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临床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时采用改进L3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选择154例临床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Ⅱa期58例,Ⅱb期75例,Ⅲa期21例,采用改进的L3淋巴结清扫方式,对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同时随访观察患者的无病生存率。结果 154例患者中有腋淋巴结转移143例,占92.85%,有19例患者L3淋巴结转移,术前临床分期为Ⅱa期58例,L3淋巴结转移3例(5.17%),Ⅱb期75例,L3淋巴结转移10例(13.33%),Ⅲa期21例,L3淋巴结转移6例(28.57%),术前临床分期与L3淋巴结阳性病理结果呈正相关性(r=0.215,P=0.007),L3淋巴结未转移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58.3%,L3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28.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临床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行L3淋巴结清扫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采用改进的淋巴结清扫方式,便于L3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中肉眼判断Ⅱ期子宫内膜癌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术中肉眼判断为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91例,Ⅱa期52例及Ⅱb期39例.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清扫淋巴结 术后体外放疗组)、B组(不清扫淋巴结 术后体外放疗组)、C组(清扫淋巴结 术后不体外放疗组).计算各种治疗方法 的5年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 术中肉眼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符合率98%.Ⅱb期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Ⅱa期,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Ⅱa期3组间生存率及复发率无明显差别(P>0.05).Ⅱa期有2例同时子宫体肌层浸润>1/2,术中清淋巴结,术后均未放疗,分别2年和3年复发.Ⅱb期A、B、C 3组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C两组,B、C两组间复发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Ⅱ期子宫内膜癌术中肉眼分期准确率高;Ⅱa期患者如不合并高危因素,术中不必清扫淋巴结,术后补充放疗;Ⅱb期需行淋巴结清扫术和术后放疗,以提高生存率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魏文堂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2):1234-1235
目的 评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临床分期为Ⅰ、Ⅱ期原发女性乳腺癌50例,术前体检均未触及肿大腋窝淋巴结或虽可触及腋窝肿大淋巴结但怀疑良性可疑;术中在原发肿瘤周围注射亚甲蓝示踪定位行SLNB和腋淋巴结清扫术(ALND),术后对全部标记定位前哨淋巴结和腋窝淋巴结常规行病理检查.结果 50例中检出40例检出率为80.0%.结论 应用亚甲蓝示踪定位行SLNB能较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是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必要手段,SLNB宜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研究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术(MAD)与根治术(RM)对Ⅰ、Ⅱ期乳腺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将96例Ⅰ、Ⅱ期乳腺癌随机分两组:MAD组48例;RM组48例。MAD组淋巴结清除范围是腋中下淋巴结;RM组采用Halsted或仿根治Ⅱ式。结果:MAD组和RM组十年生存率分别为80.4%和81.8%: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6.7%和79.3%。局部复发率:MAD组和RM组分别为3.2%和23%。患侧上肢肿胀率:MAD组和RM组分别为3.2%和7.9%。结论:对Ⅰ、Ⅱ期乳腺癌采用MAD的疗效与RM相同,且能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和转移抑制蛋白nm2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腋淋巴结转移和5年生存率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nm23的表达,分析其与腋淋巴结转移和5年无病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Survivin蛋白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8.75%(55/80),与腋淋巴结转移呈低度正相关(r=0.263,P=0.019),与5年无病生存率呈低度负相关(r=-0.255,P=0.024);nm23阳性表达率为57.50%(46/80),与腋淋巴结转移呈低度负相关(r=-0.253,P=0.024),与5年无病生存率低度正相关(r=0.235,P=0.037)。Survivin和nm23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发病年龄、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urvivin蛋白的抑制凋亡作用和nm23蛋白的抑制转移作用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黎体璎  张苏展 《浙江医学》1993,15(5):268-269
