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 (冠脉 )狭窄程度和部位与急性冠脉完全堵塞时产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 10 0例冠脉狭窄 (5 0 %~ 95 % )患者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球囊充盈 ,球囊充盈前、充盈时及充盈后同步记录 12导联心电图。结果 :球囊阻塞冠脉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12 %。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轻 [(70± 13) % :(85± 14) % ,P <0 .0 1],无侧支循环 ,易出现 ST段变化 (P <0 .0 5 ) ,扩张左前降支比扩张左回旋支和右冠脉更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P <0 .0 5 )。结论 :轻度冠脉狭窄和左前降支狭窄行 PTCA时似易发生室性异位搏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坚持康复运动训练对冠心病PTCA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影响.方法观察39例冠心病人的体力活动和运动的强度、运动能力(exercise capacety)及能量消耗,比较PTCA术前,术后6~12月冠脉造影的结果,分析康复运动对术后再狭窄的影响.结果39例冠心病人进行PTCA术和支架术,术后21例进行规律的康复运动和体力活动,随访冠脉造影显示,21例参加康复运动者有3例(14.3%)冠状动脉阻塞>70%,其中左冠脉阻塞有2例,右冠脉阻塞有1例;18例未坚持康复运动者有12例(66.7%)冠脉阻塞>70%,其中左冠脉阻塞有5例,右冠脉阻塞有6例,左回旋支阻塞1例.康复运动组的运动和体力活动的运动强度、能量消耗及运动能力明显高于非康复运动组.结论结果提示冠心病人PTCA术后进行规律的康复运动有助于减轻术后再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观察多次延长球囊扩张时间能否进一步减轻冠脉阻塞过程中心肌缺血表现,评估早期增进代偿性侧枝循环在心肌缺血适应过程中的作用。对象选择条件:(1)左冠脉前降枝孤立性狭窄;(2)无心肌梗塞病史;(3)左室EF正常;(4)病变血管相关心肌无或仅轻微运动障碍。符合上述条件的17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4例,女3例,平均年龄58±8(44~75)岁。方法 PTCA中5次延长球囊充盈时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自1976年创立以来,已被公认为冠心病的治疗手段之一,在某些患者甚至可取代冠脉搭桥(CABG).在过去的15年里,PTCA的应用范围明显拓宽.与Gruntzig的初期应用相比,目前接受球囊扩张患者的冠脉病变较重,如病变及扩张冠脉的支数、狭窄的类型和数量等.PTCA经验及技术上的巨大进步,提高了即刻成功率,并减少了严重并发症(如心肌梗塞、CABG及死亡).但一直存在的术后再狭窄问题,使PTCA的价值(医学及经济学效应)下降.PTCA术后2~6个月内(2、3、4、5、6、7)的再狭窄率为15%~35%,这是其主要缺陷.本文旨在对药物预防PTCA后再狭窄的状况作一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长期闭塞的冠脉在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很高。其原因可能是竞争性血流或者冠脉血流缓慢。在PTCA之前并在PTCA成功之后,测定长期闭塞冠脉和严重狭窄冠脉的流速。35例对象中,A组12例一支冠脉长期闭塞,B组23例一支冠脉严重狭窄,测定静息流速和给予罂粟碱后最大扩张时流速。在PTCA之前,A组病变冠脉静息流速均值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血清cTnⅠ和CK-MB对接受PTCA和支架置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监测,以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比较PTCA和支架置入治疗的32例老年患者和37例非老年患者术前、术后6,12,24,48,72h的血清cTnⅠ和CK-MB水平,进行分组比较。结果PTCA和支架置入后部分cTnⅠ升高(29%,20/69),但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之间升高的例数和动态变化无区别。和cTnⅠ正常组相比,cTnⅠ升高与球囊扩张总时间及扩张次数有关(P<0.05)。结论PTCA术可对心肌造成一定的损伤,但很微小;cTnⅠ较CK-MB对心肌的微小损伤更敏感,就心肌损伤的发生而言,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急性或慢性阻塞引起的心肌严重缺血或不可逆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为挽救缺血心肌,缓解心绞痛和缩小心肌梗塞面积,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措施。近几年来,对心肌缺血提出了几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复习近年有关文献,作一综述。经皮冠状动脉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这是用非手术方法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而改善心肌供血的新措施。1964年 Dotter 及Judkins 最早提出经皮插入导管以扩张因动脉硬化而致管腔阻塞的外周动脉,使血管再通,故称血管扩张术(transluminal angioplasty)。后因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临床应用受限。1976年 Gruntzig 对上述技术加以改进,制成双腔微型气囊导管,1977年首次为1例严重冠状动脉狭窄伴顽固性心绞痛的病人作了 PTCA,  相似文献   

8.
