光标记观察CD11c和共刺激分子CD86在脾脏DC中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脾脏CD11c+DC含量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鼠脾脏中见少量CD11c+DC;实验4h和12h组,脾脏CD11c+DC与CD86+DC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自实验24h组,DC含量开始减少,其中反映DC活性的CD86+DC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脾脏DC在烧伤后短时间内一过性数量增多、活性增强,而后DC活性明显减弱且数量减少,提示烧伤后脾脏DC的变化与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十年中,单克隆抗体已经实现临床应用并且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药物.抗体能够瞄准和杀死肿瘤细胞,同时通过补体级联或者抗体依赖细胞的细胞毒性激活免疫效应分子最终杀死肿瘤细胞.本文就目前针对肿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的靶点和临床应用情况做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肾移植受者的术前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与其术后发生抗体介导的体液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及移植肾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肾移植受者88例。术前采用Luminex流式法对肾移植受者进行DSA检测,并将受者分为DSA阳性组(n=20)与DSA阴性组(n=68)。随访时间为2年。术后参照Banff 2005标准对移植肾病理形态进行评估分级,并观察移植肾的情况。结果: DSA阳性组与阴性组AMR发生率分别为20.0%和1.5%,移植物丢失发生率分别为15.0%和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P<0.05);AMR受者最高DSA的荧光指数中值(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较非AMR受者差异明显(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肾移植术后受者发展为AMR的最高MFI阈值为7909.5。两组移植肾功能延迟回复的发生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术前检测DSA水平,可以预测AMR的发生风险和移植肾功能状态。最高DSA值的MFI截点(7909.5)能够预测AMR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