对20例可手术乳腺癌病人进行改良根治术和传统根治术腋淋巴结清扫程度的自身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5例乳腺癌临床Ⅰ、Ⅱ期中有3例作改良根治术后残留淋巴结4枚,但无癌转移;临床ⅢA期病人5例中有3例作改良根治术后残留淋巴结5枚,其中1例2枚淋巴结中有癌转移,但其改良根治术标本中4枚淋巴结有癌转移;改良根治术腋淋巴结残留率为30%(6/20)。提示对临床Ⅰ、Ⅱ期乳腺癌病人采用改良根治术作为标准术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李晨  李卫东  秦博  李升 《海南医学》2010,21(21):39-40,25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Ⅰ、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共9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保留ICBN,对照组(57例)切除ICBN。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的主观感觉、客观神经检查以及肿瘤局部复发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1)患者患肢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治疗组异常8例(19.51%),对照组异常50例(87.7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针刺痛3例(7.32%),对照组针刺痛15例(26.3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局部复发情况:随访2-5年,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出现局部复发,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Ⅰ、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行腋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ICBN可达到不增加局部复发率、明显减少术后局部麻木与痛感的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Ⅵ区淋巴结清扫在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cN0PTC患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的病理结果,并将Ⅵ区淋巴结与Ⅱ~Ⅴ区淋巴结进行区分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Ⅵ区淋巴结转移11例(20.7%),Ⅱ~Ⅴ区转移8例(15.1%)。Ⅵ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伴有Ⅱ~Ⅴ区转移占45.5%;明显高于Ⅵ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Ⅱ~Ⅴ区转移(7.1%)(P<0.01)。结论: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常规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并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相似文献   

9.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寻找能够有效判断乳腺癌转移潜能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PV-9000法)检测10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石蜡包埋组织中MMP-9的表达情况,分析MMP-9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块直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患者年龄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关系,并分析MMP-9不同表达强度患者的生存率.结果:(1)106例乳腺癌组织中MMP-9表达阳性率为81.13%,随肿块直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加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淋巴结无转移者MMP-9阳性表达率((71.4%)明显低于腋淋巴结有转移者(87.5%)(P<0.05);(2)乳腺癌组织MMP-9表达与ER、PR、Her-2的表达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P>0.05).(3) MMP-9表达越强,患者术后生存率越低(P<0.05).结论:MMP-9的表达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MMP-9可作为乳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参数.  相似文献   

10.
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程度一直是影响乳腺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术前准确了解其状态,不仅能预测乳腺癌的分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还能指导术中腋窝淋巴结的清扫范围等[1]。腋窝淋巴结通常分3组:Ⅰ组即胸小肌外侧组,包括肩胛下组、中央组,腋静脉淋巴结,胸肌间淋巴结( Rotter淋巴结)等;Ⅱ组即胸小肌后组,指胸小肌深面的腋静脉淋巴结组;Ⅲ组即胸小肌内组,位于胸小肌内侧的腋淋巴结,即锁骨下淋巴结[2]。据2011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CCN)指南,如术前评估腋窝淋巴结为阴性,先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node biopsy ,SLNB),决定是否行腋窝淋巴结的清扫;如评估为阳性,根据临床分期,行相应的治疗模式[3]。因此,术前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尤为重要。医学影像学对腋窝淋巴结状态的评估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分组间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进一步缩小腋窝清扫范围的可能性。方法:选择87例未接受任何新辅助治疗的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按统一标准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均在术中行完全腋窝淋巴结清扫。所获得的样本按淋巴结分组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和Rotter's组,分别送检病理。