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应用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手背及手指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手背及手指皮肤缺损,手术关键沿尺神经手背支走行切取,切取皮瓣面积最大3.5cm×7.0 cm。结果临床应用17例,术后1例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其余16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是修复手背及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2.
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以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应用解剖设计以掌指关节近侧为转轴点,沿走行于第4掌骨间隙的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轴为蒂、沿前臂尺侧下1/3至手掌尺背侧切取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手腕部、手掌尺侧及环、小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临床应用22例,皮瓣最大面积13cm×4.5cm,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手部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术式扩大了皮瓣的切取面积和修复范围。皮瓣切取快捷方便,转位灵活,不牺牲主要血管,血供可靠,是修复手及手指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尤其适于修复手掌远端创面。  相似文献   

3.
掌指动脉指蹼穿支蒂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应用改进手术方法的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皮肤缺损部位应用以不同指掌侧动脉指蹼穿支为蒂的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转位修复手及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面积为2.5×1.5 cm~6.0 cm×3.5 cm。结果临床应用1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掌指动脉指蹼穿支蒂手背皮神经营养皮瓣手术切取方便,转位灵活,血供可靠,是修复手及手指皮瓣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蒂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环小指创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根据尺神经手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解剖规律,设计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环小指软组织缺损.结果 本组共15例患者,4例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其中1例切取较大皮瓣面积的远端明显青紫,经积极处理,3d后症状缓解,但皮瓣远端出现少许发黑、坏死,后经换药自愈.其余皮瓣均存活良好.随访3~24个月,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皮瓣质地良好,手部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其中优9例,良4例,可2例,疗效优良率为87%.结论 该皮瓣血管恒定,切取简便,成活率高,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可用于环小指掌指关节以远任何部位的创面修复,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4月至2011年12月,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9例,其中手掌软组织缺损6例,手背软组织缺损2例,拇指背侧软组织缺损1例,均伴有深部组织外露.切取皮瓣面积3cm× 5cm~6cm×8cm.结果:9例皮瓣术后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经过3月~5年随访,所有皮瓣外观、质地、色泽、弹性较好,无需Ⅱ期整形,患手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应用臂外侧下部游离皮瓣修复手背及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吻合血管的臂外侧下部游离皮瓣用于修复手背、手指部的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切取面积3 cm×5 cm~8 cm×15 cm.结果 术后移植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臂外侧下部游离皮瓣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应用臂外侧下部游离皮瓣修复手背及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吻合血管的臂外侧下部游离皮瓣用于修复手背、手指部的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切取面积3 cm×5 cm~8 cm×15 cm.结果 术后移植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臂外侧下部游离皮瓣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8.
带皮穿支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5,自引:14,他引:25  
目的探讨带皮穿支血管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相结合的皮瓣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深部知名血管发出的皮肤穿支为皮瓣转轴点,切取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皮瓣或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肢体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临床已应用43例,其中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3例,面积30 cm×12 cm~16 cm×8 cm;胫后血管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9例,面积17 cm×9 cm~5 cm×4 cm;以骨间前血管腕背穿支前臂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8例,面积16 cm×6 cm~10 cm×4 cm;以掌指动脉指蹼穿支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13例,皮瓣面积6.0 cm×3.5 cm~2.5 cm×1.5 cm;皮瓣完全成活42例,1例因静脉回流障碍远端1/4坏死。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术式结合了穿支蒂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点,扩大了皮瓣切取面积与修复范围,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是修复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临床体会.方法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足外踝5例,足跟部4例,足背3例,内踝及小腿内侧下段7例.组织缺损创面面积最大20 cm×17 cm.最小10 cm×8 cm,切取皮瓣面积最大22 cm×18cm,最小11 cm×9 cm,并在转移皮瓣时将小隐静脉与创周静脉吻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无明显肿胀、瘀血等现象.顺利成活16例,出现远端边缘表皮小部分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3例,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形、色泽及踝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临床体会.方法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足外踝5例,足跟部4例,足背3例,内踝及小腿内侧下段7例.