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QR型室性早搏对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重要性,尚未见有评价。为研究这一问题,笔者对45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和作为对照的106例各种类型的心脏病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Holter监测记录,并作分析与讨论。一、材料与方法:本组45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均经心导管和超声心动图确诊。对此  相似文献   

2.
实验和临床研究已经确立QR型室性早搏(VPC)对诊断隐性先前心肌梗塞的价值,然而尚未评价QR型VPC在肥厚性心肌病病人中的临床意义。本文对经过导管、超声心动图、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报道应用实时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25例肥厚性心肌病。发现室隔肥厚部位多见于中下部,4例出现室隔间歇性增厚者均有昏厥史。发现肥厚间隔组织的回声特征为:1.室隔内部显示增强和稀疏回声。2.对向二尖瓣区的室隔左室面回声增强,边界清楚,而右室面往往边界不清。3.室隔左、右室面反射增强,内部回声减低呈阴性区。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杂志》2005,13(11):734-735
问:什么叫肥厚性心肌病? 答:肥厚性心肌病(HCM)是心肌原发性病变,表现心肌异常肥厚,LV不能舒张,原因不是高血压或主动脉瓣肥厚.心肌肥厚最常累及室间隔(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并有左室流出道阻塞.  相似文献   

6.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5,13(11):734-735
问:什么叫肥厚性心肌病? 答:肥厚性心肌病(HCM)是心肌原发性病变,表现心肌异常肥厚,LV不能舒张,原因不是高血压或主动脉瓣肥厚.心肌肥厚最常累及室间隔(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并有左室流出道阻塞.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 自1958年病理学家Teare等首先描述青年非对称性心脏肥厚以来,仅仅二十余年的研究,就充分确立本病在心脏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六十年代初Braunwald提出了左室流出道(LVOT)动力性梗阻和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HSS)的命名。1966年Ross等证明了梗阻系心脏收缩时二尖瓣在左室流出道的位置异常引起。七十年代初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发现两个重要特征,即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ASH)与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SAM),同时证明这种疾病相当普遍,且大多数患者无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
对“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和“梗阻性心肌病”这些术语的使用和它们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减少。这反应了人们已认识到肥厚性心肌病本身是心肌的病变,而不是流出道的梗阻。松弛受损和不规则充盈表明舒张期功能失调,这代表了在本病认识上的一个进展。流出道的真正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一般认为特发性肥厚性心肌病好发于青、壮年,而老年人则极少累及。晚近发现老年人患此病者并不少见。近年,我们应用超声心动图证实系此病者共52例,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者占17例(33%),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发现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方法使用HP4500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常规做心脏各种切面的检查。结果26例患者中,室间隔均呈非对称性增厚,其中18例左室流出道狭窄,14例SAM征阳性。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诊断肥厚性心肌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并由于其无创性、可重复性,受到临床的公认。  相似文献   

11.
<正>左室扩大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可见于各种心肌病和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多认为该室性心律失常为继发性,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植入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但疗效欠佳。近年来,提出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可导致室早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2.
<正>近几年,室早性心肌病已成为心血管病和心律失常领域关注的热点,这与频发室早的患者临床多见有关,不少患者还是青少年。此外,还与导管消融的技术迅速发展有关,新的标测技术,新的消融导管不断涌现,使导管消融根治室早的成功率高达70%~100%。与治疗相比,对室早性心肌病发病机制的探讨与研究尚显不足,进展缓慢。临床与动物试验的资料都已证实,频发的室性早搏能引起继发性心肌病。有研究者给试验犬植入  相似文献   

13.
对111例肥厚型心肌病左室肥厚患者用心电图电压标准和Romhilt-Estes计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心民图电压标准和Romhilt-Estes计分系统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左室肥厚的敏感性相似,分别为41.4¥和39.6%(P〉0.05)。结论:心电图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左室肥厚只有中等程度的敏感性,与电压标准比较,Romhilt-Estes计分系统并不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肥厚性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厚性心肌病近来在老年人中有逐渐增多趋势。其血型临床表现,形态学特点及主动脉下梗阻的发生原理,均与年轻人有明显区别。而且易与高血压性心脏病混淆。  相似文献   

15.
已有报道符合心肌病形态学及临床特征的老年人肥厚性心肌病。其中部份患者病情相对稳定,直到70岁甚至80岁以上仍无症状或极少有症状;另一些患者于60岁之后可突然出现心功能受限及心力衰竭。老年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脏相对较小,左室壁仅轻度增厚,一般不超过22mm,与年青人肥厚性心肌病相比;心室形状变形严重:左室流出道明显缩  相似文献   

16.
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疾病,梗阻型也称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包括喷射性收缩期  相似文献   

17.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一临床常见病,一般认为其多见于青年或中年人,而老年患者相对较少。本文报告了2例目前所知年令最大的临床诊断为HCM的同胞姐妹患者。例1:女性、80岁,1979年6月因低热、咳嗽、乏力入院。家族史不清,既往无呼吸困难、晕厥和心绞痛发作史。入院体  相似文献   

18.
肥厚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肥厚性心肌病是符合孟得尔法则的单基因病,以心肌肌小节功能缺陷为主要特点。原来普遍认为是心肌收缩障碍导致了代偿性的心肌肥厚。现在认为这种观点与现有的实验室证据不一致。研究了突变收缩蛋白的功能,老鼠模型以及临床病例后,有人认为:是由于肌小节HCM的突变导致了ATP利用障碍。因为在各种代谢基因突变中都可以找到肥厚性心肌病样的表型。这样,首先一些在临床上观察到但未能解决的延迟发作和不对称心肌肥厚的问题可以得到解释。其次可以为HCM的治疗提供参考。最后可以延伸到一般的心肌肥厚和心衰。  相似文献   

19.
<正>室性早搏性心肌病(PVC-ITCM)最早由Duffee等在1998年首次报道。随后众多研究证实频发室性早搏可以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进而明确提出PVC-ITCM的概念。近年临床已观察到PVC-ITCM与早搏的临床心电图表现:早搏频度、持续时间、时限、切迹、起源和位置等因素有关。特别是早搏QRS时限的预测意义已引起新的关注,现结合文献简述如下。一.PVC-ITCM的定义及机制  相似文献   

20.
室性早搏性心肌病(PVC-ITCM)最早由Duffee等在1998年首次报道。随后众多研究证实频发室性早搏可以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进而明确提出PVC-ITCM的概念。近年临床已观察到PVC-ITCM与早搏的临床心电图表现:早搏频度、持续时间、时限、切迹、起源和位置等因素有关。特别是早搏QRS时限的预测意义已引起新的关注,现结合文献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