分析各组淋巴结转移之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Level Ⅲ组淋巴结清扫在腋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通过体检或超声影像学检查发现腋下淋巴结阳性59例,行单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结合Ⅲ组淋巴结清扫术,比较2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Ⅲ组淋巴结清扫患者42例,其中41例腋下淋巴结阳性,伴有Ⅲ组淋巴结阳性者13例,3年远处转移率为9.5%,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2.4%;单纯乳腺癌改良根治患者17例,3年远处转移率为35.3%,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23.5%,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淋巴结清扫患者总生存率为92.9%,单纯乳腺癌改良根治患者为88.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发现腋下淋巴结阳性者,行Ⅲ组淋巴结清扫可提高腋窝淋巴结清扫彻底性,并对术后的合理治疗和提高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中保留上肢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52例早期乳腺癌在施行ALND前于患侧前臂皮下注射亚甲蓝5ml进行上肢淋巴结定位,术中分检出上肢淋巴结和水平Ⅱ淋巴结,水平Ⅱ淋巴结进行印片细胞学和冰冻切片病检。术后所有淋巴结分组进行常规病检。结果52例术中可见上肢淋巴结蓝染50例(96.2%);术后病检,上肢淋巴结蓝染者腋窝淋巴结转移31例(62.0%,31/50);其中单独水平Ⅱ转移1例(2.0%,10/50),水平Ⅰ转移者30例(60.0%,);水平Ⅰ转移的患者中同时具有水平Ⅱ转移者10例(22.0%,10/50),水平Ⅱ转移者并上肢淋巴结转移者3例(6.0%,3/50)。3例上肢淋巴结转移者均同时具有水平Ⅱ转移,单独水平Ⅰ转移而无水平Ⅱ转移者均未发现腋窝蓝染淋巴结转移。11例水平Ⅱ淋巴结转移,术中印片细胞学检出8例,冰冻切片检出9例,2者联合检出10例。术中淋巴结印片细胞学检查联合冰冻切片病检与术后常规病检的符合率为98.0%(49/50)。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前前臂皮下注射亚甲蓝可有效进行上肢淋巴结定位。经术中快速病检确定水平Ⅱ淋巴结无转移者,可施行保留上肢淋巴结的ALN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病理确诊单发肿块的乳腺癌患者为样本,以乳腺癌超声声像图征象、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自变量,术后腋窝淋巴结状态为因变量,采用二分类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48例乳腺癌超声图像的直接征象中形态不规则、呈小分叶、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分级Ⅱ~Ⅲ级、RI≥0.7出现频率较高,出现率>50%。超声图像的间接征象中48例乳腺肿块有高回声晕、浅筋膜模糊或中断、Cooper 韧带模糊或中断、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3 mm、淋巴结血流表现为无或门型在肿块中的出现率较高,出现率>50%;(2)48例乳腺癌肿块内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为(35.69±126.47)个/视野,腋窝淋巴结转组的 MVD 计数为(92.30±13.20)个/视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的 MVD 计数为(56.90±8.84)个/视野,腋窝淋巴结转组的 MVD 计数明显高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的MVD 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乳腺癌肿瘤血流分级0~Ⅰ级 MVD 计数为(51.46±6.52)个/视野,Ⅱ~Ⅲ级 MVD 计数为(95.16±11.28)个/视野,Ⅱ~Ⅲ级 MVD 计数显著高于0~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二分类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肿块的血流分级Ⅱ~Ⅲ级、腋窝淋巴结的最大皮质厚度≥3 mm 及肿块 MVD (P <0.05)是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33.445、46.964、96.879。结论乳腺癌超声征象中的原发灶血流Ⅱ~Ⅲ级、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3 mm 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MVD值与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关系极为密切,对乳腺癌的临床诊疗方法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染料法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准确性。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1年4月期间41例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Ⅱ期或Ⅲ期)予2—4个疗程新辅助化疗后,行患侧亚甲蓝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联合腋窝淋巴结(Ⅰ-Ⅱ/Ⅲ级)清扫的乳腺癌保乳术。结果:在Ⅰ级腋窝淋巴结中检出前哨淋巴结39例,每例平均前哨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的检出数目分别为1.5-±0.2枚和17±5枚。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准确率、灵敏度,假阴性率分别为95.1%、92.3%、88.0%、12.0%,以上各指标与新辅助化疗前患者的原发肿瘤大小、区域淋巴结分级、TNM分期、年龄,或者体重指数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部分行新辅助化疗后的乳腺癌患者,亚甲蓝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安全可行的,且能较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更为合理的腋窝淋巴结处理方法,明确腋窝可疑淋巴结取样结合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替代单纯SLNB时的假阴性率是否明显降低,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传统的腋窝淋巴结外科学分群方法,对符合入组条件的4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行B超引导下钩丝定位,术中行腋窝SLNB和定位的可疑淋巴结活检,再行全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或levelⅡ水平的腋淋巴结清扫,对SLN、可疑淋巴结、腋窝其余的淋巴结分3组行病理检查,比较单纯SLNB与SLNB配合可疑淋巴结取样活检预测腋淋巴结状态的差异。