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一个圆     
杨红霞 《养生月刊》2008,29(2):I0001-I0001
一个商人在海边散步,看见一个渔夫躺在渔网边晒太阳,于是问:"正是大好天气,为什么不去捕鱼?"被吵醒的渔夫眯着眼:"我为什么要去捕鱼呀?""捕鱼才能赚到钱嘛."商人的口气就像在开导不干活的手下."赚钱干什么?渔夫反问."有了钱你才能安心的在海边晒太阳呀."接下来的一句话足以噎死天下的有钱人:"你以为我是在干什么?我不正是在晒太阳吗!"  相似文献   

2.
我父亲殷震贤,字邦良。诞生于清·光绪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1890年9月12日),江苏省昆山市正仪镇人。父亲3岁丧母,后在苏州司婆巷著名殷氏伤科诊所大院随大伯母学习伤科诊病技术,成年后去苏州教会伊利沙伯医院学习骨、外科医疗技术,掌握了西医医疗常规及骨解剖基础知识。我父亲在一生行医中认准了方向,即要走中西医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信     
记忆中,父亲很能写信也极爱写信。他的钢笔字有一点草,但很清楚好看。从小,因父母的工作地点不在同一处,我家经常分两地的时候居多。小学六年跟父亲在重庆,上初中就随妈妈去了浙江。后来我去北京读书及工作。不管到哪里,父亲的信总是不断。后来他日渐年迈,较少提笔,信也越来越少了。今天整理旧物,看见几封大三上学期父母写给我的信,其中一封洋洋洒洒四张,生活琐事,殷殷叮咛,巨细靡遗。  相似文献   

4.
1 家学渊源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祖父管庆鑫,19岁随祖辈悬壶济南.而立之年,即为齐鲁名医.父亲管正斋,北京朝阳大学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曾为“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创始人之一,著名中医针灸专家.……  相似文献   

5.
<正> 笔者近年来对70例原发不孕和100例经产妇人之人中沟和子宫发育作了一些观察,发现其间有一定的关系,现报告如下。资料分析一、人中沟形态分类标准:共五种类型1、端直型:沟缘隆起,呈楞线状,两沟缘之间的距离约0.7—1.0厘米,沟道上下等宽,或下端略宽于上端,深而明显,如图1。2、梨状型:类似端直型,但沟上端略窄,下端宽,近唇缘处又变窄,形似梨状,如图2。  相似文献   

6.
茄子烩     
我遗传了父亲的口味,喜欢吃茄子。母亲也知道父亲好这口,隔三差五地就炒盘茄子。可父亲说,弄来弄去就这一种花样,现在都吃腻了。听父亲这么说,上个星期父母来我家,我决定显摆一下我这"特级厨师"的手艺,让父亲好好过过茄子瘾。  相似文献   

7.
父亲今年63岁。他的一生很曲折,由于经济条件,七岁从浙西山区的农村来到杭州郊区的养父母家。听母亲说。父亲来杭州那年得了麻疹,结果落下了支气管炎。我从小就在父亲沉重的喘气声中长大。而我又遗传了父亲的体质,我跟父亲成了家里名副其实俩药罐。  相似文献   

8.
前天,我出差路过老家,顺路去看望父亲。父亲见我来了,顿时喜不自禁,拎着篮子准备去买菜。我忙拦住父亲,笑嘻嘻地说:“爸,你就别买菜了,我想吃螺螺。”父亲一听,哈哈大笑,说:“你到现在还没改掉吃螺螺的习惯啊。家门口的螺螺多的是,不用花钱买。”说完,父亲就跑到码头边。  相似文献   

9.
父亲买米     
父亲早早就出去了,可很晚还没见回来。我问母亲,她说父亲去借钱,不知借到没有。我明白,家里的米缸快空了,父亲去借钱买米。我与母亲坐在煤油灯下盼父亲,可是,这一夜他竟没有归来。  相似文献   

10.
周珉 《江苏中医药》2009,41(10):81-82
先父周筱斋教授离我们远去已整整20年了。20年来.不仅父亲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而且父亲一生正直的为人风范、务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精神、高尚的医德医风.都在时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使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像父亲那样做人做事做学问.是我终身的准则。思念之情促使我提笔回忆父亲的点滴往事.以寄托我深深的哀思。  相似文献   

