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对学龄期哮喘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学龄期哮喘住院患儿1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仅对家长进行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对患儿进行多元化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进行哮喘认知水平测试,采用哮喘测试问卷(C-ACT)、儿科哮喘生命质量问卷(PAQLQ)评价哮喘控制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对疾病知识(70.00%)、药物应用(74.00%)、吸入器使用方法 (80.00%)、减少哮喘发作的方法 (80.00%)、胸闷憋喘时的处理方法 (70.00%)、急需就医情况(64.00%)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的疾病知识(54.00%)、药物应用(38.00%)、吸入器使用方法 (46.00%)、减少哮喘发作的方法 (42.00%)、胸闷憋喘时的处理方法 (44.00%)、急需就医情况(30.00%);研究组对按时按量用药(78.00%)、使用吸入器(80.00%)、写好哮喘日记(62.00%)的完全依从率高于对照组的按时按量用药(58.00%)、使用吸入器(58.00%)、写好哮喘日记(52.00%);研究组C-ACT评分(28.48±6.47)高于对照组(23.17±4.38);研究组PAQLQ评分中的活动评分(25.78±4.27)、情感评分(36.15±5.38)高于对照组的活动评分(17.34±3.69)、情感评分(30.15±5.27),以上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学龄期哮喘患儿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可提高患儿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进而促使其改变不良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对患儿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对学龄期哮喘患儿病情防控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哮喘患儿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仅对患儿家长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儿多元化健康教育。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10 d后进行哮喘认知水平测试;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调查患儿治疗依从性;出院后1个月复诊时使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问卷、儿科哮喘生命质量问卷(PAQLQ)评估病情控制情况。结果健康教育10 d后,观察组患儿对疾病知识、药物应用、吸入器使用方法、降低哮喘发作频率的方法、胸闷气喘时处理方法的认知率分别为77.50%、61.25%、85.00%、70.00%、65.00%,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和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儿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使用吸入器的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依从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后1个月,对照组患儿C-ACT评分、PAQLQ总分、PAQLQ症状评分和情感评分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C-ACT评分、PAQLQ总分及各分项评分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和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适用于学龄前哮喘患儿的疾病控制,可有效增强患儿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治疗依从性,提升哮喘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全程指导自我管理行为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学龄期哮喘惠儿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128例学龄期哮喘患儿,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全程指导自我管理行为干预联合药物,对照组仅行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1周和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疗效的评价.比较2组惠儿治疗前后相关疗效参数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相比,试验组治疗后饮食、运动、避免接触过敏原、哮喘发作的识别和处理及服药自我管理行为评分、PEF和FEV1明显增高,夜间症状评分、日间症状评分、发作次数、血IgE和ECP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指导自我管理行为干预联合药物是一种有效治疗学龄期儿童哮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全程指导自我管理行为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学龄期哮喘患儿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128例学龄期哮喘患儿,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全程指导自我管理行为干预联合药物,对照组仅行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1周和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疗效的评价。比较2组惠儿治疗前后相关疗效参数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相比,试验组治疗后饮食、运动,避免接触过敏原.哮喘发作的识别和处理及服药自我管理行为评分、PEF和FEVl明显增高,夜间症状评分,日问症状评分、发作次数、血清IgE和EcP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指导自我管理行为干预联合药物是一种有效治疗学龄期儿童哮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学龄期儿童哮喘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随访92例学龄期哮喘患儿,应用自编的一般状况问卷及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调查其行为问题状况。并以相同数量及性别的同年龄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进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调查。 【结果】 50例学龄期哮喘男生中,22例(44.0%)存在行为问题,其中 19例(38.0%)存在违纪行为,15例(30.00%)存在神经症行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42例学龄期哮喘女生中,17例(40.48%)存在行为问题,其中15例(35.71%)存在神经症行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女生(P均<0.05),而违纪行为和对照组女生无差异(χ2=0.454,P均>0.50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加重学龄期哮喘患儿行为问题的因素有:患儿年龄、发病持续时间、年平均发作次数、年平均发作天数、总复发次数、体重与年龄比、静脉使用激素的天数及静脉使用激素的总量。减轻学龄期哮喘患儿行为问题的因素有:首次发病年龄、患儿坚持学习与应学习时间比例及一天平均户外活动时间。 【结论】 学龄期哮喘儿童均存在比较严重的行为问题,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过敏性哮喘并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择62例粉尘螨过敏的哮喘并变应性鼻炎患儿,按就诊年龄分为学龄前期组(≤6岁,32例)和学龄期组(>6岁,30例),完成2年的标准化粉尘螨滴剂SLIT,评估两组患儿免疫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1年和2年的哮喘日间和夜间症状评分、鼻部症状评分以及用药评分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学龄前期组与学龄期组患儿的哮喘日间症状评分、哮喘夜间症状评分、哮喘用药评分、鼻炎症状评分及鼻炎用药评分在治疗6个月、1年、2年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个月和1年时,学龄前期组患儿哮喘用药评分均低于学龄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1%(5/62),学龄前期组与学龄期组患儿发生率[分别为6.2% (2/32),10.0%(3/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结论 学龄前与学龄期粉尘螨过敏的哮喘并变应性鼻炎患儿采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进行2年SLIT均能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应用Orem自理模式对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96例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Orem自理模式护理,而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一般护理。