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高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活性氧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实验性模拟糖尿病的高HCY状态,随机分为4纽:正常对照组、高糖(HG)组、同型半胱氨酸(HCY)组和高糖加同型半胱氨酸(HG+HcY)组。分别在培养12h、24h、48h进行相关的实验和检测。应用比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0D)活力和丙二醛(MDA)水平。用RT-PCR法测定(ICAM-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G组和HCY组SOD活力明显降低(P〈O.01),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ICAM-1mRNA表达上调且这种改变在HG组和HCY组更明显(P〈O.01),并随时间延长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结论HCY可能通过氧化应激机制上调ICAM-1的表达,从而损伤内皮细胞,加重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巴西苏木素对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中药苏木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MTT法确定巴西苏木素浓度,高糖诱导损伤后加入巴西苏木素,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小管形成实验观察血管生成;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Ⅱ、p62蛋白的表达。结果选定用于实验的巴西苏木素浓度为15 mg/L;透射电镜显示高糖组细胞中自噬体数量较对照组少,而巴西苏木素组细胞中自噬体数量较对照组和高糖组多;BECLIN1、LC3-Ⅱ的蛋白表达在高糖组较对照组低,在巴西苏木素组较高糖组高(P0.05);p62的蛋白表达在高糖组较对照组高,在巴西苏木素组较对照组和高糖组低(P0.05)。结论巴西苏木素可能通过调控自噬而对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波动性高糖对内皮细胞血管舒张因子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比研究波动性与恒定性高糖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舒张因子合成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5或20 mmol/L)与恒定性高浓度葡萄糖(20 mmol/L)环境下内皮细胞合成的血管舒张因子前列环素及一氧化氮的含量,同时观察培养液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前列环素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稳定代谢产物,而一氧化氮及丙二醛的检测则分别应用Griess法与Schuh法。结果波动性高糖组前列环素与一氧化氮均明显低于恒定高糖组(分别为21±6 ng/L比36±8 ng/L,P<0.01;13.6±2.0mmol/L比18.2±3.7 mmol/L,P<0.001),而波动性高糖组的丙二醛则明显高于恒定性高糖组(16.5±2.7 mmol/L比13.2±2.2 mmol/L,P<0.05)。结论波动性高血糖较恒定性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可能具有更强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脂联素对高糖时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脂联素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正常糖浓度(5.5 mmol/L)、高糖浓度(25 mmol/L)、高糖浓度+不同浓度脂联素(脂联素浓度分别为2.5 μg/mL、5 μg/mL、10 μg/mL、20 μg/mL)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48 h.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MCP-1含量.结果 高糖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MCP-1含量升高,加入低浓度脂联素后,细胞上清液中MCP-1的含量较高糖组影响不大,而随着脂联素浓度的升高,MCP-1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一定浓度的脂联素可以有效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MC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生成的影响。方法将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成对照组、空病毒Ad组、d-PGC-1α感染组、PGC-1αsiRNA转染组,分别将四组细胞置于正常糖及高糖环境中进行培养。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处理标本,以酶标仪检测细胞内荧光强度,显示细胞内ROS浓度。结果高糖组HUVECs内ROS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糖组(P〈0.01);与对照组及空病毒Ad组比较,d-PGC-1α感染组ROS浓度明显降低,PGC-1αsiRNA转染组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与正常糖组比较,高糖组HUVECs内ROS浓度明显升高;过度表达PGC-1α蛋白后,HUVECs内ROS浓度明显降低;抑制细胞内PGC-1α蛋白表达,则HUVECs内ROS浓度明显升高。提示PGC-1α可作为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新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依据人血管内皮细胞(EC304)分为低糖组、高糖组。加入条件培养基6 h,12 h,24 h,48 h,96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或凋亡,返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GFmRNA表达水平。结果各组细胞增殖及HGFmRNA表达6 h无明显差别,作用12 h高糖组细胞增殖及HGF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且随着高糖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明显增强,致24 h达高峰,48 h被抑制,细胞数量较24 h明显减少,出现抑制细胞增殖的现象,而HGFmRNA的表达24 h开始下降。结论长期高糖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下调HGFmRNA的表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Ang)Ⅱ对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表达及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AngⅡ(1×10~(-7)~1×10~(-5)mol/L)与原代人脐静脉细胞(HUVECs)共孵育,在24 h用免疫印迹技术和RT-PCR分别检测TFAM的表达量;在12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的凋亡率变化。