11.
回头一想     
<正> 我今年七十九岁了。多半个世纪的经历,约略回忆起来,虽似雪泥鸿爪,但或许对后学有所借鉴吧。 (一) 我从小家境贫寒,父亲以做烧饼为业,一家数口,赖以维持。高等小学毕业时,年已十六岁,因经济艰难,无力升学,又不愿随父亲以两手生活断送我读书的前途。幸好我的老师们为我指出了“出去教书”的路,这既有所收入,又有继续读书的机会,于是,就当了小学教员。开始时因自修力量不够,很多生字疑词,时刻不离《康熙字典》与《辞源》,读书门径则依梁启超与胡适之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中医学徒,1966年随父学习中医69年单独临证。72年,领导上指定我作父亲陈嘉东的助手,74年,我又随著名妇科周慕丹医师学习进修,使我得以有向老中医学习的机会。关于如何继承老中医的经验,在回顾与老师们相处的朝朝暮暮,谈几点体会如下。一、青壮年中医应挑起继承老中医经验的重担在学习之初,由于处于启蒙阶段,对于老师的生动教育,除了能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外,是谈不上什么继承的。通过一段时间的临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笑     
小时候,我很怕父亲。因为他不苟言笑,严肃的样子让我不敢和他亲近。甚至是拍照的时候,他也是一脸庄重,突兀在画面中。母亲常常形容父亲:天大的笑话也不能让他露出一颗牙。尽管父亲不爱笑,但是不代表父亲不会笑,给我印象深刻的几次笑,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上学的时候我的成绩很好,考100分是常有的事,但是这些不足以让父亲"动容"。五年级的期末,我拿回家一个"劳动标兵"的  相似文献   

14.
我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系北洋大学毕业 ,对子女要求很严。他希望他的子女能成为有学识、有能力、立足于社会有所作为的人。我从医的选择一半是父亲的意愿 ,父亲认为 ,“医乃仁术 ,慈善事业”,适合女孩子去做。上学期间 ,父亲又告诫我 :“医理高深 ,必须刻苦学习 ,方能入医境”。工作后 ,父亲对我提出要求 :“慈善事业必须辛勤地耕耘”。父亲的谆谆教诲以及他的学识、思想和为人一直影响着我的学习与工作。1 治学须要勤与恒知识要从学习中获取 ,学习必须坚持一个“勤”字。我从学生时代就养成了勤学的习惯 ,基础知识要勤读牢记系统…  相似文献   

15.
孟向阳 《西部中医药》2011,24(10):110-111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珍藏着几本陈旧却很古朴的线装书。那时候因为我看不懂,用铅笔在上面乱画,常遭父亲训斥,但也由此知道这几本书是父亲心中挚爱之物。  相似文献   

16.
那一年,因工作需要,我调到了上海。可我万没想到才离开父母半年,便接到父亲病危的通知。母亲伤心地告诉我,父亲患的是晚期肾癌,癌细胞已经转移。父亲可是医大的高才生,患者所敬仰的名医啊,为什么竟没能及时发现自己的病?  相似文献   

17.
张强是个懂事又聪明的孩子。从上小学起他就喜欢读中外名著等文学书籍,对语文有着一种特殊的偏爱,却遭到了做建筑工程师的父亲的极力反对。父亲的反对是有理由的,文科将来就业面窄,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不会太理想。如果张强选择读理科,将来就业找工作时相对容易得多。为了劝说儿子改变想法,父亲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父亲的良苦用心张强并不理解。他觉得自己在文科方面有优势,而理科他并不喜欢,可偏偏为什么要服从父亲的旨意去学他不爱学的呢?为了不拂逆父亲,他总是在父亲面前装模作样地做理科作业,而私下里偷偷读小说,这些父亲却浑然不知。看着儿子这么努力刻苦学习,还鼓励他说,儿子,只要你这次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爸爸就带你去香港旅游。张强十分乖巧地答应了,父亲由此心花怒放。然而此时,张强已把全副心思都放在了一次全国环保大赛的征文上,他找资  相似文献   

18.
赞叹与虚夸     
从前有个人,在众人面前,赞叹他父亲的德行,他说:"我父亲慈祥仁爱,不害人,不偷窃,为人正直,说话诚实,还乐于布施。"这时人群中有个愚笨的人,听了这番话,心起妄念,说"我父亲的德行,还要超过他的父亲!"众人便说:"你父亲有什么德行,愿闻其  相似文献   

19.
去年“父亲节“的那一天,我生平第一次做了别人的伴娘,新郎不是别人,正是我的父亲。 父亲和母亲已经离婚好些年了,像两只受伤的刺猬,他们彼此都不肯为对方做一些小小的让步,离婚后她们不肯见面。作为他们都深爱的女儿,我左右为难,只有在母亲伤感的时候,赶去安慰母亲;父亲寂寞的时候,赶去陪伴父亲。  相似文献   

20.
谭肝 《家庭中医药》2003,10(2):57-57
小梅是某市十二中学高三的学生,读书用功,乘巧伶俐。一天,同学跟她开了句玩笑,她以为人家觉得她太胖,便开始悄悄节食。一次她随父亲出去旅游,父亲才发现她每次吃饭时碗里只有几粒米饭。她轻声对父亲说:“我要减肥”。小梅不肯吃饭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她常常因为吃饭问题和父母争执,有时勉强吃一点,事后再偷偷吃泻药。父亲见自己的女儿越来越瘦,她父亲只好带她去医院向医生求助,医生检查后诊断小梅患了厌食症。黎小姐22岁那年觉得自己小腹太大,不吃早餐和午餐,吃晚餐时则把米饭倒掉,只挑小菜吃。不到一年,她的体重从48公斤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