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炎性指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的IBD活动期患者1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溃疡性肠炎(UC组)106例,克罗恩病(CD组)45例,根据患者的4项炎性指标检测结果继续划分亚组,将≤1项指标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者作为炎性对照组,共58例,≥2项指标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者作为高炎性指标组,共93例,另选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人员的肠道菌群进行培养分析,研究炎症指标和菌群数目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UC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乳杆菌属及小梭菌的数目多于对照组,真杆菌的数目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真杆菌及肠杆菌属的数目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酵母菌属、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真杆菌的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的肠道内肠球菌、真杆菌等菌群结构变化与之炎性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临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列车机车乘务员肠道益生菌含量,为该人群的肠道相应益生菌菌群含量提供参考依据,进而 推断旅行者肠道内正常益生菌含量,为益生菌的合理、科学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73例机车乘务员和86例非机车乘务员进行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等进行培养计数定量,同时应用PCR定量技术进行方法对照.[结果]机车乘务员组肠杆菌(8.13±1.64) logcfu/g、双歧杆菌(8.58±0.92)logcfu/g、乳酸杆菌(8.29±1.12) logcfu/g、类杆菌(9.44±1.58) logcfu/g、肠球菌(7.15±1.29) logcfu/g、酵母菌(3.37±0.83) logcfu/g.对照组肠杆菌(7.16±0.73) logcfu/g、双歧杆菌(9.61±1.06) logcfu/g、乳酸杆菌(8.57±0.73) logcfu/g、类杆菌(10.26±1.16) logcfu/g、肠球菌(6.62±1.56) logcfu/g、酵母菌(3.17±0.47) logcfu/g.两组结果统计比较双歧杆菌、类杆菌有显著下降(P<0.01),肠杆菌显著增加(P<0.01);肠球菌显著增加(P<0.05),乳酸杆菌、酵母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铁路机车乘务员的工作性质对其肠道菌群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影响,易造成肠道微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UC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常规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研究组采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胶囊治疗。比较2组UC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氧化应激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D-乳酸、DAO及ET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显著高于研究组和治疗前,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CAT、SOD及GSH-Px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和治疗前,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歧杆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可缓解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肠黏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紊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蒋庭德 《智慧健康》2022,(27):169-172
目的 探究新加白头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方法 将2019年6~12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UC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采用美沙拉嗪)和观察组(n=42,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用新加白头翁方),比较两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赤白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肠埃希菌数量、肠球菌数量低于对照组,而双歧杆菌数量、乳酸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加白头翁方治疗UC可表现出显著疗效,有效调节患者肠道菌群,且具备一定安全性,适宜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营养支持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肠道菌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09例HBV-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5)。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人工肝支持,观察组加用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营养指标、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随访期间(12周)的死亡率。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及粪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2组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粪肠球菌、酵母菌菌群数量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数量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同...  相似文献   

6.
赵平  吴晓玲 《中国妇幼保健》2023,(15):2763-2766
目的 探讨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对腹泻患儿肠道微生态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腹泻患儿15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于患儿治疗前、治疗3 d后、7 d后检测患儿肠道菌群数(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黏膜功能相关指标[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统计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3 d后、7 d后两组患儿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少于治疗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多于治疗前,肠黏膜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3 d后、7 d后,研究组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黏膜功能相关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5%高于对照组的8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临床症状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金双歧不同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效果差异,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治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88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分别给予金双歧、金双歧联合乳果糖的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的肠球菌、双歧杆菌、酵母菌和内毒素水平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0d研究组的双歧杆菌显著升高,内毒素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0d研究组的肠球菌、双歧杆菌、酵母菌均显著升高,内毒素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0d对照组的双歧杆菌显著升高,酵母菌和内毒素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0d对照组的肠球菌、酵母菌和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后10d相比,治疗后20d对照组的肠球菌、酵母菌和内毒素水平均显著升高,双歧杆菌显著降低。结论单用金双歧治疗方案可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进行有效改善,同时能降低患者内毒素水平,采用金双歧联合乳果糖治疗方案对患者内毒素水平降低的效果明显,但用药时间过长可导致患者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添加双歧杆菌辅助治疗对重症脑卒中病人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选择入住我科的重症脑卒中病人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治疗,两组治疗观察14 d.