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表现。方法收集外伤性脾破裂患者30例,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41岁。18例为车祸伤,6例为打击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1例为跌倒损伤,2例为刀伤,全部病例经CT诊断确诊,27例患者手术证实。结果脾周新月形等低密度混杂影,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CT表现。脾包膜下血肿,表现沿脾侧边缘向外新月形低密度影,增强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脾内血肿呈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撕裂伤在脾实质内见低密度带。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外伤性脾破裂的典型CT表现,并能明确分型。  相似文献   

2.
肝脾外伤破裂的CT分析(附3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肝脏及脾脏外伤性破裂的CT诊断水平。方法:39例经CT扫描诊断的肝脾外伤破裂病例,将CT所见与手术、临床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肝脾外伤的CT改变主要分两种,肝脾撕裂伤表现为肝脾实质片状高密度灶7例,带状低密度影4例,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18例,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高密度影11例;肝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肝脾缘等或低密度新月形灶15例,部分新鲜血肿可为高密度灶。结论:肝脾外伤性破裂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主要有:①肝脾脏内不规则形高、低密度出血灶;②肝包膜下新月形低密度血肿;③腹农会内积血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体肝巨片形吸虫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26例肝巨片形吸虫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26例行CT平扫检查,其中24例行CT增强。9例行MRI平扫检查,其中7例行MRI增强。2例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 26例CT平扫示肝肿大并实质内弥漫斑片状密度减低影,边界欠清,15例病灶相互融合呈簇状或隧道样病灶,以包膜下肝实质内为主,其中24例CT增强病灶不均匀轻度强化;19例脾轻度增大。9例MRI平扫示为肝肿大并实质弥漫性病变,病变呈稍长T1、稍长T2,DWI上呈稍高或高信号改变;7例增强扫描呈蜂窝状稍强化;5例MRCP示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未见扩张或梗阻。2例穿刺病理活检表现为寄生虫性肉芽肿与坏死,周围大量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人体肝巨片形吸虫感染的CT、MRI表现为肝包膜下多发微小脓肿,部分呈簇状或隧道样特点,结合血清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尤其是增强CT在诊断闭合性肝损伤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共32例闭合性肝损伤,其中手术修补26例,另6例采取保守治疗。27例行肝部CT平扫和增强,5例只行平扫。结果:平扫28例见肝实质内不规则的低密度区,肝周及脾周等部位的液性低密度影是腹腔内积血的重要CT征象。平扫有4例漏诊,增强扫描后损伤部位和程度均清晰显示。结论:肝损伤行平扫加增强CT检查能清晰显示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SLA)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LA患者资料,其中9例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直接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观察临床特征及CT表现,并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患者表现为脾大,其中2例有贫血、牙龈出血等脾功能亢进症状;2例表现为脾内多发病灶,9例表现为脾内单发病灶;11例均未见钙化及包膜。CT平扫均表现为脾内囊性低密度影,其中6例为单囊性病变,5例为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延迟期3例病灶呈轻度强化,其中1例病灶延迟期囊内容物出现强化。结论:SLA在CT平扫上表现为囊性密度影,增强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并具有延迟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16层螺旋CT检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IAH)的16层螺旋CT检查方法,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22例主动脉急症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诊断为IAH。使用16层CT获得层厚1.25mm的图像,重组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结果:22例IAH中,A型1例,B型21例。6例IAH伴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1例有动脉粥样硬化,5例合并动脉瘤。结论:IAH的16层螺旋CT检查应包括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图像观察以轴面为主。IAH主要CT表现为平扫时管壁内新月形高或混杂高密度影及内膜钙化移位,增强扫描无强化及无内膜片。IAH可合并主动脉其他病变,根据上述征象可与其他主动脉急症鉴别。  相似文献   

7.
脾结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改变,评价CT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脾结核,8例均作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8例中6例CT平扫表现为脾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稍低密度或等密度灶,病灶高于水样密度。其中4例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2例增强扫描病变周边呈环形强化。1例CT平扫为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强化。1例CT表现为脾脏、腹腔淋巴结多发钙化影。8例中7例同时伴有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结论CT平扫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稍低或等密度(高于水样密度)病灶,而增强扫描却完全不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的征象,是脾结核的相对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RCC)的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CRCC,14例行CT平扫及皮髓质期、实质期双期增强扫描,5例行平扫及实质期增强扫描,4例直接行皮髓质期、实质期双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分析CT增强扫描特点。结果共23个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或轻度分叶状,边界清楚,平均最大径4.7em。12例病灶密度均匀;11例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9例可见钙化,6例发生坏死囊变的肿瘤中有4例最大径超过8.4cm。平扫病灶cT值23-48HU;与平扫相比,皮髓质期cT值平均增加34HU,实质期CT值平均增加32HU;实质期与皮髓质期相比,8例表现为密度降低,CT值相差约4-23HU,11例呈持续强化,CT值差约1.13HU。结论CRCC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术前CT检查对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钝性损伤的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钝性伤所致肾上腺损伤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15例因腹部钝伤而行CT检查示有肾上腺损伤的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2例。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6例平扫;11例行CT随访。结果:15例肾上腺损伤均为单侧性损伤并伴同侧胸腹部损伤,位于右侧11例(73%),左侧4例,1例伴肾上腺肿瘤。10例CT主要表现为肾上腺区类圆形或卵圆形血肿(67%),3例(20%)表现为伤侧肾上腺增粗,1例(7%)表现为肾上腺区较弥漫的出血,1例原有肾上腺肿瘤存在。10例(67%)肾上腺邻近脂肪内出血呈条束状或局限性密度增高影,3例(20%)后肾周间隙的出血表现为类似膈脚增厚改变。结论:肾上腺损伤右侧远多于左侧,常伴有同侧胸腹腔和腹膜后损伤,肾上腺血肿有时需与肾上腺原发肿瘤相鉴别,鉴别主要方法是随访及增强CT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急性肾上腺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CT检查、随访观察证实的外伤性肾上腺血肿,1例经手术证实非外伤性血肿的CT表现特点.9例病人中男6例,女3例.急性期8例均有CT平扫,1例有平扫加增强扫描;亚急性期8例有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单侧肾上腺血肿8例(右侧6例,左侧2例),双侧1例.急性期肾上腺血肿的主要CT表现为肾上腺区类网形、卵圆形、类三角形高密度影,肾上腺周围脂肪出血9例,肾周脂肪囊出血2例,肾前筋膜增厚3例,伴随其他脏器损伤7例.CT追踪观察,8例外伤性肾上腺血肿伤后8~9d血肿密度盯开始缓慢均匀减低,大小无变化,肾上腺周围出血逐渐吸收;1例18d后复查血肿密度均匀减低.略有缩小,肾上腺周围出血基本吸收;增强血肿均无强化,8例肾上腺呈条状强化,内外支受压.结论 肾上腺血肿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随访可为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