结果SLNB总成功率为100%(42/42),SLNB2例假阴性,假阴性率11%(2/18),敏感性88.9%(16/18),准确率95.2%(40/42)。SLNB配合可疑淋巴结活检预测腋淋巴结状态未见假阴性,敏感性100%(18/18),准确率100%(42/42)。结论超声引导可疑淋巴结钩丝定位取样有降低乳腺癌SLNB假阴性率的趋势,但本组样本数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对前哨淋巴结活检及腋窝淋巴结状况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165例I、Ⅱa、Ⅱb、Ⅲ期乳腺癌行^99mTc联合亚甲蓝示踪剂注射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其中65例Ⅱb、Ⅲ期先行3个疗程新辅助化疗后再行前哨淋巴活检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另100例I、Ⅱa期直接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及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行新辅助化疗组和未行新辅助化疗组每例平均腋窝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14.60枚和14.74枚(P〉0.05)、前哨淋巴结数分别为1.46枚和1.5枚(P〉0.05)、SLN检出率分别为96.7%和96.9%(P〉0.05)、SLN假阴性率分别为4.6%和4%(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检出数、前哨淋巴结的确认率和假阴性率与未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结果一致,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能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胀法用于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lymphadenectomybytumescenttechnique,ALT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成2组,每组30例,分别行ALTT及传统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肋间臂神经保留及病理改变情况、手术野脱落细胞情况、术后并发症等。结果ALTT组腋淋巴结平均清扫时间(26.47±4.09)min,较传统时间缩短(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80.33±8.70)ml,与传统手术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平均腋淋巴结清扫数目(21.50±4.56)个,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肋间臂神经保留率4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淋巴结病理学改变无显著差异,创面冲洗液脱落细胞学镜检均未发现阳性,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上臂内侧感觉麻木疼痛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切口种植。结论肿胀法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简单省时,淋巴结清扫率高,尤其对于肋间臂神经的保留,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使用美兰染料法示踪和定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的可行性和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准确性。方法对66例临床0-Ⅱ期乳腺癌患者在乳晕下及肿瘤周围皮下注射国产蓝色染料亚甲蓝示踪和定位前哨淋巴结,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并腋窝淋巴结清扫,对全部的前哨淋巴结和腋窝淋巴结行病理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66例中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62例,检出率93.9%(62/66);SLN对ALN状况预测的灵敏度为85.5%(53/62);准确性为91.9%(57/62);假阴性率为12.2%(5/41);假阳性率为0(0/41)。结论使用国产染料亚甲蓝示踪和定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是可行的,在乳腺癌中有良好的成功率,能较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段青云  贾暮云  张雄  张存宝  蒋峰  冯红杰  朱旌 《浙江医学》2013,(24):2170-2172,2175
目的探讨下颌牙龈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为选择合理的颈淋巴结清扫术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下颔牙龈癌患者42例,依据国际抗癌联盟2002年标准分期,分析不同分期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依据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1991年公布的颈部淋巴结Level分区法,计数常规病理检查不同分区的阳性淋巴结数。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患者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分布差异。,结果T1期9例,T2期16例,T3期6例,T4期11例;15例患者共47枚淋巴结出现转移,主要发生在LevelⅠ、Ⅱ和Ⅲ区。Ⅰ区淋巴结转移率13.33%(22/165),Ⅱ区淋巴结转移率12.40%(16/129),Ⅲ区淋巴结转移率7.03%(9/128),Ⅳ区和V区无淋巴结转移;Ⅰ、Ⅱ和Ⅲ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分期患者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T3、T4期患者转移率明显高于T3、T2期患者;除T1期与T2期、T1期与T3期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期患者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下颔牙龈癌颈部转移主要发生在Ⅰ、Ⅱ和Ⅲ区,若无明确的Ⅳ、Ⅴ区转移证据。无需同期行Ⅳ、Ⅴ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