组织缺损创面面积最大20 cm×17 cm.最小10 cm×8 cm,切取皮瓣面积最大22 cm×18cm,最小11 cm×9 cm,并在转移皮瓣时将小隐静脉与创周静脉吻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无明显肿胀、瘀血等现象.顺利成活16例,出现远端边缘表皮小部分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3例,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形、色泽及踝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临床体会.方法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足外踝5例,足跟部4例,足背3例,内踝及小腿内侧下段7例.组织缺损创面面积最大20 cm×17 cm.最小10 cm×8 cm,切取皮瓣面积最大22 cm×18cm,最小11 cm×9 cm,并在转移皮瓣时将小隐静脉与创周静脉吻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无明显肿胀、瘀血等现象.顺利成活16例,出现远端边缘表皮小部分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3例,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形、色泽及踝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临床体会.方法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足外踝5例,足跟部4例,足背3例,内踝及小腿内侧下段7例.组织缺损创面面积最大20 cm×17 cm.最小10 cm×8 cm,切取皮瓣面积最大22 cm×18cm,最小11 cm×9 cm,并在转移皮瓣时将小隐静脉与创周静脉吻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无明显肿胀、瘀血等现象.顺利成活16例,出现远端边缘表皮小部分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3例,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形、色泽及踝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临床体会.方法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足外踝5例,足跟部4例,足背3例,内踝及小腿内侧下段7例.组织缺损创面面积最大20 cm×17 cm.最小10 cm×8 cm,切取皮瓣面积最大22 cm×18cm,最小11 cm×9 cm,并在转移皮瓣时将小隐静脉与创周静脉吻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无明显肿胀、瘀血等现象.顺利成活16例,出现远端边缘表皮小部分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3例,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形、色泽及踝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临床体会.方法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足外踝5例,足跟部4例,足背3例,内踝及小腿内侧下段7例.组织缺损创面面积最大20 cm×17 cm.最小10 cm×8 cm,切取皮瓣面积最大22 cm×18cm,最小11 cm×9 cm,并在转移皮瓣时将小隐静脉与创周静脉吻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无明显肿胀、瘀血等现象.顺利成活16例,出现远端边缘表皮小部分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3例,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形、色泽及踝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临床体会.方法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足外踝5例,足跟部4例,足背3例,内踝及小腿内侧下段7例.组织缺损创面面积最大20 cm×17 cm.最小10 cm×8 cm,切取皮瓣面积最大22 cm×18cm,最小11 cm×9 cm,并在转移皮瓣时将小隐静脉与创周静脉吻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无明显肿胀、瘀血等现象.顺利成活16例,出现远端边缘表皮小部分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3例,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形、色泽及踝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临床体会.方法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足外踝5例,足跟部4例,足背3例,内踝及小腿内侧下段7例.组织缺损创面面积最大20 cm×17 cm.最小10 cm×8 cm,切取皮瓣面积最大22 cm×18cm,最小11 cm×9 cm,并在转移皮瓣时将小隐静脉与创周静脉吻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无明显肿胀、瘀血等现象.顺利成活16例,出现远端边缘表皮小部分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3例,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形、色泽及踝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临床体会.方法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足外踝5例,足跟部4例,足背3例,内踝及小腿内侧下段7例.组织缺损创面面积最大20 cm×17 cm.最小10 cm×8 cm,切取皮瓣面积最大22 cm×18cm,最小11 cm×9 cm,并在转移皮瓣时将小隐静脉与创周静脉吻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无明显肿胀、瘀血等现象.顺利成活16例,出现远端边缘表皮小部分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3例,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形、色泽及踝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临床体会.方法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足外踝5例,足跟部4例,足背3例,内踝及小腿内侧下段7例.组织缺损创面面积最大20 cm×17 cm.最小10 cm×8 cm,切取皮瓣面积最大22 cm×18cm,最小11 cm×9 cm,并在转移皮瓣时将小隐静脉与创周静脉吻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无明显肿胀、瘀血等现象.顺利成活16例,出现远端边缘表皮小部分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3例,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形、色泽及踝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切取方法的改进及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 对 15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例 ,应用该皮瓣进行修复 ,最大面积 12cm× 7cm ,最小面积 4cm× 6cm。 结果 皮瓣 1例坏死 ,14例成活 ,其中 2例术中发现血管变异 ,改用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术后随访 5~ 2 4个月 ,皮瓣质地良好 ,外形满意。 结论 应用改进的方法切取皮瓣 ,术中如遇血管损伤或变异 ,可改用筋膜蒂皮瓣代替。蒂长 8cm以内 ,面积 12cm× 7cm以内的皮瓣应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0.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切取皮瓣面积最大8cm×11cm,最小5cm×6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0个月~3年,功能良好,外形满意。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运良好,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有效地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