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地黄一直为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由于炮制方法的不同,故有生、熟之分。而生地黄又包括鲜地黄与干地黄两种,其气味同为甘苦而寒,功能同是清热凉血,滋阴生津,均适用于热入营血,血热出血及热邪伤阴诸证。唯鲜地黄苦重于甘,其气大寒,偏于清热凉血,生津除烦,尤宜于热病大热时期,而干地黄甘重于苦,滋阴养血之力较强,对于热病后期伤阴或阴虚内热等,功效殊佳。至于熟地黄气甘温而味厚,质腻柔润,不仅滋阴养血,且能生精补髓壮骨,为补益肝肾之要药。凡肝血亏虚,肾阴不足及精血两亏者皆可选用。但本品生者甘寒阴柔,熟者味厚黏腻,均有碍胃之弊,因此脾弱有湿或痰多气郁患者,应慎用或与芳香健胃药同用。  相似文献   

2.
鲜生地、干生地、熟地黄三药同出一物,均能滋阴生津,同治阴血津液亏虚诸证。但鲜地黄甘苦大寒而多汁,滋阴力稍逊而清热凉血解渴除烦之功过之,且滋腻性小,血热阴亏热邪盛者常用,尤宜热病伤阴,亏降烦渴,斑疹及血热妄行之吐衄下血等证。鲜地黄晒干即干地黄,其苦寒而质润,长于滋阴而清热凉血较鲜地黄为逊,滋腻性亦较小,凡血热津伤或精血阴液亏虚有热者宜用,既适用于热病舌绛烦渴伤阴之重者,又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迄今人们对凉血散血法的认识从概念、范畴到运用规律均很不完善;作者分析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等9本医案血证案例,结果表明该法并非专治温病血分证,内伤血热证亦可使用;并将该法概念表达为:凉血散血法是以清热、活血、滋阴之品,解除血中热邪、流畅血行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温病热入血分或内伤血热炽盛而致的耗血动血之证,症见吐衄发斑、舌质红绛等。  相似文献   

4.
“凉血散血”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血散血”语出叶天士《温热论》,原文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温病血分证的治则。初习温病者认为,“凉血散血”就是清热、凉血、化淤,其它联系血分证的病机特点,当包括清热、凉血、化淤、养阴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具有治血功用的药物共95味,涉及出血、血瘀、女子月经不调、带下异常、癥瘕、痔血、便血等多种疾病.《本经》治血药物多以苦寒攻邪及辛温散解为主.其中中品药养精补虚,下品药除邪破积.治血功用可划分为活血与止血两方面,以辛散温通、凉血祛热、苦寒通利、益气养血等法通经活血;以凉血清热、健脾和胃、温阳散寒等法止血固摄.诸多药物在发挥其自身主要功效的同时亦可通过发汗、清热、泻下、化湿、温里等作用应用于血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玄参味苦、甘、咸,性寒,入肺、胃、肾经。功能滋阴降火、清热生津、凉血解毒。常用于热病伤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等证。笔者以玄参为主组方治疗老年便秘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三、清热药清热药都具有寒凉的性能,主治一切热病,如瘟疫、热痢、痈肿、疮疡等里热症.中寒证不宜使用.清热药可分以下四种类型: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证);清热凉血(清血分热、凉血滋阴、退骨蒸劳热);清热燥湿(湿热证);清热解毒(毒热郁结证).  相似文献   