139例PTCA,成功率为86.3%。未成功者19例中7例PTCA导管未能通过或达到狭窄区;6例因狭窄病变弥散伴钙化,扩张后压力阶差和狭窄减少不明显;6例为严重的急性血管闭塞,其中一例死亡。作者详细讨论了上述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强调术前认真阅读冠脉造影电影片,分析病变性质是否适于扩张这是PTCA获得成功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982年1月至1984年7月间美国Hines VA医院和Loyola大学医学中心为133例患者施行PTCA获得成功。PTCA后平均7(1~20)个月,平均年龄56(32~72)岁的39(男38、女1)例患者再次施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35例由于心绞痛复发或心肌梗塞而复查,另4例并无症状作为随访。PTCA的部位:左前降支23例,回旋支4例和右冠脉13例;包括双支11例。再次造影,结果如下。19例(49%)PTCA治疗处再次狭窄(PTCA增大的内径减少>50%)。20例(51%)患者27处非PTCA治疗处出现新的狭窄和或原有狭窄明显加重:15例患者19处出现新的狭窄(PTCA前正常的冠脉至复查时狭窄>20%),7例  相似文献   

10.
吸烟冠心病病人的冠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吸烟冠心病病人的冠脉造影血管形态特点。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3年 7月间我院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病人 2 0 8例 (男 179例 ,女 2 9例 ,年龄 38~ 75岁 ) ,吸烟年限 5~ 4 8年 ,平均 (36 4 5± 7 18)年 ;对照组选取同期病人 2 0 8例从不吸烟的患者 ,按照性别、年龄以及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严格配对。结果 吸烟组 13 9%有冠脉瘤样扩张 ;而对照组仅有 1 9% (P<0 0 0 1)。另外 ,在行冠脉成形术 (PTCA)的患者中吸烟组有4 0例 (19 2 % )有PTCA相关血管PTCA后的慢血流现象。而对照组仅有 7例 (3 83% ) (P <0 0 0 1)。结论 吸烟患者冠脉病变特点为冠脉瘤样扩张或冠脉扩张症多发。吸烟患者PTCA术中相关血管慢血流现象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病例:44岁,女性,前胸部绞窄感,以急性心肌梗塞收入院。37岁时患SLE,一直口服培他米松1.5mg/d。心电图示V_(2-5)导联ST段抬高,实施冠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段7完全闭塞,实行PTCA扩张后残余25%狭窄。同部位有显著心肌桥(MB)。同日深夜,再次出现前胸部绞窄感伴ST段抬高。再次造影有90%狭窄,而再次接受PTCA,残留50%狭窄。  相似文献   

12.
对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而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的20例患者,采用心率变异性(HRV)频域法分析PTCA术球囊充气冠脉阻塞前、后患者的HRV,以评价PTCA米冠脉急性闭塞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况的变化,及与冠脉阻塞部位的关系。其中前降支组13例,右冠状动脉组7例。结果表明;PTCA术冠状动脉阻塞时前降支组HRV指标中的低频段(LFP)显著增高(267.36±21.30升至341.19±26.42bpm2/Hz,P<0.05),说明HRV降低,右冠状动脉组的HRV虽有所增大,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TCA术中HRV的变化可能与球囊扩张冠脉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3.