结果 AngⅡ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TFAM的表达量;随着AngⅡ浓度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水平、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结论 AngⅡ降低HUVECs TFAM表达量及导致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有多种,包括非酶促糖基化终产物的积聚、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通路的激活及氧化应激的增强等。这些途径都是被高糖激活的,彼此之间又能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形成蛋白1(Ang-1)和Ang-2对人源性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的神经调节蛋白1(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的影响。方法培养HCMEC至4~5代,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将其分为正常组、VEGF处理组、Ang-1处理组和Ang-2处理组,与HCMEC共孵育24h,收集细胞和培养液,用蛋白印迹法和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NRG-1蛋白表达和NRG-1β分泌。蛋白印迹法检测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2、ErbB3和ErbB4)蛋白表达。结果ErbB2、ErbB3和ErbB4均表达于HCMEC。与正常组比较,VEGF处理组和Ang-1处理组NRG-1[(1.44±0.05)、(1.18±0.04)vs(1.05±0.06)]表达和NRG-1β[(534.07±6.89)ng/L、(505.19±22.82)ng/L vs(380.71±14.96)ng/L]分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g-2处理组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显著降低(P<0.05)。结论VEGF和Ang-1显著增加HCMEC的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Ang-2显著减少HCMEC的NRG-1表达和NRG-1β分泌。  相似文献   

10.
山莨菪碱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山莨菪碱对内毒素脂多糖致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山莨菪碱抗血栓形成以及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机制。采用酶消化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一步凝固法检测培养的内皮细胞组织因子活性;Northem blot检测内皮细胞组织因子mRNA的表达;为了评估上述作用是否通过核因子κB途径转导,采用电泳迁移变动检测法检测培养的内皮细胞核提取物核因子κB DNA结合活性。结果发现,内毒素脂多糖使内皮细胞组织因子活性及其mRNA表达显著增强;加入山莨菪碱后,内毒素脂多糖的这种作用明显减弱,并与山莨菪碱呈量效关系。且山莨菪碱能完全阻止内毒素脂多糖致内皮细胞核提取物核因子κB DNA结合活性。结果提示,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拮抗内毒素脂多糖致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的表达,且这种拮抗作用可能通过、至少部分通过核因子κB途径转导。  相似文献   

11.
凋亡是一系列因素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在维持组织稳态中起重要的作用。一大群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因素能通过激活复杂却又严格控制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来激发凋亡。高糖或糖尿病在心血管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其对内环境的改变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导致细胞凋亡,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血管内皮细胞所发生的凋亡,更是受高糖环境的影响。本文对高糖环境下,内皮细胞发生凋亡的信号通路机制的近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凋亡是一系列因素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在维持组织稳态中起重要的作用。一大群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因素能通过激活复杂却又严格控制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来激发凋亡。高糖或糖尿病在心血管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其对内环境的改变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导致细胞凋亡,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血管内皮细胞所发生的凋亡,更是受高糖环境的影响。本文对高糖环境下,内皮细胞发生凋亡的信号通路机制的近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高糖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血管并发症,如大、中动脉的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的病变,是预后不良及致死的原因之一,糖尿病的重要特征──高精血症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国外学者认为高血糖除可引起代谢障碍外,还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细胞死亡。在血管增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但高糖血症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国内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复制高糖血症动物模型,观察高糖血症时血管内皮的病理及超微病理变化,探讨其病变发生、发展的机理。材料和方法1.动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体重为200~250g,由山东医科大学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14.