8.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新鲜或干燥块根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生地黄。鲜地黄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生地炭、熟地炭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熟地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熟地炭能补血止血。现将它们各自的加工炮制方法、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为:热毒郁遏肌肤,延及血分、灼伤阴血、肤失濡润;凉血化瘀解毒法是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重要治法;常用药物有: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凌霄花、紫草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丹参、赤芍、当归等10味中药与银屑病治疗有关的作用。方法:利用小鼠银屑病实验模型及PCNA免疫组化方法,分别观察了6味清热凉血药对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和6味活血化瘀药对鼠尾鳞片表皮闰层形成的影响。结果:6味清热凉血中药均能显著抑制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和PCNA表达。6味活血化瘀药中5味均能显著促进表皮分化,其丹以、赤芍又兼具有上述两种,结论:本研究的10味中药对银屑病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清热药药理作用中的解热作用进行文献再评价。选择《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教材中20味清热药作为评价对象,通过查阅、归纳、整理2013年以前公开发表的有关清热药解热作用的研究文献,根据重复和综合评价等原则,自拟中药解热作用的评定标准,对清热药的解热作用进行文献再评价,以确定其可靠性。黄芩、柴胡、青蒿、板蓝根、金银花、连翘作用确切;黄连、半枝莲、地骨皮、忍冬、玄参、石膏、大青叶、牡丹皮、栀子实验依据不足;黄柏无解热作用;知母、苦参、蒲公英、生地黄、赤芍未见相关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孔昭遐教授运用清热凉血法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列举多个系统的多个典型病例,介绍了孔昭遐教授对清热凉血法的辨证要点和应用方法。[结果]孔昭遐教授根据"热的性质"、"热的来源"、"热的兼夹之邪"、"热与血的关系"等因素,运用清热凉血法结合化瘀、解毒、利湿、祛风、养阴、益气、补肾等方法,临床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清热凉血法在临床诊疗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体现了孔昭遐主任的思辨理念和用药特色,并凸显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乔洁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3):313-314,319
血府逐淤汤是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方之一,由赤芍、生地、牛膝、桔梗、柴胡、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枳壳、甘草组成。红花活血祛淤通络;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赤芍性微寒味苦,清热凉血,祛淤止痛;当归性温味甘平,补血活血止痛;生地黄养阴润燥(兼清淤热),以上共为君药,活血化淤而养血。柴胡、枳壳性微寒而甘辛,二药行气活血而疏肝解郁为臣药。桔梗性平味苦辛载药上行,合枳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牛膝性平味苦酸、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二者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纵观血府逐淤之全方配药可谓不寒不热、气血双调、解气分郁结,行血分淤滞,活血而不伤阴,祛淤又能生新,具有活血化淤、行气止痛之功效。血府逐淤汤所治以胸中血府血淤为主,或体内由淤血所致的某些病证。“立血府逐淤汤,治胸中血府血淤之证”,后世医家据此把治疗范围扩大,不仅专治“血府血淤”,还治疗因血淤所致的多种杂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医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组方用药特点。方法 筛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6月30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使用Excel 2020和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等统计软件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药复方91个,包含中药104味,药性以寒、平、温为主;药味多属苦、甘、辛;多归肝、肺经。前10位高频中药为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丹参、鸡血藤、甘草、玄参,主要为清热药;关联规则分析揭示常见用药组合为:连翘-牡丹皮-生地黄、生地黄-牡丹皮、牡丹皮-赤芍,生地黄-赤芍等;将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分3个聚类效果最好。结论 红皮病型银屑病治疗以清热凉血解毒为要,同时注重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用药兼顾病机,缓急并举。  相似文献   

15.
介绍陆金根教授运用中药药对治疗肛肠疾病的临床经验,陆教授认为生地黄-黄柏凉血清热除湿治疗湿热下注、热盛迫血妄行之Ⅰ、Ⅱ度内痔出血;黄芪-玄参益气养阴、增液行舟治疗气阴两虚之老年功能性便秘;柴胡-白扁豆疏肝解郁、健脾止泻治疗肝郁脾虚之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血藤-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消痈治疗湿热毒邪蕴结、气滞络瘀之溃疡性结肠炎;地肤子-白鲜皮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治疗湿热下注、热毒内蕴之肛门瘙痒症。并列举病案用以例证。  相似文献   

16.
梁秉钧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131-131
目的:观察自拟凉血地黄汤对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患者口服自拟凉血地黄汤(由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当归、川芎、赤芍、土茯苓、紫草、白花蛇舌草、玄参、金银花、乌梅等组成)。结果:治愈17例(37%),有效27例(59%),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结论:自拟凉血地黄汤对寻常型银屑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赤芍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Pa ll)或川芍药(Pac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性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功能,主要用于热入营血,斑疹吐衄,经闭瘢瘕,跌打损伤,痛肿疮毒,目赤翳障等症。赤芍为我国传统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现代研究表明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赤芍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治血之法,笔者书其归纳为清热凉血、滋阴凉血、祛瘀止血、收敛止血、清热泻火、滋阴降火、健脾益气、益气固脱、清气降气、温补益气等十法.并对各法之治则、用药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清热凉血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清热凉血消银汤,对照组用消银片,服用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5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凉血消银汤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10):2282-2286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的用药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并筛选符合要求的研究文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的用药特点。【结果】依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得到文献32篇,纳入处方58首,涉及中药101味,总的药物使用频次为580次。高频药物(使用频次≥10次)有20味,频次居前的药物为甘草、黄芩、石膏、连翘、金银花、牡丹皮、赤芍、淡竹叶、青蒿、水牛角等。101味中药根据药效可归为16类,使用频率居于前5位的药物类别分别为清热药、补益药、解表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对20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后共得到常用药物组合7个,核心药对有牡丹皮-水牛角、石膏-知母、赤芍-生地黄、牡丹皮-生地黄等;对20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后共得到中药聚类组合5个。【结论】中药治疗登革热原则总以清解疫毒、凉血化瘀为主,兼以扶正解表。选方以"银翘散"辛凉透邪,以"白虎汤"清泻气分热,以"犀角地黄汤"清解血分热毒,以"半夏藿香汤"化湿和胃,化浊避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