再狭窄仍是当前经皮穿刺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本文研究临床变量能否预测再狭窄,以此建立预测模型,然后验证之。方法资料来源于Emory大学的临床数据库。除外曾作冠脉手术以及在急性心梗期施行过PTCA的患者,共有4006例患者本PTCA成功后复查冠脉造影.并把患者随机分成探索组(2500例)和验证组(1506例)。再狭窄的定义为在首次扩张部位内径再次狭窄>5O%或者内径的扩大减少50%。应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确定在探索组中狭再窄的相关因素,建立预测再狭窄概率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旨在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支架置入和单纯球囊扩张 (PTCA)后晚期冠脉内径丢失及 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的差异 ,证实支架置入降低再狭窄作用并探讨可能机理。方法 冠心病介入治疗 35 2例中 ,选择连续 6 5例 (86个冠脉狭窄病变 )术后 6个月随访重复冠脉造影者 ,冠脉定量分析 (QCA)术前、术后和随访复查冠脉造影图象 ,并分析随访时内径丢失与支架置入和单纯球囊扩张的关系及术后 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冠脉内支架置入后随访期病变血管最小内径较大 ,而绝对内径丢失、相对内径丢失、绝对管腔面积丢失和内径丢失指数均低于单纯PTCA ,支架置入组再狭窄病变内径丢失百分比小于单纯PTCA组 ;再狭窄发生和支架置入呈负相关 (RR 0 86 ,95 %CI0 6 3~ 1 16 ,P <0 0 5 ) ;6个月 41例支架置入再狭窄 12例 (2 9 3% ) ,2 4例单纯PTCA再狭窄 12例(5 0 0 % ,P =0 0 6 9) ;5 3个支架置入病变再狭窄 14个 (2 6 4% ) ,33个单纯PTCA病变再狭窄 16个(48 5 % ,P =0 0 37)。结论 国人冠心病患者冠脉内置入支架可能减少晚期冠脉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对象和方法 共80例受试者(男58例,女22例),年龄42~79岁(平均65岁),均成功施行了PTCA术,平均6.9个月后作冠脉造影复查。血脂测定项目为TCG、TL、HDL、Apo、Lp(a)。PTCA成功标准:残留内径狭窄<50%。PTCA后再狭窄标准:所获扩张消失≥50%或狭窄≥50%。  相似文献   

16.
1983年1月至1985年8月间,连续281例心绞痛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并获得成功(残留内径狭窄<50%),包括189例单支冠脉病变(内径狭窄>70%)患者和92例(单一明显心肌缺血区的)多支冠脉病变(1支内径狭窄>70%,另支内径狭窄>50%)患者。单支病变患者PTCA成功后,均视为完全再血管化。多支病变患者PTCA成功后:19例无一支残留内径狭窄≥50%,视为完全再血管化;73例未扩张成形的一支残留内径狭窄》50%,视为不完全再血管化。PTCA后,随访12±4(6~18)个月。多支病变组同单支病变组相比:临床改善者较少(81%对95%,p=0.001),心绞痛消失者较少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88.8~1992.11共完成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0例.患者均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后心绞痛8例,不稳定心绞痛2例.冠脉造影示2支血管病变4例,单支血管病变6例.10例PTCA中成功7例.共扩张8处狭窄,术后残余狭窄为0~20%.术后随访3个月~3年,其中冠脉造影随访1例,未见再狭窄.术后复查ECT,示心肌缺血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尿酸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血清尿酸的关系。方法 :2 13例冠脉内支架术后患者因胸痛复发或医生动员行冠脉造影随访 ,以支架置入段内径狭窄≥ 5 0 %为再狭窄。记录这些患者的冠心病易患因素 ,并测定血清尿酸浓度。结果 :2 13例患者共 2 5 7处病变所置入的支架中 ,支架内再狭窄 87例 (138处病变 ) ,其血清尿酸浓度明显高于无再狭窄患者 (P <0 .0 5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高尿酸血症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1.15 )。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冠脉内支架再狭窄明显相关 ,降低血尿酸浓度可能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38例因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致冠脉破裂或冠脉完全栓塞而行急诊手术(Ⅰ组),另选38例PTCA成功者为对照(Ⅱ组).二组病人在PTCA前均曾作冠脉造影,分析PTCA前血管造影形态,由二位不了解病情的造影者分别评价,共同确定下列形态之一或以上者:狭窄边缘不规则、管腔充盈缺损,狭窄处造影剂中断、管腔偏心性狭窄,注意狭窄段是否处于冠脉血管弯曲段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1].经皮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用以扩张冠状动脉内径,解除其狭窄,使相应心肌供血增加、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的一种非外科的手术方法,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最基本手段.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将不锈钢或合金材料制成的支架置入病变的冠状动脉内,支撑起管壁,以保持管腔内血流通畅,是在PTCA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和减少PTCA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和后期再狭窄[1].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我们对90例经桡动脉穿刺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进行观察、护理,发现系统的护理对患者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