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病人肠道有益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等)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肠道致病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小梭菌等)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EN液中添加双歧杆菌辅助治疗重症脑卒中病人能有效地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支持对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95例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结构、治疗效果、不良妊娠结局及营养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数量分别为(6.69±1.94)×10~7CFU/g、(7.59±1.75)×10~7CFU/g、(7.14±1.51)×10~7CFU/g及(5.03±0.64)×10~7CFU/g,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数量分别为(4.32±1.63)×10~7CFU/g、(5.11±1.42)×10~7CFU/g、(8.75±1.63)×10~7CFU/g及(6.61±0.95)×10~7CFU/g,两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39,P=0.000;t=7.575,P=0.000;t=4.995,P=0.000;t=9.344,P=0.000)。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为(5.06±1.2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2±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8,P=0.000);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SIRS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06±0.39)d、(4.94±1.23)d及(21.03±5.28)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6.19±1.58)d、(8.06±2.19)d及(30.42±6.8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18,P=0.000;t=8.584,P=0.000;t=7.479,P=0.000)。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0.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6%(χ~2=4.598,P=0.032)。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4.16±3.21)g/L和(0.35±0.06)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05±1.57)g/L和(0.26±0.0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22,P=0.000;t=7.669,P=0.000)。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妊娠结局,影响肠道菌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肠黏膜损伤患者应用果胶铋联合铝碳酸镁对其小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浙江省台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所致小肠黏膜损伤患者80例的病历资料, 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40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 对照组口服铝碳酸镁片, 观察组口服铝碳酸镁片联合胶体果胶铋胶囊, 两组治疗21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指标、肠道菌群及胃功能, 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评分、小肠通过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肠道菌群、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R(PGⅠ/PGⅡ比值)、胃肠道症状评分、小肠通过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DAO、D-LA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 且观察组治疗后DAO、D-LA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 且观察组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高于对照组(均P<...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湿疹患儿肠道菌群与血清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2012年8月-2013年6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湿疹患儿41例作为病例组,采取1:1配对,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且与病例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1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新鲜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及肠球菌的数量及血清H2S含量。结果病例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患儿血清H2S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与血清H2S均呈正相关关系(r病例组=0.731、r对照组=0.774,P0.05)。结论肠道菌群和H2S均参与了婴幼儿湿疹的发病,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直肠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微生态制剂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结直肠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微生态组和对照组各25例,术后对照组常规处理,微生态组给予三联活菌制剂口服治疗,采用细菌DNA PCR分析定量肠道细菌量,检测血浆D-乳酸和尿L/M水平,对比手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和肠道屏障功能.结果:术后10天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显著降低,而微生态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显著升高,微生态组显著低于对照组,B/E呈显著倒置,对照组倒置更为显著(P值<0.05);术后60天,微生态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量及B/E基本恢复术前水平,而对照组仍显著低于术前(P值<0.05).术后1天血浆D-乳酸和尿L/M水平显著升高(P值<0.05),术后10天两组血浆D-乳酸和尿L/M水平均回落,微生态组回落较对照组显著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显著减少,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显著增加,肠道菌群严重失调,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微生态制剂治疗有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恢复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平顶山市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流行特征及其肠道菌群分布特点。方法 以平顶山市某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在同期以1∶1选择年龄±0.5岁、性别相同的同医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并采集粪便用于肠道菌群检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2组人群的主要肠道菌群分布及菌量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141例和健康体检者141名,病例组男性83例,女性58例,男女性别比为1.4∶1,病例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53.21±7.24)岁,以50~5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汉族病例占88.65%。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39.72%。病变部位多在直肠(占51.77%),临床分期Ⅱ期病例最多(63.83%)。对照组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4.01±7.68)岁,男性83人,女性58人,病例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体检者相比,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的乳酸杆菌、消化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减少,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临床分期的新确诊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Ⅲ期患者乳酸杆菌、消化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更少,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更多。结论 平顶山市新确诊结直肠癌患者具有一定的流行特征,男性多于女性、50~59岁患者居多、病变多见于直肠,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提示可根据流行特征及菌群分布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促进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运脾止泻汤对脾虚型迁延性腹泻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8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脾虚型迁延性腹泻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运脾止泻汤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思密达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同期选择保健科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健康体检组。