采取护理措施治疗1年后,应用Morisky问卷,评价两组患儿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并比较两组患儿哮喘复发情况。结果采取护理措施后,研究组患儿药物治疗依从性佳的百分率为85.71%,对照组患儿药物治疗依从性佳的百分率为65.31%,研究组患儿哮喘复发率为6.12%,对照组患儿哮喘复发率为23.47%,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11.04、11.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Orem自理模式对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护理是很好的护理模式,能明显提高哮喘患儿的药物治疗依从性,从而有效地控制哮喘,降低哮喘复发率,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哮喘患儿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学龄期哮喘患儿存在的行为问题并分析护理对策。方法 随访学龄期哮喘患儿64例,用自制的哮喘儿童家长疾病认知调查表、Conners父母问卷(PQS)分析患儿哮喘管理现状及存在的行为问题,应用延续护理措施引导患儿家长参与哮喘疾病管理、关注并改善患儿行为问题。结果 延续护理干预后家长坚持规范用药、避免哮喘触发因素、正确吸入气雾剂、《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方案及行为问题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哮喘患儿常伴有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等行为问题,延续护理干预6个月后患儿学习问题得以改善(P=0.021 3)、焦虑、心身障碍无明显改善(P=0.058 4,0.317 4),特别是干预1年改善更明显(P=0.004 0,0.016 2,0.037 8)。结论 学龄期哮喘儿童常伴有比较明显的行为问题,长期规范的延续护理干预能引导家长坚持哮喘长期管理、改变教养理念及方式,有效改善患儿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院》2016,(3):368-369
目的探讨免疫调节剂在反复哮喘患儿中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9月我院收治的110例反复哮喘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研究组采用免疫调节剂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儿随访3个月,比较哮喘发作次数、呼吸道感染次数、住院次数、药物不良反应及肺功能。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内哮喘发作次数、呼吸道感染次数、住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患儿1例发生腹泻,其余患儿均未发生相关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第一秒时间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值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调节剂在反复哮喘患儿中治疗可减少患儿哮喘发作、呼吸道感染及住院次数,提高患儿肺功能,具有显著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爱军 《中国校医》2019,33(10):762-764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学龄期哮喘患儿病情控制的效果研究。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在某院就治的学龄期哮喘患儿8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随访,观察组则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为期6个月。评价2组疾病控制效果、家属疾病认知及患儿肺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儿哮喘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发作次数、再就医次数、再住院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家属疾病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88.6±6.5)、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85.9±6.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学龄期哮喘患儿家属疾病认知,利于改善患儿肺功能,增强病情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健康教育在接受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接受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的80例哮喘患儿,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用药依从性、家庭疾病管理能力及临床症状。结果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用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M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接受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哮喘患儿的用药依从性,改善其临床症状,增强家属的家庭疾病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率逐年增加。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需长期服药控制的疾病。哮喘患儿用药的依从性对疾病的控制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了解哮喘患儿的用药依从性,我们自1997年4月至1998年4月对130例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作了用药依从性调查,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997年4月至1998年4月来我院儿科就诊的哮喘患儿列为调查对象。共调查患儿130例,均符合全国哮喘会议制定的标准。其中男81例,女49例。年龄1~14岁,分成急性发作组54例,缓解组76例。12方法凡来我院儿科就诊的哮喘患儿均建哮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加强自我管理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疗效。方法收集河东区大直沽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均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年龄60岁,需要回家服用药物,患者均能与医护人员良好沟通。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高血压治疗和社区管理方法;研究组采取6周高血压授课,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1)两组干预前高血压用药安全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高血压用药安全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高血压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可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家长及患儿全面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病情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于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86例依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5年3月-2016年5月)和观察组(2016年6月-2017年8月)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家长及患儿全面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家长的支气管哮喘知识掌握情况与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儿童哮喘控制测试表(C-ACT)评分、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问卷(PAQLQ)评分,并统计出院3个月内两组患儿的再住院率。结果观察组家长的支气管哮喘知识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患儿的总体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患儿的症状(喘息、咳嗽、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C-ACT评分高于对照组(P0. 05)。