血红素加氧酶1对高糖和高脂培养的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高浓度葡萄糖和软脂酸培养的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HO-1基因转染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应用Western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转染细胞HO—1蛋白表达水平;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和未转染的内皮细胞增殖率和凋亡率。结果HO—1蛋白在转染内皮细胞的表达量显著升高。高糖和软脂酸培养48h后,转染细胞增殖率高于未转染细胞,但两组细胞凋亡率无差别。结论HO—1基因的表达上调可减轻高糖和高脂对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高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研究显示,高糖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EC)功能紊乱,凋亡增加,NO浓度降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增加;高糖可诱导HUVECs的蛋白激酶C(PKC)α及PKCδ表达位置转移,PKCδ表达增强,但对PKCα表达影响不明显。高糖所致EC功能异常,可能部分是通过PKCα及PKCδ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别用10,50,100μg/L不同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以50μg/LTNF-α刺激的基础上用辛伐他汀(0.1、1.0、10.0μmmol/L)及10μmol/L辛伐他汀 0.2mmol/L甲羟戊酸共育,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ET-1的浓度。结果:不同浓度的TNF-α刺激24h后,培养上清ET-1浓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1);与TNF-α(50μg/L)干预组相比,各浓度的辛伐他汀能明显减少ET-1生成,而该作用可被甲羟戊酸逆转。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抑制TNF-α诱导的ET-1的生成,该作用可被甲羟戊酸逆转。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伴有血供丰富,传统疗法易导致耐受,患者预后极差。肝组织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与百余种下游靶基因的缺氧反应元件联合,参与血管新生、糖代谢等过程,从而抑制癌细胞分化和凋亡,促进癌细胞增殖。HIF-1α的高表达,以及对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调控,与肝癌患者放、化疗耐受,易浸润、转移及预后相关。综述了肝癌细胞HIF-1α异常表达对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调控作用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体外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中,给予不同浓度的心血康作用2h后,再予血管紧张素Ⅱ(Angli)作用18h诱导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CAM-1的表达,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测淋巴细胞黏附率。结果显示,AngⅡ可上调内皮细胞表达ICAM-1,提高淋巴细胞黏附率;而心血康可抑制该表达,降低淋巴细胞黏附率,且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高糖、高脂环境下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IMVC)分泌E-选择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的变化,研究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1)/核因子-κB信号途径异常在内皮细胞炎性反应激活中的作用.方法 合成含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小鼠SIRT1基因重组质粒,以Lipofectamine 2000转染IMVC.之后将IMVC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高糖高脂组、高糖高脂+ SIRT1基因转染组、高糖高脂+基因转染对照组.高糖高脂组以33.3 mmol/L葡萄糖+0.5mmol/L棕榈酸处理48 h.高糖高脂+SIRT1基因转染组在高糖高脂处理前以SIRT1基因重组质粒预处理48 h;高糖高脂+基因转染对照组在高糖高脂处理前以空质粒进行预处理48 h.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IRT1基因转染效果及各组核因子-κB的mRNA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1β、E-选择素的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高脂组SIRT1 mRNA表达明显下降(0.58 ±0.12,P<0.01);而高糖高脂+SIRT1基因转染组的SIRT1基因表达明显升高,与高糖高脂组相比差异显著[(1.55±0.43)比(0.65±0.37),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高脂组核因子-κB mRNA(1.59 ±0.32,P<0.01)、E-选择素[(48.46±1.04)比(67.12±0.57) ng/L,P<0.01]、TNF-α[(467.46±8.98)比(621.14±11.26) ng/L,P<0.01]、IL-1β[(63.32±1.48)比(118.43±1.40) ng/L,P<0.01]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高糖高脂组相比,高糖高脂+SIRT1基因转染组核因子-κB mRNA (0.95±0.31,P<0.01)及TNF-α[(451.38±15.91)比(618.89±7.23) ng/L,P<0.01]明显下降(P<0.01),E-选择素、IL-1β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高糖高脂环境下,IMVC存在炎性反应激活,可释放大量炎性反应细胞因子.SIRT1-核因子-κB-TNF-α通路异常与IMVC的炎性反应激活密切相关,早期干预该信号通路可能在预防及治疗2型糖尿病的胰岛炎性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联合转染促血管生成素 1(angoipoietin 1,Ang 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对大鼠下肢新生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并观察不同基因剂量配比的差异。方法 制造大鼠下肢血管闭塞病理模型 ,按不同剂量配比肌肉内电转pcD2 Ang 1和 或pcD2 VEGF基因。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外源基因在骨骼肌中的表达 ,通过伊文思蓝灌注观察其对新生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化染色均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表达。随着转入pcD2 VEGF剂量的增加 ,血管通透性逐渐增加 ;而随着转入pcD2 Ang 1剂量的增加 ,血管通透性逐渐下降。其中pcD2 VEGF 10 0 μg pcD2 Ang 12 0 0 μg组通透性与正常对照最为接近 [( 8 5 7± 0 74 )ng mlvs ( 8 4 2± 0 82 )ng ml,P >0 0 5 ]。结论 联合转pcD2 Ang 1基因可逆转pcD2 VEGF基因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副作用 ,其中pcD2 VEGF与pcD2 Ang 1比例为 1 2时血管通透性最接近生理状态。与单基因治疗相比 ,适当配比的联合转基因可能成为治疗闭塞性血管病更安全、更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