观察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变化、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肠杆菌、肠球菌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明显低于健康体检组;治疗后,治疗组肠杆菌[(6.42±1.20)copies/g]、肠球菌[(5.72±0.76)copies/g]明显高于对照组[(8.02±0.62)copies/g,(6.73±0.95)copies/g],乳酸杆菌[(0.08±1.25)copies/g]、双歧杆菌[(10.36±1.23)copies/g]、类杆菌[(10.36±1.23)copies/g]明显低于对照组[(7.86±1.17)copies/g,(7.71±1.36)copies/g,(7.79±0.48)copies/g];治疗组临床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0%vs 6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01)。结论脾虚型迁延性腹泻患儿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运脾止泻汤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结直肠腺瘤(CRA)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三亚市人民医院104例CRA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1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Hp感染阳性率、肠道菌检出数量,分析CRA发生的相关因素,探究Hp感染与CRA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病例组Hp感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CRA的发生与高脂血症、CRA家族史、Hp感染具有密切关系(P0.05);CRA Hp感染阳性患者腺瘤直径大于Hp阴性患者,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率高于Hp阴性患者(P0.05);病例组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检出数量高于对照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弯曲杆菌检出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Hp阳性患者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检出数量高于Hp阴性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弯曲杆菌检出数量低于Hp阴性患者(P0.05)。结论 Hp感染与CRA的发生及临床特征关系密切,且能加重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通过抑制Hp感染,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患者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放疗对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失衡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4例需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行手术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术后放疗。分析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水平情况、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及便秘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7、0.235,均P>0.05);治疗后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43、7.696,均P<0.05)。治疗前,两组肠道菌群丰富度与多样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2、0.615,均P>0.05);治疗后两组肠道菌群丰富度与多样性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肠道菌群丰富度与多样性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15、66.400,均P<0.05)。观察组便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5,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30例发生放射性直肠炎,其中1级、2级占比为83.33%(25/30),有7例患者在治疗结束3个月之后才出现症状。结论在宫颈癌术后对患者进行放疗,会破坏患者体内菌群平衡,不仅会降低患者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的数量,降低机体内的肠道菌群丰度,从而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便秘情况的发生,在临床术后放疗方案的实施中,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盐酸小檗碱及蒙脱石散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腹泻型IBS患者4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3例。两组均行常规饮食指导,对照组给予盐酸小檗碱+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小檗碱+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 w。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6%,高于对照组的8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球菌少于对照组,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gA、IgM、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gA、Ig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血清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口服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90例符合条件的住院早产儿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开奶后加用益生菌,分别记录两组的喂养状况,并于生后2 d、10 d、20 d时分别留取患儿大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肠道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7例(15.6%),对照组为22例(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10 d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7.84±0.35)cfu/g,(8.52±0.23)cfu/g],对照组分别为[(6.39±0.53)cfu/g,(7.01±0.48)cfu/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20 d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8.62±1.35)cfu/g,(9.10±1.33)cfu/g],对照组分别为[(7.32±0.80)cfu/g,(7.62±1.22)cfu/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及肠道菌群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方晶  陈晔晔 《中国妇幼保健》2022,(19):3538-3541
目的 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肠道菌群特征,并分析其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宁波明州医院产科接诊的108例GDM孕产妇(观察组)和同期接诊的108例健康孕产妇(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两组孕妇孕晚期及胎儿出生1 d的粪便样本测定肠道菌群,对比检测结果。结果 肠道菌群α多样性分析显示观察组孕妇的S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H指数及E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孕妇相比,观察组孕妇的肠杆菌、肠球菌水平更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更低(P<0.05)。两组孕妇的梭杆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代肠道菌α多样性的S指数、H指数、E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子代的肠杆菌水平更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更低(P<0.05),肠球菌、梭杆菌水平接近(P>0.05)。观察组子代的不良结局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子代不良结局GDM患者的S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结局GDM患者(P&...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迁延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分布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为迁延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为迁延性腹泻组,36例急性腹泻患儿为急性腹泻组,38例健康幼儿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计算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比较3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结果 3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腹泻组、迁延性腹泻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急性腹泻组和迁延性腹泻组血清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正常对照组、急性腹泻组、迁延性腹泻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依次降低,大肠杆菌数量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迁延性腹泻与肠道微生态失衡、菌群紊乱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