出院3个月内观察组患儿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 05);随访期间,观察组患儿PAQLQ评分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护理中行家长及患儿全面健康教育能明显增强家长对支气管哮喘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效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控制病情,缩短住院时间,减轻临床症状,从而提高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与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移动医疗模式在学龄前哮喘患儿的随访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2月符合哮喘诊断标准的学龄前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智能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智能管理组采用移动医疗模式,通过移动电话智能管理软件记录,软件每周根据评分系统统计并发送哮喘评估报告和建议,指导患儿调整治疗方案每周发送哮喘相关知识、评估报告和建议,指导患儿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哮喘日记管理模式,使用哮喘日记记录,每周由患儿家长根据学龄前儿童哮喘症状控制水平调整治疗方案。观察患儿日常哮喘症状(包括睡眠情况、咳嗽严重程度、夜间是否因哮喘憋醒、哮喘是否引起呼吸困难和影响日常活动),药物的使用情况,是否需要使用咳嗽应急缓解药,记录晨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和呼气高峰流量(PEFR),记录哮喘发作与就医情况,进行SF-12生活质量(QoL)生理评分(PCS)和心理评分(MCS),随访患儿家长综合满意度。结果入组6个月后,智能管理组患儿FEV1、FEV1%pred和PEFR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明显优于入组前(P0.05);智能管理组SF-12生活质量生理评分和综合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SF-12生活质量PCS和MCS均明显高于入组前(P0.05);观察6个月期间,智能管理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和急诊就医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移动医疗模式应用到学龄前哮喘患儿随访管理,有利于哮喘控制,改善哮喘患儿的呼吸,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提高生活质量,且患儿及家长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自我管理行为,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诊治的132例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哮喘儿童自我管理量表对其自我管理行为进行调查,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132例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自我管理行为总得分为(119.76±19.32)分,日常生活管理行为得分为(23.13±3.51)分,疾病医学管理行为得分为(62.88±10.27)分,社会心理管理行为得分为(33.75±5.54)分。年龄11~14岁、病程>4年、监护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患儿的日常生活、疾病医学、社会心理得分及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均高于年龄7~10岁、病程<2年或2~4年与监护人初中及以下和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患儿(日常生活:t=4.838,F=8.928、8.764;疾病医学:t=3.507,F=9.205、6.514;社会心理:t=3.901,F=12.028、9.635;自我管理行为总分:t=3.865,F=9.9...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对青光眼患者随访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进行动机性访谈,比较两组出院后1周和1、3、6个月时的随访依从性,观察干预前后两组自我管理行为改变情况。结果出院后1周时,观察组随访依从率为100%,对照组为9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3、6个月时,观察组随访依从率均在90%以上,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各项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动机性访谈可显著提高青光眼患者的随访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刺激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9月洛阳市某医院收治的80例HIE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刺激。在护理干预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和运动功能;采用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评估患儿的发育商。护理12个月时比较2组患儿的预后情况。结果护理3个月时,2组患儿智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及12个月时,2组患儿智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护理3个月时,且研究组患儿智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时,2组患儿Gesell中语言、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行为4项内容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及12个月时,2组患儿Gesell中语言、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行为4项内容的评分均高于护理3个月时,且研究组患儿Gesell中语言、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行为4项内容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刺激应用于HIE患儿的护理中,可提高患儿的智力水平、运动功能及发育商,改善患儿预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肺功能指标对儿童哮喘症状控制分级治疗及规范化管理疗效的评定。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50例哮喘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标准组,每组各75例,两组患儿在入组时均处于非急性发作期,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常规组仅进行哮喘控制测试,不采用哮喘控制测试评分来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标准组患儿采用哮喘控制分级评分来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并给予规范化管理,定期对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情况、哮喘控制测试以及肺功能等情况进行专科回访,对比两组治疗后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例数、治疗后各时间段哮喘控制测试及肺功能情况。结果随访12个月,平均每个患儿每年随访2.5次,两组患儿共复诊375次,常规组患儿降级145次,升级35次,急性发作次数180次;标准组患儿降级70次,无升级,急性发作次数70次,标准组患儿降级、升级及急性发作次数均多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哮喘控制测试评分、FEV1以及MM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治疗9个月、治疗12个月哮喘控制测试评分、FEV1以及MMEF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哮喘症状控制分级治疗及规范化管理可有效控制哮喘急性发作,促进患儿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和分析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小儿哮喘治疗依从性和哮喘控制率的效果。方法本组研究对象来源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哮喘病患儿118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患儿。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抗哮喘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指导,治疗组患儿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为期1年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比2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回访效果、C-ACT评分、依从性及控制率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经过个体化健康教育6个月和12个月后的C-ACT评分分别为(22.31±3.53)分和(25.25±3.26)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的危险事件发生率(15.25%)明显优于对照组(81.36%);实验组患儿治疗依从性评分为(50.25±3.26)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配合抗哮喘药物对哮喘病患儿进行治疗后,能明显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